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防潮箱除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潮箱除湿装置,尤其是一种可节约能源、提高除湿效率及增加空气循环效果的防潮箱除湿装置。
技术背景凡需要防止潮湿以免霉变或霉损的诸如摄象机、照相机、底片、CD盘片、磁盘、录音带、录象带乃至档案资料等等之类的物品,人们首选的保藏办法往往是将它们置于带有除湿装置的防潮箱内,以确保长期保存和使用。因此防潮箱除湿装置的功能完美与否、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防潮箱的防潮除湿效果,由此进而可知,被储藏物品的防霉损效果取决于防潮除湿效果的优劣。1996年10月2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报公开了号为95103586.X、名称为“防潮箱除湿装置”如图1所示,它由一个除湿壳体20、设在除湿壳体20内的具网孔301的干燥剂容器30、含有加热装置50的导热板40及记忆合金线圈62组成,所述除湿壳体20两侧相对面的上、下端贯设有孔洞241、242,且除湿壳体20内对应于上、下孔洞211、212并借助于上、下枢接轴215、216枢设于上、下孔缘213、214中的上、下板体22、23,该上、下板体22、23与除湿壳体20枢接处位于上、下板体22、23两侧靠近中间处;形状记忆合金线圈6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下板体22、23的一端,上、下板体22、23之另端连接驱动装置60的一个拉簧61。而且,除湿壳体20由上盖24、本壳21、定时器壳体70三部分组成。不加热时,通过孔洞241、242的气体流通,利用干燥容器30内的干燥剂31循环干燥箱内的气体;排湿时,由加热体32加热形状记忆合金线圈62及干燥剂31,拉上板体22、23,通过两侧相对面孔洞211、212循环排出潮气。该专利技术方案对已有的防潮箱的防潮除湿装置而言,对提升除湿效率、防止结露、改善空气循环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然而它客观上存在以下诸方面的不足(1)、由导热板40、覆板41、导板42、导引管道421所构成的加热装置50加热时,进、排气分别通过本壳21上的上、下飘流孔211、212来完成,在进、排气过程中,由于本壳21之外壁附着着定时器壳体70,即主控机构为外置式,因此,在进气时,空气来不及补充,导致补充不充分,因为在补充面缺失上面一个面;在排气时,空气来不及扩散导致扩散不充分。因为扩散面缺少下面一个面。这样进、排气效率下降,又由于排气时空气不能及时充分扩散,易在出口处结露;此外水珠还易从定时器壳体70之上表面孔洞中进入,从而也增加了对定时器的不安全性。
(2)形状记忆合金线圈62的两侧分别连接在上、下板体22、23的一端,而上、下板体22、23之另一端一侧连接一个连接拉簧61,这种连接,使板体受力不均匀,连接侧受力强,另一侧受力弱,导致板体与秃缘结合不紧密,存在漏气现象。其后果是,不加热时,外界湿度较大的空气会因受力不均匀而出现的间隙中进入箱内,反之箱内干燥空气也会从间隙中流出箱外,直接影响除湿效果;而加热时,因间隙的存在,水汽会进入箱内,引起箱内水汽增加,致使箱内湿度不稳定。
(3)形状记忆合金线圈62有单独的加热装置,既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同时单独加热会增大能耗。
(4)单独具备一个定时器壳体70,还会致整个装置体积增大,而且因前述原因存在安全性差的问题。
(5)周知,吸、排潮取决于干燥剂与空气之接触面积,尤其是外层干燥剂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因此要提高除湿效果,势必要提高同等容积下干燥剂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然而本专利则无法达到这一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在进、排气时分别能确保空气顺畅补充/扩散的、上、下板体受力均匀而不会出现因关闭欠密合导致在加热时外部空气进入箱内,反之干燥空气流出箱外的、结构简单且可节省能耗的、小化整体体积且安全的、藉以大化干燥剂与空气接触面积而改善除湿效果的防潮箱除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防潮箱除湿装置,它包括上、下壳体1、32、带网孔的干燥盒11、于干燥盒11内的发热机构23、导热板18、枢设在上、下壳体1、32、上、下方的上、下阀板16、16′和一个驱动机构以及一个用来控制发热机构23并藉此使驱动机构作用的主控机构,所述上、下壳体1、32的壳腔分别由隔板10、30分隔成上、下腔9、31和上、下腔5、26,主控机构设置在由上、下腔9、31共同构成的腔体内,而干燥盒11、导热板18、驱动机构以及上、下阀板16、16′则安排在由