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套结构和管束式套管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49283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铜套结构和管束式套管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铜套结构和管束式套管换热器,该铜套结构包括第一铜套和第一封盖,所述第一铜套包括第一铜套主体和第一铜套尾部,且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铜套主体的内径;所述第一封盖套装在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内部并焊接固定;所述第一铜套主体和所述第一铜套尾部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对铜套和封盖的密封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将各焊接点的距离加长,避免了焊接二次受热的影响;其次将封盖放进铜套内配合焊接,容易操作,增强了焊接部位强度。
【专利说明】铜套结构和管束式套管换热器【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换热器的铜套结构和管束式套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管束式套管换热器是由外钢管及内穿多根换热铜管组成的一种换热器,它在空调中主要起到交换热量的作用,换热器内的多根小铜管走冷媒,钢管与小铜管间走水,管束式套管换热器可以分为单、双氟路套管换热器。
[0003]参见图1,双氟路管束式套管换热器中的第一氟路系统与第二氟路系统中的铜套与封盖的密封结构在制造时一般为将第一铜套1、第一封盖2、第二铜套3和第二封盖4对接后再进行焊接,这种配合结构存在几点不足:
[0004]1、第一铜套1、第一封盖2和第二铜套3的焊接距离过近,因铜套管径较大焊接时加热时间长,对已焊焊缝能够产生较大的热影响。焊接产生的二次受热,容易引起焊接泄漏;
[0005]2、焊接时铜套与封盖配合处焊料多为堆积在表面,难于融入焊缝中,容易造成焊接不良导致换热器冷媒泄漏;
[0006]3、第二铜套I与第一封盖2为接触点焊接,焊接后受压强度不够,碰撞或装配使用受整机冷媒系统的长期 受压下焊接处容易裂漏。
[0007]因此提供一种易操作、能够保证良好密封效果的铜套结构是非常迫切的需求。实用新型内容
[0008]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套结构和管束式套管换热器。
[000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一种铜套结构,包括第一铜套和第一封盖,所述第一铜套包括第一铜套主体和第一铜套尾部,且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铜套主体的内径;
[0011]所述第一封盖套装在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内部并焊接固定;
[0012]所述第一铜套主体和所述第一铜套尾部一体成型。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一封盖的外径大Imm至2mm ο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盖安装在所述第一铜套主体与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交界处。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长度为15mm至30mm。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盖上设置有供换热铜管通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进行倒角处理。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倒角的长度为1mm至2mm,角度为30度至45度。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铜套结构还包括第二铜套和第二封盖;
[0019]所述第二铜套包括第二铜套主体和第二铜套尾部,且所述第二铜套尾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铜套主体的内径;
[0020]所述第二铜套主体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内部并焊接固定;
[0021]所述第二封盖套装在所述第二铜套尾部的内部并焊接固定;
[0022]所述第二铜套主体和所述第二铜套尾部一体成型。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铜套尾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二封盖的外径大Imm至2mm ;
[0024]所述第二铜套主体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一铜套主体的外径;所述第二封盖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二铜套主体的外径;
[0025]所述第二封盖安装在所述第二铜套主体与所述第二铜套尾部的交界处;
[0026]所述第二铜套尾部的长度为7mm至15mm。
[00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铜套主体伸入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长度为5mm至10mnin
[00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盖与所述第一铜套之间采用钎焊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封盖和所述第二铜套之间采用钎焊焊接固定。
[00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封盖上设置有供换热铜管通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进行倒角处理;
[0030]所述第二通孔的倒角的长度为Imm至2mm,角度为30度至45度。
[00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端部的内壁进行倒角处理,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倒角的长度为1.5mm至2.5mm,角度为25度至35度。
[003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管束式套管换热器,包括以上任意所述的铜套结构。
