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鳍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622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鳍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一种散热装置的散热鳍片。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为常用散热装置的正视图和局部放大图,该散热装置主要包含 至少二导热管11、至少一散热鳍片12及二导流管13 ;该散热鳍片12系一体弯折成波状的 设于该二导热管11之间,令该导热管11与该散热鳍片12 二端分别受该导流管13固置定 位,该导热管11与该导流管13相互连通且通以流体进行热交换,然而,该散热装置在实际 使用情形仍具有下述缺陷由于该散热鳍片12仅以其上下两端的弯折部121、122与该二导热管11接触,使 得该散热鳍片12与该二导热管11之间呈线接触,因此,该散热鳍片12与该二导热管11之 间的接触面积不足,使得热交换效率并不高。图3为另一种常用散热装置的局部放大图,虽然该散热鳍片15系一体弯折成方波 状的设于该二导热管11之间,藉以增加该散热鳍片15与该二导热管11之间的接触面积, 但是此种型态的散热鳍片15与该二导热管11之间呈间断方式的接触型态,使该散热鳍片 15与该二导热管11之间的接触面积仍稍嫌不足,同样造成热交换效率不高的缺陷。中国台湾专利说明书098210867公开了一种“散热排”,图4所示为其局部放大图, 虽然该散热块17的上端面171与下端面172为一完整平面,且设于该二导热管11之间,得 以提升热交换效率,但是由于该散热块17的结构型态,其而必须通过挤制加工才能成形, 其除了设备成本高、需模具成本以及无法形成薄件外,在成形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废料,因 此此种常用的散热块17必须以加工成本高的挤制加工才能成形,而无法以加工成本较低 的弯折加工成形,使得该散热块17的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失去产品竞争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鳍片,其主要以较低的制作成本成 形出热交换效率较佳的散热鳍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鳍片,其组装于二导热管之间,该二导热 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导热面,该散热鳍片一体弯折成形有多个散热单元,各散热单元包含有 一接触部、一延伸部、一连接部以及一导接部,其中所述接触部包含有一第一接触端以及 一第二接触端,该接触部面接触于其中一导热管的导热面;所述延伸部包含有一第一延伸 端与一第二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连接于该第二接触端,且该第一延伸端与该第二接触端 形成一第一端角;所述连接部包含有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该第一连接端连接于 所述第二延伸端,且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延伸端形成一第二端角,该连接部面接触于另 一导热管的导热面;所述导接部包含有一第一导接端与一第二导接端,该第一导接端连接 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且该第一导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形成一第三端角,该第三端角与相邻 散热单元的第二端角接触,该第二导接端连接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且该第二导接端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形成一第四端角,该第四端角与该第 一端角接触。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接触部还包含有一面接触于所述其中一导热管导热面 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接触面的第二接触面;所述延伸部还包含一面向于所述 第二接触面的第一延伸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延伸面的第二延伸面;所述连接部还包含一 面向于所述第二延伸面的第一连接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连接面且面接触于所述另一导 热管导热面的第二连接面;所述导接部还包含有一面向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的第一导接面以 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导接面且面对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第二接触面的第二导接面。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二延伸面、所述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面 以及所述导接部的第一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一孔道;所述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所述 延伸部的第一延伸面以及相邻散热单元的导接部的第二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二孔道。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一延伸端与第二延伸端之间形成一延 伸段,该延伸段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导接部的第一导接端与第二导接端之间形成一导 接段,该导接段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另外,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散热鳍片,其适用组装于二导热管之间,该二导热管 具有相互面对的导热面,该散热鳍片一体弯折成形有多个散热单元,各散热单元包含有一 接触部、一延伸部、一连接部以及一导接部。