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锅筒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5519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合锅筒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尤其涉及一种包含主锅筒和辅锅筒的组合锅筒锅炉,属于组合锅筒立锅筒锅炉。
背景技术
:由于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的需要,向锅炉制造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节能指标和环保指标的要求,并要求锅炉向大型化发展。这就给锅炉制造业指出了创新发展的新方向。组合锅筒锅炉是指由两个锅筒或两个以上的锅筒组合成的锅炉。如我国水管锅炉编号中规定的双锅筒纵置式(代号SZ型)、双锅筒横置式(代号SH型)和纵横锅筒式(代号ZH型)锅炉。国外还有三锅筒或多锅筒组合型锅炉。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组合锅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所有锅筒全部是水平布置的,即锅筒中心线全部置于与地面平行的水平面上。组合锅筒立锅筒锅炉提出了一种以水平锅筒为主锅筒,以立置锅筒为辅锅筒的组合锅筒锅炉。当主锅筒为纵置式的,辅锅筒为立置式的,两者相组合,便构成了锅炉为纵置锅筒立锅筒锅炉,若按我国锅炉编号方法规定,则编号应为ZL型锅炉(纵、立型锅炉);当主锅筒为横置式,辅锅筒为立置式的,两者相组合则构成了锅炉为横置锅筒立锅筒锅炉,编号应为HL型锅炉(横、立型锅炉)。倘如此将为我国水管锅炉型谱编号,添加了新成员,又增加了两种组合锅筒锅炉新型号。见表l。表1、我国锅炉编号规定的水管锅炉代号<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纵立锅筒式和一种横立锅筒式组合锅筒锅炉,填补我国组合锅筒锅炉的空白。[000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主锅筒和辅锅筒的连接采用大直径管件连接和/或直接联结,所述主锅筒纵置和/或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锅筒立置,并与管件构筑三角形和/或矩形旗管对流受热面,受热面管束由翼片管制成,翼片管均呈水平布置;所述管件与立置辅锅筒的连接采用扩接和/或焊接。—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纵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锅筒立置,通过立锅筒引出管与主锅筒相连接后呈T型布置,立锅筒上布置有三角旗形管受热面,其下缘管与水平线成角约15°,其上缘管与水平线成角约10°;锅水由纵置主锅筒经弹性下降管引入立锅筒下集箱,然后进入立锅筒下部,经三角旗管受热面,生成汽水混合物由立锅筒引出管进入纵置主锅筒;烟气则由炉膛进入燃烬室,再经对流受热面区由下向上运动,在三角旗形管上方引出。—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纵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汽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其上装置由翼片管构成的矩形旗管对流受热面且通过立锅筒引出管与纵置立锅筒连接;所述立锅筒中有中隔板,将立锅筒分隔成互不相通的上下两段;进水方式由外部进入立锅筒下集箱并进入立锅筒的下段,再经矩形旗管对流受热面而引入立锅筒的上段,进而引入纵置立锅筒。