交换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7794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交换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交换器结构,尤指一种可辅助使用于构件冷却或加热过程的交换器结构,其由上、下相互盖合的导流片,及导流片上分别设有斜向、直向,及转向导槽,使其可达一回路循环作动。
背景技术
一般已知的交换器结构,如图9~图10所示,该交换器9是由两两对应盖合的导合板91及鳍片92所组成,其中,该导合板91上凹设一通槽911,于通槽911两端分别设有凹陷度深于通槽911的出、入通槽912、913,且出、入通槽912、913上分别设有出、入孔914、915,于组装时,其导合板91两两对应盖合,而焊接成型,使其导合板91的出、入通槽912、913与通槽911均相互对应,如此则形成一通道,又,两对应盖合的导合板91合为一组,而交换器中是以多数组成型,其每组导合板91是以背部相互对应组合,即以出、入通槽912、913处对应焊接,如此,每组的通槽911与通槽911之间,则形成容置室916,该容置室916可对应置入鳍片92而达组装完成。
使用时,组装后最顶端的入孔915处注入液体或气体,使其由入通槽913侧的入孔915全部注入导通,再经由每一通槽911将液、气体导送至出通槽912处,以出通槽912的出孔914而导流出去,而整体的流通运作的过程可经由容置室916内的鳍片92来传导,而达成辅助冷却或加热的效果。但由上述的结构设置,具有诸项缺失,如下1.该设置在两通槽911背部所形成的容置室916内的鳍片92,容易因组装或其它因素而受擦撞,而鳍片92为单薄的片体构成,故轻微的擦撞均使得鳍片92产生变形而遮蔽鳍片间的空隙现象,以致鳍片92主要的通风及传导的效果无法展现,另使用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一般而言,要达到辅助冷却或加热的效果,其导送的运作流程或路径必须加长,以利用长路径的导送来达成冷却或加热的效果,然已知中的出、入通槽912、913与通槽911形成一平直的短路径,使其达成的效果受局限,且效益不大。
3.该两对应盖合的导合板91于两端分别设有凹陷度深于通槽911的出、入通槽912、913,已于对应组装时形成一容置室916置放鳍片92,如此,加高整体的高度,以致在设计达成的效果范围内其整体所占空间过大。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秉持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制造及经验,经多年实验和研究开发设计了一种可改善已知结构缺失的交换器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换器结构,该交换器是由多数组上、下对应盖合的导流片所组成,该导流片上设有进、出通槽,于进、出通槽旁侧可分别对应延接设有斜、直向导槽,且斜、直向导槽之间设有转向导槽,由此,利用上、下对应呈反向盖合的导流片,使其斜向导槽对应盖合直向导槽,再配合转向导槽的对应导通而形成回路,使其由进通槽注入的液、气体可导通于上、下导流片之间,再由出通槽导出,达成循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交换器结构,该交换器主要由多数组对应盖合的上、下导流片所组成,且上、下导流片呈反向设置,其中该上导流片一侧设有具透孔的进、出通槽,且进、出通槽旁侧可分别对应设有不相通的多数斜向导槽、直向导槽,且于斜向导槽与直向导槽之间设有一转向导槽;
该下导流片一侧对应上导流片的进、出通槽处也设有进、出通槽,且对应上导流片斜向导槽处设有直向导槽,而对应上导流片的直向导槽处则设有斜向导槽,同时在下导流片的直向导槽与斜向导槽之间设有转向导槽;由此,利用上、下导流片对应盖合,使其斜向导槽对应可导通两相邻的直向导槽,而直向导槽对应导通两相邻的斜向导槽,同时配合转向导槽而形成回路,令由进通槽导入的液、气体可循回路而由出通槽导出。
该斜向导槽可具有弧曲弯度设计。
一种交换器结构,该交换器主要由多数组对应盖合的上、下导流片所组成,且上、下导流片呈反向设置,其中该上导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具透孔的进、出通槽,且进、出通槽旁侧可分别对应设有不相通的多数斜向导槽、直向导槽,且于斜向导槽与直向导槽之间设有一转向导槽;该下导流片的两侧分别对应上导流片的进、出通槽处也设有进、出通槽,且对应上导流片斜向导槽处设有直向导槽,而对应上导流片的直向导槽处则设有斜向导槽,同时在下导流片的直向导槽与斜向导槽之间设有转向导槽;由此,利用上、下导流片对应盖合,使其斜向导槽对应可导通两相邻的直向导槽,而直向导槽对应导通两相邻的斜向导槽,同时配合转向导槽而形成回路,令由进通槽导入的液、气体可循回路而由出通槽导出。
该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于进、出通槽之间可设置成一行排列。
该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于进、出通槽之间可设置成二行以上排列。
该斜向导槽可具有弧曲弯度设计。
一种交换器结构,该交换器主要由多数组对应盖合的上、下导流片所组成,且上、下导流片呈反向设置,其中该上导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进、出通槽,且于进、出通槽之间分别单设有斜向导槽;
该下导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进、出通槽,且于进、出通槽之间分别单设有直向导槽;由此,使上、下导流片的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可分别对应盖合达成路径循环导流。