其中所述接触部包含有一第一接触端以及一 第二接触端,该接触部面接触于其中一导热管的导热面;所述延伸部包含有一第一延伸端 与一第二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端,且该第一延伸端与所述第二接触 端形成一第一端角,该第一端角为锐角;所述连接部包含有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 该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端,且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延伸端形成一第二端角, 该第二端角为锐角,该连接部面接触于另一导热管的导热面;所述导接部包含有一第一导 接端与一第二导接端,该第一导接端系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且该第一导接端与该第二 连接端形成一第三端角,该第三端角为一锐角,且该第三端角与相邻散热单元的第二端角 之间具有一距离,所述第二导接端连接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且该第二 导接端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形成一第四端角,该第四端角为一锐角,且 该第四端角与该第一端角之间具有一距离。此实施状态的散热鳍片与前述散热鳍片最大不同处为所述第一、二、三、四端角呈 锐角型态,且该第三端角与相邻散热单元的第二端角之间具有一距离以及该第四端角与该 第一端角之间具有一距离。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接触部还包含有一面接触于所述其中一导热管导热面 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接触面的第二接触面;所述延伸部还包含一面向于所述 第二接触面的第一延伸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延伸面的第二延伸面,且该第一延伸面与该 第二接触面形成该第一端角;所述连接部还包含一面向于所述第二延伸面的第一连接面以 及一反向于该第一连接面且面接触于所述另一导热管导热面的第二连接面,且该第一连接 面与该第二延伸面形成该第二端角;所述导接部还包含有一面向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的第一 导接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导接面且面对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第二接触面的第二导 接面,且该第一导接面与该第一连接面形成该第三端角,且该第二导接面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第二接触面形成该第四端角。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二延伸面、所述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面 以及所述导接部的第一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一孔道,所述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所述 延伸部的第一延伸面以及相邻散热单元的导接部的第二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二孔道。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一延伸端与第二延伸端之间形成一延 伸段,该延伸段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较佳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导接部的第一导接端与第二导接端之间形成一导 接段,该导接段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藉由弯折加工制作成形,且成形后的散热鳍片与散热装置的 二导热管有最大的接触面积,能够以较低的制作成本成形出热交换效率较佳散热鳍片。

[0019]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20]图1为常用散热装置的正视图;[0021]图2为图1局部放大图;[0022]图3为另一种常用散热鳍片的局部放大图;[0023]图4为中国台湾专利说明书098210867公开的“散热排”的局部放大图[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0025]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0026]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0027]图8为图7线段8-8的剖面图;[0028]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另一实施状态的局部放大图;[0029]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0030]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0031]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另一实施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它之功效,现举二较佳实施例并 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鳍片,其适用组装于 散热装置的二导热管之间,令该二导热管分别为第一导热管21以及一第二导热管22,且该 第一导热管21具有一第一导热面211,该第二导热管22具有一与该第一导热面211呈相互 面对的第二导热面221,该散热鳍片为一片体而一体弯折成形有多个散热单元,由于各该散 热单元的结构相同,因此为避免标号过于复杂,本实施例仅标出两相邻的散热单元作为说 明,各该散热单元包含有一接触部30、一延伸部40、一连接部50以及一导接部60,其中该接触部30包含有一第一接触端31、一第二接触端32、一面接触于所述第一导热 管21第一导热面211的第一接触面33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接触面33的第二接触面34。