—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纵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由内置立锅筒与两侧的外置立锅筒构成,内置立锅筒作为贮水锅筒,通过立锅筒引出管与纵置主锅筒相连接,以及通过翼片管对流受热面与外置立锅筒相通;加热生成的汽水混合物进入外置立锅筒,汽水经分离后的分离水经下部再循环管返回内置立锅筒,汽水混合物经其循环管件返回纵置主锅筒。—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纵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由两列内置立锅筒和两侧外置立锅筒组成,所述内置立锅筒通过立锅筒引出管与纵置主锅筒相连接,以及通过翼片管束对流受热面与外置立锅筒相通,所述内置立锅筒中布置可拆卸的中隔板,中隔板将其分离成不通的上下两段,进水来自立锅筒下集箱,进入内置立锅筒的下段,经翼片管束加热后进入外置立锅筒,再返回翼片管束进入内置立锅筒的上段,然后引入纵置主锅筒。—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通过立锅筒引出管与横置主锅筒构成T型布置,内置立锅筒上布置有三角旗形管束对流受热面;锅水经弹性下降管由横置主锅筒引入内置立锅筒下集箱,进入立锅筒的下部,然后经三角旗形受热面产生汽水混合物进入所述立锅筒的上段,分离水由上段自然流入下段,汽水混合物则由立锅筒引出管进入横置主锅筒;烟气由炉膛进入燃烬室,由下向上流入翼片对流管束,经排烟口流向尾部竖井。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由双排内置立锅筒构成,通过双排立锅筒三通与横置的主锅筒相连接,所述双排内置锅筒上布置有三角旗形管对流受热面,管束下缘管与水平线成角15。,其上缘管与水平线成角10°;锅水由横置立锅筒经弹性下降管入立锅筒下集箱,后进入立锅筒下部,经三角旗形管受热面返回立锅筒上段,再经双排立锅筒三通引入横置立锅筒。—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通过立锅筒引出管与横置主锅筒构成T型布置,内置立锅筒上布置矩形旗管受热面;内置立锅筒中装中隔板,将其分割为互不相通的上下两段;锅水进入立锅筒的下集箱,引入所述立锅筒的下段,再经矩形旗管受热面在加热后返回立锅筒的上段,引入横置主锅筒。—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由双排内置立锅筒构成,通过双排立锅筒三通与横置主锅筒相连接,所述双排立锅筒上布置有矩形旗管受热面;所述立锅筒中装有可拆卸的中隔板,中隔板将立锅筒分为互不相通的上下两段,锅水由炉外引入立锅筒下集箱并引入立锅筒的下段,再经矩形旗管受热面进入立锅筒的上段,经双排立锅筒三通进入横置主锅筒。—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由三列三排立锅筒组成,通过三排立锅筒四通吊装件与横置主锅筒相通,所述三列三排立锅筒上布置矩形旗翼片管受热面,受热面由烟道中隔板吊挂在立锅筒上;供水由锅外进入内置立锅筒的下集箱引入该立锅筒的下部,经加热管束进入外置立锅筒,然后折回到内置立锅筒的上部,再经三排立锅筒四通进入横置主锅筒中。—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有四列三排立锅筒构成,通过立锅筒吊挂装置与横置主锅筒相连接并连接炉膛前后侧墙水冷壁及炉膛内管束;两侧墙用落地下降管支撑,在对流受热面上布置2列置于侧墙的外置立锅筒和2列内置立锅筒,立锅筒的上部有立锅筒上集箱,下部有立锅筒下集箱,上、下集箱各连接三排立锅筒;锅水经省煤器由立锅筒下集箱引入外置立锅筒下半段,再经矩形旗管束进入内置立锅筒,返回经所述管束进入外置立锅筒上段及上段立锅筒上集箱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1)本实用新型的ZL、HL型锅炉对流受热面管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布置的,可以采用高效传热元件,如翼片管,而传统的SZ、SH、ZH锅筒锅炉的对流受热面的管件全部是立置的,只能采用光管受热面。