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装置的室外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冷冻装置的室外机,其不易产生排水的导水阻碍。室外机(3)具有壳体(10)、安装腿(20)和室外热交换器(30)。室外热交换器配置在壳体的底板(11)的上方。底板具有后外缘部(111c)和左后腿固定部(112b)。后外缘部向上方立起。左后腿固定部在邻近后外缘部的位置向上方隆起。在底板形成有排水口(EP1)、第1导水路径(P1)和第2导水路径(P2)。第1导水路径向排水口导水。第2导水路径(P2)形成于后外缘部(111c)与左后腿固定部(112b)之间。第2导水路径(P2)位于在第1导水路径(P1)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左后腿固定部(112b)的上表面靠下的位置,并与第1导水路径(P1)连通。
【专利说明】冷冻装置的室外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冻装置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0002]过去公知有这样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该室外机构成为,在壳体的底板的上表面形成排水口和延伸到排水口的导水路径,以便容易将排水排出。例如,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0 - 54063号公报)中记载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通过在底板的上表面设置导水路径形成壁来形成导水路径。
[0003]但是,在过去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支撑壳体的腿的固定部形成于导水路径内,并与在导水路径的上方配置的热交换器的底面接近。因此,认为在腿的固定部与热交换器的底面接近的部位产生排水的导水阻碍。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0- 54063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7]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提供一种不易产生排水的导水阻碍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
[0008]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具有壳体、热交换器和腿部。壳体具有底板。热交换器配置在底板的上方。腿部支撑壳体。底板具有外缘部和腿固定部。外缘部向上方立起。在腿固定部安装有腿部。腿固定部构成为在邻近外缘部的位置向上方隆起。腿固定部的下表面与腿部的一部分抵接。在底板中,在比热交换器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排水口、第I导水路径和第2导水路径。排水口远离腿固定部并邻接于外缘部。第I导水路径向排水口导水。第I导水路径沿着外缘部从腿固定部延伸到排水口。第2导水路径形成于外缘部与腿固定部之间。第2导水路径位于在第I导水路径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第2导水路径与第I导水路径连通。其中,所谓导水路径的闻度是指导水路径的底面的闻度。
[0009]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在外缘部与腿固定部之间形成有第2导水路径,该第2导水路径位于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外缘部与腿固定部之间的、底板的上表面与热交换器的底面的间隔增大。其结果是,排水容易流向第I导水路径。因此,不容易产生排水的导水阻碍。
[0010]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在第I导水路径和第2导水路径的边界形成有台阶。第2导水路径位于比第I导水路径靠上方的位置。
[0011]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形成有台阶,以便使第2导水路径位于比第I导水路径靠上方的位置。由此,排水更容易流向第I导水路径。[0012]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第2导水路径位于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至少3mm的位置。
[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第2导水路径位于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至少3_的位置。由此,能够增大第2导水路径与热交换器的底面的间隔。因此,排水更容易流向第I导水路径。
[0014]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第2导水路径的一部分俯视观察时偏离热交换器。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第2导水路径的一部分俯视观察时偏离热交换器。由此,例如即使是排水冻结时,第2导水路径也不容易被冰等堵塞,排水更容易流向第I导水路径。
[0016]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第2导水路径的一部分俯视观察时偏离热交换器。
[0017]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第2导水路径的一部分俯视观察时偏离热交换器。由此,例如即使是排水冻结时,第2导水路径也不容易被冰等堵塞,排水更容易流向第I导水路径。
