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多跨厂房的自然通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厂房自然通风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多跨 厂房的自然通风结构。
技术背景已有技术的厂房自然通风结构仅仅考虑到厂房上方的通风要求,如中国专利ZL93222172.6、 ZL200620114873.6和ZL200620089868.4就公开过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第一个设计方案是在厂房房顶上 安装一个由钢板一体成型的整流骨架;第二个设计方案是在厂房屋顶 通风口处设置一组导流板;第三个方案则是将屋顶设计成为由多层相 互错开的遮雨板和承雨槽组合而成的结构。这些方案各有其优点,但 它们都仅仅能够解决厂房上部的通风问题;而要想使厂房上、下整体 通风效果更好,单靠这些设计方案还是不够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厂房的整体通风散热效果,特别是 提高多跨厂房整体通风散热效果,设计出一种新的结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多跨厂房的自然通风结构,包括外墙、操作平台、 设备基础和屋顶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1) 在操作平台的两侧设置有钢质通风格板;(2) 在设备基础底下设置有两条以上的通风隧道;本实用新型的多跨厂房的自然通风结构,外墙底部的下进风口其 位置在设备基础底部,正对着基础底下通风隧道;而外墙底部的上进 风口其位置在设备基础的中部。本实用新型的多跨厂房的自然通风结构,同现有的厂房自然通风 结构相比较,具备如下优点(1) 由设备基础底部向上通风,能够更为有效地排出车间中的烟 雾和废气;(2) 进风面积大,空气流量大,能够及时地补进新鲜空气,改善 车间的工作环境;(3) 自然通风,通过冷热空气的重力自流,无需耗费电能,节约 能源。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通风隧道横向剖面示意 图;图3本实用新型实际应用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在上述各图中, l为厂房;2为屋顶通风结构;3钢质通风格板;4设备基础;5操作 平台;6上进风口; 7下进风口; 8通风隧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和补充。 以国内某铝电有限公司的炭素焙烧车间的厂房为例,该车间为双 跨厂房l,厂房高达25米,跨度达27米。设备基础4高为6700毫 米,要求进风面积13.94米2,出风面积12米2,若按已有的厂房自 然通风结构设计,仅靠屋顶通风结构2显然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如图l、 2所示,在设备基础底下,开有8个截 面为1000毫米X 1000毫米的通风隧道8,再在双跨厂房两外侧的墙 下部,开有两个进风口,上进风口6接近操作平台5底部和设备基础 的中部,即处于钢质通风格板3之下,与格板成90度角。下通风口 7正对通风隧道口。上、下进风口截面面积要》1000毫米XIOOO毫 米。该厂房建成后通风效果很好,它的气流流向如图3所示分成四股, 由双垮车间的两外墙底部进风,由于两侧是完全对称的,下面仅以一 侧为例加以说明,从上进风口进入的一股气流直接通过钢质通风格板 向上进入车间,上升到屋顶由屋顶通风结构排出;而从下进风口进入 的另一股气流则穿过通风隧道,然后向上经由车间的另一侧钢质通风 格板进入车间,最终上升到屋顶也由屋顶通风结构中排出。两跨中间 没有隔墙,仅设置若干根立柱,更可以增加车间的通风效果。与仅靠 屋顶通风结构排风的方案相比较,本方案更为有效地排出车间内的大 量废气、烟雾,很好地解决了车间中部的自然通风,改善了车间的热 环境,得到了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权利要求1.一种多跨厂房的自然通风结构,包括外墙、操作平台、设备基础和屋顶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1)在操作平台的两侧设置有钢质通风格板;(2)在设备基础底下设置有两条以上的通风隧道;(3)在厂房两侧的外墙底部开有上、下两个进风口。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跨厂房的自然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外墙底部的下进风口其位置在设备基础底部,正对着基础底下通 风隧道。
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跨厂房的自然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说的外墙底部的上进风口其位置在设备基础的中部。
专利摘要一种多跨厂房的自然通风结构,包括外墙、操作平台、设备基础和屋顶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1)在操作平台的两侧设置有钢质通风格板;(2)在设备基础底下设置有两条以上的通风隧道;(3)在厂房两侧的外墙底部开有上、下两个进风口。下进风口其位置在设备基础底部,正对着基础底下通风隧道。而上进风口其位置在设备基础的中部。本实用新型具备如下优点(1)由设备基础底部向上通风,能够更为有效地排出车间中的烟雾和废气;(2)进风面积大,空气流量大,能够及时地补进新鲜空气,改善车间的工作环境;(3)自然通风,通过冷热空气的重力自流,无需耗费电能,节约能源。
文档编号F24F7/04GK201318764SQ20082021881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31日
发明者张克元, 野 李 申请人: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