[003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对铜套和封盖的密封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将各焊接点的距离加长,避免了焊接二次受热的影响;其次将封盖放进铜套内配合焊接,容易操作,增强了焊接部位强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铜套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003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铜套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0036]图3为图2所示的铜套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0037]图4为图2中的第一铜套尾部的倒角示意图;
[0038]图5为图2中的第一封盖通孔处的倒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铜套结构和管束式套管换热器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0041]实施例一
[0042]参见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铜套结构,包括第一铜套100和第一封盖200,所述第一铜套100包括第一铜套主体110和第一铜套尾部120,且所述第一铜套尾部120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铜套主体110的内径;所述第一封盖200套装在所述第一铜套尾部120的内部并焊接固定;所述第一铜套主体110和所述第一铜套尾部120 —体成型。
[0043]为了解决第一铜套100和第一封盖200焊接时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首先对第一铜套100进行了改进,即将第一铜套100的尾部部分进行扩口处理;本实施例中将进行了扩口处理的部分称为第一铜套尾部120,第一铜套的其它部分称为第一铜套主体110,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铜套主体110和第一铜套尾部120的成型方式为先制造出第一铜套,然后对第一铜套的尾部进行圆弧过渡扩口处理,扩口处理后第一铜套尾部120的内径大于第一铜套主体110的内径,而第一封盖200的内径和外径均与未扩口的第一铜套主体110的内径和外径相同,因此第一封盖200能够套装在第一铜套尾部110的内部,然后通过焊接将第一封盖200固定在第一铜套尾部120的内壁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铜套100和第一封盖200并不是对接焊接,而是第一封盖200套装在第一铜套100的内壁进行焊接,这样容易操作,且焊接部分焊缝焊料饱和,焊接质量好,焊接部分不易断裂。
[0044]较佳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第一铜套尾部120的内径比第一封盖200的外径大Imm至2mm,即对第一铜套尾部120进行2mm至4mm的圆弧过渡处理,这样当第一封盖200套装在第一铜套尾部120的内部时,第一封盖200与第一铜套尾部120之间存在着Imm至2_的缝隙,这样后续进行焊接处理时,焊接产生的焊料可完全融入第一铜套尾部和第一封盖的缝隙中而不会堆积在表面,这样不易产生焊接不良,避免了铜套和封盖的密封部分泄露。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铜套尾部120的内径比第一封盖200的外径大1mm。
[0045]较佳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封盖200安装在所述第一铜套主体110与所述第一铜套尾部120的交界处。本实施例中优选安装第一封盖200时将第一封盖200的折边顶在第一铜套100的扩口圆弧处,此时第一铜套100与第一封盖200的安装处形成一个锤形喇叭状,这样设置方便操作。
[0046]较佳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长度为15mm至30mm,优选20mm。即对第一铜套100的一端的大约20mm处进行圆弧过渡扩口处理,这样增加了第一铜套100和第一封盖200之间的焊接距离,焊接不会产生很大的二次受热影响,避免焊接点距离过小产生二次焊接受热泄露。
[0047]实施例二
[0048]在单氟路管束式换热器中,第一铜套100和第一封盖200形成第一系统;而在双氟路管束式换热器中,还包括第二铜套300和第二封盖400形成的第二系统,其中第二铜套300和第二封盖400的固定方式与第一封盖100和第一封盖200的固定方式一致,即所述铜套结构还包括第二铜套300和第二封盖400 ;所述第二铜套300包括第二铜套主体310和第二铜套尾部320,且所述第二铜套尾部320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铜套主体310的内径;所述第二封盖400套装在所述第二铜套尾部320的内部并焊接固定;所述第二铜套主体310和所述第二铜套尾部320 —体成型。同样的,所述第二铜套尾部320的内径比所述第二封盖400的外径大Imm至2_ ;所述第二铜套主体310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一铜套主体110的外径;所述第二封盖400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二铜套主体310的外径;所述第二封盖400安装在所述第二铜套主体310与所述第二铜套尾部320的交界处;所述第二铜套尾部320的长度为7mm至15mm,优选第二铜套尾部的长度为10mm。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封盖400套装在第二铜套尾部320内时第二封盖和第二铜套尾部的内壁会存在Imm至2mm的缝隙,焊接时的焊料可完全融入该缝隙中。加工时,所述第一封盖200与所述第一铜套100之间采用钎焊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封盖400和所述第二铜套300之间采用钎焊焊接固定。
[0049]较佳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对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之间的固定方式也进行了改进,即将所述第二铜套主体310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铜套尾部120的内部并焊接固定。由于第一铜套尾部120的长度较长,因此第二铜套200伸入第一铜套100内部时不会与第一封盖200接触,且在第一铜套尾部的内壁和第二铜套主体的外壁之间存在1_至2_的缝隙,焊接时产生的焊料也可以融入该缝隙中,同样避免了焊料堆积在表面,并且由于第一铜套和第二铜套不是采用对接焊接,第二铜套插入第一铜套内部配合焊接,两个铜套配合焊接时长度加长,增强了焊接部位的抗震动能力及其受压强度。优选的,所述第二铜套主体320伸入所述第一铜套尾部110的长度为5mm至10mm。