[0018]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热交换器具有呈L字状弯曲的弯曲部。热交换器俯视观察呈L字状。底板还具有热交换器承载部。在热交换器承载部承载弯曲部。热交换器承载部构成为,在邻近腿固定部的位置,以该热交换器承载部的上表面位于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隆起。排水口隔着腿固定部位于热交换器承载部的相反侧。在底板还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第3导水路径形成于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第3导水路径位于在第2导水路径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第3导水路径与第2导水路径连通。
[0019]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在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由此,在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能够增大底板的上表面与热交换器的底面的间隔。因此,排水更容易经过第2导水路径流向第I导水路径。
[0020]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热交换器具有呈L字状弯曲的弯曲部。热交换器俯视观察呈L字状。底板还具有热交换器承载部。在热交换器承载部承载弯曲部。热交换器承载部构成为,在邻近腿固定部的位置,以该热交换器承载部的上表面位于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隆起。排水口隔着腿固定部位于热交换器承载部的相反侧。在底板还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第3导水路径形成于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第3导水路径位于在第2导水路径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第3导水路径与第2导水路径连通。
[0021]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在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由此,在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能够增大底板的上表面与热交换器的底面的间隔。因此,排水更容易经过第2导水路径流向第I导水路径。
[0022]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热交换器具有呈L字状弯曲的弯曲部。热交换器俯视观察呈L字状。底板还具有热交换器承载部。在热交换器承载部承载弯曲部。热交换器承载部构成为,在邻近腿固定部的位置,以该热交换器承载部的上表面位于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隆起。排水口隔着腿固定部位于热交换器承载部的相反侧。在底板还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第3导水路径形成于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第3导水路径位于在第2导水路径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第3导水路径与第2导水路径连通。
[0023]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在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由此,在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能够增大底板的上表面与热交换器的底面的间隔。因此,排水更容易经过第2导水路径流向第I导水路径。
[0024]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是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热交换器具有呈L字状弯曲的弯曲部。热交换器俯视观察呈L字状。底板还具有热交换器承载部。在热交换器承载部承载弯曲部。热交换器承载部构成为,在邻近腿固定部的位置,以该热交换器承载部的上表面位于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隆起。排水口隔着腿固定部位于热交换器承载部的相反侧。在底板还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第3导水路径形成于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第3导水路径位于在第2导水路径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第3导水路径与第2导水路径连通。
[0025]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在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由此,在腿固定部和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能够增大底板的上表面与热交换器的底面的间隔。因此,排水更容易经过第2导水路径流向第I导水路径。
[0026]实用新型的效果
[0027]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排水容易流向第I导水路径,不容易产生排水的导水阻碍。