该上导流片两侧的进、出通槽之间,可单设为直向导槽,而所对应的下导流片两侧的进、出通槽之间则设有斜向导槽。
该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于进、出通槽之间可设置成一行排列。
该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于进、出通槽之间可设置成二行以上排列。
该斜向导槽可具有弧曲弯度设计。


图1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动作流程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图。
图8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图。
图9已知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已知结构前视图。
附图标号A交换器 1 上导流片11 进通槽 111 透孔12 出通槽 121 透孔
13 斜向导槽14直向导槽15 转向导槽2 下导流片21 进通槽 211 透孔22 出通槽 221 透孔23 直向导槽24斜向导槽25 转向导槽3 上导流片31 进通槽 311 透孔32 出通槽 321 透孔33 斜向导槽34直向导槽35 转向导槽4 下导流片41 进通槽 411 透孔42 出通槽 42透孔43 直向导槽44斜向导槽45 转向导槽5 上导流片51 进通槽 511 透孔52 出通槽 521 透孔53 斜向导槽54直向导槽55 转向导槽6 下导流片61 进通槽 611 透孔62 出通槽 621 透孔63 直向导槽64斜向导槽65 转向导槽7 上导流片71 进通槽 711 透孔72 出通槽 721 透孔73 斜向导槽74直向导槽75 转向导槽 8 下导流片
81 进通槽 811 透孔82 出通槽 821 透孔83 直向导槽84斜向导槽85 转向导槽9交换器 91导合板911 通槽912 出通槽913 入通槽 914 出孔915 入孔916 容置室92 鳍片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交换器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其该交换器A主要由多数组对应盖合的上、下导流片1、2所组成,且上、下导流片1、2呈反向设置,其中该上导流片1设有具透孔111、121的进、出通槽11、12,且进、出通槽11、12旁侧可分别对应设有不相通的多数斜向导槽13、直向导槽14,且于斜向导槽13与直向导槽14之间设有一转向导槽15。
该下导流片2对应上导流片1的进、出通槽11、12处也设有具透孔211、221的进、出通槽21、22,且对应上导流片1斜向导槽13处设有直向导槽23,而对应上导流片1的直向导槽14处则设有斜向导槽24,同时在下导流片2的直向导槽23与斜向导槽24之间设有转向导槽25。
由图1~图2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状态再加以说明,于上导流片1一例端面上设有进、出通槽11、12,于进通槽11旁处分别接设不相通的多数斜向导槽13,而出通槽12旁侧则对应设置不相通的数直向导槽14,再于上导流片1另一端,即斜向导槽13与直向导槽14对应处设有一转向导槽15。而该下导流片2对应与上导流片1盖合,同样地,该下导流片2对应上导流片1一侧的进、出通槽11、12处也设有进、出通槽21、22,而对应上导流片1的斜向导槽13处则设有直向导槽23,该直向导槽23即可导通两相邻的斜向导槽13,另下导流片2对应上导流片1的直向导槽14则设有斜向导槽24,且斜向导槽24即可导通两相邻的直向导槽14,同时于直向导槽23与斜向导槽24之间设有转向导槽25,可对应上导流片1的转向导槽15。
使用时,请参阅图3~图5所示,将上、下导流片1、2分别对应盖合为一组,再以数组串接成型,当由进通槽11、21注入液、气体时,其每一组的作动为同时进行,且流程相同,于此以一组作为说明当由上、下导流片1、2的进通槽11、21上的透孔111、211注入液、气体,其液、气体由上导流片1的进通槽11处流至衔接的斜向导槽13,由斜向导槽13转流至所对应接设的下导流片2的直向导槽23,再由直向导槽23转输入上导流片1的斜向导槽13,以上述方式循环导送,使其上导流片1的斜向导槽13与下导流片2的直向导槽23相互连通;而于输送至下导流片2最后一直向导槽23时,其直向导槽23衔接于上导流片1的转向导槽15,再经由下导流片2的转向导槽25,将液、气体导入上导流片1的直向导槽14内,令直向导槽14再对应输导于下导流片2的斜向导槽24,如此循环后即可由上、下导片1、2的出通槽12、22而导出,完成一路径循环导流。
请再参阅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状态图,该上、下导流片3、4的两侧分别设有具透孔311、321、411、421的进、出通槽31、32、41、42,且于下导流片4的进、出通槽41、42之间分别设有二道由直向导槽43及斜向导槽44呈区域交错设置,且于交错处设有转向导槽45;另上导流片3的斜向导槽33与直向导槽34的区域交错设置与下导流片4的直向导槽43及斜向导槽44相交错位设置。
请再参阅图7所示,该上、下导流片5、6的两侧分别设有具透孔511、521、611、621的进、出通槽51、52、61、62,且于进、出通槽51、52、61、62的间分为前、后两段而分别设有斜向导槽53、64及直向导槽54、63,且中央对应以转向导槽55、65连结,另上、下导流片5、6的斜向导槽53、64及直向导槽54、63分别错位对应。
