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3825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将方形且形成环状的多个锥体留有间隔地同心状配置、将空气从锥体相互间形成的流道吹出的多层锥形吹风口,尤其是涉及具有防止吹出低温空气时吹风口发生结露的功能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
背景技术
作为传统的空调用吹风口,已知有一种吹风口,其在与配设在建筑物的天花板背面部分的空气管道连接的状态下设置在建筑物的天花板上,具有将从空调机通过管道供给的空调空气从天花板向建筑物的室内吹出的功能。这些空调用吹风口使用具有扩散形和注重室内美观等的适用于系统天花板的矩形锥体的对称形结构。
这些空调用吹风口,一般与相对于吹风口面垂直方向吹出的轴流吹风口不同,是沿着吹风口面的水平方向上扩散状地进行吹风的径向吹风口。因此,根据室内的吹风口的配置情况,从吹风口吹出的空调空气引诱室内空气,在吹风口的表面容易发生结露。
比如,制冷时从吹风口吹出冷的空调空气,吹风口本身因该冷的吹出空气而冷却,室内空气受该吹出空气的引诱而到达吹风口的边上。当吹风口的表面温度变为比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低时,在吹风口的表面发生结露。
另一方面,近年来,有时采用吹出比传统的空调空气更低温的空气的低温空调方式。低温空调方式中,通过使吹出的空气的温度比传统的空调温度低,就能减少送风量,故可使管道配管等变细。其结果,可减小送风风扇的能力,不仅有助于节能,还可通过管道配管的细径化,可节省空间化。
图9是传统的对称形吹风口的主剖视图。如图9所示,传统的对称形吹风口70,将大小不同的4个锥体71~74留有间隔地同心状设置,在位于最内侧的最内锥体71的斜向部分78与纵向部分79的边界附近设有遮掩板75。该遮掩板75是为了从吹风口70的下方的室内侧看不到配置在天花板面上的吹风口70的内部,以提高吹风口70的外观性而设置的。另外,位于最外侧的最外锥体74与腔室部76连接,该腔室部76与颈部77连接。
从吹风口70吹出的冷气用空气沿着锥体71~74相互间形成的流道流动。作为安装了如此结构的遮掩板的吹风口,比如,具有扩散形的吹风口的结构(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6-64049号公报,第2页,图1-6)。
另外,也开发了在吹风口的中央设有多孔板替代遮掩板,将吹风口的中央部的气流朝下方引导的吹风口(比如,参照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实开平7-12846号公报,第2页,图1-3)。
但是,所述传统的吹风口70中,在最内锥体71的内侧安装有遮掩板75,由于从吹风口70吹出的空气使室内空气被最内锥体71的内侧面引诱,在该部分发生结露。这样的现象,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扩散形吹风口中也同样会发生,尤其是进行低温空调的场合结露的发生显著。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吹风口中,多孔板设置在吹风口的中央部,故可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吹出的空气对室内空气的引诱。但是,通过多孔板的空气朝下方流动,故存在对居住者直接吹风这样的不舒服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低温空调方式,也能在防止吹风口表面的结露发生的同时,使从吹风口吹出的空气沿天花板朝水平方向扩散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是通过将方形形成环状的多个锥体留有间隔地同心状配置、将空调空气从锥体相互间形成的流道吹出的多层锥形的吹风口,其特征在于,配置在最外侧的最外锥体以外的锥体,纵向截面形状分别相同,同时,锥体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配置成相等,在配置在最内侧的最内锥体的内侧,设有形成为与最内锥体的开口部相同形状的平板状的扩散构件。
这里,“锥体的纵向截面形状相同”是指方形且形成环状的锥体的各边部分的垂直截面形状相同。若做成这样的形状,则最外锥体以外的锥体,可利用具有与各锥体的边部分的纵向的截面形状相同的截面形状的长尺寸构件形成。即,将所述长尺寸构件载切成与各锥体的边部分的长度对应的长度后,利用焊接等手段将切断后的构件相互接合成方形环状,可制造各锥体。由此,通过将锥体各边的截面形状做成相同,可减少制造锥体时的成为原材料的长尺寸构件的种类。
