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56677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微通道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微通道换热器,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微通道换热器中,当集流管较长或者集流管端部空间较小的情况下,需要从集流管侧壁安装进口管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入口集流管、出口集流管和分列在入口集流管与出口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入口集流管上设有制冷剂分配装置,制冷剂分配装置包括进口管、分配管和转接块,转接块具有内腔、转接出口和转接入口,分配管和转接块位于入口集流管内部并且该分配管一端连接到转接出口,进口管连接在入口集流管侧壁上并且进口管一端与转接入口相通。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换热器中,尤其是微通道换热器。
【专利说明】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通道换热器,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微通道换热器也称为扁管或平行流换热器,这类型的换热器普遍具有入口集流管、出口集流管,间隔地分布在入口集流管与出口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以及扁管中间的翅片。实际的应用中,气流流经换热器表面并与扁管,翅片产生热交换,在热交换期间,制冷剂蒸发或冷凝,外部气流则降低适当的温度或升高温度,如空调、冷冻器等装置。
[0003]微通道换热器工作时,制冷剂流体是通过入口集流管分配到各个扁管中,理想的状态是:制冷剂流体均匀分配到每个扁管内且进一步均匀分配到扁管的每个微通道中,这能保证换热器运行时的最佳效率。然而实际的应用中,尤其是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蒸发,制冷剂进入换热器时呈现气液两相混合状态,很容易造成分液不均,影响换热效果O
[0004]用于改进两相态制冷剂通过微通道换热器的分配均匀性的方案已有被提出:通常是在入口集流管内布置分流管,分流管从入口集流管端部插入并沿着入口集流管长度方向延伸,在分流管管壁上间隔设置小孔,用于在入口集流管内分配两相制冷剂。然而当集流管较长或者集流管端部空间较小的情况下,就需要在入口集流管侧壁上接进口管,但由于分流管沿着入口集流管长度方向延伸,而进出/ 口管需要连接在入口集流管侧壁上,即进口管与分流管为两个独立部件,进口管与分流管之间需要连接结构连接,以实现制冷剂的流通,然而现有技术中没有提出过相应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实现集流管侧面接进口管且能与集流管内部分液管连通,进行制冷剂分配。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入口集流管、出口集流管和分列在入口集流管与出口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所述入口集流管上设有制冷剂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包括进口管、转接块和沿入口集流管轴向延伸的分配管,所述转接块具有内腔、转接出口和转接入口,所述分配管和转接块位于入口集流管内部并且该分配管一端连接到转接出口,所述进口管连接在入口集流管侧壁上并且进口管一端与转接入口相通。
[0008]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出口包括设在转接块相对入口集流管端部的一侧面上的第一转接出口,所述分配管一端安装到第一转接出口内。
[0009]进一步的,所述入口集流管的至少一个轴向端口敞开,所述至少一个敞开的轴向端口上设置所述转接块。
[0010]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出口包括设在转接块相对入口集流管的端部两侧面上的第一转接出口和第二转接出口,所述第一转接出口和/或第二转接出口处安装分配管。
[0011 ] 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入口设在转接块贴近入口集流管内壁的侧面上,所述入口集流管管壁上设有与转接入口对应的通孔,所述进口管一端穿过通孔并安装到转接入口内。
[0012]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入口设在转接块贴近入口集流管内壁的侧面上,所述入口集流管管壁上设有与转接入口对应的通孔,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还包括转接座,所述转接座上设有安装孔,所述转接座安装在入口集流管外壁,所述进口管一端安装到安装孔内并与通孔相对。
