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9028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一种新型换热器的空调器,这种新型换热器单独使用即是风机盘管空调器。由对流体进行加压驱动的叶轮(离心叶轮、混流叶轮)同换热器部份(板式或管式——含管板、管片)与外壳、底座、电机、电器部份及压缩机结合构成。
现有的空调器如图17所示,左边部份为冷凝器(8)是由换热器、串连通道、轴流风机三部份组成的组合换热器。中间部份(9)是电机和压缩机。右边部份为蒸发器(10)是由离心风机、串连通道、换热器三部份组成的组合换热器。由于蒸发器、冷凝器各自由三部份组成,使空调器体积庞大,又现有空调器所使用的多排管式换热器的结构是由180度弯头或集箱焊接各平行管段以达到需要的管程,焊接造成局部阻力增加,流动不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叶轮嵌入换热器部份的组合换热器——PH(Periphery and Hollow)结构换热器,取代现有空调器中的由三部份组成的组合换热器——即上述的蒸发器、冷凝器。使空调器结构紧凑、合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空调器,即是用PH结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蒸发器取代现有空调器中作为冷凝器、蒸发器的组合换热器。
PH结构换热器由换热器部份、叶轮、电机、外壳、底座、电器部份构成,换热器部份做成具有厚度的弧形或多边形边框体形,部份或全部包围叶轮和电机的径向外围,叶轮外径处不用涡壳,直接与换热器部份相邻;外壳包住上述部份,外壳在叶轮轴向紧贴换热器部份两端,在叶轮吸入口处开对应的进流口,在叶轮的径向,外壳与换热器部份之间是流体收集空间,在流体收集空间的外壳上任意方面可根据需要开出流口,使出流多方位;管式换热器部份如果是多排形式,则其结构形式宜如图16所示,单排换热管(6)的两端是集管(7),集管对换热管分配和收集流体,单排换执管折弯成各种角度的弧形或多边形,包围叶轮绕行多圈形成多排管式换热器部份。
外壳安装在底座上,外壳上的进出流口可设网罩、滤网,换热器部份可安装在底座或外壳上——管式换热器部份用安装板对应换热管开孔,套装固定在管上,另一端联接固定底座或外壳,叶轮轴可与电机轴直联,也可安装定位在轴套内,轴套可安装在对应轴的外壳上,电机可安装在外壳上,也可安装在一端固定在换热器部份或底座上的支撑联接件上,电机可用直联、皮带、摩擦轮、齿轮传动叶轮,叶轮轴上的齿轮、摩擦轮也可相互传动。
流体经外壳上的进流口进入叶轮吸入口,经叶轮加压进入换热器部份换热后到流体收集空间,从出流口射出,完成PH结构换热器的全过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空调器、换热器比较有如下改进一、结构紧凑、体积小,便于安装运输。
二、采用多边形边框体和可在外壳多方面开出流口,使空调器造型多样化和射流多方位,适应各种环境需要。
三、流体经叶轮直接均匀地进入换热面,省去了涡壳、通道,使各换热面的流体分布均匀,均可达到设计要求,并降低了流动阻力。
四、管式换热器部份的换热管采用单排管环绕成多排换热器部份的结构形式,减少焊接、整体性好。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10各自展示一种PH结构换热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1~13是图1、2、10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展示PH结构换热器的电机与叶轮直联时部件内部结构关系。
图14展示了如果用轴流叶轮时换热器各部件之间的关系。
图15展示了电机直联摩擦轮或齿轮传动叶轮轴上的摩擦轮或齿轮,从而传动叶轮的结构。
图16展示了管式换热器部份中的换热管的构造形式——用单排管包围叶轮环行多圈形成多排换热器部份。
图17是现有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8、20、21各自展示了一种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空调器结构。
图19是图18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图中标F的部份为对流体加压驱动的叶轮。
2、图中标T的部份为换热器部份。
3、外壳与换热器部份之间的空间为流体收集空间。
4、图中标M的部份为电机。
5、图中标有箭头的细线为流体的流线。
实施例一、叶轮与电机直联型的PH结构换热器图1为其正面结构图,图11~13各自是图1正面结构对应的三种内部结构,也就是对应图1的三种侧视剖面图,图11展示了一个离心叶轮与电机直联,电机装在外壳外,图12展示了一个混流叶轮与电机直联,电机装在外壳内,图13展示了两个混流叶轮与电机直联。
叶轮(1)被换热器部份(2)包围,换热器部份(2)外围是流体收集空间(3),流体收集空间外是外壳。在叶轮的轴向、外壳紧贴换热器部份的两端密封。对管式换热器部份用安装板对应换热管开孔,套装固定在换热管上,另一端安装在外壳上使换热器在外壳上定位;换热器部份若为板式,则用联接件将外壳和换热板联接安装定位。电机可安装在外壳上(如图11、12的情况),也可安装在固定在换热器上的支撑件上(如图13的情况)。
外壳在对应叶轮吸入口处开有进流口,在流体收集空间的外壳上开有出流口,进、出流口可设网罩、过滤网,外壳可安装在确定的底座上,使PH结构换热器定位。
流体经外壳进流口进入叶轮吸入口,经叶轮加压驱动进入换热器部份,换热后进入流体收集空间,然后经外壳上的出流口射出,完成全部工作。
当图1中的直联叶轮(1)并列多个时,换热器部份(2)和外壳对应包围延展,可不增加和改变叶轮直径达到增大换热器的目的。