[0028]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第九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中,排水更容易流向第I导水路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空调装置的外观图。
[0030]图2是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右侧板、背面格栅、前板及顶板卸下的状态下的正面立体图。
[0031]图3是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室外机的顶板卸下的状态下的概要平面图。
[0032]图4是安装了安装腿的状态的底板的平面图。
[0033]图5是图4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0034]图6是从左侧观察图5的立体图。
[0035]图7是沿图5中的VI1-VII线的剖视图。
[0036]图8是沿图4中的VII1-VIII线的剖视图。
[0037]图9是沿图4中的IX-1X线的剖视图。
[0038]标号说明[0039]I空调装置;3室外机;11底板;lllc后外缘部;112b左后腿固定部;113b左后承载部;114左台阶部;115中央台阶部;116风扇固定部;20安装部;30室外热交换器;30b弯曲部;30c长边部;P1第I导水路径;P2第2导水路径;P3第3导水路径;P4第4导水路径;EPl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了上、下、左、右、正面(前)、背面(后)这种表示方向的语句,但只要没有特殊说明,这些方向是指图2所示的方向。
[0041](I)空调装置I
[0042]图1是空调装置I的外观图。空调装置I包括室内机2、室外机3和制冷剂配管4,能够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等。
[0043](1-1)室内机 2
[0044]室内机2设置在室内。室内机2主要收纳室内热交换器(未图不)和室内风扇(未图不)等。
[0045]室内热交换器是交叉翅片式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由此,室内热交换器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蒸发或者冷凝,将室内的空气冷却或者加热。室内热交换器通过制冷剂配管4与后述的室外热交换器30连接。
[0046]室内风扇是横流风扇。室内风扇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由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在该室内风扇已被驱动后,从室内机2上部的吸入口 2a (参照图1)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并被从室内机2下部的吹出口 2b吹出。
[0047](1-2)室外机 3
[0048]下面,参照图1?图3说明室外机3的结构。图2是将室外机3的右侧板13、背面格栅14、前板15和顶板16卸下的状态下的正面立体图。图3是将室外机3的顶板16卸下的状态下的概要平面图,但省略了机械室SP2内的结构。
[0049]室外机3设置在室外。室外机3的外廓由壳体10构成。壳体10由4个安装腿20支撑着(参照图1和图3)。在壳体10的内部的左右形成有送风机室SPl和机械室SP2 (参照图2)。送风机室SPl位于壳体10的左侧。在送风机室SPl主要收纳有室外热交换器30和室外风扇40等。机械室SP2位于壳体10的右侧。在机械室SP2收纳有压缩机50和电气部件单元60等。送风机室SPl和机械室SP2被隔离板70隔开。
[0050](1-2-1)壳体 10
[0051]壳体10由金属板和合成树脂形成,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形状。具体地讲,壳体10由底板11、左侧面格栅12、右侧板13、背面格栅14、前板15和顶板16构成其6个面(参照图1和图3)。另外,除底板11之外的这些部件(即左侧面格栅12、右侧板13、背面格栅14、前板15和顶板16)能够适当拆卸。
[0052](1-2-1-1)底板 11
[0053]底板11是左右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构成壳体10的底面部分(参照图4)。底板11的外缘部111包括前外缘部111a、左外缘部111b、后外缘部Illc和右外缘部llld。前外缘部111a、左外缘部111b、后外缘部Illc和右外缘部Illd向上方立起来(参照图2)。在外缘部111形成有多个螺纹孔TH1,用于固定左侧面格栅12、右侧板13、背面格栅14和前板15 (参照图2)。
[0054]在底板11的上表面竖立设有隔离板70 (参照图2和图3)。并且,出于将预定的设备固定在特定的位置的目的、将壳体10内部的排水排出到壳体10外部的目的、提高底板11自身的强度的目的等,在底板11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隆起部和孔等。关于底板11上表面的详细的结构,将在后面的(1-2-8 )中详细说明。
[0055](1-2-1-2)左侧面格栅12、右侧板13
[0056]左侧面格栅12和右侧板13是金属制的部件。左侧面格栅12构成壳体10的左侧面部分。右侧板13构成壳体10的右侧面部分。左侧面格栅12和右侧板13对置设置(参照图1?图3)。左侧面格栅12和右侧板13以与左外缘部Illb或右外缘部Illd的外表面抵接的方式通过螺纹孔THl螺纹安装在底板11上。在左侧面格栅12形成有用于从L方向(参照图3)吸入室外的空气的多个吸入口 121 (未图示)。在左侧面格栅12和右侧板13各自的背面侧及正面侧的缘部上下形成有用于安装背面格栅14和前板15的螺纹孔TH2 (参照图2)。
[0057](1-2-1-3)背面格栅 14、前板 15
