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肋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4562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肋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废热交换给空气再散入大气的冷却塔,特别是一种加肋冷却
+R O
背景技术
冷却塔是一种循环冷却设施,它将携带废热的冷却水在塔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废热传输给空气再散入大气中。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如电力、石油、钢铁、化工和纺织行业。冷却塔是以承受风荷载为主的高耸空间薄壳结构,对风载荷极为敏感,在风载荷作用下冷却塔顶部的位移可以达到几十厘米,超过厚度的数倍。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调整 风压的分布,降低风荷载对冷却塔的影响,是结构工程师努力的方向,就目前来说,壳体外壁竖向全加肋是其中的主要措施之一。现有技术的加肋冷却塔的缺陷是施工工期长,尤其对于超大型冷却塔,塔高较高,自身工期较长;塔底及塔顶部分区域,肋对降低风载荷的作用较小,而对施工难度的增加较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施工期短、成本低廉的加肋冷却+
+R ο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加肋冷却塔,包括进风口区域和塔筒,所述进风口区域设置有支柱,所述塔筒通过所述支柱支撑于所述进风口区域之上,所述塔筒的外壳沿所述塔筒的顶部朝向所述进风口区域的方向上依次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上设置有子午肋,所述子午肋沿竖直方向布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午肋在所述第二部分上环向均匀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的45% -5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与所述进风口区域的高度之和的10%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与所述进风口区域的高度之和的25%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塔筒的外观呈双曲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午肋的环向间距为2_4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午肋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顶宽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高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的斜边倾角为30度-45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午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面对本发明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I、冷却塔的塔筒的外壳在竖直方向上从上到下依次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二部分上设置有子午肋,子午肋沿竖直方向上分布,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不设置子午肋。在保证冷却塔稳定安全系数的情况下,明显缩短施工期,有效降低成本。2、子午肋在所述第二部分上环向均匀分布,保证冷却塔在各种风向时的稳定安全系数不变。3、第二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的45% -55%,与全加肋冷却塔相比,有效降低了加肋对于冷却塔施工的难度,同时,由于加肋带来的额外工期增加,也有效降低了45% -55% ο4、第一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与所述进风口区域的高度之和的 10% -15%,此范围受三向扰流的影响,冷却塔表面加肋技术降低风压效果不显著,且该区域基本与冷却塔塔顶加强区重合,局部稳定安全系数一般较高,不加肋情况下也有很高的稳定安全系数和安全储备,此区域不加肋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缩减工期。5、第三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与所述进风口区域的高度之和的25%-30%,此范围主要受地面及三向扰流的影响,冷却塔表面加肋技术降低风压效果不显著,且该区域基本与冷却塔塔底加强区重合,不加肋情况下也有很高的稳定安全系数和安全储备,此区域不加肋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缩减工期。6、沿所述塔筒的顶部的直径方向上的截面呈双曲线,把塔筒做成双曲线状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只在第二部分(塔筒中部)加肋技术适用于现在所有的双曲线冷却塔。7、子午肋的环向间距为2_4m,由于只在第二部分加肋,子午肋的环向密度可比常规冷却塔的大,增加了稳定安全系数和安全储备。8、子午肋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顶宽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高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的斜边倾角为30度-45度,子午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I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加肋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进风口区域,20、塔筒,201、第一部分,202、第二部分,203、第三部分,30、支柱,
