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功能高效节能保温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保温热水器,主要用于家庭的热水供给。
众所周知,近年来由于能源紧张,电力和气体大幅度涨价,各种热水器应运而生,就现有的热水器而言,只能用于淋浴,不能供应其它生活用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电热水器,另一类是燃气热水器。此类热水器虽都能提供淋浴热水,但对节约能源注意不够,不仅能量消耗大,且容易触电,有漏气中毒的危险。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了一种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吸热性能好,仅利用家庭做饭时的余热,可以提供淋浴、洗衣物等生活用热水,且能保温。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高效节能保温热水器,是由保温水箱、两个吸热器、循环管、水位计、水箱支架、管卡构成。保温水箱为全封闭悬挂式容器,内外两层,夹层为保温材料,保温水箱测面的上、中、下部为三个进、出水接头,其下部的接头分别与吸热器的回水管接通,中部接头经三通变换成垂直上下的两个开口,下口与吸热器上水管分别接通,其上口与水位计的下部接通,水位计的中部与保温水箱的上部接头接通,水位计的顶部常开,吸热器与供、回水的循环管通过活接连通后,分别座落在燃气灶的两个灶头上,吸热器的内侧有数根细管与其壁平行焊接,且相互连通。上水循环管的另一端为热水供给输出,并由阀门控制,回水循环管的另一端为自来水补充,也由阀门控制。
应用本实用新型,由于两个吸热器座落在燃气灶头和锅架之间,而是燃烧的火焰直接和吸热器接触,使管内受热后的水通过上水循环管不断进入高位水箱,水箱下部的回水循环管又不断的将箱内的凉水输入到吸热器。依次自然循环实现热水进入水箱保温。同时,燃烧的火焰穿过吸热器的细管仍可烧水做饭,从而使燃料得到了充分利用,达到节能的目的。当打开热水供给阀门,高位水箱的热水依靠自身的水压,顺循环管流出,实现生活用热水。当遇自来水停水时,储存在保温水箱的水还可以应急之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
图1为多功能高效节能保温热水器的主视图。
附图2为多功能高效节能保温热水器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由保温水箱(1)、保温层(2)、外壳(3)、上接头(4)、中接头(5)、水位计(6)、下接头(7)、供水循环管(8)、回水循环管(9)、吸热器(11)组成。水箱(1)为全封闭悬挂式容器,周围是保温层(2),保温层外围是外壳(3),在水箱(1)侧面有上部(4)中部(5)、下部(7)三个进出水接头穿过外壳(3)保温层(2)与水箱(1)捍接,其下部接头(7)与回水循环管(9)接通至吸热器(11)的回水管接头(14),并延申至自来水补充阀门(17),中部接头(5)与供水循环管(8)、水位计(6)的下口、吸热器供水接头(13)连通,并延申至热水供给阀门(16),上部接头(4)和水位计(6)的中部连通,并使水位计(6)的顶部常开。吸热器(11)的内侧有数根细管(12)与其壁焊接,均平行放置且相互连通,吸热器(11)的供水管接头(13)较回水管接头(14)略高,供水循环管(8)内部不存留空气。支架(18)固定保温水箱,支架(10)固定循环管(8)、(9),保温水箱外壳(3)用高档漆喷涂,保温水箱(1)采用不锈钢材料。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保温热水器,是由保温水箱、吸热器、循环管、水位计组成。其特征在于保温水箱(1)为全封闭悬挂式容器,其周围有保温材料(2)及外壳(3);保温箱(1)的侧面有上(4)、中(5)、下(7)三个接头,其下部接头(7)通过回水循环管(9)与吸热器(11)的回水管接头(14)连通,中部接头(5)通过供水循环管(8)与吸热器(11)的供水管接头(13)连通,上部接头(4)与水位计(6)的中部连通,水位计(6)的下部又与循环管(8)、中部接头(5)相连通,其顶部常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保温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吸热器(11)内侧有数根吸热管(12)、供水接头(13)、回水接头(14)与其焊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保温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吸热器内侧的数根吸热管(12)均平行放置,形状各异,所有吸热管(12)与吸热器(11)其壁是相通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高效节能保温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吸热器(11)置在燃气灶头的上方与锅架之间,或代替燃气灶锅架。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家庭供给热水的多功能高效节能保温热水器,由全封闭悬挂式保温容器、吸热器、循环管、水位计构成。保温水箱侧面焊有上中下三个接头,经循环管分别与吸热器,水位计连通。经循环管支架固定,吸热器分别座落在燃气灶的灶头上,利用燃气做饭时的余热,使吸热器受热后的水通过循环管依次自然循环,实现热水进入水箱保温,达到节能目的。本热水器结构紧凑,布局合理,不仅热效率高,而且制做、安装、使用都很方便。
文档编号F24C13/00GK2444162SQ0023301
公开日2001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0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29日
发明者何振新 申请人:何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