该延伸部40包含有一第一延伸端41、一第二延伸端42、一面向于该第二接触面34 的第一延伸面43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延伸面43的第二延伸面44,该第一延伸端41系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端32,且该第一延伸端41与该第二接触端32形成一第一端角Al。该连接部50包含有一第一连接端51、一第二连接端52、一面向于所述第二延伸面 44的第一连接面53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连接面53且面接触于所述第二导热管22第二导 热面221的第二连接面54,该第一连接端51连接于该第二延伸端41,且该第一连接端51 与该第二延伸端42形成一第二端角A2。该导接部60包含有一第一导接端61、一第二导接端62、一面向于该第一连接面53 的第一导接面63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导接面63且面对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的’第 二接触面34’的第二导接面64,该第一导接端61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52,且该第一导接 端61与所述第二连接端52形成一第三端角A3,该第三端角A3与相邻散热单元的第二端角 A2’接触,该第二导接端62连接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的第一接触端31’,且该第二 导接端62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的第一接触端31’形成一第四端角A4,该第四端角 A4与该第一端角Al接触。须说明的是,此段所述之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第二接触 面34’、第二端角A2’以及第一接触端31’皆指以图7为基准而为该导接部60的右侧。另外,各所述散热单元的延伸部40的第二延伸面44、所述连接部50的第一连接面 53以及所述导接部60的第一导接面63围成一三角形之第一孔道71,所述接触部30的第 二接触面34、所述延伸部40的第一延伸面43以及相邻散热单元的导接部60’的第二导接 面64’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二孔道72。此段所述的相邻散热单元的导接部60”的第二导接面 64”指以图7为基准而为该接触部30的左侧。以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各主要构件的结构及其组态说明。至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功效,如图6和图7所示,以下进行说明其一,由于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和所述延伸部40所形成的第一端角Al与 所述导接部60和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所形成的第四端角A4呈接触型态,因此,各所 述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30’的第一接触面33、33’彼此相互连接,因此使该散热鳍片提供 了一与所述第一导热管21最大的接触面积。同样的,由于各所述散热单元的连接部50和 所述导接部60所形成的第三端角A3与相邻散热单元的延伸部40’和连接部50’所形成的 第二端角A2’呈接触型态,因此,各所述散热单元的连接部50、50’的第二连接面M、54’彼 此相互连接,因此使该散热鳍片提供了一与该第二导热管22最大的接触面积。因此,本实 用新型的散热鳍片提供了与所述第一、二导热管21、22最大的接触面积,而确实得以提升 热交换效率。须说明的是,此段所述的相邻散热单元的第一接触面33’、延伸部40’、连接部 50’、第二端角A2’以及第二连接面M’皆指以图7为基准而为该导接部60的右侧。其二,由于各所述散热单元除了由依序相连的接触部30、延伸部40、连接部50以 及导接部60所成形之外,同时各所述散热单元的导接部60与相邻的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 相连成形,因此,该散热鳍片为一体成形出该各部位,且该散热鳍片的成形为先弯折出所述 接触部30后紧接着再弯折出所述延伸部40,随后再弯折出所述连接部50与所述导接部 60,最后再弯折出下一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以及后序部位,如此连续弯折成形,直到所弯 折成的长度符合所需为止,藉此,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鳍片得以通过弯折加工成形。本实用新型除了可藉由弯折加工成形外,且弯折加工后的散热鳍片与该散热装置 的二导热管之间具有最大的接触面积,因此,本实用确实得以达到以较低的制作成本成形 出热交换效率较佳的散热鳍片。[0044]另外,如图9所示,为了增加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的热交换效率,于各该散热单元 的所述延伸部40的第一延伸端41与第二延伸端42之间形成一延伸段45,该延伸段45呈 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导接部60的第一导接端61与第二导接端62 之间形成一导接段65,该导接段65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藉由该延伸段45以及导接段 65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而增加该散热鳍片的表面积,同时增加该散热鳍片与空气接触的 面积,藉以提升该散热鳍片的热交换效率。图10和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鳍片,其适用组装于 散热装置的二导热管之间,令该二导热管分别为第一导热管21a以及一第二导热管22a,且 该第一导热管21a具有一第一导热面211a,该第二导热管2 具有一与该第一导热面211a 呈相互面对的第二导热面221a,该散热鳍片为一片体而一体弯折成形有多个散热单元,由 于各该散热单元的结构相同,因此为避免标号过于复杂,本实施例仅标出两相邻的散热单 元作为说明,各该散热单元包含有一接触部30a、一延伸部40a、一连接部50a以及一导接部 60a,其中该接触部30a包含有一第一接触端31a、一第二接触端32a、一面接触于所述第一 导热管21a第一导热面211a的第一接触面33a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接触面33a的第二接 触面3如。