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式电子抽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02535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管式电子抽湿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湿机,特别是一种热管式电子抽湿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抽湿机的原理是利用压缩机制冷,使湿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成水珠后滴落到水箱内,它包括外壳、风扇、水箱、控制电路和制冷系统,在外壳上开有一个进风口和两个出风口,湿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外壳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吹向冷凝器表面带走热量后吹回室内,另一路吹向蒸发器表面将湿空气中的部分水蒸汽凝结后变成冷空气吹回室内,一冷一热的两路空气在室内中和;很明显冷凝器表面需要冷却,而且冷却速度越快其抽湿效果越好,所以,为了提高抽湿效果,一般采用加大风速的方法,但其缺点是必须加大风扇电机的功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抽湿机中存在的要抽湿效果好就必须加大风扇电机的功率部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抽湿效果好的热管式电子抽湿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热管式电子抽湿机,包括外壳、内置控制电路的控制电路板、风扇、半导体致冷片、聚冷片、散热片、接水箱;其特征在于半导体致冷片竖放于外壳内的下部,其发热面与热管反应盒的侧面接触,而致冷面与聚冷片的侧面接触,在正对聚冷片的外壳的壁上开有下进风口;从热管反应盒上部向上伸出一条以上导热管,导热管内部与热管反应盒内部相通,导热管外固定有散热片,在散热片一侧正对的外壳的壁上开有上进风口,另一侧设有风扇,正对风扇的外壳壁上开有排风口。
所述的热管式电子抽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进风口的大小可以调节。
所述的热管式电子抽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位于外壳的同一侧壁上。
使用过程中,室内空气分别从上、下进风口被吸入抽湿机内,其中从下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聚冷片冷却时其中的水蒸汽受冷凝结滴落到接水盒内,同时该空气变成干的冷空气并被风扇向上吸与从上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一道吹向散热片带走散热片上的热量后从排风口排出,也就是说,经聚冷片降温后的空气先从散热片上带走热量再被排出,加快了散热片的冷却速度,提高了抽湿机的抽湿效果。其中热管反应盒与导热管构成传热效率极高的热管,是公知技术,如1991年2月6日公开的申请号为87103423的中国专利中就公开了一种热管的技术。
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抽湿机上的散热片间接利用聚冷片来散热,加快了散热片的冷却速度,提高了抽湿效果,充分利用了资源。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管式电子抽湿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上进风口,3-风扇,4-排风口,5-控制电路板,6-热管反应盒,61-散热片,62-导热管,7-聚冷片,8-致冷片,9-下进风口,10-接水盒。
从附图中可见,所述的热管式电子抽湿机,包括外壳1、内置控制电路的控制电路板5、风扇3、半导体致冷片8、聚冷片7、散热片61、接水盒10;半导体致冷片8竖放于外壳1内的下部,其发热面与热管反应盒6的侧面接触,而致冷面与翅片状聚冷片7接触,聚冷片7与致冷片8接触的面上开有加强筋(图中未画出),在正对散冷片7的外壳1的壁上开有下进风口9,在下进风口9上方的外壳1的壁上开有开口可调的上进风口2;聚冷片7下方放有接水盒10;热管反应盒6向上延伸有导热管62,导热管62上固定有散热片61,散热片61一侧正对上进风口2,另一侧设有风扇3,正对风扇3的外壳壁上开有排风口4;抽湿机的上进风口2在出厂前可根据客户的使用环境调节到最佳使用状态。
从附图中可见热管反应盒6的外形是一个横放的梯形状。
权利要求1.一种热管式电子抽湿机,包括外壳、内置控制电路的控制电路板、风扇、半导体致冷片、聚冷片、散热片、接水箱;其特征在于半导体致冷片竖放于外壳内的下部,其发热面与热管反应盒的侧面接触,而致冷面与聚冷片的侧面接触,在正对聚冷片的外壳的壁上开有下进风口;从热管反应盒上部向上伸出一条以上导热管,导热管内部与热管反应盒内部相通,导热管外固定有散热片,在散热片一侧正对的外壳的壁上开有上进风口,另一侧设有风扇,正对风扇的外壳壁上开有排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式电子抽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进风口的大小可以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管式电子抽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位于外壳的同一侧壁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抽湿效果好的热管式电子抽湿机,包括外壳、内置控制电路的控制电路板、风扇、半导体致冷片、聚冷片、散热片、接水箱;其特征在于半导体致冷片竖放于外壳内的下部,其发热面与热管反应盒的侧面接触,而致冷面与聚冷片的侧面接触,在正对聚冷片的外壳的壁上开有下进风口;从热管反应盒上部向上伸出一条以上导热管,导热管内部与热管反应盒内部相通,导热管外固定有散热片,在散热片一侧正对的外壳的壁上开有上进风口,另一侧设有风扇,正对风扇的外壳壁上开有排风口。
文档编号F24F3/14GK2566165SQ02272068
公开日2003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9日
发明者刘富林 申请人:刘富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