[0058]背面格栅14和前板15是构成壳体10的正面和背面部分的金属制的部件,彼此对置设置(参照图1和图3)。背面格栅14和前板15以与底板11的前外缘部Illa或者后外缘部Illc的外表面抵接的方式通过螺纹孔THl螺纹安装在底板11上。在背面格栅14形成有用于从R方向(参照图3)吸入室外的空气的较大的吸入口(未图示),在前板15形成有用于将壳体10内的空气吹出到外部的吹出口 151 (参照图1)。
[0059](1-2-1-4)顶板 16
[0060]顶板16是横长的大致长方形状的板状部件。顶板16构成壳体10的顶面部分,以与底板11对置的方式进行设置(参照图1)。顶板16的周缘部161向下延伸。顶板16通过形成于周缘部161的螺纹孔TH3以使周缘部161的内表面与左侧面格栅12、右侧板13、背面格栅14和前板15抵接的方式分别进行固定。
[0061](1-2-2)安装腿 20
[0062]下面,参照图1?图7说明安装腿20。图4是安装了安装腿20的状态的底板11的平面图。图5是图4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从左侧观察图5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5中的VI1-VII线的剖视图。
[0063]安装腿20是前后较长的板状部件。在底板11安装有4个安装腿20。具体地讲,安装腿20分别安装在形成于底板11的四角附近的腿固定部112a?112d (参照图4)。安装腿2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隆起并与腿固定部112的下表面抵接(参照图7)。并且,安装腿20的下表面与设置室外机3的设置台(未图示)接触,安装腿20发挥确保壳体10与设置台之间的空间的作用。另外,关于腿固定部112将在后面的(1-2-8-1)中详细说明。
[0064](1-2-3 )室外热交换器30
[0065]室外热交换器30是交叉翅片式热交换器,与通过室外风扇40被取入到壳体10内的室外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0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使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冷凝或者蒸发。
[0066]室外热交换器30俯视观察具有L字状的形状,由短边部30a、弯曲部30b和长边部30c构成(参照图3)。并且,室外热交换器30以从壳体10的左侧面沿着背面进行配置的方式被承载于在底板11的上表面设置的热交换器承载部113a?113c上(参照图4)。关于热交换器承载部113将在后面的(1-2-8-2)中详细说明。
[0067](1-2-4)室外风扇 40
[0068]室外风扇40配置在送风机室SPl内的室外热交换器30的正面侧(参照图2和图3)。室外风扇40是螺旋桨式风扇,由风扇马达41进行驱动。在室外风扇40被驱动后,室外的空气从R方向和L方向被取入到壳体10内部,并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0从正面的吹出口 151 (参照图1)向F方向吹出(参照图3)。
[0069](1-2-5)压缩机 50
[0070]压缩机50是内置电动机的密闭式压缩机。压缩机50配置在机械室SP2内(参照图2)。压缩机50对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
[0071 ] (1-2-6)电气部件单元60
[0072]电气部件单元60包括多个电子部件,控制风扇马达41和压缩机50等的运转。电气部件单元60在机械室SP2内被配置在压缩机50的上方(参照图2)。
[0073](1-2-7)隔离板 70
[0074]隔离板70是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在邻近压缩机50的位置相对于底板11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参照图2和图3)。隔离板70作为在壳体10内将送风机室SPl和机械室SP2左右隔离的隔壁发挥作用。另外,隔离板70也作为针对噪声的防护壁发挥作用,抑制由于压缩机50等的振动而产生的噪声从送风机室SPl泄露到外部。
[0075](1-2-8)底板11上表面的具体结构
[0076]下面,参照图4?图9说明底板11上表面的具体结构。图8是沿图4中的VII1-VIII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4中的IX-1X线的剖视图。
[0077]在底板11的上表面设有腿固定部112、热交换器承载部113、风扇固定部116、压缩机固定部117等隆起部,以便安装预定的设备(参照图4)。另外,形成有包括第I导水路径Pl?第4导水路径P4及排水口 EPl等的排水路径,以便将排水向壳体10外部排出(参照图4?图6)。下面对此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导水路径,为了便于说明而从第4导水路径P4开始按照降序进行说明。
[0078](1-2-8-1)腿固定部 112
[0079]腿固定部112分别设于底板11的四角附近(参照图4)。具体地讲,腿固定部112包括左前腿固定部112a、左后腿固定部112b、右后腿固定部112c和右前腿固定部112d。左前腿固定部112a、左后腿固定部112b、右后腿固定部112c和右前腿固定部112d各自的上表面的高度相等。安装腿20螺纹安装在腿固定部112上,腿固定部112的下表面与安装腿20的上表面抵接(参照图7)。
[0080](1-2-8-2)热交换器承载部113
[0081]热交换器承载部113包括左前承载部113a、左后承载部113b和右后承载部113c(参照图4)。左前承载部113a、左后承载部113b和右后承载部113c各自的上表面的高度相等,并且位于比腿固定部112的上表面靠上方的、高低差Hl=3.0mm的位置(参照图8和图9)。
[0082]左前承载部113a设置在底板11的左前角,而且在左台阶部114的前端(参照图5)。短边部30a的前端部承载在左前承载部113a上。左前承载部113a的上表面与短边部30a的底面抵接。
[0083]左后承载部113b设置在底板11的左后角,而且在左台阶部114的后端(参照图5)。弯曲部30b承载在左后承载部113b上。左后承载部113b的上表面与弯曲部30b的底面抵接。