另外,“最内锥体的开口部”是指俯视吹风口时的最内锥体内侧的开口部,即,指最内锥体的上端部的开口部。各锥体形成为使空气从吹出面向外侧下方扩散,当将扩散构件的下面配置在与锥体的下端相同的面上,则扩散构件与最内锥体的下端部之间形成间隙。
从吹风口吹出的空气中,在吹风口中央部的锥体流道内流动的空气与平板状的扩散构件碰撞而引向水平方向,从扩散构件与最内锥体的间隙朝斜下方吹出。另外,从各个锥体之间的流道吹出的空气,也朝斜下方吹出。
另外,在最内锥体的内侧流动着从与扩散构件的间隙吹出的空气,其结果成为该空气覆盖最内锥体的状态,该空气不会将室内空气引诱到最内锥体的内侧,可防止最内锥体的结露发生。
若将所述扩散构件的下面配置成与最内锥体以外的锥体的下端相同的面上,并将最内锥体的下端配置在比扩散构件的下面高的位置,则在最内锥体与扩散构件的间隙中流动的空气沿最内锥体的内侧面流动,从而促进该空气覆盖最内锥体的内侧的效果。
流过扩散构件与最内锥体的间隙中最狭窄的部分的空气,之前流过节流的间隙,流过最狭窄的部分后的空气欲再次扩大。通过了最狭窄的部分后的间隙,由朝斜下方延伸的最内锥体侧的内面与铅垂地配置并朝下方延伸的扩散构件的侧面夹着形成。
最内锥体的内面形成平面状,与各锥体间的流道平行地形成。
另一方面,由扩散构件与最内锥体的内面形成的流道,当扩散构件形成厚壁,则相对于气流的通过方向扩大,故欲沿着最内锥体的内面流动的气流的方向接近扩散构件侧,即,接近铅垂方向。扩散构件的厚壁越厚,另外,扩大的流道越长,该作用就体现得越强。
当在最内锥体的内侧流动的气流的方向接近铅垂方向,则该空气的方向与流过由最内锥体及其外侧的锥体的间隙形成的流道的气流的方向(斜下方)的差异变大。因此,在最内锥体的内侧流动的空气不与在外侧流动的空气合流,最内锥体的下部变得没有吹出的空气覆盖,有时在吹风口表面发生结露。
这里,当将最内锥体的下端配置在比扩散构件的下面高的位置,则由最内锥体的内面和扩散构件构成的流道的最内锥体侧在中途断了,故在最内锥体的内侧流动的空气欲朝水平方向扩大,现在接近铅垂方向的气流方向就接近倾斜的方向。
另一方面,流过由最内锥体及其外侧的锥体的间隙形成的流道的空气,因构成流道内侧的壁面的最内锥体的外面在中途断了,气流的方向则接近铅垂方向。
该2股气流的双重作用下,流过最内锥体与扩散构件的间隙的空气,与流过最内锥体及其外侧的锥体的间隙所形成的流道的空气合流,产生流过最内锥体与扩散构件的间隙的空气覆盖最内锥体的下部的效果。
空气从吹风口吹出时,室内空气被从吹风口吹出的空气引诱,沿扩散构件的下面朝外侧流动。为此,若在扩散构件上设置绝热部,通过该绝热部使扩散构件绝热,扩散构件的下面的温度不会达到室内空气的露点,这样扩散构件的下面也就不会发生结露。
当所述扩散构件的厚度形成为8mm以下,其中所述绝热部的厚度形成为3.5mm以上,则扩散构件的下面温度不会达到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能可靠地防止扩散构件的下面发生结露。另外,由此,与最内锥体之间能保持合适的间隙,故能促进在间隙流动的空气覆盖最内锥体的效果。
这里,将扩散构件的厚度设定在8mm以下,是因为若超过了8mm,则扩散构件的侧面的长度相对于扩散构件与最内锥体的间隙变长,流过最内锥体与扩散构件的间隙的气流的方向接近铅垂方向,故与流过最内锥体及其外侧的锥体的间隙所形成的流道的空气的方向的差异变得太大,其结果2股气流不再合流,从而失去了流过最内锥体和扩散构件的间隙的空气覆盖最内锥体的下部的效果。
另外,将绝热部的厚度设定在3.5mm以上的范围,其原因是,当厚度小于3.5mm,则扩散构件的绝热效果减弱,在进行低温空调的场合,有可能扩散构件的下面的温度达到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扩散构件的下面发生结露。
当将所述最内锥体的下端设置在比所述扩散构件的下面高1mm以上且在所述扩散构件的上面以下的位置,则通过最内锥体与扩散构件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能可靠地防止最内锥体的内面发生结露,同时,能防止与最内锥体相邻的锥体的内面发生结露。
将最内锥体的下端设置在比所述扩散构件的下面高1mm以上且在所述扩散构件的上面以下的位置,是因为,若从最内锥体的下面起不到1mm的场合,考虑到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等,与扩散构件的下面形成大致同一平面,从而失去上述效果的缘故。
另外,若最内锥体的下端处于比扩散构件的上面高的位置,则从最内锥体与扩散构件的间隙吹出的气流的方向接近铅垂方向,该空气将在最内锥体和与该最内锥体相邻的锥体的间隙的流道内朝斜下方流动的空气朝下方引诱,使从与最内锥体相邻的锥体的内面吹出的气流产生剥离,有可能产生结露的缘故。