[0013]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块焊接固定在入口集流管内。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块具有与入口集流管内壁局部贴合的弧形侧面,所述弧形侧面的两端至弧形侧面底部的垂直距离不小于入口集流管内径的一半。
[0015]进一步的,所述进口管轴向与所述扁管轴向在入口集流管横截面上形成90°至270°的夹角。
[0016]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沿着入口集流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组。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8]本实用新型微通道换热器上的制冷剂分配装置包括进口管、分配管和转接块,进口管和分配管通过转接块相互连接,且由转接块将进口管中的制冷剂流体分配到一个或者多个分配管中,再由分配管均匀分配到入口集流管内,在入口集流管侧壁连接进口管的方案中,转接块实现了进口管与分配管的连接/连通,以便于将这种制冷剂分配装置应用到集流管较长或者集流管端部空间较小的换热器产品中。
[0019]一般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内部空间要比扁管中的微通道空间大很多,故而集流管内收集的制冷剂量也要多于扁管微通道中流到的制冷剂量,而本实用新型在入口集流管内部设置了转接块后,转接块占用了入口集流管的一部分空间,入口集流管原有空间减小,相应的,入口集流管收集的制冷剂量也减小,从而能减少制冷剂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
[0020]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转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转接块的剖视图;
[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1]实施例一:
[0032]参考图1、图2和图3,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入口集流管1、出口集流管3和分列在入口集流管I与出口集流管3之间的若干扁管2,入口集流管I上设有制冷剂分配装置,制冷剂分配装置具体包括进口管6、分配管4和转接块5,转接块5具有内腔53、转接出口 51和转接入口 52,分配管4和转接块5位于入口集流管I内部,分配管4的轴向沿入口集流管I的周向设置,分配管4 一端连接到转接出口 51,进口管6连接在入口集流管I侧壁上并且进口管6 —端与转接入口 52相通,通过转接块5连接进口管6和分配管4,能将两者稳定固定,并且转接块5占据了入口集流管I的部分空间,使入口集流管I原有空间减小,因此入口集流管I收集的制冷剂量也减小,能减少制冷剂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
[0033]入口集流管I侧壁上连接进口管6,以便于将这种制冷剂分配装置应用到入口集流管I端部空间较小或是入口集流管I端部无安装空间导致无法安装进口管6的换热器产品中。可根据现场安装环境,选择在入口集流管I的周向无阻碍物的角度上安装该进口管6,增加微通道换热器安装的可行性。
[0034]参考图2、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转接出口 51包括设在转接块5相对入口集流管I端部一侧面上的第一转接出口 511,转接块5内部形成L形的转接通道,分配管4 一端安装到第一转接出口 511内,进口管6提供的制冷剂由分配管4进行分配,本实施例的转接块5设置在入口集流管I的端部,第一转接出口 511朝向入口集流管I的另一端,以保障各扁管2能够均匀分配到制冷剂。
[0035]参考图2、图3和图4,在转接出口 51和转接入口 52内均设有定位台阶55,定位台阶55用于定位进口管6和分配管4,有助于进口管6与分配管4和转接块5的良好、稳定的连接。
[0036]本实用新型中转接块5焊接固定在入口集流管I内。
[0037]其中转接入口 52设在转接块5贴近入口集流管I内壁的侧面上,入口集流管管壁上设有与转接入口 52对应的通孔11,进口管6 —端穿过通孔11并安装到转接入口 52内,进口管6还能够实现对转接块5的定位,方便将转接块5精准焊接在入口集流管I内。
[0038]并且,转接块5具有与入口集流管I内壁局部贴合的弧形侧面54,弧形侧面54的两端至弧形侧面54底部的垂直距离不小于入口集流管I内径的一半,该尺寸可以防止转接块5沿入口集流管I的径向窜动,转接块5与入口集流管I焊接时定位更加准确,并且转接块5贴近入口集流管内壁可以防止制冷剂从通孔11中漏出,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0039]入口集流管I的侧壁周向的可利用位置上都能够用于连接进口管6,适于各种安装空间,但是优选的,进口管6轴向与扁管2轴向在入口集流管I横截面上形成90°至270°的夹角,相应的改变转接入口 52的轴向与扁管2轴向在入口集流管I横截面上的夹角,进口管与水平面平行或是朝上出气都有利于制冷剂更好的流通,流通阻力小。
