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磁炉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炉,特别是一种电磁炉散热结构,属于现有电磁炉散热结构的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超薄电磁炉由于其厚度小,使用和收放都很方便,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为达到整机超薄的目的,这类电磁炉底座支脚内藏,使得机身整体较低,而进风口一般设置于底座上对应风机的正下方处,极易将灶台上的水吸入底座内部,容易出现电路短路现象;而且为达到整机超薄目的,风机的体积和扇片高度都需减小,为了保证散热效果确保足够的风量,则又必须提高风机转速,导致风机与其正下方的进风口网罩的作用增强,气流通过网罩网格形成的紊流使噪音变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电磁炉散热结构,既能保证散热效果,又可防止水从进风口吸入底座内,避免电路短路现象;而且能大大降低噪音。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电磁炉散热结构,包括上盖、底座、进风口和出风口、一个以上风机,风机安装在底座上,其特征是,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风机的正投影以外的底座区域。为了防止热风回流,影响散热效果,在底座上设置有风道隔板,风道隔板将风机与主控电路板、线圈盘分隔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述进风口设置在底座上靠近风机的底面上。上述进风口设置在底座和/或上盖上靠近风机的侧壁上。上述进风口同时设置在底座上靠近风机的底面上、以及底座和/或上盖上靠近风机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进风口不设置在风机下方,与风机保持有效间隔距离,可防止将水从进风口吸入底座内,避免了底座内的电路短路现象;同时进风口不需设置网罩,使风机叶片带动气流的风阻更小、风量更大,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也不会产生因气流通过网罩网格形成紊流,降低了因紊流气流产生的噪音。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图。[0016]上述附图中的箭头表示风的流动方向,且所有附图中均省略了上盖以及与本实用新型设计要点无关的其它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I :如图I、图2所示,一种电磁炉散热结构,包括电磁炉底座I、设在底座I上的进风口 2和出风口 3、风机4,为了提高散热效率,所述风机4并列设置有两个且安装在底座I上;为了防止热风回流,影响散热效果,在底座I上设置有风道隔板5,风道隔板5将风机4与主控电路板6、线圈盘7分隔在底座I的两个不同的区域进风区11和排风区12,所述进风口 2设置在底座I上靠近风机4的进风区11的侧壁上,所述出风口 3设置在排风区12的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 2和出风口 3也可设置在上盖的侧壁上;或者同时设置在底座I和上盖的侧壁上。由于进风口 2不设置在风机4的下方,与风机4保持有效间隔距离,可防止将水从进风口 2吸入底座I内;同时进风口 2不需设置网罩,可提高风机4的转速,保证散热效率的同时,又大大降低了电磁炉整机噪音。实施例2 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的区别是,所述进风口 2设置在底座I的靠近风机4的底面上,且与风机4同样位于进风区11。实施例3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的区别是,所述进风口 2同时设置在底座I上靠近风机4的底面上、以及底座I和/或上盖的侧壁上,所有进风口 2均与风机4同样位于进风区11。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机4也可只设置一个。
权利要求1.电磁炉散热结构,包括上盖、底座(1)、进风口(2)和出风口(3)、一个以上风机(4),风机(4)安装在底座(1)上,其特征是,所述进风口(2)设置在风机(4)的正投影以外的底座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散热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风道隔板(5),风道隔板(5)将风机(4)与主控电路板(6)、线圈盘(7)分隔在两个不同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散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风口(2)设置在底座(I)上靠近风机(4)的底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散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风口(2)设置在底座(I)和/或上盖上靠近风机(4)的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散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进风口(2)同时设置在底座(I)上靠近风机(4)的底面上、以及底座(1)和/或上盖的侧壁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磁炉散热结构,包括上盖、底座、进风口和出风口、一个以上风机,风机安装在底座上,其特征是,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风机的正投影以外的底座区域。本实用新型由于进风口不设置在风机下方,与风机保持有效间隔距离,可防止将水从进风口吸入底座内;同时进风口不需设置网罩,可提高风机的转速,保证散热效率的同时,又大大降低了电磁炉整机噪音。
文档编号F24C15/00GK202813501SQ20122014172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6日
发明者苏教能, 李新峰, 梁坚民 申请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