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及转换器,以及一种换热器设备和换热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9575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换热器及转换器,以及一种换热器设备和换热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转换器。本实用新型 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转换器的换热器,以及包括上述转换器的换热器设备和换热器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也称为热交换器,广泛应用 于暖通空调等领域。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 与风扇的位置分布示意图。目前,一种比较典型的换热器通常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集流管300,集流管300之 间具有多根大体上平行设置的换热管100,换热管100之间间隔设置散热翘片,换热管100 的两端连通两侧的集流管300,制冷剂由一侧的集流管300进入换热管100内进行热交换, 并从另一侧的集流管300流出,从而实现热交换的过程。为了提高热交换能力,通常需要设置风扇200,如图2所示,风扇200设于换热器的 一侧,工作时,风扇200可以加快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换热器内制冷剂的热交换速度。风扇200形成的风场往往呈现中间风量大、周边风量小的现象,而且由于风扇的 位置因素,流经换热器的风场通常是不均勻的。如图2所示,换热器可以分成三个区域,由 上至下依次分为上部区域BB、中部区域AA以及下部区域CC,中部区域AA显然属于风场较 强的位置,风量较大,上部区域BB和下部区域CC风场较弱,风量较小,从而造成流经中部区 域AA的制冷剂换热能力过剩,而上部区域BB和下部区域CC的制冷剂换热效率较低。尤其 在A型、N型或M型等换热器结构中,风场不均勻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因此,如何使换热器能够在不均勻风场中保持均衡且高效的换热效率是本领域技 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转换器,该转换器可以改变制冷剂的 流动路径,使换热器在不均勻的风场中能够保持均衡且高效的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另 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转换器的换热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 转换器的换热器设备以及换热器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转换器,包括第一连通 管和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均具有由阻隔体隔开且沿所述管体轴 向延伸并供制冷剂进出的左腔室、中腔室以及右腔室;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中腔室同所述第 二连通管的左腔室和右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左腔室和右腔室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 中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并列设置,还包括两个与所述第一连 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并列设置的转换管,一个转换管分别同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中腔室以及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左腔室和右腔室连通;另一个转换管分别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中腔室 以及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左腔室和右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中腔室均包括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 腔室,两个所述转换管均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一个转换管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 别同所述第一连通管的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腔室连通,且分别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左腔室 和右腔室连通;另一个所述转换管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别同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左腔室 和右腔室连通,且分别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以及两个所述转换管均位于两端封闭 的管体内,且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以及一个所述转换管两两相邻且沿所述管 体的管壁分布,另一个所述转换管位于所述管体的中部且与所述第一连通管以及所述第二 连通管相邻,且两个所述转换管相邻。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以及两个所述转换管均位于两端封闭 的管体内,且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以及两个所述转换管两两相邻且沿所述管 体的管壁分布。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并列设置,还包括同所述第一连通管 和所述第二连通管并列设置的第一转换管、第二转换管以及第三转换管,所述第一转换管 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左腔室和右腔室以及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中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转换管 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中腔室以及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右腔室连通;所述第三转换管同所述第 二连通管的中腔室以及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左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中腔室均包括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 腔室,所述第一转换管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转换管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管的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腔室连通,且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左腔 室和右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转换管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第一中腔室以及所述第一连通管的 右腔室连通;所述第三转换管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第二中腔室以及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左腔 室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转换管以及所述第三转换管 均位于两端封闭的管体内;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转换管以及所述第 三转换管两两相邻且沿所述管体的管壁分布,所述第一转换管位于所述管体的中部且与所 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转换管以及所述第三转换管均相邻。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以及第四连接管;所述第一 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左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中腔室连通; 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中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左腔 室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中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 管的右腔室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右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 第二连通管的中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中腔室均包括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 腔室,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左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 的第一中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的第一中腔室连通,另一端 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左腔室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的第二中腔室CN 201909578 U