请再参阅图8所示,该上、下导流片7、8的两侧分别设有具透孔711、721、811、821的进、出通槽71、72、81、82,且于进、出通槽71、72、81、82的间分别单设有斜向导槽73、84或直向导槽74、83,且使上、下导流片7、8的斜向导槽73、84或直向导槽74、83可分别错位对应;以该上、下导流片7、8两侧的进、出通槽71、72、81、82及单设的斜向导槽73、84或直向导槽74、83,即可达成路径循环导流。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与已知结构相比,具有诸项优点,其详述如下1.本实用新型交换器结构,由上、下导流片中设有相交错位的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使其加长导流的路径,故可达成辅助冷却或加热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由上、下对应盖合的导流片,于内部设有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令每组导流片之间以导槽相互碰触,并无需如已知结构设有鳍片装置,即可达成欲求的功效。
3.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导流片中所设的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的背部相互对应组合接触时,即可形成间隙而有通风及传导的功效,无须如已知结构需形成一容置室置放鳍片,相对地已知结构也加高了整体的高度;而本实用新型于相同高度的范围内,可设置多于已知结构的组数,使其导流的路径相对于所增加的组数而增长更多,如此达到更好的冷却或加热的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实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涵盖之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交换器主要由多数组对应盖合的上、下导流片所组成,且上、下导流片呈反向设置,其中该上导流片一侧设有具透孔的进、出通槽,且进、出通槽旁侧可分别对应设有不相通的多数斜向导槽、直向导槽,且于斜向导槽与直向导槽之间设有一转向导槽;该下导流片一侧对应上导流片的进、出通槽处也设有进、出通槽,且对应上导流片斜向导槽处设有直向导槽,而对应上导流片的直向导槽处则设有斜向导槽,同时在下导流片的直向导槽与斜向导槽之间设有转向导槽;上、下导流片对应盖合,斜向导槽对应导通两相邻的直向导槽,直向导槽对应导通两相邻的斜向导槽,配合转向导槽而形成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斜向导槽可具有弧曲弯度设计。
3.一种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交换器主要由多数组对应盖合的上、下导流片所组成,且上、下导流片呈反向设置,其中该上导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具透孔的进、出通槽,且进、出通槽旁侧可分别对应设有不相通的多数斜向导槽、直向导槽,且于斜向导槽与直向导槽之间设有一转向导槽;该下导流片的两侧分别对应上导流片的进、出通槽处也设有进、出通槽,且对应上导流片斜向导槽处设有直向导槽,而对应上导流片的直向导槽处则设有斜向导槽,同时在下导流片的直向导槽与斜向导槽之间设有转向导槽;上、下导流片对应盖合,斜向导槽对应导通两相邻的直向导槽,直向导槽对应导通两相邻的斜向导槽,配合转向导槽而形成回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于进、出通槽之间可设置成一行排列。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于进、出通槽之间可设置成二行以上排列。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斜向导槽可具有弧曲弯度设计。
7.一种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交换器主要由多数组对应盖合的上、下导流片所组成,且上、下导流片呈反向设置,其中该上导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进、出通槽,且于进、出通槽之间分别单设有斜向导槽;该下导流片的两侧分别设有进、出通槽,且于进、出通槽之间分别单设有直向导槽;上、下导流片的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分别对应盖合达成循环导流路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导流片两侧的进、出通槽之间,可单设为直向导槽,而所对应的下导流片两侧的进、出通槽之间则设有斜向导槽。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于进、出通槽之间可设置成一行排列。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斜向导槽及直向导槽于进、出通槽之间可设置成二行以上排列。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斜向导槽可具有弧曲弯度设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交换器结构,该交换器是由多数组上、下对应盖合的导流片所组成,该导流片上设有进、出通槽,于进、出通槽旁侧可分别对应延接设有斜、直向导槽,且斜、直向导槽之间设有转向导槽,由此,利用上、下对应呈反向盖合的导流片,使其斜向导槽对应盖合直向导槽,再配合转向导槽的对应导通而形成回路,使其由进通槽注入的液、气体可导通于上、下导流片之间,再由出通槽导出,达成循环效果。
文档编号F28F3/00GK2814308SQ200520113518
公开日2006年9月6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3日
发明者郭朝诚 申请人:郭朝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