由此,对流受热面所佔用的空间便大大縮小了,可縮小到原体7积的1/3到1/5,从而大大縮小了锅炉体积。(2)由于立置锅筒尺寸小,且以多个组合布置,因此,给对流受热面在厂内组合出厂创造了条件。可使立锅筒制造标准化,可使对流受热面组合出厂,给大批量生产和减少现场施工量,縮短现场施工周期创造了条件。(3)由于立锅筒的采用,继承了传统的SZ、SH、ZH型锅炉可在锅筒内组合管件和在运行期间内对管件内进行人工清扫和检查积水垢的优点,保持了制造及装配施工的易操作性,和运行期间检修的易操作性。(4)由于组合锅筒锅炉孔间距被放大,立锅筒直径减小,可用于制造中压和高压工业锅炉。过热器可立置或横置在燃烬室中。本实用新型有附图15幅,其中图1纵置主锅筒内置单列立锅筒蒸汽锅炉横剖视图;图2纵置主锅筒内置单列单排立锅筒蒸汽锅炉纵剖视图;图3纵置锅筒内置双列立锅筒蒸汽锅炉横剖视图;图4纵置主锅筒内置单列多排立锅筒蒸汽锅炉纵剖视图;图5纵置主锅筒内置单列立锅筒热水锅炉横剖视图;图6纵置主锅筒内置单列单排立锅筒热水锅炉纵剖视图;图7纵置主锅筒外置三列布置立锅筒蒸汽锅炉横剖视图;图8纵置主锅筒外置四列布置立锅筒热水锅炉横剖视图;图9横置主锅筒内置单列布置立锅筒蒸汽锅炉纵剖视图;图10横置主锅筒内置单列布置立锅筒蒸汽锅炉横剖视图;图11横置主锅筒内置单列布置立锅筒热水锅炉横剖视图;图12横置主锅筒内置双列双排立锅筒蒸汽锅炉横剖视图;图13横置主锅筒内置双列双排立锅筒热水锅炉横剖视图;图14横置主锅筒外置三列三排立锅筒热水锅炉横剖视图;图15横置主锅筒外置四列三排立锅筒热水锅炉横剖视图。在图中1、纵置主管筒,2、横置主锅筒,3、内置立锅筒,4、外置立锅筒,5、立锅筒引出管,6、双排立锅筒三通,7、三排立锅筒四通,8、四排立锅筒五通,9、立锅筒上集箱,10、立锅筒下集箱,11、三角旗形对流受热面,12、矩形旗形受热面,13、翼片管对流受热面,14、防焦箱,15、托拱管,16、高拱集箱,17、低拱集箱,18、拱集箱引出管,19、7-1侧墙下集箱,20、侧墙上集箱,21、纵置上集箱,22、纵置下集箱,23、前墙下集箱,24、前墙上集箱,25、后墙下集箱,26、后墙上集箱,27、隔墙下集箱,28、隔墙上集箱,29、炉膛侧墙管,30、炉膛前墙管,31、隔墙管,32、支撑下降管,33、落地下降管,34、弹性下降管,35、再循环水管,36、汽水引出管,37、下排污管,38、上排污管,39、门型门框管,40、0型门框,41、立锅筒吊掛装置,42、中隔板吊掛装置,43、排渣密封门,44、排渣密封门开度调节装置,45、两侧拱上清灰门,46、炉后拱上清灰门。具体实施方式众所周知,组合锅筒锅炉中的主辅锅筒是有分工的。主锅筒做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负责与管件构筑锅炉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等辐射受热面。立置的辅锅筒负责与管件构筑水平布置或接近水平布置的对流受热面。因此立置的辅锅筒,可依据布置受热面多少的需要来确定其数量。可以由1至16个立置锅筒进行组合。立置锅筒构成的对流受热面,可以是自然循环的如蒸汽锅炉或强制循环的如热水锅炉。该种受热面的特点是,构筑在立锅筒上的管件可为水平布置的强制循环受热面或接近水平布置的自然循环受热面。这样受热面允许采用翼片管高效传热元件,以使对流受热面所占用的空间大大縮小,可縮小到原体积的1/3到1/5。从而使锅炉体积减小,钢耗降低,可以在有限的体积内布置更多的受热面,达到高效节能减排的目标。管件向立置锅筒上联接,可以采用扩接的工艺方法,也可采用焊接的工艺方法。两种工艺方法都可以在锅筒内操作来实现。如采用扩接方法,立锅筒的最小内径应大于①425mm。如采用焊接工艺,立锅筒的最小内径应大于①550mm。主辅锅筒的联接,可以采用大直径管件连接或直接联结,如采用将立锅筒插入主锅筒的直接联接形式,宜将主锅筒的联接段单独制造,采用予制铸钢三通,锻造三通或焊制三通,视锅炉生产的批量大小而定。按立锅筒布置在炉膛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内置式立锅筒锅炉和外置式立锅筒锅炉。