说明书
3/8页
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右腔室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 的右腔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第二中腔室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各腔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供换热管插 入的连通孔。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各腔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与集流管连 通的通孔。该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中第一连通管的中腔室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左腔室和 右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左腔室和右腔室同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中腔室连通。则当制 冷剂分别流入第一连通管的三个腔室后,进入中腔室的制冷剂将流入第二连通管的左腔室 和右腔室,进入第一连通左腔室和右腔室的制冷剂将流入第二连通管的中腔室,则制冷剂 的流动路径经过转换器后得以改变,换热较为均勻。因此,该结构的转换器可以使换热器在 不均勻的风场中能够保持均衡且高效的换热效率。此外,无论制冷剂自第一连通管是第二 连通管进入,均可以起到相同的变换路径效果。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所述 换热管中插有转换器,所述转换器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第 二连通管的各腔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供所述换热管插入的连通孔。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设备,包括至少两 个换热器,各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各所述换热器的所述集流管依序连接,相邻两个所述 换热器的相连接的两个所述集流管通过转换器连通,所述转换器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换 器,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各腔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与所述集流管连通的通 孔。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各所述换热器包括集 流管,各所述换热器通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连通,且所述转换器的第一连通管与所 述第二连通管分别为相连通两个换热器的相连接的所述集流管。由于上述转换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转换器的换热器、换热器设备以及 换热器装置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与风扇的位置分布示意图;图3为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的换热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换热器中制冷剂流动路径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转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内部结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转换器的内部结构的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制冷剂流经图8所示转换器前后的流动路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0037]图12为图11所示转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1所示内部结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转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4所示内部结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五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所示内部结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六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七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设备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图22所示换热器设备中转换器管体的结构示意图。图M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为提供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转换器,该转换器可以使换热器在不 均勻的风场中能够保持均衡且高效的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 述转换器的换热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转换器的换热器设备以及 换热器装置。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 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3,图3为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的换热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 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换热器中制冷剂流动路径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换热器的转换器,包括第一连通管11和第二连通管12, 两个连通管的长度大致相等。如图3所示,左侧的换热管2内的制冷剂进入转换器,进过转 换器再流至右侧的换热管2 ;第一连通管11和第二连通管12均具有由阻隔体隔开且沿两 个连通管管体轴向延伸的左腔室、中腔室以及右腔室,可以由隔板隔开,从而将两个连通管 的管腔分为三大部分,中腔室对应于换热器中风量大的中部区域,左腔室和右腔室对应于 风量小的两侧区域,当然还可以将两个连通管的三大部分进一步细化,例如,左腔室、中腔 室以及右腔室均可以再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腔室,则两个连通管均可以具有四个、五 个、六个或六个以上的小腔室。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述的“左” “中” “右”仅用于表 示三个腔室的顺序,并不限定转换器的使用方式,比如,在使用中,当转换器处于竖直状态 时,这三个腔室即处于上、中、下的方位。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同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和右腔室连通,第一连通管11 的左腔室和右腔室同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连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两个连通管的 此种连通,比如,可以在对应的腔室之间设置连接管。则当制冷剂分别流入第一连通管11 的三个腔室后,进入中腔室的制冷剂将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和右腔室,进入第一连 通管11左腔室和右腔室的制冷剂将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则制冷剂的流动路径经 过转换器后得以改变,如图4所示,第一区域A为风量较强的区域,第二区域B和第三区域C为风量较弱的区域,左侧的换热管2的第一区域A处换热效率较高,流经转换器后,流入右 侧的换热管2的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换热效率较低,左侧的换热管2的第二区域和第三区 域处换热效率较低,流经转换器后,流入右侧的换热管2的第一区域,换热效率较高,则三 个区域的制冷剂通过转换器改变流动路径后,换热效率较为均勻。因此,该结构的转换器可以使换热器在不均勻的风场中能够保持均衡且高效的换 热效率。此外,无论制冷剂自第一连通管11还是第二连通管12进入,均可以起到相同的变 换路径效果。