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集尘装置及使用电集尘装置的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721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集尘装置及使用电集尘装置的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集空气中尘埃等的电集尘装置,更详细说,涉及能在空调机或空气净化机等设备中使用的、采用集尘效率高的电晕放电的电集尘装置和集尘方法。
背景技术
电集尘装置主要由具有发生电晕放电、使通过的尘埃粒子带电功能的充电部,和捕获带电的尘埃粒子的集尘部构成,作为单元结构,设置在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空气吸入口或空气净化机的空气吸入口上。
关于现有的电集尘装置列举特开平11-151452号公报的实用新型。其构成如图11所示,以便在构成充电部501的放电电极503和对置电极504之间加电压产生电晕放电、在那里使送风的空气中悬浮的尘埃带电、并通过在下流配置的接地电极505和高压电极506构成的集尘部502上电捕集它。放电电极503通过线状的线或针构成,与对置电极504的间隔保持预定的距离配置。此外,除了象集尘部502这样电集尘的结构外,也有通过配置带电过滤器等捕集尘埃的结构。
然而,按照上述现有的结构,为了使充电部由放电电极和对置电极构成,集尘部由接地电极和高压电极构成的所谓2段充电方式,必须向放电电极部和对置电极部以及接地电极部和高压电极部供给电源,具有所谓结构变得复杂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现有的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电集尘装置由针状放电电极、第一接地电极以及围绕针状放电电极周围并与第一接地电极连接的第二接地电极构成充电部,同时由与第一接地电极接触配置的集尘过滤器构成集尘部。
本实用新型的电集尘装置在针状放电电极周围设置控制放电扩大的遮蔽板。
本实用新型电集尘装置的针状放电电极尖端部向第一接地电极侧弯曲。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针状放电电极上加高电压,并在第一和第二接地电极上加接地电位,在放电电极和接地电极间形成电晕放电,在空气通过该电晕放电区域期间,空气中所含微粒子带电,该带电微粒子被下流侧配置的集尘过滤器高效捕集,可以实现高集尘效率的集尘,同时,可以提供既能抑制向不需要部分的带电现象,又能稳定运转的电集尘装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电集尘装置的课题,提供通过具有简单构成的一段充电方式有效地使尘埃带电,同时能够抑制从单元向外部空间放电产生带电现象的电集尘装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电集尘装置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电集尘单元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电集尘单元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电集尘单元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电集尘单元结构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电集尘单元结构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电集尘单元结构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电集尘单元结构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6的电集尘单元结构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7的电集尘单元结构的剖面图。
图11为现有的电集尘装置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实施方式1)图1是电集尘装置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电集尘装置1由集尘单元2和主体单元3构成,集尘单元2放置在主体单元3内,电集尘装置1设置在空调机的室内机内。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4在通过集尘单元2时,对室内空气4内包含的尘埃粒子进行集尘,其后,通过室内机的热交换机进行热交换,向室内吹出。
在主体单元3内装着对集尘单元2进行供电的电源5。集尘单元2具有拿着手柄6就能从主体单元3装卸的结构。在主体单元3上从电源5来的高压电位,经高压连接线7连接到高压侧接点8A上。另一方面,接地电位经接地连接线9连接在接地连接点10上。此外,在主体单元3上装着集尘单元2的状态下,在集尘单元2上设置与主体单元3的高压侧接点8A电连接的高压侧接点8B和与主体单元3的接地连接点10A连接的接地连接点10B。