内置式立锅筒锅炉是指将立锅筒布置在炉膛内部,其优点是立锅筒所联接的对流受热面也布置在构筑锅体的四壁之中,从而可减少对流受热面的漏风系数,达到提高锅炉热效率的目的。外置立锅筒锅炉则是指将立锅筒布置在炉膛的墙壁上的一种锅炉。下面按组合立锅筒锅炉的不同结构型式作进一步说明。1、纵置主锅炉内置单列单排立锅筒蒸汽锅炉。图1和图2所示的是纵置主锅筒内置辅锅筒蒸汽锅炉的纵、横剖视图,其主锅筒为纵置式,置于炉膛中上方,构成锅炉的主梁。辐射受热面呈左右对称的布置形式。辅锅筒又称立锅筒布置在炉膛中间,置于主锅筒之下,当立锅筒为单列的与主锅筒呈T型布置,如图l所示。当立锅筒为双列的与主锅筒呈门型布置,如图2所示。图2中的立锅筒为折线型,目的是避免加工斜向孔。也可采用直线型立锅筒。从锅炉前站着向锅炉后看,立锅筒横向布置的数量叫做列,单列式如图l,双列式如图2。纵向布置的数量叫做排,如单排布置的立锅筒如图3或多排布置的立锅筒如图4,多排布置的立锅筒,可取为2排、3排、或4排,图4所示为4排布置的立锅筒锅炉。单列、双列、单排、多排中的数量,由对流受热面布置数量的多少来选定。图1、图2为纵置主锅筒内置单列立锅筒蒸汽锅炉的纵、横剖视图,以ZLL75-1.6AII锅炉为例绘制,其蒸发量为75t/h,工作压力为1.6MPa,燃用II类烟煤。其结构包括纵向布置的主锅筒1、内置立锅筒3,外径1500mm。内置立锅筒3与主锅筒呈T型布置,置于主锅筒之下方。用引出管件5与主锅筒1联接。在立锅筒3上布置有三角形旗形管11,其下缘管与水平线成角15。,上缘管与水平线成角IO。。每组旗形管由6根①51X4的翼片管组成。纵向布置12排。每个立锅筒布置共12X6X2=144根管。锅水由主锅筒经弹性下降管34引入立锅筒下集箱10进入立锅筒的下部,经三角形旗管受热面11,产生汽水混合物后进入立锅筒3上部,汽水分离后,水由立锅筒上部流向下部(起再循环管作用),汽水混合物经立锅筒弓I出管5进入纵置主锅筒1。烟气由炉膛进入燃烬室下行后,进入对流受热面区,由下向上行,在旗管上方引出。2、纵置主锅筒内置辅锅筒热水锅炉图5图6所示的是纵置主锅筒内置立锅筒热水锅炉的横剖视图和纵剖视图,图5的为单列立锅筒,图6则为单列单排立锅筒。该锅炉全部采用强制循环对流受热面,对流受热面的管件全为水平布置,因此立锅筒为直线型的,与主锅筒用管件联接。对流受热面采用长方形旗管,旗管的上下缘管均为水平布置的,强制循环对流受热面中的水速应控制在0.8m/sec以上。对流受热面的数量按锅炉设计的热力计算来确定。图5、图6以ZLL58-1.6/150/90AII热水锅炉为例绘制。其供热功率58丽,工作压力为1.6MPa,供回水温度为150°及9(TC,燃用II类烟煤。该热水锅炉与所述蒸汽锅炉不同之处为立锅筒3的中间装有内横隔板,将O1500的立锅筒分为上下不相通的两段。中隔板带有可拆装的人孔,必要时可人工打开,做到上下段相通,以方便制造和检修及维修操作用。旗形管由三角形改成矩形。进水方式由外部引入立锅筒下集箱并进入立锅筒下段,再经矩形旗形管引向立锅筒上段引入上锅筒。其余各件同蒸汽锅炉所述。3.纵置主锅筒外置三列布置立锅筒蒸汽锅炉。图7是纵置锅筒外置三列布置立锅筒蒸汽锅炉横剖视图,以ZLL75-1.6AII蒸汽锅炉为例绘制。该种蒸汽锅炉,主锅筒纵置在炉膛中间的上方,辅锅筒采用左右对称的布置形式,由三列立锅筒组成。包括纵置主锅筒1,内置立锅筒3,通过联接管件5将主锅筒的水引入。贮水立锅筒3。锅水由立锅筒3引向对流管束13翼片管群,共计12X12二144根。经加热后生成汽水混合物进入两侧立锅筒,在两侧的外置立锅筒内经汽水分离后,被分离出的水经下部的再循环管35返回中间的立锅筒。汽水混合物经外置立锅筒的上部联接管36引向主锅筒l。这种锅炉如采用051*3.5的翼片管制造对流管束,锅炉最大蒸发量可达到75吨。其余各项如图1、图2的说明。4.纵置主锅筒外置四列布置立锅筒热水锅炉如图8所示的纵置主锅筒外置四列布置立锅筒热水锅炉横剖视图,其主锅筒纵向布置在炉膛正上方,呈A型布置。采用人字型复盖拱,后置式燃烬室,四列的立锅筒置于燃烬室的后侧,在对流受热面中,烟气由下向上流动,从上烟箱引入尾部对流竖井中。锅水由两侧引入,经中间立锅筒折回再引入主锅筒。立锅筒在对流受热面竖井中,可单排、双排、三排、四排布置。按锅炉设计时的热力计算来确定。该种热水锅炉如采用。51*3.5的翼片管做对流受热面,其最大供热能力可达58丽。