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槽道热管段作冷凝器的回路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8559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槽道热管段作冷凝器的回路热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槽道热管段作冷凝器的回路热管,该回路热管主要包括蒸发器、补偿室和冷凝器三个核心部件,通过不锈钢柔性管将三个核心部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回路。针对传统的蛇形盘管冷凝器尺寸大、重量重的缺点,在冷凝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槽道热管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的特点,对槽道热管段加以改进,作为回路热管的冷凝器,从而大大降低了冷凝器的重量和尺寸。
【专利说明】一种用槽道热管段作冷凝器的回路热管
【技术领域】
[0001]本专利涉及一种回路热管,具体涉及一种用槽道热管段作冷凝器的回路热管,它应用于地面及空间设备散热。
【背景技术】
[0002]回路热管是一种高效的被动式两相热量传输设备,主要用来解决地面及空间飞行器部件、设备的散热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内、国外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航天器的载荷越来越大,功耗也逐步增大,传统的冷却技术已无法满足大冷量的需求。高效的两相回路冷却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
[0003]传统的回路热管使用的冷凝器是将柔性的不锈钢管或铜管弯折成蛇形盘管,然后直接焊接到铜质冷板上。但是由于受到弯折曲率以及焊接接触热阻较大的影响,这样的蛇形盘管冷凝器的尺寸较大,重量较重,不便于在航天器上的布置安装,而且热阻较大,冷凝能力较差,从而造成回路热管的性能降低。
[0004]发明目的
[0005]本专利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用槽道热管段作冷凝器的回路热管,在于解决传统回路热管冷凝器尺寸大、重量重、冷凝效率低的问题。
[0006]该回路热管共有蒸发器1、补偿室2、冷凝器3、液体管路4、气体管路5组成回路。蒸发器I与补偿室2直接连接在一起,蒸发器I中含有吸液芯。通过气体管路5将蒸发器I与冷凝器3连接在一起,冷凝3通过液体管路4与补偿室2相连组成回路。
[0007]所述的冷凝器3采用铝材的“ Ω ”型槽道热管段,并在液体出口端向内加工一用以液态工质汇集的空腔3.4,在冷凝器内部靠近液体管路4和空腔3.4的一端的槽道热管内部加入一阻挡蒸汽直接通过蒸汽腔3.2进入到液体管路4中的不锈钢堵块3.1,在冷凝器3的两端分别加装一个便于气体、液体管路与冷凝器进出口连接的不锈钢联合接头6。
[0008]有益效果:
[0009]在冷凝器3的设计上,充分考虑槽道热管换热能力强、换热效率的高,用槽道热管段作为回路热管的冷凝器并加以改进。减少了冷凝器的重量和尺寸,大大降低了整个回路的重量,同时也提高了冷凝器的冷凝能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使用槽道热管作为冷凝器的回路热管总体结构图。
[0011]图2 (a):槽道热管冷凝器结构图。
[0012]图2(b):槽道热管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进行详细说明。
[0014]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的总体结构图。环路热管的主要部件是蒸发器1、补偿室2、冷凝器3,通过液体管线4、气体管线5,以及联合接头6将1、2和3三个部件连接起来形成回路。液体管线穿过补偿室2,深入到蒸发器I内部的毛细芯的核心中,而补偿室2与蒸发器I直接焊接到一起。
[0015]在该回路热管冷凝器3降低到正常工作的温度时,液态工质通过液体管路4进入到蒸发器I的毛细芯的核心中,毛细芯被浸润。对蒸发器I施加热负荷,液态工质在毛细芯的外表面汽化,通过毛细芯上的轴向气体槽道,在通过轴向气体槽道的过程中形成过热蒸汽,过热蒸汽通过蒸汽管线5进入到冷凝器3中。在冷凝器3中,过热蒸汽在蒸汽腔中逐渐冷却冷凝,形成的冷凝液进入到“ Ω ”槽道3.3中。由于堵块3.1,蒸汽不能直接通过冷凝器气体腔,而是推动冷凝液沿“ Ω ”槽道3.3流向冷凝液汇集槽3.4过冷。形成的过冷液沿液体管线4流入到蒸发器I的毛细芯核心中,从而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多余的液体工质流入补偿室2,这样可以保证蒸发器I中的毛细芯完全润湿。
【权利要求】
1.一种用槽道热管作冷凝器的回路热管,其蒸发器(I)与补偿室(2)直接连接在一起,通过气体管路(5 )将蒸发器(I)与冷凝器(3 )连接在一起,冷凝器(3 )通过液体管路(4 )与补偿室(2)相连组成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3)采用铝材的“ Ω ”型槽道热管段,并在液体出口端向内加工一用以液态工质汇集的空腔(3.4),在冷凝器内部靠近液体管路(4)和空腔(3.4)的一端的槽道热管内部加入一阻挡蒸汽直接通过蒸汽腔(3.2)进入到液体管路(4)中的不锈钢堵块(3.1),在冷凝器(3)的两端分别加装一个便于气体、液体管路与冷凝器进出口连接的不锈钢联合接头(6 )。
【文档编号】F28D15/02GK203629389SQ201320740916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1日
【发明者】陈跃勇, 韩娜丽, 芮骥才, 董德平, 牟永斌, 杨帆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