集尘单元2构成如下由树脂材料的模制品构成的集尘单元外框架11;由不锈钢等构成的针状的多个针状放电电极12;设在针状放电电极12下流侧、为了使吸入空气能够通过而由通风阻力小的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的网状第1接地电极13;以及在各针状放电电极12的周围设置的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的第2接地电极14。多个针状放电电极12电连接,通过支持体17支持在外框架体11上。此外,多个针状电极12电连接,而针状放电电极12与高压侧接点8B电连接,第一接地电极13和第二接地电极14电连接,并连接到接地侧接点10B。通过该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一接地电极13以及第二接地电极14构成充电部,在该空间形成电晕放电。作为吸入空气能容易通过且集尘效率高的形状,蜂窝状的集尘过滤器15构成集尘部,并设置成与第一接地电极13接触。在充电部的各区段之间设置间隔板,以便来自于针状放电电极2的电晕放电互不干涉。这些充电部和集尘部通过集尘单元外框架11一体化,同时在集尘单元外框架11上连接有手柄6,构成集尘单元2。此外,在集尘部上的集尘过滤器15被设计成能相对构成集尘单元2的其它部分装卸,以便因捕集空气中包含的微粒子而变脏时可以清洗或能够更换。这样一来,即使长时间使用也可以简单地进行集尘过滤器的清洗或更换等的维护。
如果在如上所述的构成中,通过主体单元3的电源5在高压侧加负电压,则在充电部的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一接地电极13之间,以及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二接地电极14之间形成电晕放电。如果从吸入侧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该电晕放电区,这时空气中包含的微粒子就会带电。而且,该带电的微粒子在通过作为集尘部的集尘过滤器15期间,在集尘过滤器15内高效率地被捕集。
在本实施方式,在高压侧加负电压,则微粒子带负电,反之,高压侧加正电压,微粒子也可以带正电。如果高压侧加负电压,则由于空气离子可以带负电,所以可以产生负离子。据说该负离子对人体有放松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虽然第一接地电极13使用了网状,但只要能使流入空气通过,且与针状放电电极12之间形成电晕放电,接地电极就可以用任何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圆形或方形的开口部的板状、狭缝状或栅格状的。
在本实施方式,虽然集尘过滤器15用的是蜂窝状制成的过滤器,但只要能通过流入的空气、且能与第一接地电极13接触的,集尘过滤器15就可以用任何形状。例如,也可以是褶裥状的集尘过滤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如图1所示,由加高电压的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一接地电极13以及第二接地电极构成充电部,由集尘过滤器15构成集尘部,同时由使充电部和集尘部一体化的外框架11构成集尘单元2。在这里作为接地电极由与集尘过滤器15接触配置的第一接地电极13和包围针状放电电极12地配置、且与第一接地电极13电连接的第二接地电极14构成。
如图1所示,集尘单元2通过间隔板16区分为多个区段,此外,第二接地电极14与在各区段设置的针状放电电极12大体平行地配置在两侧。此外,第二接地电极14构成为大体呈M字形。
如果根据该构成,在充电部,因为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一接地电极13之间以及针状放电电极12和在其周围设置的第二接地电极14之间两方的空间形成电晕放电,所以可以形成更广范围的放电区域。此外,对集尘单元2按照每个针状放电电极12间隔成多个区段,并在其区段两侧大体呈M字形配置第二接地电极14,所以在没有来自相邻各针状放电电极12的相互影响的状态下,来自各针状放电电极12的放电通过第二接地电极14也容易向集尘单元2的外方扩展。由此,在吸入空气通过集尘单元期间,能使其空气中包含的微粒子效果良好地带电,通过在下流侧配置的集尘过滤器能高效地捕集微粒子。
(实施方式2)以下用图2说明实施方式2。表示与前述实施方式同一构成元件时附加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集尘单元的立体图。
由第一接地电极13和配置在针状放电电极12的顶端部18更外侧的第三接地电极19构成充电部的接地电极,第一接地电极13和第三接地电极19电连接。即在如图2所示大体呈长方形的集尘单元2的、沿其纵向分割成多个区段内,第三接地电极19设置在比集尘单元2横向设置的针状放电电极12的顶端部18更外侧的位置上。
如果通过主体单元3的电源5加电压,则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一接地电极13之间,以及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三接地电极19之间形成电晕放电。因此,由于在整个集尘单元2区域形成放电,所以可以有效地利用集尘单元2的整个面。在空气通过该电晕放电区域时,使空气内包含的微粒子高效地带电,通过集尘过滤器5能高效地捕集带电的微粒子。
(实施方式3)用图3及图4对实施方式3说明如下。表示与前述实施方式同一构成元件时附加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图3及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集尘单元的立体图。
在图3,由第一接地电极13和由导电性树脂材料构成的第二接地电极20构成充电部的接地电极,第一接地电极13和由导电性树脂制成的第二接地电极20电连接。此外,在图4也同样地通过第一接地电极13和由导电性树脂制成的第三接地电极21构成充电部的接地电极。由这些导电性树脂制成的第二接地电极20及第三接地电极21配置在构成集尘单元2的外框架11的表面或与外框架11一体化。
如果通过主体单元3的电源加电压,则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一接地电极13之间以及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二接地电极20之间,同样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一接地电极13之间以及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三接地电极21之间形成电晕放电。在空气通过该电晕放电区域期间,使空气中包含的微粒子带电,通过集尘单元15能高效地捕集带电的微粒子。
