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包括集水槽、出水沟、循环水沟和循环水泵房进水间,所述集水槽的末端在槽底上开一与出水沟连通的通孔,出水沟布置于地面之下,出水沟先向下再水平布置形成与循环水沟前段连通的“L”型通道,循环水沟的后段向地面方向上倾,与循环水泵房进水间连接。本实用新型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将高位塔内地面上集水槽与塔外地下循环水沟连接起来的新型沟道结构型式,使两者间的水流能平稳过渡,减少水阻,同时又能方便施工、确保沟道不影响冷却塔的结构安全。
【专利说明】 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塔集水槽,尤其涉及一种穿越冷却塔人字柱沟道出塔布置的高位收水塔集水槽,属于自然通风高位收水冷却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自然通风高位收水冷却塔在塔内设有一条地面上的开敞式集水槽,该水槽通过循环水沟与循环水泵房进水间相连,使冷却塔内冷却水通过集水槽、循环水沟流至循环水泵房进水间,之后再通过循环水泵升压送至用户。
[0003]如图1所示,对集水槽和循环水沟,通常的做法是设置成地面上沟道;集水槽101和循环水沟102的沟底部高于地面103或与地面103齐平。这种做法的主要缺点是:塔外循环水沟一般高于地面3m以上,对冷却塔周围的象塔空气104流动形成阻碍,影响冷却塔105的冷却效率;另外地面上的沟道穿过冷却塔人字柱106,并且冷却塔环基107位于循环水沟102的下方,这样水流会妨碍交通。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把循环水沟布置在地下的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从而能有效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包括集水槽、出水沟、循环水沟和循环水泵房进水间,所述集水槽的末端在槽底上开一与出水沟连通的通孔,出水沟布置于地面之下,出水沟先向下再水平布置形成与循环水沟前段连通的“L”型通道,循环水沟的后段向地面方向上倾,与循环水泵房进水间连接。
[0006]作为优选方式,所述“L”型通道的底部直角边为斜坡结构,顶部直角边为圆弧过渡结构。
[0007]作为进一步优选方式,斜坡结构上设置便于检修人员在沟、槽内检修维护的人行步道。
[0008]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出水沟埋设于冷却塔人字柱和环基的下方。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将高位塔内地面上集水槽与塔外地下循环水沟连接起来的新型沟道结构型式,使两者间的水流能平稳过渡,减少水阻,同时又能方便施工、确保沟道不影响冷却塔的结构安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现有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中:1_集水槽,2-出水沟,21-斜坡结构,22-圆弧过渡结构,3_循环水沟,4-循环水泵房进水间,5-冷却塔人字柱,6-环基,7-人行步道,8-地面。【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4]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相互排斥的特质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之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实施例而已。
[0015]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包括集水槽1、出水沟2、循环水沟3和循环水泵房进水间4,所述集水槽I的末端在槽底上开一与出水沟2连通的通孔,使得集水槽中的水能够顺利的流入出水沟中。所述出水沟2布置于地面8之下,出水沟2先向下再水平布置形成与循环水沟3前段连通的“L”型通道,所述“L”型通道的底部直角边为斜坡结构21,顶部直角边为圆弧过渡结构22 ;该结构可以消除水流转向导致的漩涡,使水流平顺减少小阻。斜坡结构21上设置人行步道7,人行步道7按照斜坡的倾斜角度来设置,其作用是便于检修人员在沟、槽内检修维护。循环水沟3的后段向地面方向上倾,与循环水泵房进水间4连接,其作用是:在检修时,使沟道内积水流向最低点集水槽“L”型沟道处,便于以后的排水;将塔外循环水沟埋设于地下,避免影响冷却塔进风或塔周围的通行。
[0016]所述出水沟2埋设于冷却塔人字柱5和环基6的下方;冷却塔环基尽量抬高,减少下面出水沟沟道的埋深,节约工程量。另外,出水沟的“L”型通道位于地面之下,也使之能顺利穿越冷却塔人字柱和环基。
[001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槽(I)、出水沟(2)、循环水沟(3)和循环水泵房进水间(4),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I)的末端在槽底上开一与出水沟(2)连通的通孔,出水沟(2)布置于地面之下,出水沟(2)先向下再水平布置形成与循环水沟(3)前段连通的“L”型通道,循环水沟(3)的后段向地面方向上倾,与循环水泵房进水间(4)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通道的底部直角边为斜坡结构(21),顶部直角边为圆弧过渡结构(2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其特征在于:斜坡结构(21)上设置便于检修人员在沟、槽内检修维护的人行步道(J)。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沟(2)埋设于冷却塔人字柱(5)和环基(6)的下方。
【文档编号】F28F25/04GK203534331SQ201320677562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1日
【发明者】吴浪洲, 曾华, 张 雄, 杨卓颖 申请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