图8是以ZLL58-1.6/150/90-AII为例绘制的,其结构包括纵置主锅筒1,内置立锅筒3,外置立锅筒4,水平布置的翼片管束13,上下共20排管。立锅筒3中间布置有可拆的中隔板将其分成不通的上下两段,进水从下集箱10引入进入立锅筒3的下段,经加热管件13进入立锅筒4,再返回加热管束13进入立锅筒3的上段,引入上锅筒。5.横置主锅筒内置立锅筒蒸汽锅炉如图9、10和图12所示的横置主锅筒内置立锅筒蒸汽锅炉的纵向与横向剖视图,以HLL75-1.6AII锅炉为例绘制,其中的H表示横置主锅筒,第二个字母L表示立锅筒,第三个字母L表示链条炉燃烧方式,75表示蒸发量为75t/h,1.6表示工作压力为1.6MPa,All表示燃料为二类烟煤。其主锅筒2横置,横置于炉膛之上方,连接炉膛四壁、炉拱、双面水冷壁等辐射受热面及对流受热面中的烟道隔墙。横置主锅筒2的下方布置内置立锅筒3。与主锅筒呈T型布置。立锅筒可为单列布置并与水平面成角10°-15°倾角的管件构筑对流受热面ll。在立锅筒中布置中隔板,把立锅筒分割成上下两段。锅水经弹性下降管34由主锅筒2引入立锅筒下集箱IO,进入立锅筒3的下部。然后经三角形旗形管受热面11产生汽水混合物进入立锅筒3的上段,经汽水分离后,水由上段自然流入下段,汽水混合物经连接管5进入立锅筒3。烟气由炉膛进入燃烬室。由上向下流入翼片管对流管束ll,在对流管束中烟气由下向上冲刷,经排烟口流向尾部竖井。该类型锅炉的立锅筒也可为多列多排布置的,如图12所示。6.横置主锅筒单列布置立锅筒热水锅炉图ll所示的是横置锅筒内置单列布置立锅筒热水锅炉横剖视图,以HLL58-1.6/150/90-AII热水锅炉为例绘制,锅炉供热功率58丽(相当于80t/h蒸汽锅炉),1.6为工作压力,150/90为供回水温度,All为二类烟煤。主锅筒2横置,其特征在于辅锅筒3立置,与图9及10所述的蒸汽锅炉不同之处在于,以水平布置的管件构筑矩形旗管受热面12,并在内置立锅筒3中增加了可拆的中隔板,把内置立锅筒3分成上下不相通的两段。由省煤器来的水先进入立锅筒下集箱10,引入立锅筒3的下段。再经矩形旗管受热面12经加热后返回立锅筒3的上段,再引入主锅筒。该类型锅炉的立锅筒也可为多列布置的,或为多排的如图13所示。图14是横置主锅筒外置三列三排立锅筒热水锅炉横剖视图,以HLL100-1.6/150/90-AII热水锅炉为例绘制,供热功率为IOO丽,相当于140t/h级的蒸汽锅炉。其结构由横置主锅筒2,内置立锅筒3及外置立锅筒4组成。联接主锅筒2与立锅筒3、4的吊装件7为等径四通。对流受热面13,由于管件过长,必须增设烟道中隔板吊装装置42,吊挂在立锅筒2上。锅炉供水方式之一是供水由锅外进入内置立锅筒3的下集箱10引入内置立锅筒3之下部,经加热管束13进入外置立锅筒4,然后折回到加热管13到内置立锅筒3的上部,经等径四通进入主锅筒2中。该炉防焦箱14与侧墙下集箱19分别设置,在二集箱间布置拱上清灰门45,以便于在炉子的左右侧操作,人工定期清除拱上积灰,在炉后以同样的方式布置炉后拱上清灰门46。以方便在炉后操作拱上定期清灰。图15是横置主锅筒外置四列三排立锅筒热水锅炉横剖视图,该锅炉供热量为IOO丽(相当蒸发量为140t/h)。其由横置主锅筒2联接炉膛前后侧墙水冷壁及炉膛内管束,两侧用落地下降管33支撑。在对流受热面上布置立锅筒3两列和外置立锅筒4两列,外置立锅筒4布置在两侧墙上;内置立锅筒3两列则布置在炉膛内,立锅筒上部布置有立锅筒上集箱9,下部布置立锅筒下集箱IO,上下集箱各联接三排立锅筒,每个立锅筒外径为750mm,纵向联接各6排①51X4的翼片管13,上下共18排(每个锅筒联接6X18=108根管)。锅水经省煤器加热后由立锅筒下集箱10引入外置立锅筒4下半段流经加热管束13进入内置立锅筒3,再经加热管束13返回进入外置立锅筒4上段经立锅筒上集箱9排出。立锅筒下集箱10、防焦箱14均布置下排污管37。立锅筒上部集箱9用立锅筒吊挂装置41吊挂在主锅筒2上。热烟气由下部向上流动,确保吊挂处烟温低于40(TC。以保证吊挂装置可选用普通低碳钢。防焦箱14采用①426钢管。托拱管15跨距较大宜采用①108X4的焊有鳍片的钢管,管距为S=300mm,拱棚采用型砖砌筑。外置立锅筒4与侧墙下集箱19之间砌筑拱上清灰门若干个,用于定期人工操作清除拱上积灰。炉膛侧墙管29由侧墙下集箱引入联接到侧墙上集箱20上。