[0084]右后承载部113c与右后腿固定部112c的左侧相邻配置。长边部30c的右端部附近部分承载在右后承载部113c上。右后承载部113c的上表面与长边部30c的底面抵接。
[0085]另外,左台阶部114是从底板11的左边的前端延伸到后端的隆起部(参照图4~图6)。左台阶部114是出于提高底板11的强度的目的、使排水容易流向第3和第4导水路径P3、P4的目的而设置的。左台阶部114的上表面是与腿固定部112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具体地讲,左台阶部114的上表面位于比热交换器承载部113的上表面靠下方的、高低差Hl=3.0mm的位置(参照图8和图9)。
[0086](1-2-8-3)风扇固定部 116
[0087]风扇固定部116是在中央台阶部115设置的隆起部(参照图4~图6)。在风扇固定部116安装有风扇保持部件42。并且,风扇固定部116的上表面位于与热交换器承载部113的上表面相同高度的位置。
[0088]另外,中央台阶部 115是在底板11的中央部分设置较宽的隆起部。中央台阶部115是出于提高底板11的强度的目的等而设置的。中央台阶部115的上表面位于比腿固定部112的上表面靠下2.0mm的位置。
[0089](1-2-8-4)压缩机固定部117
[0090]压缩机固定部117是在机械室SP2侧设置的隆起部(参照图4)。压缩机固定部117包括承载部117a、和在承载部117a的周围设置的螺纹安装部117b、117c及117d。在承载部117a的上表面承载压缩机50(参照图2)。压缩机50螺纹安装在螺纹安装部117b、117c及117d上。另外,承载部117a、螺纹安装部117b、117c及117d的上表面的高度彼此相等。承载部117a、螺纹安装部117b、117c及117d的上表面的高度位于与热交换器承载部113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
[0091](1-2-8-5)第 4 导水路径 P4
[0092]第4导水路径P4形成于底板11上表面的左端附近,并被左台阶部114、左前腿固定部112a、左后腿固定部112b和中央台阶部115包围(参照图4~图6)。第4导水路径P4的底面的高度位于比腿固定部112的上表面的高度靠下3.0mm的位置。另外,第4导水路径P4的一部分俯视观察时与短边部30a重叠,但是在第4导水路径P4的底面和短边部30a的底面之间存在6.0mm的高低差。第4导水路径P4在左后承载部113b附近的被夹在左后腿固定部112b和左台阶部114之间的位置处与第3导水路径P3连通。
[0093](1-2-8-6 )第 3 导水路径 P3
[0094]第3导水路径P3形成为相对于后外缘部Illc大致垂直且纵长,并被夹在左后腿固定部112b和左台阶部114之间(参照图4~图6)。第3导水路径P3的底面比左后腿固定部112b和左台阶部114的上表面低出了高低差H2=4.0mm。另外,在第3导水路径P3和第4导水路径P4的边界具有1.0mm的台阶,第3导水路径P3的底面位于比第4导水路径P4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第3导水路径P3的一部分俯视观察时与长边部30c重叠,但在第3导水路径P3的底面与弯曲部30b及长边部30c的底面之间存在7.0mm的高低差。第3导水路径P3在其后端与第2导水路径P2连通。
[0095](1-2-8-7 )第 2 导水路径 P2
[0096]第2导水路径P2形成为横长,并被夹在后外缘部Illc和左后腿固定部112b之间(参照图4?图6)。俯视观察时,第2导水路径P2的大部分偏尚长边部30c(参照图5)。在第2导水路径P2和第3导水路径P3的边界具有H3=3.0mm的台阶,第2导水路径P2的底面位于比第3导水路径P3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参照图8)。S卩,第2导水路径P2的底面位于比左后腿固定部112b的上表面靠下方的、高低差H4=7.0mm的位置(参照图7)。另外,在第2导水路径P2的底面与长边部30c的底面之间存在10.0mm的高低差。第2导水路径P2在其右端与第I导水路径Pl连通。
[0097](1-2-8-8)第 I 导水路径 Pl
[0098]第I导水路径Pl形成为横长,并被夹在后外缘部Illc和中央台阶部115之间。第I导水路径Pl从与第2导水路径P2的边界起向右延伸到右后承载部113c(参照图4?图6)。第I导水路径Pl在纵向上比第2导水路径P2长。俯视观察时,第I导水路径Pl的大部分与长边部30c重叠(参照图5)。在第I导水路径Pl和第2导水路径P2的边界具有H5=5.0mm的台阶,第I导水路径Pl的底面位于比第2导水路径P2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在第I导水路径Pl的底面与长边部30c的底面之间具有15.0mm的高低差。在第I导水路径Pl的底面形成有排水口 EPl。
[0099](1-2-8-9)排水口 EPl
[0100]排水口 EPl是形成于底板11的孔,用于将在壳体10内部产生的排水向壳体10外部排出。排水口 EPl位于第I导水路径Pl内(参照图4?图6)。
[0101](2)室外机3的排水功能
[0102]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3的排水用排水功能。
[0103]在空调装置I进行运转时,在壳体10的内部产生冷凝水和除霜水等排水,并顺着室外热交换器30流落到底板11的上表面。具体地讲,在流落到左前腿固定部112a、左后腿固定部112b、热交换器承载部113、左台阶部114和中央台阶部115的排水达到一定量时,将流向第I?第4导水路径Pl?P4中任意一个路径。然后,在流向导水路径中的排水达到一定量时,如图5中的黑色箭头所示,分别从第4导水路径P4向第3导水路径P3、从第3导水路径P3向第2导水路径P2、从第2导水路径P2向第I导水路径Pl进行导水。并且,在流向第I导水路径Pl的排水达到一定量时,通过排水口 EPl向壳体10外部排出。
[0104](3)特征
[0105](3-1)