这样,通过由导电性树脂构成第二接地电极20及第三接地电极21,与金属相比能提高形状的自由度,提高配置在外框架11表面或制成与外框架11一体化等的形状自由度,并且,由于用树脂构成,制造上也更简便。此外,通过与外框架11一体化构成,使电晕放电的放电区域在整个集尘单元2上发生成为可能,并使提供集尘效率卓越的电集尘装置成为可能。
(实施方式4)用图5及图6对实施方式4说明如下。表示与前述实施方式同一构成元件情况下附加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集尘单元的立体图,图6为图5的A-A剖面。
如图5及图6所示,在针状放电电极12的上部,即在进入集尘单元2的室内空气4的上流侧,在外框架11上设置覆盖针状放电电极12的第一遮蔽板22。集尘单元2的其它构成是与实施方式1说明的构成同样。在充电部,电晕放电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一接地电极13之间,以及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二接地电极14之间形成。由于从针状放电电极12来的放电在针状放电电极12的全周面上发生,向针状放电电极12的上流侧空间的放电也部分存在。
因此,在上流侧空间配置的部件等蒙受电噪声等不良状况会出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把第一遮蔽板22设置在外框架11上,从针状放电电极12向室内空气流动的上流侧空间的放电被第一遮蔽板22抑制,其结果,可以抑制向处于上流侧空间的部件等的带电现象。装置可以稳定地运转。
(实施方式5)用图7及图8对实施方式5说明如下。表示与前述实施方式同一构成元件情况下附加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的集尘单元的立体图,图8示出图7的A-A剖面。
如图7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4所述的遮蔽板22的侧方部上还设置遮蔽壁23。集尘单元2的其它构成与实施方式1说明的构成同样。在充电部,电晕放电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一接地电极13之间,以及在针状放电电极12和第二接地电极14之间形成,而从针状放电电极12向室内空气上流侧或侧方空间的放电也部分存在。这时,通过在第一遮蔽板22的侧方部上设置遮蔽壁23,从针状放电电极12向室内空气流动的上流侧空间的放电被第一遮蔽板22和遮蔽壁23抑制,其结果可以抑制向处于上流侧空间的部件等的带电现象,装置可以稳定运转。
(实施方式6)用图9对实施方式6说明如下。表示与前述实施方式同一构成元件的情况下附加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6的集尘单元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设置使针状放电电极12的顶端部分向第一接地电极13侧弯曲的弯曲状针状放电电极24。集尘单元2的其它构成与由实施方式1说明的构成相同。电晕放电在弯曲的针状放电电极24和第一接地电极13之间以及在弯曲的针状放电电极24和第二接地电极14之间形成,由于针顶端部向吸入侧的相反侧弯曲,所以来自弯曲的针状放电电极24的向上流侧空间的放电抑制到很低。其结果可以抑制向处于上流侧空间其它物体的带电现象。
(实施方式7)用图10对实施方式7说明如下。表示与前述实施方式同一构成元件的情况下附加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7的集尘单元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6同样,设置使针状放电电极12的顶端部分向第一接地电极13侧弯曲的针状放电电极24,此外,还在该弯曲的针状放电电极24的顶端附近设置与弯曲的针状放电电极24接合的第二遮蔽板25。集尘单元2的其它构成是与实施方式1说明的构成同样的。
电晕放电在弯曲针状放电电极24和第一接地电极13之间,以及在弯曲针状放电电极24和第二接地电极14之间形成,从弯曲的针状放电电极24向上流侧空间的放电被在针顶端部上设置的第二遮蔽板25抑制。其结果,可以抑制向处于吸入侧上部空间的其它物体的带电现象。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这些集尘装置适用于送风装置。由集尘单元2和主体单元3构成的电集尘装置1配置在由至少送风风扇和送风路径构成的送风装置的送风路径内,构成空调机或空气净化机等。由于通过安装本实用新型的电集尘装置,可以在电集尘装置全面上扩展放电,所以实现通风极小而且构造简单,对外部电子设备没有影响的、具有高集尘效率的空调机或空气净化机。
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由加高电压的针状放电电极和接地电极构成充电部,由集尘过滤器构成集尘部,同时由使充电部和集尘部一体化的外框架构成集尘单元,接地电极由与集尘过滤器接触配置的第一接地电极和包围针状放电电极周围配置的、且与第一接地电极电连接的第二接地电极构成。
其结果,在充电部,在针状放电电极和第一接地电极之间,并且在针状放电电极以及在其周围设置的第二接地电极之间两方空间形成电晕放电,能够形成范围比较大的放电区域。因此,此电集尘装置有如下效果吸入空气通过集尘单元期间,能使空气中包含的微粒子高效地带电,在下流侧配置的集尘过滤器能高效地捕集微粒子。
权利要求1.一种电集尘装置,具有由放电电极和对置电极构成的充电部和集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置电极具有与所述集尘部连接配置的第一接地电极,在所述放电电极的周围配备与第一接地电极电连接的第二接地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放电电极是针状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放电电极尖端部朝向第一接地电极侧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放电电极周围设置抑制放电扩展的遮蔽部。