权利要求一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主锅筒和辅锅筒的连接采用大直径管件连接和/或直接联结,所述主锅筒纵置和/或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锅筒立置,并与管件构筑三角形和/或矩形旗管对流受热面,受热面管束由翼片管制成,翼片管均呈水平布置;所述管件与立置辅锅筒的连接采用扩接和/或焊接。2.—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1)和辅锅筒(3),所述主锅筒(1)纵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锅筒立置,通过立锅筒引出管(5)与主锅筒(1)相连接后呈T型布置,立锅筒(3)上布置有三角旗形管受热面(ll),其下缘管与水平线成角约15°,其上缘管与水平线成角约IO。;锅水由纵置主锅筒(1)经弹性下降管(34)引入立锅筒下集箱(IO),然后进入立锅筒(3)下部,经三角旗管受热面(ll),生成汽水混合物由立锅筒引出管(5)进入纵置主锅筒(1);烟气则由炉膛进入燃烬室,再经对流受热面区由下向上运动,在三角旗形管上方引出。3.—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1)和辅锅筒(3),所述主锅筒(1)纵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汽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其上装置由翼片管构成的矩形旗管对流受热面(12)且通过立锅筒引出管(5)与纵置立锅筒(1)连接;所述立锅筒(3)中有中隔板,将立锅筒(3)分隔成互不相通的上下两段;进水方式由外部进入立锅筒下集箱(10)并进入立锅筒(3)的下段,再经矩形旗管对流受热面(12)而引入立锅筒(3)的上段,进而引入纵置立锅筒(1)。4.一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1)和辅锅筒(3),所述主锅筒(1)纵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由内置立锅筒(3)与两侧的外置立锅筒(4)构成,内置立锅筒(3)作为贮水锅筒,通过立锅筒引出管(5)与纵置主锅筒(1)相连接,以及通过翼片管对流受热面(13)与外置立锅筒(4)相通;加热生成的汽水混合物进入外置立锅筒(4),汽水经分离后的分离水经下部再循环管(35)返回内置立锅筒(3),汽水混合物经其循环管件(36)返回纵置主锅筒(1)。5.—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1)纵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由两列内置立锅筒(3)和两侧外置立锅筒(4)组成,所述内置立锅筒(3)通过立锅筒引出管(5)与纵置主锅筒相连接,以及通过翼片管束对流受热面(13)与外置立锅筒(4)相通,所述内置立锅筒(3)中布置可拆卸的中隔板,中隔板将其分离成不通的上下两段,进水来自立锅筒下集箱(IO),进入内置立锅筒(3)的下段,经翼片管束(13)加热后进入外置立锅筒(4),再返回翼片管束(13)进入内置立锅筒(3)的上段,然后引入纵置主锅筒(1)。6.—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2)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通过立锅筒引出管(5)与横置主锅筒(2)构成T型布置,内置立锅筒(3)上布置有三角旗形管束对流受热面(11);锅水经弹性下降管(34)由横置主锅筒(2)引入内置立锅筒下集箱(IO),进入立锅筒(3)的下部,然后经三角旗形受热面(11)产生汽水混合物进入所述立锅筒(3)的上段,分离水由上段自然流入下段,汽水混合物则由立锅筒引出管(5)进入横置主锅筒(2);烟气由炉膛进入燃烬室,由下向上流入翼片对流管束(ll),经排烟口流向尾部竖井。7.