[0050]为了进一步避免焊接产生的焊料堆积,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在焊接的位置均设置了倒角。所谓的焊接的位置尤其是指第一铜套100和第二铜套300的焊接位置。【具体实施方式】是对所述第一铜套尾部120的端部的内壁进行倒角处理,所述第一铜套尾部120的倒角的长度为1.5mm至2.5mm(最好为2mm),角度为25度至35度(角度最好为30度),焊接时倒角能够起到导流焊料的作用,有效增加了焊接时焊料填充焊缝的饱满度和熔深尺寸,同时能够进一步避免焊料堆积在两个铜套配合的焊缝表面,可有效增加焊接焊料的融入深度。
[0051]较优的,参见图5,由于第一封盖200和第二封盖400上均设置有供换热铜管500通过的通孔,本实施例对通孔也进行倒角处理,在通孔边缘做出长度为Imm至2_,角度为30度至45度的倒角,通孔的倒角优选长度为1.5mm,角度为30度,通孔的倒角向通孔中心倾斜。焊接时倒角能够起到导流焊料的作用,有效增加了焊接时焊料填充焊缝的饱满度和熔深尺寸。
[005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管束式套管换热器,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铜套结构。其中单氟路管束式套管换热器包括实施例一的铜套结构,双氟路管束式套管换热器包括实施例二的铜套结构。
[0053]本实用新型将各部件的焊接点的距离加长,减少焊接二次受热影响;封盖放进铜套内配合焊接,铜套与封盖配合处形成一个锤型喇叭状,容易焊接密封;对第一铜套和第二铜套的配合位置上倒角,有效增加了焊接焊料填充焊缝的饱满度;第二铜套插入第一铜套内配合焊接,两铜套焊接配合长度加长后,可增强其抗震动及受压强度。
[005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铜套结构,包括第一铜套和第一封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套包括第一铜套主体和第一铜套尾部,且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铜套主体的内径; 所述第一封盖套装在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内部并焊接固定; 所述第一铜套主体和所述第一铜套尾部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一封盖的外径大Imm至2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盖安装在所述第一铜套主体与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交界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长度为15mm至30mmo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盖上设置有供换热铜管通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进行倒角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铜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倒角的长度为Imm至2mm,角度为30度至45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铜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套结构还包括第二铜套和第二封盖; 所述第二铜套包括第二铜套主体和第二铜套尾部,且所述第二铜套尾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铜套主体的内径; 所述第二铜套主体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内部并焊接固定; 所述第二封盖套装在所述第二铜套尾部的内部并焊接固定; 所述第二铜套主体和所述第二铜套尾部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铜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铜套尾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二封盖的外径大Imm至2mm ; 所述第二铜套主体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一铜套主体的外径;所述第二封盖的外径等于所述第二铜套主体的外径; 所述第二封盖安装在所述第二铜套主体与所述第二铜套尾部的交界处; 所述第二铜套尾部的长度为7mm至15_。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铜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铜套主体伸入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长度为5mm至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铜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盖与所述第一铜套之间采用钎焊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封盖和所述第二铜套之间采用钎焊焊接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铜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盖上设置有供换热铜管通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进行倒角处理; 所述第二通孔的倒角的长度为Imm至2mm,角度为30度至45度。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铜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端部的内壁进行倒角处理,所述第一铜套尾部的倒角的长度为1.5mm至2.5mm,角度为25度至35度。
13.—种管束式套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铜套结构。
【文档编号】F28F9/18GK203744812SQ201320859263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4日
【发明者】黄有进, 唐爱红, 邓智, 方亮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