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换热暖风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42953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换热暖风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将燃烧释放热量传递给冷空气、输出热风的暖风炉。
背景技术
暖风炉在畜禽养殖、温棚种植或高效烘干等领域广泛应用,现有的暖风炉构造虽也较为多样,大多数炉构造的组成是由下方燃烧室、中间的烟火管束和上方的烟囱箱及烟囱构成,中间的烟火管束连通燃烧室和烟囱箱,冷空气横向引入炉内,横扫烟火管束完成换热,引风口和热风出口设在炉体对侧,为增加冷空气于炉内的行程,热风出口高于引风口设置。在该结构基础上还出现有多种暖风炉改进结构,其结构特点和技术效果也各有千秋,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有燃烧室热量随燃烧烟气直行无阻上升,上行流程较快,在未能充分与管壁以及管壁与冷空气换热的情况下即被排至炉外,因而空气换热效率低、热能浪费量大,另外,现有暖风炉的体积普遍庞大,与工作效能极不相衬,燃烧室几乎占整体炉的一半;再有,只有烟火管束、燃烧室上表面和烟囱下表面为换热面,构成换热面的结构极为有限,而冷风流程几乎扫不到热量最为集中的燃烧室上表面以及与烟火管束的相通端,很容易被烧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换热效率的高效换热暖风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换热暖风炉技术方案,其主要技术内容是一种高效换热暖风炉,炉体开设有回风口和出风口,炉体内下方为燃烧室、中间的纵烟火管束及烟火管束上端连通的集烟箱、上方横烟火管束和烟 构成,炉体与燃烧室、纵烟火管束、集烟箱和横烟火管束之间为冷空气换热空间,横烟火管束至少一端设有回转烟箱,烟 箱与一端回转烟箱相通,由纵烟火管束、集烟箱、回转烟箱、横烟火管束直至烟囱箱构成燃烧烟气于炉体内盘行上升通道。在上述的整体技术方案中,回风口向下倾斜向炉体导风,由回风口流经纵烟火管束的空气流动方向,相邻纵烟火管之间设有向下斜导风折流板。在上述的整体技术方案中,纵烟火管束的纵烟火管具有与垂直向不大于10°的倾斜角;该倾斜角最好为5-9° ;纵烟火管束的各烟火管与垂线的倾斜角是由中心向周边布置呈渐增趋势,即呈由下向上辐射展开状。在上述的整体技术方案中,集烟箱由纵烟火管束悬空支撑,形成周向换热围面。在上述的整体技术方案中,燃烧室内设有穿过燃烧室与冷空气换热空间相通的多个冷风管。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高效换热暖风炉技术方案,炉内纵、横双向布置烟火管束,有效的延长了燃烧烟气在炉内的行程,使换热面得到了增大,燃烧烟气能够沿烟火管束、集烟箱、回转烟箱和烟囱箱中回转流动中与周围冷空气充分换热,特别是将冷风向热能最为集中和充沛的燃烧室部分引导和冲刷,既能使冷风充分吸热,提高热交换率,同时热量集中部位始终能与相当量的冷空气接触,从而避免被过热烧损,使用寿命得到大大延长。本技术方案实现了小体积达到实际使用所要求的热风输出能力的技术目的,整体体积缩小,占地空间减小。

图1是本高效换热暖风炉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图图2是图1的A向结构图图3是第二实施例结构图图4是图3的B向结构图图5是图4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换热暖风炉,炉体I内下方为燃烧室2、中间的纵烟火管束3及烟火管束3上端连通的集烟箱4、上方横烟火管束5和烟囱9构成,炉体I与燃烧室2、纵烟火管束3、集烟箱4和横烟火管束5之间构成冷空气换热空间18,集烟箱4由纵烟火管束3支撑悬空设置在炉体I内,则集烟箱4具有周向换热围面。横烟火管束5的一端设有并排的第一回转烟箱6和烟囱箱8,另一端设有第二回转烟箱7,集烟箱4与第一回转烟箱6相通,横烟火管束中的第一组部横烟火管束5'连通在第一回转烟箱6和第二回转烟箱7之间,其它横烟火管束作为第二组部横烟火管束5 "连通在第二回转烟箱7与烟園箱8之间,它们构成燃烧烟气依次沿纵烟火管3、集烟箱4、第一回转烟箱6、第一组部横烟火管束5'、第二回转烟箱7、第二组部横烟火管束5"、烟囱箱8至烟囱9的炉体内行程通道,如图1和图2所示。各纵烟火管具有与垂直向不大于10°的倾斜角,该倾斜角最好为5-9°,燃烧烟气能够将自身热能充分转移至纵烟火管管壁上,纵烟火管束3的各烟火管与垂线的倾斜角是由中心向周边布置呈渐增趋势,即呈由下向上辐射展开状。冷风回风口 10和出风口20开设在炉体I相对侧,回风口 10上沿位于不高于横烟火管束空间高度的三分之二,下沿位于不低于纵烟火管束空间高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的横烟火管束空间为集烟箱4上表面以上的横烟火管束5所在空间,所述的纵烟火管束空间为燃烧室2上表面与集烟箱4下表面之间纵烟火管束3所在空间。