[010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导水路径P2形成于后外缘部Illc和左后腿固定部112b之间,并与第I导水路径Pl连通。另外,第2导水路径P2位于在第I导水路径Pl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左后腿固定部112b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后外缘部Illc和左后腿固定部112b之间,能够获取底板11的上表面与长边部30c的底面之间的较大间隔,使排水容易流向第I导水路径P1。因此,不容易产生排水的导水阻碍。[0107](3-2)
[010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I导水路径Pl与第2导水路径P2的边界形成有台阶H5,第2导水路径P2位于比第I导水路径Pl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使排水更容易流向第I导水路径Pl。
[0109](3-3)
[01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导水路径P2位于比左后腿固定部112b的上表面靠下方的、高低差为7.0mm的位置。因此,能够获取第2导水路径P2与长边部30c的底面之间的较大间隔,使排水更容易流向第I导水路径P1。
[0111](3-4)
[01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导水路径P2的大部分俯视观察偏离长边部30c。因此,例如即使是排水冻结等时,第2导水路径P2也不容易被冰等堵塞,排水更容易流向第I导水路径P1。
[0113](3-5)
[01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左后腿固定部112b和左后承载部113b之间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P3,第3导水路径P3位于在第2导水路径P2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左后腿固定部112b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与第2导水路径P2连通。因此,在左后腿固定部112b和左后承载部113b之间,能够获取底板11的上表面与室外热交换器30的底面之间的较大间隔,使排水容易经过第2导水路径P2而流向第I导水路径P1。
[0115](4)变形例
[0116](4-1)变形例 Ia
[01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外机3适用于空调装置1,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适用于热水供给装置等其它冷冻装置。
[0118](4-2)变形例 Ib
[011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底板11的上表面形成的台阶和高低差不限于上述数值,只要在能够实现实用新型的效果的范围内,则可以形成为不同的数值。
[0120](4_3)变形例 Ic
[012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30采用俯视观察呈L字状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俯视观察呈台阶状。
[0122](4-4)变形例 Id
[012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I?第4导水路径Pl?P4的底面形成为水平状态,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具有斜率,随着接近排水口 EPl而向下方倾斜。
[0124](4-5)变形例 Ie
[012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底板11的上表面形成有第4导水路径P4,但也可以省略第4导水路径P4。
[0126](4-6)变形例 If
[012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形成有一个排水口 EP1,但也可以形成多个排水口。
[0128]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29]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冷冻装置的室外机。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冻装置的室外机(3),其特征在于, 该室外机具有: 壳体(10),在其底面具有底板(11); 热交换器(30),其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上方;以及 腿部(20),其支撑所述壳体, 所述底板具有向上方立起的外缘部(111)、和用于安装所述腿部的腿固定部(112), 所述腿固定部构成为在邻近所述外缘部的位置向上方隆起,所述腿固定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腿部的一部分抵接, 在所述底板中,在比所述热交换器的底面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排水口(EP1)、向所述排水口导水的第I导水路径(P1)、和向所述第I导水路径导水的第2导水路径(P2), 所述排水口远离所述腿固定部并邻接于所述外缘部, 所述第I导水路径沿着所述外缘部从所述腿固定部延伸到所述排水口, 