40、子午肋。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I所示的加肋冷却塔包括进风口区域10和塔筒20,进风口区域10设置有支柱30,塔筒20通过支柱30支撑于进风口区域10之上。塔筒20的外壳沿塔筒20的顶部朝向进风口区域10的方向上依次分为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和第三部分203,第二部分202上设置有子午肋40,子午肋40沿竖直方向布置。其中,子午肋40在第二部分202上环向均匀分布。第二部分202的高度占塔筒20的高度的50%。第一部分201的高度占塔筒20的高度与进风口区域10的高度之和的10% -15%。第三部分203的高度占塔筒20的高度与进风口区域10的高度之和的25% -30%。进一步地,塔筒20的外观呈双曲线,可以理解的是,冷却塔为包括双曲线冷却塔在内的所有种类的冷却塔。子午肋40的环向间距为2-4m。子午肋40的横截面为梯形,梯形顶宽为100mm-120mm,梯形高为100mm-120mm,梯形的斜边倾角为30度-45度,可以理解的是,子午肋40的截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包括半圆、半椭圆以及其它不规则形状等。子午肋40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或优点作进一步的说明I、冷却塔的塔筒20的外壳在竖直方向上从上到下依次分为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和第三部分203,第二部分202上设置有子午肋40,子午肋40沿竖直方向上分布,第一部分201和第三部分203不设置子午肋40。冷却塔表面在加肋后可以有效的降低冷却塔表面的风压值,尤其对负压区的效果更为明显。在此用不同高度处加肋后冷却塔负压最大值的降低百分比来代表该高度处的加肋效果。第二部分202的空气运动为为两侧扰流,其降负压的效果最好。而第一部分201和第三部分203的空气运动为三向扰流,第一部分201加肋后负压最大值降低百分比约为第二部分202加肋后负压最大值降低百分比的30% -45%。而第三部分203的空气运动同样为三向扰流,且受到地面及地面构筑物对空气 运动的阻力作用,塔表面加肋技术降低风压效果不显著,第三部分203加肋后负压最大值降低百分比约为第二部分的40% -60%,效果不明显。故只在第二部分202上设置子午肋40,可在保证冷却塔安全系数的情况下,明显缩短施工期,有效降低成本。2、子午肋40在所述第二部分202上环向均匀分布,保证冷却塔在各种风向时的稳定安全系数不变。3、第二部分202的高度占塔筒20的高度的50 %,与全加肋冷却塔相比,有效降低了加肋对于冷却塔施工的难度,同时,由于加肋带来的额外工期增加,也有效降低了45% -55%。4、第一部分201的高度占塔筒20的高度与进风口区域10的高度之和的10% -15%,此范围受三向扰流的影响,冷却塔表面加肋技术降低风压效果不显著,且该区域基本与冷却塔塔顶加强区重合,局部稳定安全系数一般较高,不加肋情况下也有较高的局部稳定安全系数和安全储备,此区域不加肋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缩减工期。5、第三部分203的高度占塔筒20的高度的25%-30%,此范围主要受地面及三向扰流的影响,冷却塔表面加肋技术降低风压效果不显著,且该区域基本与冷却塔塔底加强区重合,不加肋情况下也有较高的稳定安全系数和安全储备,此区域不加肋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缩减工期。6、沿塔筒20的顶部的直径方向上的截面呈双曲线,把冷却塔做成双曲线有利于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率。只在第二部分202(塔筒中部)加肋技术适用于现在所有的双曲线冷却塔。7、子午肋40的环向间距为2_4m,由于只在第二部分202加肋,子午肋40的环向密度可比常规冷却塔的大,增加了稳定安全系数和安全储备。8、子午肋40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顶宽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高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的斜边倾角为30度-45度,子午肋40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加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口区域和塔筒,所述进风口区域设置有支柱,所述塔筒通过所述支柱支撑于所述进风口区域之上,所述塔筒的外壳沿所述塔筒的顶部朝向所述进风口区域的方向上依次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上设置有子午肋,所述子午肋沿竖直方向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午肋在所述第二部分上环向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的45% -55%。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与所述进风口区域的高度之和的10% -15%。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加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分的高度占所述塔筒的高度与所述进风口区域的高度之和的25% -30%。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项所述的加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筒的外观呈双曲线。
7.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项所述的加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午肋的环向间距为 2-4mο
8.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项所述的加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午肋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顶宽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高为100mm-120mm,所述梯形的斜边倾角为30度-45度。
9.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项所述的加肋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午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肋冷却塔,包括进风口区域和塔筒,进风口区域设置有支柱,塔筒通过支柱支撑于进风口区域之上,塔筒的外壳沿塔筒的顶部朝向进风口区域的方向上依次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二部分上设置有子午肋,子午肋沿竖直方向布置。本发明的优点是施工期短、成本低廉、有效增加稳定安全系数和安全储备。
文档编号F28F25/00GK102798295SQ20121033103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7日
发明者刘东华, 徐荣彬, 汤东升, 马兆荣, 彭雪平, 陆晓琴, 王晓村, 刘立威, 刘晋超, 李乐, 卢钦先 申请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