上、下腔5、26共同构成的腔体内;而且,干燥盒11有一对,其内各放置干燥剂21和设置发热机构23,一对发热机构23分别贴置在导热板18之两端,导热板18之一侧中部具有一个卷绕状的导引管道34;上、下壳体1、32于上、下腔5、26腔壁一侧的前、后面之上、下端分别开设有孔洞2、29和孔洞8、33,上、下阀板16、16′分别枢设在所述孔洞2、29和孔洞8、33处;驱动机构包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圈20和一拉簧22,前者之一端与上阀板16一侧中央位置处固定,另端贯过所述导引管导34后与下阀板16′一侧中央位置处相固定,后者之二端分别与上、下阀板16、16′的另一侧中央位置处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因作了上述设计,变原主控机构靠附加的箱体于壳体之外为内置式,空气的补充面和扩散面相俱增加,既利于在进气时的空气充分补充和排气时的空气充分扩散,又利于小化整体体积且安全;驱动机构与阀板的连接位置更趋合理,板体受力均匀,保证了在加热时,外部空气不会进入箱内而引发结露,在干燥时,干燥空气不会流出箱外而影响除湿效果;取消了原来的用于对形状记忆合金线圈的单独的加热装置,既简化了构造、又节省了能耗;利用一对干燥箱来有效地增大干燥剂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除湿效果。
附图及
图1是已有技术所揭示的防潮箱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潮箱除湿装置的立体分解构造图。
图3为关闭孔洞29、33开启孔洞2、8而处于加热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4为开启孔洞29、33、关闭孔洞2、8而处于排湿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上壳体1的上腔5之上、下部位分别设置有挡板4、6,挡板4呈倾斜状设置,而挡板6则呈水平状态装置;下壳体32的下腔26之上、下部位分别设置有挡板25、27,挡板25呈水平状态设置,而挡板27则呈倾斜状态设置。挡板4、25之上方两侧各设有一对轴座3、24,而挡板6、27之下方两侧也各设一对轴座7、28,上、下阀板16、16′则通过其上的各一对轴耳13、13′与轴座3、24和轴座7、28枢接,枢置后的上阀板16和下阀板16′分别对应于孔洞2、29和孔洞8、33。
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盒11有一对,它们分别被固定在预设于下腔26壁部的干燥盒固定座35、36上,但这种固定位置及固定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例如也可将一对干燥盒11固定在上腔5的壁体上,总之只要确保一对干燥盒11位于由上、下腔5、26共同构成的腔体内即可。由图5可知,一对干燥盒11内放置用于吸收潮气的干燥剂21,而且将一对用以使受潮后的干燥剂11恢复至干燥状态的发热装置23置于各干燥盒11内,并埋入于干燥剂21间,发热装置23最好采用正温度系数陶瓷加热片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 Ceramic Heater)。该一对发热机构23分别被固定在两翼分别延伸至一对干燥盒11之干燥剂21内的导热板18上,导热板18的中部并且位于一侧延接有一个能对驱动机构发生热辐射作用的卷绕状的导引管道33。而且根据图2可知,驱动机构主要包含一形状记忆合金线圈20和一拉簧22。
本实用新型的形状记忆合金线圈20之二端分别延接一对钢丝19、19′的一端,其中,钢丝19的另端与上阀板16一侧之正中央位置处连接,而钢丝19′之另端在贯过导引管道33后与下阀板16′一侧之正中央位置处连接。具体是分别通过一对于连接孔17上的连接块14来实现的。拉簧22之二端分别延接一对钢丝12、12′的一端,钢丝12、12′之另端分别与上、下阀板16、16′另一侧之正中央位置处连接。具体是分别通过于连接孔15上的连接块14′来实现的。藉由上面的描述可知,上、下阀板16、16′完全构成了与驱动机构的连接,并由该驱动机构的作用使上、下阀板16、16′体现一种类似于跷跷板原理的启/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控机构包括主控线路板37和湿度检测器38,它们被内置于由上、下腔9、31共同配合而构成的壳腔内。进一步将它们既可以同固在上腔9的腔壁上,也可同固在下腔31的腔壁上,还可以分别固置在上、下腔9、31的腔壁上。主控线路板37由线路与温度检测控制器38连接,而且,主电源40同兼具温度控制与设定功能的湿度检测器38连接,当湿度大到设定值时,切断主电源,提高安全性,反之当湿度检测器38检测到箱内湿度高于设定值时,因主电源40又是通过线路与加热机构23连接的,故最终控制加热机构23加热与否。因主控线路板37和湿度检测器38不仅在本实用新型所引用的对比文献中所揭示,而且它们均可从市场方便地购取,因此,申请人不再对其细加叙述。