回风口 10设有向炉体内、向下倾斜的导风板11,这些道导风板将引入炉体I的冷风引向热量最为集中的纵烟火管束3下端方向,回风口的横烟火管束处导风板1Γ将上方引入炉体I的冷风引向热量相对集中的集烟箱4,使冷空气增加横扫热量最为集中散热表面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为使换热空气在炉体内能够不断的与热量最集中的散热表面换热接触,以达到充分换热的目的,由回风口 10至出风口 20方向,相邻纵烟火管之间设置有下斜导风折流板12,在本实施例结构中,导风折流板12设置以相邻排纵烟火管之间,被引向炉体I的冷风在导风折流板12的作用下,反复向下冲刷燃烧室I上表面和纵烟火管束3下端,在导向折流板12与燃烧室2之间形成紊流换热带,冷空气在该紊流换热带内达到换热饱和,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和换热能力。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横烟火管束5 —端的回转烟箱6与集烟箱4相通,另一端通向烟囱箱8,构成燃烧烟气依次沿纵烟火管3、集烟箱4、回转烟箱6、横烟火管束5和烟囱箱8至烟囱9的炉体内行程通道;炉体I与燃烧室2、纵烟火管束3、集烟箱4、横烟火管束5之间构成冷空气换热空间18,冷空气上升扫过横烟火管束5后,由炉体出风口 20输出热风;回风口 10向下倾斜开设在纵烟火管束3下端所在处,由回风口 10向炉内方向,相邻纵烟火管之间设置有下斜导风折流板12 ;纵烟火管束的纵烟火管具有与垂直向不大于10°的倾斜角,该倾斜角最好为5-9°,增加燃烧烟气与纵烟火管管壁的接触面,将自身热能充分转移至纵烟火管管壁上,如图5所示实施结构中,纵烟火管束3的各烟火管与垂线的倾斜角是由中心向周边布置呈渐增趋势,即呈由下向上辐射展开状。在本实施例结构基础上,为提高燃烧室的散热效率、同时增加换热面积、避免燃烧过热,燃烧室2内上方设有穿过燃烧室2的多个冷风管16,回风口 10与冷风管16 —端相对、相通。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换热暖风炉,炉体(I)开设有回风口(10)和出风口(20),其特征在于炉体(I)内下方为燃烧室(2)、中间的纵烟火管束(3)及烟火管束上端连通的集烟箱(4)、上方横烟火管束(5)和烟囱(9)构成,炉体与燃烧室、纵烟火管束、集烟箱和横烟火管束之间为冷空气换热空间(18),横烟火管束(5)至少一端设有回转烟箱,烟囱箱与一端回转烟箱相通,由纵烟火管束、集烟箱、回转烟箱、横烟火管束直至烟 箱构成燃烧烟气于炉体内盘行上升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换热暖风炉,其特征在于回风口(10)向下倾斜向炉体导风,由回风口流经纵烟火管束(3)的空气流动方向,相邻纵烟火管之间设有向下斜导风折流板(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换热暖风炉,其特征在于纵烟火管束(3)的纵烟火管具有与垂直向不大于10°的倾斜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换热暖风炉,其特征在于倾斜角为5-9°。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换热暖风炉,其特征在于纵烟火管束(3)的各烟火管与垂线的倾斜角是由中心向周边布置呈渐增趋势,即呈由下向上辐射展开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换热暖风炉,其特征在于横烟火管束(5)—端设有并排 的第一回转烟箱(6)和烟囱箱(8),另一端设有第二回转烟箱(7),集烟箱(4)与第一回转烟箱(6)相通,第一组部横烟火管束(5')连通在第一回转烟箱(6)和第二回转烟箱(7)之间,第二组部横烟火管束(5〃 )连通在第二回转烟箱(7)与烟囱箱(8)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换热暖风炉,其特征在于回风口(10)和出风口(20)开设在炉体相对侧,回风口上沿位于不高于横烟火管束空间高度的三分之二,下沿位于不低于纵烟火管束空间高度的三分之一,回风口设有向炉体内、向下倾斜的导风板(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换热暖风炉,其特征在于集烟箱(4)由纵烟火管束悬空支撑,形成周向换热围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换热暖风炉,其特征在于横烟火管束(5)—端的回转烟箱(6)与集烟箱(4)相通,另一端通向烟囱箱(8),构成燃烧烟气依次沿纵烟火管(3)、集烟箱(4)、回转烟箱(6)、横烟火管束(5)和烟囱箱⑶的炉体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换热暖风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内设有穿过燃烧室与冷空气换热空间相通的多个冷风管(1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换热暖风炉,炉体内的燃烧室的燃烧烟气由纵烟火管束及烟火管束上端连通的集烟箱、上方横烟火管束和烟囱上升通道运行,纵、横双向布置的烟火管束有效的延长了燃烧烟气在炉内的行程,使换热面得到了增大,特别是将冷风向热能最为集中和充沛的燃烧室部分引导和冲刷,既能使冷风充分吸热,提高热交换率,使用寿命得到明显延长,而且具有整体体积小、占地空间减小的优点。
文档编号F24H9/00GK202885234SQ20122010263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6日
发明者丛树军 申请人:丛树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