该延伸部40a包含有一第一延伸端41a、一第二延伸端42a、一面向于所述第二接 触面3 的第一延伸面43a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延伸面43a的第二延伸面44a,该第一延伸 端41a系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端32a,且该第一延伸端41a与该第二接触端3 形成一第 一端角Bi,该第一端角Bl为小于90度的锐角,亦即该第一延伸面43a与该第二接触面3 形成该第一端角Bl,且该第一延伸面43a与该第二接触面3 之间的夹角为小于90度的锐 角。该连接部50a包含有一第一连接端51a、一第二连接端52a、一面向于所述第二延 伸面44a的第一连接面53a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连接面53a且面接触于所述第二导热管 22a第二导热面221a的第二连接面Ma,该第一连接端51a连接于该第二延伸端41a,且该 第一连接端51a与该第二延伸端4 形成一第二端角B2,该第二端角B2为小于90度的锐 角,亦即该第一连接面53a与所述第二延伸面4 形成该第二端角B2,且该第一连接面53a 与该第二延伸面4 之间的夹角为小于90度的锐角。该导接部60a包含有一第一导接端61a、一第二导接端62a、一面向于所述第一连 接面53a的第一导接面63a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导接面63a且面对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 部30a’第二接触面34a’的第二导接面64a,该第一导接端61a系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 52a,且该第一导接端61a与该第二连接端5 形成一第三端角B3,该第三端角B3为一锐 角,亦即该第一导接面63a与该第一连接面53a形成该第三端角B3,且该第一导接面63a与 该第一连接面53a之间的夹角为小于90度的锐角,又该第三端角B3与相邻散热单元的第 二端角B2’之间具有一距离Li,即互不接触,另外,该第二导接端6 连接于相邻散热单元 的接触部30a’的第一接触端31a’,且该第二导接端62a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a’的 第一接触端31a’形成一第四端角B4,该第四端角B4为一锐角,亦即该第二导接面6 与相 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a’第二接触面34a’形成该第四端角B4,且该该第二导接面6 与 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30a’第二接触面34a’之间的夹角为小于90度的锐角,又该第四端角B4与该第一端角Bl之间具有一距离L2,即互不接触。须说明的是,此段所述之相邻散热 单元的接触部30a’、第二接触面34a’、第二端角B2’以及第一接触端31a’皆指以图11为 基准而为该导接部60a的右侧。另外,各所述散热单元的延伸部40a的第二延伸面44a、所述连接部50a的第一连 接面53a以及所述导接部60a的第一导接面63a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一孔道71a,所述接触 部30a的第二接触面34a、所述延伸部40a的第一延伸面43a以及相邻散热单元的导接部 60a’的第二导接面64a’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二孔道72a。此段所述之相邻散热单元的导接 部60a”的第二导接面64a”皆指以图11为基准而为该接触部30a的左侧。以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各主要构件的结构及其组态说明。另外,如图12所示,为了增加本实用新型散热鳍片的热交换效率,于各所述散热 单元的所述延伸部40a的第一延伸端41a与第二延伸端4 之间形成一延伸段45a,该延 伸段4 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各该散热单元的所述导接部60a的第一导接端61a与第 二导接端6 之间形成一导接段65a,该导接段6 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藉由该延伸段 45a以及导接段6 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而增加该散热鳍片的表面积,同时增加该散热 鳍片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藉以提升该散热鳍片的热交换效率。综上所述,此二实施例及图示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限定为本实 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鳍片,其组装于二导热管之间,该二导热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导热面,其特征 在于,该散热鳍片一体弯折成形有多个散热单元,且该各散热单元包含一接触部,该接触部包含有一第一接触端以及一第二接触端,该接触部面接触于其中 一导热管的导热面;一延伸部,该延伸部包含有一第一延伸端与一第二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连接于所述 第二接触端,且该第一延伸端与该第二接触端形成一第一端角;一连接部,该连接部包含有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该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 第二延伸端,且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延伸端形成一第二端角,该连接部系面接触于另一 导热管的导热面;一导接部,该导接部包含有一第一导接端与一第二导接端,该第一导接端连接于所述 第二连接端,且该第一导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形成一第三端角,该第三端角与相邻散热单 元的第二端角接触,该第二导接端系连接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且该第 二导接端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形成一第四端角,该第四端角与该第一端 角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接触部还包含有一 面接触于所述其中一导热管导热面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接触面的第二接触 