请参考图5、图6以及图7,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转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内部结构另一角 度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通管11和所述第二连通管12可以并列设置,还可以设置两个与第一连通 管11和第二连通管12并列设置的转换管,如图5所示的上部转换管13和下部转换管14, 下部转换管14分别同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112以及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121和右 腔室123连通,如图6所示,制冷剂进入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112,自中间的开孔流入下 部转换管14,再通过图7所示下部转换管14的左侧开孔和右侧开孔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 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3 ;上部转换管13分别同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122以及第一连 通管11的左腔室111和右腔室113连通,如图6所示,制冷剂进入第一连通管11的左腔室 111和右腔室113,自左腔室111的开孔和右腔室113的开孔流入上部转换管13,再通过图 7所示上部转换管13中间的开孔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122。该种结构通过两个转 换管即可实现第一连通管11左腔室和右腔室内制冷剂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122,第 一连通管11中腔室112内制冷剂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3,实现制冷 剂流动路径的改变。当制冷剂自第二连通管12流入第一连通管11时,流动路径与上述相 同,在此不赘述。请参考图8、图9以及图10,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转换器的内部结构的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0 为制冷剂流经图8所示转换器前后的流动路径示意图。进一步地,可以使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112与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122包 括两个腔室,即具有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腔室,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连通管11和第二连 通管12的内部均设置了三块隔板,同时使两个转换管均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两个转 换管内分别设置了一块隔板;下部转换管14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别同第一连通管11 的第一中腔室1121和第二中腔室1122连通,且分别同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121和右腔 室123连通;上部转换管13的第一腔室131和第二腔室132分别同第一连通管11的左腔 室111和右腔室113连通,且分别同第二连通管12的第一中腔室1121和第二中腔室1122 连通。如图10所示,换热管可以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区域A分为第一中间区域Al和第二中 间区域A2,对应第一连通管11和第二连通管12的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腔室,经过转换器 时,左侧的换热管2中风量强的第一中间区域内的制冷剂流入风量弱的右侧换热管2的第 二区域,第二中间区域的制冷剂流入风量弱的右侧换热管2的第三区域,左侧换热管2的两 侧区域制冷剂流入右侧换热管2的第一中间区域以及第二中间区域。该结构转换器可以将 制冷剂的流经区域划分更为细化,流动路径改变后,换热更加均衡,提高换热效率。[0060]转换器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图5所示的转换器结构,即第一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 12以及两个转换管均位于两端封闭的管体1内,且第一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12以及两个 转换管两两相邻且沿管体1的管壁分布。该结构的转换器可以加工出图6和图7,或图8和 图9所示的内部结构,以及两端具有端盖的管体1,将内部结构与管体1组装,再封住端盖即 可,加工简便,结构简单。请参考图11、图12以及图13,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三种具体实施 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转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1所示内部结 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转换器的具体结构还可以如下结构,即第一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12以及两个所 述转换管同样均位于两端封闭的管体ι内,第一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12以及一个转换管 两两相邻,且沿管体1的管壁分布,如图11所示,第一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12以及顶部 转换管15环绕管体1的管壁分布,另一个转换管位于管体1的中部,即图11所示的中心转 换管16,该中心转换管16与第一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12以及顶部转换管15均相邻。该 结构的转换器可以加工出图11和图12所示的内部结构,再与管体1组装即可,同样加工简 便,结构简单。流动路径如下进入第一连通管11中腔室的制冷剂进入中心转换管16,再流 入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3,进入第一连通管11左腔室111和右腔室113 的制冷剂进入顶部转换管15,再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122。请参考图14、图15和图16,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四种具体实施方 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转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4所示内部结构 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通管11和第二连通管12可以并列设置,转换器还可以包括同第一连通管 11和第二连通管12并列设置的第一转换管17、第二转换管18以及第三转换管19,即设置 三个转换管,第一转换管17同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3以及第一连通管 11的中腔室112连通;第二转换管18同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122以及第一连通管11的 右腔室113连通;第三转换管19同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122以及第一连通管11的左腔 室111连通。如图15和图16所示,进入第一连通管11中腔室112的制冷剂,通过中腔室 112对应管壁上的开孔进入第一转换管17,再通过第一转换管17管壁上的开孔进入第二连 通管12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3 ;进入第一连通管11左腔室111的制冷剂,通过左腔室 111对应管壁上的开孔进入第三转换管19,通过第三转换管19管壁上的开孔进入第二连通 管12的中腔室122 ;进入第一连通管11右腔室113的制冷剂,通过右腔室113对应管壁上 的开孔进入第二转换管18,通过第二转换管18管壁上的开孔进入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 122。当制冷剂自第二连通管12进入时,流通的原理与上述相同,在此不赘述。在第五种具体实施方式
中,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可以均包括 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腔室,第一转换管17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转换管17的第一 腔室和第二腔室分别与第一连通管11的第一中腔室1121和第二中腔室1122连通,且分别 与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3连通;第三转换管19同第二连通管12的第一 中腔室1221以及第一连通管11的左腔室111连通;第二转换管18同第二连通管12的第 二中腔室1222以及第一连通管11的右腔室113连通。与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原理相同, 同样可以将制冷剂流经区域划分为四个区域,流动路径的改变如图10所示,在此不赘述。[0066]该种转换器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如下结构第一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12、第二转 换管18以及第三转换管19均位于两端封闭的管体1内,且第一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12、 第二转换管18以及第三转换管19两两相邻且沿管体1的管壁分布,第一转换管17位于管 体1的中部且与第一连通管11、第二连通管12、第二转换管18以及第三转换管19均相邻, 如图14所示。此种结构的加工较为简单,布局较为合理。当然,针对此种结构,可以使第五 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转换管17分布于管体1的管壁,如图17和图18所示,图17为本实用新 型所提供转换器第五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所示内部结构另一 角度的结构示意图,位于管壁处的第一转换管17具有第一腔室171和第二腔室172。请参考图19和图20,图1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六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 构示意图。