[0040]施例二:
[0041]参考图1和图5,相比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对转接块5的结构做出改变,入口集流管I轴向两端的端口中至少一个轴向端口是敞开的,传统技术在敞开的开口处连接端盖将入口集流管I密封,本实施例在至少一个敞开的轴向端口上设置转接块5,入口集流管I其中一端敞开时,在该端上设置转接块5,入口集流管I的两端均敞开时,可在两端上都设置转接块5,转接块5包括封堵在敞开的轴向端口的开口处的封盖部56和由封盖部56朝入口集流管内部延伸的转接部57,转接出口包括设在转接部57端面上的第一转接出口 511,分配管4 一端安装到第一转接出口 511内,通过转接块既能实现转接功能,又能实现对入口集流管的密封,不需采用端盖进行密封,可减少部件的数量,减少焊接的次数和焊料的用量,从而方便了安装,减轻了成本。
[0042]实施例三:
[0043]参考图1、图3和图6,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入口集流管1、出口集流管3和分列在入口集流管I与出口集流管3之间的若干扁管2,入口集流管I上设有制冷剂分配装置,制冷剂分配装置具体包括进口管6、分配管4和转接块5,转接块5具有内腔53、转接出口 51和转接入口 52,分配管4和转接块5位于入口集流管I内部,分配管4的轴向沿入口集流管I的轴向设置,分配管4 一端连接到转接出口 51,进口管6连接在入口集流管I侧壁上并且进口管6 —端与转接入口 52相通。
[0044]相比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转接出口 51包括设在转接块5相对入口集流管I端部的两侧面上的第一转接出口 511和第二转接出口 512,第一转接出口 511或第二转接出口 512处安装分配管4,进口管6提供的制冷剂可以从转接块5的两端流出。本实施例的转接块5可以固定在距离入口集流管I端部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转接块5与入口集流管I两端间距较长的一侧设置分配管4,另一侧由转接出口直接排出制冷剂,可以实现制冷齐IJ的均匀分配,并且本实施例可以减小对分配管4的长度要求,降低成本。
[0045]其中转接块5焊接固定在入口集流管I内,转接入口 52设在转接块5贴近入口集流管I内壁的侧面上,入口集流管管壁上设有与转接入口 52对应的通孔11,进口管6—端穿过通孔11并安装到转接入口 52内。转接块5具有与入口集流管I内壁局部贴合的弧形侧面54,弧形侧面54的两端至弧形侧面54底部的垂直距离不小于集流管内径的一半,并且在转接出口 51和转接入口 52内均设有定位台阶55。
[0046]实施例四:
[0047]参考图1、图3和图7,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入口集流管1、出口集流管3和分列在入口集流管I与出口集流管3之间的若干扁管2,入口集流管I上设有制冷剂分配装置,制冷剂分配装置具体包括进口管6、分配管4和转接块5,转接块5具有内腔53、转接出口 51和转接入口 52,分配管4和转接块5位于入口集流管I内部,分配管4的轴向沿入口集流管I的周向设置,分配管4 一端连接到转接出口 51,进口管6连接在入口集流管I侧壁上并且进口管6 —端与转接入口 52相通。转接出口 51包括设在转接块5相对入口集流管I端部的两侧面上的第一转接出口 511和第二转接出口 512。
[0048]相比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在第一转接出口 511和第二转接出口 512处安装分配管4,本实施例的转接块5设置在入口集流管I的中端,转接块5的两端均延伸出分配管4,由于分配管4较长可能导致制冷剂的量沿长度方向逐渐减少,本实施例在入口集流管I的中端进入,再由两根分配管4朝两侧分配制冷剂,使单根分配管4的长度减小,从而保证制冷剂的分配更加均匀。
[0049]其中转接块5焊接固定在入口集流管I内,转接入口 52设在转接块5贴近入口集流管I内壁的侧面上,入口集流管管壁上设有与转接入口 52对应的通孔11,进口管6—端穿过通孔11并安装到转接入口 52内。转接块5具有与入口集流管I内壁局部贴合的弧形侧面54,弧形侧面54的两端至弧形侧面54底部的垂直距离不小于入口集流管I内径的一半,并且在转接出口 51和转接入口 52内均设有定位台阶55。
[0050]实施例五:
[0051]参考图1和图8,所示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入口集流管1、出口集流管3和分列在入口集流管I与出口集流管3之间的若干扁管2,入口集流管I上设有制冷剂分配装置,制冷剂分配装置具体包括进口管6、分配管4和转接块5,转接块5具有内腔53、转接出口 51和转接入口 52,分配管4和转接块5位于入口集流管I内部,分配管4的轴向沿入口集流管I的周向设置,分配管4 一端连接到转接出口 51,进口管6连接在入口集流管I侧壁上并且进口管6 —端与转接入口 52相通。