面,所述延伸部还包含一面向于该第二接触面的第一延伸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延伸面的 第二延伸面,所述连接部还包含一面向于该第二延伸面的第一连接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 连接面且面接触于所述另一导热管导热面的第二连接面,所述导接部还包含有一面向于该 第一连接面的第一导接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导接面且面对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第 二接触面的第二导接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二 延伸面、所述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面以及所述导接部的第一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一孔 道,所述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所述延伸部的第一延伸面以及相邻散热单元的导接部的第 二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二孔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一 延伸端与第二延伸端之间形成一延伸段,该延伸段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导接部的第一 导接端与第二导接端之间形成一导接段,该导接段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
6.一种散热鳍片,其组装于二导热管之间,该二导热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导热面,其特征 在于,该散热鳍片一体弯折成形有多个散热单元,且该各散热单元包含一接触部,该接触部包含有一第一接触端以及一第二接触端,该接触部系面接触于其 中一导热管的导热面;一延伸部,该延伸部包含有一第一延伸端与一第二延伸端,该第一延伸端连接于所述 第二接触端,且该第一延伸端与该第二接触端形成一第一端角,该第一端角为锐角;一连接部,该连接部包含有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该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 第二延伸端,且该第一连接端与该第二延伸端形成一第二端角,该第二端角为锐角,该连接 部面接触于另一导热管的导热面;一导接部,该导接部包含有一第一导接端与一第二导接端,该第一导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且该第一导接端与该第二连接端形成一第三端角,该第三端角为一锐角,且该 第三端角与相邻散热单元的第二端角之间具有一距离,该第二导接端连接于相邻散热单元 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且该第二导接端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的第一接触端形成一第 四端角,该第四端角为一锐角,且该第四端角与该第一端角之间具有一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接触部还包含有一 面接触于所述其中一导热管导热面的第一接触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接触面的第二接触 面,所述延伸部还包含一面向于该第二接触面的第一延伸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延伸面的 第二延伸面,且该第一延伸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形成该第一端角,所述连接部还包含一面 向于该第二延伸面的第一连接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连接面且面接触于所述另一导热管 导热面的第二连接面,且该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面形成该第二端角,所述导接部还 包含有一面向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的第一导接面以及一反向于该第一导接面且面对于相邻 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第二接触面的第二导接面,且该第一导接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面形成所述 第三端角,且该第二导接面与相邻散热单元的接触部第二接触面形成所述第四端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二 延伸面、所述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面以及所述导接部的第一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一孔 道,所述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所述延伸部的第一延伸面以及相邻散热单元的导接部的第 二导接面围成一三角形的第二孔道。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延伸部的第一 延伸端与第二延伸端之间形成一延伸段,该延伸段呈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散热单元的所述导接部的第一 导接端与第二导接端之间形成一导接段,该导接段系连续凹凸的弯曲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鳍片,其主要是针对常用散热鳍片的制作成本以及热交换效率无法兼具的问题所进行的改进。其适用组装于二导热管之间,该二导热管具有相互面对的导热面,该散热鳍片一体弯折成形有多个散热单元,各散热单元包含有一接触部、一延伸部、一连接部以及一导接部。其藉由弯折加工制作成形,且成形后的散热鳍片与散热装置的二导热管有最大的接触面积,藉以达到以较低的制作成本成形出热交换效率较佳的散热鳍片的目的。
文档编号F28F1/12GK201892464SQ20102060379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2日
发明者邱冠英 申请人:光石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