转换器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42、第三连接管43以及第四连接管 44 ;第一连接管41的一端与第一连通管11的左腔室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 室122连通;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与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112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连通 管12的左腔室121连通;第三连接管43的一端与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112连通,另一 端与第二连通管12的右腔室123连通;第四连接管43的一端与第一连通管11的右腔室 113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122连通。则同样可以使第一连通管11的左腔 室111和右腔室113内的制冷剂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122,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 112内的制冷剂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3。该结构的转换器具有灵活 的设置方式。请参考图20,图2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转换器第七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 图。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均可以包括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腔室, 第一连接管41的一端与第一连通管11的左腔室11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连通管12的第一 中腔室1221连通;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与第一连通管11的第一中腔室1121连通,另一端 与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121连通;第三连接管43的一端与第一连通管11的第二中腔 室1122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连通管12的右腔室123连通;第四连接管44的一端与第一连 通管11的右腔室113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连通管12的第二中腔室1222连通。则可以使第 一连通管11的左腔室111和右腔室113内的制冷剂分别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第一中腔室 1221和第二中腔室1222,第一连通管11的第一中腔室1121和第二中腔室1122内的制冷 剂分别流入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3。为了便于将转换器用于换热器中,可以使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12的各腔 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供换热管插入的连通孔,如图11和图14所示,转换器的管体1上具有多 个轴向分布的长扁孔110,管体1的管壁即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12的管壁,长扁孔 110可供换热管插入。为了便于将转换器用于换热器之间,可以使第一连通管11和第二连通管12的各 腔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与集流管3连通的通孔。请参考图21,图2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除了上述转换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2,换热管2中插有 转换器,所述转换器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如图3所示的V型换热器与图21所示的N型换热器,均可以将转换器插入所述换热器中。则该转换器的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 管12的各腔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供换热管2插入的连通孔。由于上述的转换器具有上述的 技术效果,具有该转换器的换热器也应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赘述。请参考图22和图23,图2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设备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 结构示意图;图23为图22所示换热器设备中转换器管体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设备,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 3,各换热器的集流管3依序连接,相邻两个换热器的相连接的两个集流管3通过转换器连 通,转换器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则该转换器的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12的各 腔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与集流管3连通的通孔,如图20所示,两个转换器的集流管3通过转 换器连通,转换器与集流管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转换器的管体1上具有圆孔111,可供连 通集流管3的连接管插入。由于上述的转换器具有上述的技术效果,具有该转换器的换热 器也应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赘述。请参考图24,图M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 意图。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各换热器均包括集流 管,各换热器通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连通,且转换器的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 12分别为相连通两个换热器的相连接的集流管,即集流管作为转换器的连通管。如图对所 示,通过四根连接管相连(图中仅示出第三连接管43和第四连接管44),即直接将集流管内 部分隔出腔室,改变两个集流管之间的流动路径,其具体工作原理以及具有的有益效果与 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赘述。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器及其转换器,以及一种换热器设备和换热 器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 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 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通管(11)和第二连通管(12), 所述第一连通管(11)和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两端均封闭,且均具有由阻隔体隔开且沿 轴向延伸并供制冷剂进出的左腔室、中腔室以及右腔室;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 (112)同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 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11) 的左腔室(111)和右腔室(113)同所述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12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11)和所述第二连通 管(1 并列设置,还包括两个与所述第一连通管(11)和所述第二连通管(1 并列设置的 转换管,一个转换管分别同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11 以及所述第二连通管(12) 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 连通;另一个转换管分别同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中腔室 (122)以及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左腔室(111)和右腔室(11 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11)与所述第二连 通管(1 的中腔室均包括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腔室,两个所述转换管均具有第一腔室和 第二腔室;一个转换管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别同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第一中腔室 (1121)和第二中腔室(112 连通,且分别同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左腔室(121)和右腔 室(12 连通;另一个所述转换管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别同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左 腔室(111)和右腔室(12 连通,且分别同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第一中腔室(1221)和 第二中腔室(122 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11)、所述第二连 通管(1 以及两个所述转换管均位于两端封闭的管体(1)内,且所述第一连通管(11)、所 述第二连通管(1 以及一个所述转换管两两相邻且沿所述管体(1)的管壁分布,另一个所 述转换管位于所述管体(1)的中部且与所述第一连通管(11)以及所述第二连通管(12)相 邻,且两个所述转换管相邻。