将所述锥体与具有缓冲空间的腔室部的下部连接,将所述腔室部与颈部连接,在所述颈部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锥体的上游侧端部之间形成节流部,则将从颈部流入缓冲空间的空气集中至中心,同时该节流部使节流出口产生空气涡流,使颈部的外周附近流动的空气朝外侧扩散,使空气可靠地与扩散构件碰撞,同时能使周边部流动的空气均匀地分散。
当在所述最外锥体以外的所述锥体上设置铅垂方向设置的纵向部分;与该纵向部分的下部侧连接且将空气朝斜下方诱导的斜向部分;以及与该斜向部分的前端连接且突设在空气的径向流动方向的横方向部分时,则通过纵向部分,使引导至锥体间的流道的空气稳定地流入,通过斜向部分使空气均匀地朝水平方向引导,通过横向部分,将气流引至配置在外侧的锥体的内侧,可防止气流的剥离。
将所述斜向部分的角度设定在相对于水平面45°±10°的范围,则可防止气流从锥体剥离,同时减小吹风口的压力损失。
该场合,将斜向部分的角度设定在相对于水平面45°±10°的范围,是因为,当超过55°,则气流太朝下方,气流在最外锥体的内面与其外侧的天花板面之间剥离,不仅无法将空气朝水平方向引导,而且在最外锥体的框缘上有可能发生结露的缘故。另外,若将斜向部分的角度设定在不到相对于水平面35°的范围,则锥体间的流道变窄,吹风口的压力损失过大,无法作为空调用的吹风口进行使用的缘故。
一旦将所述最外锥体以外的所述锥体的所述横向部分的长度形成为各锥体的配置间隔的5~25%,则来自锥体之间的流道的空气不会剥离,可防止来自吹风口的吹风量的减少。
该场合,将横向部分的长度设定为各锥体的配置间隔的5~25%的范围,是因为,若不到5%,则引导至横向部分的空气减少,来自外侧锥体的内面的气流有时会剥离,而若超过25%,锥体间的流道变窄,气流减少,无法作为空调用的吹风口进行使用的缘故。
发明的效果(1)最内锥体的内侧设有形成与最内锥体的开口部相同形状的平板状的扩散构件,则扩散构件与最内锥体的下端部之间形成间隙,空气从该间隙朝斜下方吹出,该空气覆盖最内锥体,室内空气不被引诱至最内锥体的内侧,即使是低温空调也可防止结露的同时使空气朝水平方向扩散。
(2)当将扩散构件的下面配置在与最内锥体以外的锥体的下端相同的面上,将最内锥体的下端配置在比扩散构件的下面高的位置,则最内锥体与扩散构件的间隙中流动的空气沿最内锥体的内侧面流动,促进空气覆盖最内锥体的内侧的效果,能可靠地防止最内锥体的结露。
(3)在扩散构件上设置绝热部,则扩散构件被绝热,扩散构件的下面的温度不会达到室内空气的露点,即使低温空调,扩散构件的下面也不会发生结露。
(4)扩散构件的厚度形成为8mm以下,其中绝热部的厚度形成为3.5mm以上,则扩散构件的下面温度不会达到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能可靠地防止发生结露,同时,与最内锥体之间能保持合适的间隙,能促进在间隙流动的空气覆盖最内锥体的效果,能可靠地防止结露。
(5)将最内锥体的下端配置在比扩散构件的下面高1mm以上且在所述扩散构件的上面以下的位置,则通过最内锥体与扩散构件的间隙内流动的气流,能可靠地防止最内锥体的内面发生结露,同时,能防止与最内锥体相邻的锥体的内面发生结露,即使是低温空调也可防止结露的同时使气流朝水平方向扩散。
(6)将锥体与具有缓冲空间的腔室部的下部连接,将腔室部与颈部连接,在所述颈部的下游侧端部与锥体的上游侧端部之间形成节流部,则将从颈部流入缓冲空间的空气集中至中心,同时在节流部的出口产生涡流,使颈部的外周附近流动的空气朝外侧扩散,使空气可靠地与扩散构件碰撞,同时能使周边部流动的空气均匀地分散。
(7)当在最外锥体以外的锥体上设置纵向部分;斜向部分;横方向部分时,则通过纵向部分,使引导至锥体间的流道的气流稳定地流入,通过斜向部分使空气均匀地朝水平方向引导,通过横向部分,将在气流引至配置在外侧的锥体的内侧,可在防止气流的剥离的同时使空气朝水平方向扩散。
(8)将所述斜向部分的角度设定在相对于水平面45°±10°的范围,则可防止气流的剥离并减小压力损失,可在防止结露的同时使空气朝水平方向扩散。
(9)将最外锥体以外的锥体的横向部分的长度形成为各锥体的配置间隔的5~25%,则可防止气流的剥离和风量的减少,在防止结露的同时使空气朝水平方向扩散。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同一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同一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主剖视图。