图1所示PH结构换热器与图2所示的区别仅在出流口是开在朝纸面方向,而图2是开在右侧。
图10所示的PH结构换热器与图1所示的区别仅在换热器部份对叶轮的包围面仅为一面。
二、多叶轮与电机通过摩擦轮、齿轮、皮带传动的PH结构换热器见图3所示PH结构换热器,换热器部份包围二个叶轮一个电机,换热器部份外围与外壳之间是流体收集空间,图15是图3的叶轮与电机的传动示意图,叶轮轴安装在置于外壳上的轴套内定位,电机装在外壳上,电机传动轴上的摩擦轮或齿轮传动叶轮轴上的摩擦轮或齿轮,带动叶轮旋转,换热器部份安装定位在外壳上,并在叶轮轴向与外壳紧贴,外壳上在二个叶轮的吸入口对应处开进流口,流体经外壳上的进流口到叶轮吸入口经叶轮加压,经换热器换热,然后从流体收集空间外壳上的出流口射出。
当并列地在图3中增加叶轮,换热器部份和外壳对应延展,可增大换热器,增加的叶轮轴上的摩擦轮、齿轮,由原有叶轮的摩擦轮、齿轮传动,即一个电机传动二个叶轮,这二个叶轮又传动邻近的叶轮。这样可在一条线上并列传动多个叶轮。
图5展示了一种由于叶轮分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造形结构的PH结构换热器,由一个电机通过摩擦轮、齿轮传动三个叶轮。
见图4所示的PH结构换热器,图4所示与图3所示的区别在于电机置于外壳上方,电机通过皮带轮用皮带传动某一叶轮轴上的皮带轮带动叶轮旋转,该叶轮上的摩擦轮或齿轮又带动相邻叶轮轴上的摩擦轮或齿轮,从而形成多个叶轮一起转动。
图6~10各自展示换热器部份从三面、二面、一面包围叶轮与电机的结构形式,其传动与安装都采用上述的形式。
三、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空调器1)、窗式空调器现有窗式空调器如图17所示左边部份为换热器、串连通道、轴流风机三部份组成的冷凝器(8),中间部份为电机和压缩机(YS)部份(9),右边部份为离心风机、串连通道、换热器部份共三部份组成的蒸发器(10)。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窗式空调器,用PH结构换热器(8)和(10)作冷凝器和蒸发器取代现有窗式空调器的冷凝器部份和蒸发器部份,装于空调器底座上,其它可不改变,图19是图18的侧视图。
由于PH结构换热器在叶轮轴向只需一个换热器部份的尺度,而现有窗式空调器的冷凝器、蒸发器需三部份的尺度,因此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窗式空调器的长度大为缩短,又由于冷凝器进、出风都可在同一面,不象现窗式空调器需在侧面,因此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空调器可装于墙洞或窗孔内或伸出少许,相对于现有窗机需伸出一大截更为美观实用。
图20为另一种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窗式空调器PH结构换热器作冷凝器(8)、蒸发器(10)、压缩机置于冷凝器和蒸发器中间,都与底座联接固定,冷凝器的进出风面向室外,蒸发器的进出风面向室内,整机挂在纱窗内或纱窗外都运行自如,整体外形有如现分体空调器的室内机部份。
图21为又一种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窗式空调器将图20的(10)放到(8)后边就形成图21所示的空调器。
2)、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分体式空调器将图18、20、21的空调器的蒸发器(10)取下,其原联接的工质硬短管换为长软管,即成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分体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改进,空调器的工作原理依旧。
权利要求1.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空调器,由流体加压驱动叶轮,同管或板式换热器部份与外壳、电机、底座、电器部份及压缩机构成,其特征在于空调器中的冷凝器、蒸发器是PH结构换热器,PH结构换热器的换热器部份做成具有厚度的弧形或多边形边框体,部份或全部包围叶轮和电机的径向外围,叶轮外径处不用涡壳,直接与换热器部份邻接,外壳在叶轮轴向两端紧贴换热器部份,在叶轮吸入口对应部开进流口,在叶轮径向,换热器部份和外壳间是流体收集空间,在流体收集空间的外壳上任意方面可开出流口,换热器部份可安装在外壳上和底座上,电机可装在外壳上,也可装在固定于换热器部份或底座上的支撑件上,叶轮轴可与电机直联,也可定位于轴套内,轴套可安装在外壳上,也可装在固定于底座或换热器部份的支撑件上,电机与叶轮之间通过直联,摩擦轮、齿轮、皮带方式传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对于多排管式换热器部份,其结构宜由单排管包围叶轮和(或)电机径向外围环行多周形成。
专利摘要具有PH结构换热器的空调器,是用PH结构换热器做空调器中的冷凝器、蒸发器,PH结构的换热器是将流体机械的叶轮嵌入换热器部分(中空),使换热器结构紧凑,造型多样化,出流多方位,无涡壳和中间管道,流体均匀通过各换热面,阻力低,传热效率高,管式换热器部分用单排管整体环绕成多排管,制作简化,管线简练,整机体积较现有空调器降低30%以上。
文档编号F28D1/02GK2245756SQ9420255
公开日1997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1994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1994年1月23日
发明者廖亚非 申请人:廖亚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