5.一种电集尘装置,具有充电部;由集尘过滤器构成的集尘部;以及由使所述充电部和所述集尘部一体化的外框架构成的集尘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部由所述集尘单元内针状电极形成的放电电极和接地电极构成,所述接地电极由与所述集尘过滤器接触配置的第一接地电极和在所述放电电极周围设置的第二接地电极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集尘单元内设置多个放电电极,同时,与所述放电电极对应,具有划分集尘单元的间隔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接地电极配置在比第一接地电极更靠近放电电极侧的空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接地电极位于比放电电极尖端更靠近集尘单元外侧部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接地电极由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构成,至少构成集尘单元外框架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集尘单元配置在送风路径内,放电电极配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上流侧,集尘部配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下流侧,在所述放电电极上流侧配置覆盖所述放电电极的至少顶端部的遮蔽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遮蔽板在送风路径下流侧具有开口的凹部。
12.根据权利要求5~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放电电极的顶端部朝向第一接地电极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放电电极尖端部的送风路径上流侧设置第二遮蔽板。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集尘部具有能从集尘单元安装和拆卸的结构。
15.一种送风装置,具有送风风扇、送风路径以及在所述送风路径内的电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集尘装置具有充电部;由集尘过滤器构成的集尘部;以及由使所述充电部和所述集尘部一体化的外框架构成的集尘单元,所述充电部由在所述集尘单元内的针状电极形成的放电电极和接地电极构成,所述接地电极由设置在与所述集尘过滤器接触配置的第一接地电极和在所述放电电极周围设置的第二接地电极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集尘单元内设置多个放电电极,同时与所述放电电极对应,具有划分集尘单元的间隔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接地电极配置在比第一接地电极更靠近放电电极侧的空间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接地电极位于比放电电极尖端更靠近集尘单元的外侧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装置,第二接地电极由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材料构成,至少构成集尘单元外框架的一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集尘单元配置在送风路径内,放电电极配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上流侧,集尘部配置在所述送风路径下流侧,所述放电电极上流侧上设置覆盖所述放电电极的至少顶端部的遮蔽板。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遮蔽板在送风路径的下流侧具有开口的凹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5~22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放电电极尖端部朝向第一接地电极侧。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放电电极尖端部的送风路径上流侧设置第二遮蔽板。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集尘部具有能从集尘单元安装和拆卸的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集尘的电集尘装置。本实用新型电集尘装置的充电部的接地电极由与集尘单元接触配置的第一接地电极、配置在针状放电电极周围且与第一接电极电接触的第二接地电极构成。因此电晕放电在放电电极与第一接地电极之间以及放电电极与第二接地电极之间形成,形成更广范围的放电区域,可以高效率地收集尘埃粒子。
文档编号F24F1/00GK2613317SQ0225180
公开日2004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1年8月31日
发明者赤岭育雄, 久保次雄, 今坂俊之, 内田好昭, 松本泰明, 野间博文, 十仓万希子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