图4是表示同一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局部主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局部主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2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局部主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3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局部主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4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局部主剖视图。
图9是表示传统的对称形吹风口的主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同一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仰视图,图3是表示同一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主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是通过将方形且形成环状的多个锥体2~5同心状地进行配置、将空气从锥体2~5之间形成的流道6~8吹出的多层锥体形的吹风口。
在配置在锥体2~5中最内侧的最内锥体2的内侧,设有平板状的扩散构件25。扩散构件25形成为与最内锥体2的开口部相同形状,使其下面与最内锥体2以外的锥体3~5的下端处于同一面上,同时扩散构件25具有绝热部。
扩散构件25由扩散板9及装饰板20构成,装饰板20为覆盖扩散板9的下部及侧部的形状。作为绝热部的一例的扩散板9,是将聚乙烯发泡形成3.5mm以上的厚度的结构。在扩散板9的内部具有独立气泡,故在内部空气不流通,绝热性优良。另外,与聚氨基甲酸乙脂等其他树脂材料相比,能以高的硬度形成,故不易变形,能稳定地保持一定的厚度,能保持一定的绝热性。
装饰板20由薄金属板形成,涂上与锥体2~5相同的颜色。扩散构件25的厚度形成为8mm以内的范围,比如,5mm的厚度。
在装饰板20的侧部的4处形成朝上方延伸的挂止部24,挂止部24挂在最内锥体2的纵向部分10上。通过装饰板20,能使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外观均匀。另外,通过装饰板20可使扩散板9得到加强。
锥体2~5将上部一体连接,配置在最外侧的最外锥体5与具有缓冲空间13的箱形腔室部14的下部连接。腔室部14与圆筒状的颈部15连接,在颈部15的下游侧端部形成圆环板状的节流部16。腔室部14,在上部形成扩大筒部17,下部形成直筒连接部18,在扩大筒部17内形成缓冲空间13。在扩大筒部17的两侧各2处分别设置用于将吹风口本体固定于天花板构件上的固定构件19。
锥体2~4包括铅垂方向设置的纵向部分10;与该纵向部分10的下部侧连接且将空气朝斜下方诱导的斜向部分11;以及与该斜向部分11的前端侧连接且突设在空气的径向流动方向的横方向部分12。锥体2~4的各边部分的纵向截面分别形成相同的形状。
另外,各锥体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隙(横向部分12的前端与其外侧的锥体的纵向部分的距离)约为1mm,全部形成相等。而且,最外锥体5的纵向部分21、斜向部分22的内面及横向部分23的下面分别与锥体2~4的纵向部分10、斜向部分11及横向部分12平行地形成。
锥体2~5的斜向部分11、22的角度设定在相对于水平面45°±10°的范围,在利用纵向部分10、21整流后的状态下,将朝下方引导的空气进一步朝水平方向引导。
另外,锥体2~4的横向部分12的长度L形成为各锥体的配置间隔p的5~25%。
最内锥体2的下端设置在比扩散构件25的下面高1mm以上且在所述扩散构件25的上面以下的位置,比如,配置在扩散构件25的下面的上侧2mm的位置。
下面,对通过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空气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通过未图示的管道从颈部15的上部供给的空气在通过节流部16时被集中到腔室部14的中心。另外,在节流部16的出口发生空气的涡流,故在颈部15的外周附近流动的空气朝外侧扩散。通过如此结构,通过节流部16后的空气,与扩散板9碰撞,使在周边部流动的空气均匀地分散,流过各锥体2~5间的流道6~8。