[005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至四任意一个的基础上,对进口管6连接方式作出如下改变:转接入口 52设在转接块5贴近入口集流管I内壁的侧面上,入口集流管I的管壁上设有与转接入口 52对应的通孔11,制冷剂分配装置还包括转接座7,转接座7上设有安装孔71,转接座7安装在入口集流管I的外壁,进口管6 —端安装到安装孔71内并与通孔11相对。参考图8,转接块5的弧形侧面与入口集流管I的内壁贴合,造成转接入口 52的轴向与入口集流管I的径向不一致,然而在入口集流管I上很难打出偏心的通孔,即无法保证通孔11的轴向与转接入口 52的轴向一致,通常情况下只能在入口集流管I上打出对心的通孔,即通孔11的轴向与入口集流管I的径向对应,所以通孔11相对于转接块5的转接入口52有所倾斜,进口管6无法直接插入集流管连通转接块5,即使在通孔11上直接安装进口管6,由于通孔11与转接入口 52相对倾斜会造成进口管6的轴向与转接入口 52的轴向产生一定倾斜角,制冷剂的流动受到阻扰,设置转接座7可以解决进口管6的安装问题。该实施例适用在进口管6轴向与扁管2轴向在入口集流管横截面上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90°小于180°或是大于180°小于等于270°的情况下;参考图1和图2,进口管6轴向与扁管2轴向在入口集流管横截面上形成的夹角为180°时,转接入口 52与入口集流管I的径向一致,因此对心的通孔11中可以直接插入进口管6,而不需要转接座。
[0053]另外,在入口集流管I长度很长的情况在,沿着入口集流管I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组制冷剂分配装置,各制冷剂分配装置可以选择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或是实施例五中的任意一种,制冷剂由多根进口管6分配到入口集流管I的各段中,各进口管6的制冷剂再由转接块5和分配管4进行分配,即使入口集流管I的再长,也能够实现制冷剂的均匀分配。
[00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
1.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入口集流管、出口集流管和分列在入口集流管与出口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所述入口集流管上设有制冷剂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包括进口管、转接块和沿入口集流管轴向延伸的分配管,所述转接块具有内腔、转接出口和转接入口,所述分配管和转接块位于入口集流管内部并且该分配管一端连接到转接出口,所述进口管连接在入口集流管侧壁上并且进口管一端与转接入口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出口包括设在转接块相对入口集流管端部的一侧面上的第一转接出口,所述分配管一端安装到第一转接出口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集流管的至少一个轴向端口敞开,所述至少一个敞开的轴向端口上设置所述转接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出口包括设在转接块相对入口集流管端部的两侧面上的第一转接出口和第二转接出口,所述第一转接出口和/或第二转接出口处安装分配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入口设在转接块贴近入口集流管内壁的侧面上,所述入口集流管管壁上设有与转接入口对应的通孔,所述进口管一端穿过通孔并安装到转接入口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入口设在转接块贴近入口集流管内壁的侧面上,所述入口集流管管壁上设有与转接入口对应的通孔,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还包括转接座,所述转接座上设有安装孔,所述转接座安装在入口集流管外壁,所述进口管一端安装到安装孔内并与通孔相对。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块具有与入口集流管内壁局部贴合的弧形侧面,所述弧形侧面的两端至弧形侧面底部的垂直距离不小于入口集流管内径的一半。
8.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块焊接固定在入口集流管内。
9.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管轴向与所述扁管轴向在入口集流管横截面上形成90°至270°的夹角。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分配装置沿着入口集流管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组。
【文档编号】F28D1/04GK204165423SQ201420453453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2日
【发明者】钟建法, 汪峰, 陈舟苗 申请人: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