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11)、所述第二连 通管(1 以及两个所述转换管均位于两端封闭的管体(1)内,且所述第一连通管(11)、所 述第二连通管(1 以及两个所述转换管两两相邻且沿所述管体(1)的管壁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11)和所述第二连通 管(1 并列设置,还包括同所述第一连通管(11)和所述第二连通管(1 并列设置的第一 转换管(17)、第二转换管(18)以及第三转换管(19),所述第一转换管(17)同所述第二连 通管(1 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 以及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11 连通; 所述第二转换管(18)同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中腔室(122)以及所述第一连通管(11) 的右腔室(11 连通;所述第三转换管(19)同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中腔室(122)以及 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左腔室(11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11)与所述第二连通 管(1 的中腔室均包括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腔室,所述第一转换管具有第一腔室(171)和 第二腔室(17 ;所述第一转换管(17)的第一腔室(171)和第二腔室(17 分别与所述 第一连通管(11)的第一中腔室(1121)和第二中腔室(112 连通,且分别与所述第二连 通管(1 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 连通;所述第二转换管(18)同所述第二连通管 (12)的第一中腔室(1221)以及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右腔室(11 连通;所述第三转换 管(19)同所述第二连通管(12)的第二中腔室(122 以及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左腔室(11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11)、所述第二 连通管(12)、所述第二转换管(18)以及所述第三转换管(19)均位于两端封闭的管体(1) 内;所述第一连通管(11)、所述第二连通管(12)、所述第二转换管(18)以及所述第三转换 管(19)两两相邻且沿所述管体(1)的管壁分布,所述第一转换管(17)位于所述管体(1) 的中部且与所述第一连通管(11)、所述第二连通管(12)、所述第二转换管(18)以及所述第 三转换管(19)均相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 (42)、第三连接管以及第四连接管G4);所述第一连接管Gl)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 通管(11)的左腔室(11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中腔室(12 连通;所述 第二连接管0 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11 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 连通管(1 的左腔室(121)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 中腔室(11 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右腔室(12 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管 (4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右腔室(11 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12) 的中腔室(12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管(11)与所述第二连通 管(1 的中腔室均包括第一中腔室和第二中腔室,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 一连通管(11)的左腔室(11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第一中腔室(1221) 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0 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第一中腔室(1121)连通,另 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左腔室(121)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 一连通管(11)的第二中腔室(112 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右腔室(123) 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管G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右腔室(11 连通,另一端与 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第二中腔室(122 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或6、7或9、10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 通管(11)与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各腔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供换热管插入的连通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或6、7或9、10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 通管(11)和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各腔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与集流管连通的通孔。
13.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O),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O)中插有转换器,所述 转换器为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所述第一连通管(11)与所述第二连通管 (12)的各腔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供所述换热管( 插入的连通孔。
14.一种换热器设备,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各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3),各所述换 热器的所述集流管C3)依序连接,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的相连接的两个所述 集流管C3)通过转换器连通,所述转换器为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所述第 一连通管(11)与所述第二连通管(1 的各腔室的管壁上均具有与所述集流管C3)连通的 通孑L。
15.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各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其特征在于,各 所述换热器通过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转换器连通,且所述转换器的第一连通管 (11)与所述第二连通管(1 分别为相连通两个换热器的相连接的所述集流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通管(11)和第二连通管(12),所述第一连通管(11)和所述第二连通管(12)的两端均封闭,且均具有由阻隔体隔开且沿轴向延伸并供制冷剂进出的左腔室、中腔室以及右腔室;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中腔室(112)同所述第二连通管(12)的左腔室(121)和右腔室(123)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11)的左腔室(111)和右腔室(113)同所述第二连通管(12)的中腔室(122)连通。该结构的转换器可以使换热器在不均匀的风场中能够保持均衡且高效的换热效率。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转换器的换热器、换热器设备以及换热器装置。
文档编号F28F13/06GK201909578SQ201020692229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0日
发明者汪峰, 蒋建龙, 陆向迅, 黄宁杰 申请人: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