图4是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局部主剖视图。如图4所示,从腔室部14流入锥体2~5之间的流道6~8的空气,由锥体2~5的纵向部分10、21整流后,被斜向部分11、22引导,朝向水平方向。进而,由横向部分12一边引向配置在外侧的锥体3~5的内侧面,一边朝斜下方吹出。
另一方面,从腔室部14流入最内锥体2的内部的空气,与平板状的扩散构件25碰撞后被引向水平方向,从扩散构件25与最内锥体2的间隙向斜下方吹出。室内空气由该吹出的空气引诱而沿装饰板20的下面从水平方向流动。但是,扩散构件25,由于将绝热材料构成的扩散板9配置在装饰板20的上部,故装饰板20的下面不会达到室内空气的露点,不会发生结露。
各锥体2~5由吹出空气覆盖,另外,从各流道的空气的吹出方向大致相同,故气流不会剥离,在各锥体2~5的下端部也不会发生结露。
将最内锥体2的下端设置在扩散构件25的下面的上侧1mm的位置时气流也没有剥离。
图5是表示第1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局部主剖视图。第1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使用与最内锥体2相同形状,将下端配置在与扩散构件25的上面相同高度的最内锥体2a,以代替所述实施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最内锥体2,其他构件配置在与上述实施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相同的位置。
最内锥体2a,具有与最内锥体2的纵向部分10、斜向部分11、以及横方向部分12相同形状的纵向部分10a、斜向部分11a及横向部分12a。将最内锥体2a配置在上述实施例的最内锥体2的位置的上方,则从扩散构件25与最内锥体2的间隙向斜下方吹出的空气朝向更下方。但是,在流道6内流动的空气,不会从锥体3的内面剥离,在锥体3的表面不会发生结露。
图6是表示第2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局部主剖视图。第2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使用与最内锥体2相同形状,使下端与扩散构件25的下面对齐的最内锥体2b,以代替所述实施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最内锥体2。其他构件配置在与上述实施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相同的位置。
最内锥体2b,具有与最内锥体2的纵向部分10、斜向部分11、以及横方向部分12相同形状的纵向部分10b、斜向部分11b及横向部分12b。使最内锥体2b的下端与扩散构件25的下面的位置对齐,则流过由最内锥体2b与扩散板9的间隙形成的流道的气流的方向,与流过流道6的气流的方向不同,不再合流,这些气流容易剥离。图6表示特定的使用条件下气流发生剥离的场合。
将最内锥体2b的下端配置成与扩散构件25的下面对齐,则从扩散构件25与最内锥体2的间隙吹出的空气更朝向下方,而且,流过流道6的空气朝向斜下方,故这2股气流不再合流,从扩散构件25与最内锥体2的间隙吹出的气流在锥体2b的内面发生剥离。锥体2b的下部与室内空气接触,从而发生结露。
图7是表示第3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局部主剖视图。第3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使用将斜向部分11c的上端配置在与最内锥体2的斜向部分11的上端相同的位置、使下端与扩散构件25的下面对齐的最内锥体2c,以代替上述实施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最内锥体2。其他构件配置在与上述实施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相同的位置。最内锥体2c具有与最内锥体2的纵向部分10及横向部分12相同形状的纵向部分10c及横向部分12b。
但是,斜向部分11c与其他的斜向部分11相比,其角度形成为更接近铅垂方向,故从斜向部分11c与扩散构件25的间隙的流道吹出的空气更朝向下方。另外,将斜向部分11c的下端配置成与扩散构件25的下面对齐,故气流因扩散板9的侧面而接近铅垂方向。因此,最内锥体2c的下部还是与室内空气接触,导致锥体2c的下部发生结露。