所述第2导水路径形成于所述外缘部与所述腿固定部之间,并且位于在所述第1导水路径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所述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与所述第1导水路径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I导水路径和所述第2导水路径的边界形成有台阶(H5),以便使所述第2导水路径位于比所述第I导水路径靠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导水路径位于比所述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至少3mm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导水路径的一部分俯视观察时偏离所述热交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导水路径的一部分俯视观察时偏离所述热交换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呈L字状弯曲的弯曲部(30b),所述热交换器俯视观察呈L字状, 所述底板还具有承载所述弯曲部的热交换器承载部(113b), 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构成为,在邻近所述腿固定部的位置,以该热交换器承载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隆起, 所述排水口隔着所述腿固定部位于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的相反侧, 在所述底板中,在所述腿固定部和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还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P3), 所述第3导水路径位于在所述第2导水路径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所述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与所述第2导水路径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呈L字状弯曲的弯曲部(30b),所述热交换器俯视观察呈L字状, 所述底板还具有承载所述弯曲部的热交换器承载部(113b), 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构成为,在邻近所述腿固定部的位置,以该热交换器承载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隆起,所述排水口隔着所述腿固定部位于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的相反侧, 在所述底板中,在所述腿固定部和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还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P3), 所述第3导水路径位于在所述第2导水路径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所述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与所述第2导水路径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呈L字状弯曲的弯曲部(30b),所述热交换器俯视观察呈L字状, 所述底板还具有承载所述弯曲部的热交换器承载部(113b ), 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构成为,在邻近所述腿固定部的位置,以该热交换器承载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隆起, 所述排水口隔着所述腿固定部位于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的相反侧, 在所述底板中,在所述腿固定部和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还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P3), 所述第3导水路径位于在所述第2导水路径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所述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与所述第2导水路径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 述的冷冻装置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呈L字状弯曲的弯曲部(30b),所述热交换器俯视观察呈L字状, 所述底板还具有承载所述弯曲部的热交换器承载部(113b), 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构成为,在邻近所述腿固定部的位置,以该热交换器承载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隆起, 所述排水口隔着所述腿固定部位于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的相反侧, 在所述底板中,在所述腿固定部和所述热交换器承载部之间还形成有第3导水路径(P3), 所述第3导水路径位于在所述第2导水路径的高度以上的高度处比所述腿固定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与所述第2导水路径连通。
【文档编号】F24F1/06GK203454290SQ201320512603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4日
【发明者】田口和仪, 饭野峻也, 川村学, 西川实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