—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由双排内置立锅筒(3)构成,通过双排锅筒三通(6)与横置的主锅筒(2)相连接,所述双排内置锅筒(3)上布置有三角旗形管对流受热面(ll),管束下缘管与水平线成角15°,其上缘管与水平线成角10°;锅水由横置立锅筒(2)经弹性下降管(34)入立锅筒下集箱(IO),后进入立锅筒(3)下部,经三角旗形管受热面(11)返回立锅筒(3)上段,再经双排立锅筒三通(6)引入横置立锅筒(2)。8.—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通过立锅筒引出管(5)与横置主锅筒(2)构成T型布置,内置立锅筒(3)上布置矩形旗管受热面(12);内置立锅筒(3)中装中隔板,将其分割为互不相通的上下两段;锅水进入立锅筒的下集箱(IO),引入所述立锅筒(3)的下段,再经矩形旗管受热面(12)在加热后返回立锅筒的上段,引入横置主锅筒(2)。9.一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由双排内置立锅筒(3)构成,通过双排立锅筒三通(6)与横置主锅筒(2)相连接,所述双排立锅筒(3)上布置有矩形旗管受热面(12);所述立锅筒(3)中装有可拆卸的中隔板,中隔板将立锅筒(3)分为互不相通的上下两段,锅水由炉外引入立锅筒下集箱(10)并引入立锅筒的下段,再经矩形旗管受热面进入立锅筒(3)的上段,经双排立锅筒三通(6)进入横置主锅筒(2)。10.—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由三列三排立锅筒(3)组成,通过三排立锅筒四通吊装件(7)与横置主锅筒(2)相通,所述三列三排立锅筒(3)上布置矩形旗翼片管受热面(13),受热面由烟道中隔板吊挂在立锅筒(3)上;供水由锅外进入内置立锅筒的下集箱(10)引入该立锅筒的下部,经加热管束(13)进入外置立锅筒(4),然后折回到内置立锅筒(3)的上部,再经三排立锅筒四通(7)进入横置主锅筒(2)中。11.一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所述主锅筒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的四壁和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辅锅筒立置,由四列三排立锅筒构成,通过立锅筒吊挂装置(41)与横置主锅筒(2)相连接并连接炉膛前后侧墙水冷壁及炉膛内管束;两侧墙用落地下降管支撑,在对流受热面上布置2列置于侧墙的外置立锅筒(4)和2列内置立锅筒(3),立锅筒(3)的上部有立锅筒上集箱(9),下部有立锅筒下集箱(10),上、下集箱各连接三排立锅筒(3);锅水经省煤器由立锅筒下集箱(10)引入外置立锅筒(4)下半段,再经矩形旗管束(13)进入内置立锅筒(3),返回经所述管束(13)进入外置立锅筒(4)上段及上段立锅筒上集箱(9)排出,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锅筒锅炉,包括主锅筒和辅锅筒,主锅筒和辅锅筒的连接采用大直径管件连接和/或直接联结,所述主锅筒纵置和/或横置,作为锅体的主梁承担锅炉炉膛及顶棚的全部重量,并与管件构筑炉膛四壁及顶棚、炉拱及炉膛内的双面水冷壁的辐射受热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辅锅筒立置,并与管件构筑三角旗形和/或矩形旗管对流受热面,受热面管束由翼片管制成,其翼片均呈垂直状态;所述管件与立置锅筒的连接采用扩接和/或焊接。本实用新型以鳍片管制造膜式壁及隔墙,以翼片管制造对流管束,采用组合锅筒立锅筒结构来实现,可获得体积小、重量轻、节能减排效果高的新型锅炉,为锅炉制造业开创了新的发展途径。文档编号F24H1/44GK201443749SQ200920013968公开日2010年4月28日申请日期2009年5月25日优先权日2009年5月25日发明者刘广发,刘贺武,王静申请人:刘广发;刘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