图8是表示第4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局部主剖视图。第4比较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使用与最内锥体2相同形状、将下端配置在扩散构件25的上面的上方的最内锥体2d,以代替上述实施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的最内锥体2。其他构件配置在与上述实施例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相同的位置。最内锥体2d具有与最内锥体2的纵向部分10、斜向部分11及横向部分12相同形状的纵向部分10d、斜向部分11d及横向部分12d。
将最内锥体2的下端配置在扩散构件25的上面的上方,则从扩散构件25与最内锥体2d的间隙朝斜下方吹出的空气朝向斜下方,但该气流引诱在流道6内流动的空气。这样,在流道6内流动的空气从锥体3的内面剥离,锥体3的内侧面与室内空气接触,导致发生结露。
从上述结果可见,当将最内锥体2的截面形状做成与其他锥体3~5相同,将最内锥体2的下端设置在比扩散构件25的下面高1mm以上且在扩散构件25的上面以下的位置,则吹出的空气覆盖最内锥体2及锥体3~5,可防止气流的剥离,防止结露的发生。
权利要求
1.一种低温空调用吹风口,是通过将方形且形成环状的多个锥体留有间隔地同心状配置、将空调空气从形成于所述锥体相互间的流道予以吹出的多层锥形的吹风口,其特征在于,配置在最外侧的最外锥体以外的所述锥体,其纵向截面形状分别相同,所述锥体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配置成相等,在配置在最内侧的最内锥体的内侧,设有形成为与所述最内锥体的开口部相同形状的平板状的扩散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构件的下面被配置成与所述最内锥体以外的所述锥体的下端相同的面,所述最内锥体的下端配置在比所述扩散构件的下面高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构件具有绝热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构件的厚度为8mm以下,其中所述绝热部的厚度为3.5mm以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内锥体的下端是比所述扩散构件的下面高1mm以上且配置在所述扩散构件的上面以下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其特征在于,包含所述最外锥体及所述最内锥体的所述锥体,与具有缓冲空间的腔室部的下部连接,所述腔室部与颈部连接,在所述颈部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锥体的上游侧端部之间形成有节流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锥体以外的所述锥体具有铅垂方向设置的纵向部分;与该纵向部分的下部侧连接且将空气朝斜下方诱导的斜向部分;以及与该斜向部分的前端连接且突设在空气的径向流动方向的横方向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部分的角度相对于水平面设成45°±10°的范围。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低温空调用吹风口,其特征在于,除所述最外锥体外的所述锥体的所述横向部分的长度,形成为所述锥体的配置间隔的5~25%。
全文摘要
一种低温空调用吹风口,通过将方形且形成环状的多个锥体(2~5)同心状配置,从锥体(2~5)之间形成的流道(6~8)吹出空调空气的多层锥体形吹风口,最外侧的最外锥体(5)以外的锥体(2~4)纵向截面形状分别形成相同,各锥体(2~5)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隔配置成相等,在最内锥体(2)的内侧安装有形成为与最内锥体(2)的开口部相同形状的平板状的扩散构件(25)。从与扩散构件(25)之间的间隙吹出的气流以覆盖最内锥体(2)的状态流动,因而通过室内空气防止最内锥体(2)的内侧结露。采用本发明,即使是低温空调方式,也能防止吹风口发生结露,使从吹风口吹出的空气沿天花板面朝水平方向扩散。
文档编号F24F13/068GK1576742SQ20041006948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27日
发明者上野武司, 重松拓也, 南部健太 申请人:协立空气技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