如图3所示,不加热时,依据杠杆原理,拉簧22拉紧上、下阀板16、16′一侧,上、下阀板16、16′通过其轴耳13、13′转动,拉伸形状记忆合金线圈20,致上、下阀板16、16′之一侧与挡板25、27紧密接触,隔绝外界即箱体39外界的空气进入,干燥盒11内的干燥剂21对通过孔洞2、8实行循环的空气作循环干燥。由于中间受力,因此上、下阀板16、16′受力十分均匀,不会产生缝隙,密封效果优异,不会出现串气现象,即在该状态下箱体38外的湿气无法进入箱内,箱内的干燥空气也不会流至箱外。
如图4所示,加热时,有发热机构23及干燥剂21的干燥盒11,发热机构23发热,具有能量综合利用节装装置效果的导热板18并辅以其导引管道34将热传导给形状记忆合金线圈20,致该形状记忆合金线圈20收缩,利用杠杆原理,俗称硗硗板原理,使拉簧22伸长,使上、下阀板16、16′另一侧与挡板4、6紧密接触,将箱内气体隔绝,利用孔洞29、33使气体循环,孔洞33进气时,由于孔洞33边缘无阻挡,因而进气十分顺畅;排气通过孔洞29,由于孔洞29无阻挡,故富含水汽的热气能迅速扩散,不会出现结露现象,提高了安全性。正因为如上所述,进、排气畅通,使干燥剂21的加热效率得以大为提高,相应的加热时间大为缩短,利于降低能耗。
权利要求1.一种防潮箱除湿装置,它包括上、下壳体(1)、(32)、带网孔的干燥盒(11)、于干燥盒(11)内的发热机构(23)、导热板(18)、枢设在上、下壳体(1)、(32)、上、下方的上、下阀板(16)、(16′)和一个驱动机构以及一个用来控制发热机构(23)并藉此使驱动机构作用的主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壳体(1)、(32)的壳腔分别由隔板(10)、(30)分隔成上、下腔(9)、(31)和上、下腔(5)、(26),主控机构设置在由上、下腔(9)、(31)共同构成的腔体内,而干燥盒(11)、导热板(18)、驱动机构以及上、下阀板(16)、(16′)则安排在由上、下腔(5)、(26)共同构成的腔体内;而且,干燥盒(11)有一对,其内各放置干燥剂(21)和设置发热机构(23),一对发热机构(23)分别贴置在导热板(18)之两端,导热板(18)之一侧中部具有一个卷绕状的导引管道(34);上、下壳体(1)、(32)于上、下腔(5)、(26)腔壁一侧的前、后面之上、下端分别开设有孔洞(2)、(29)和孔洞(8)、(33),上、下阀板(16)、(16′)分别枢设在所述孔洞(2)、(29)和孔洞(8)、(33)处;驱动机构包括一形状记忆合金线圈(20)和一拉簧(22),前者之一端与上阀板(16)一侧中央位置处固定,另端贯过所述导引管导(34)后与下阀板(16′)一侧中央位置处相固定,后者之二端分别与上、下阀板(16)、(16′)的另一侧中央位置处相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箱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形状记忆合金线圈(20)之二端分别延接一对钢丝(19)、(19′)的一端,其中,钢丝(19)的另端与上阀板(16)一侧之正中央位置处连接,而钢丝(19′)之另端在贯过导引管道(33)后与下阀板(16′)一侧之正中央位置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箱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拉簧(22)之二端分别延接一对钢丝(12)、(12′)的一端,钢丝(12)、(12′)之另端分别与上、下阀板(16)、(16′)另一侧之正中央位置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箱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主控机构包括主控线路板(37)和湿度检测器(38),它们被内置于由上、下腔(9)、(31)共同配合而构成的壳腔内。
专利摘要一种防潮箱除湿装置,尤其是一种可节约能源、提高除湿效率及增加空气循环效果的防潮箱除湿装置。它包括上、下壳体1、32、带网孔的干燥盒11、于干燥盒11内的发热机构23、导热板18、枢设在上、下壳体1、32、上、下方的上、下阀板16、16′和一个驱动机构以及一个用来控制发热机构23并藉此使驱动机构作用的主控机构。本实用新型在进、排气时分别能确保空气顺畅补充/扩散、上、下板体受力均匀而不会出现因关闭欠密合导致在加热时外部空气进入箱内,反之干燥空气流出箱外、结构简单且可节省能耗、小化整体体积且安全、藉以大化干燥剂与空气接触面积而改善除湿的效果。
文档编号F24F3/14GK2606285SQ03219708
公开日2004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28日
发明者吴世锋, 陈伟云, 缪卫平 申请人:上海通润电子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