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其安装于清洗设备内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入管道及输出管道之间。所述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包括金属加热包、电磁线圈及高频交流电源,所述金属加热包包括热媒油输入口及与所述热媒油输入口相通的热媒油输出口。所述热媒油输入口与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入管道连接,所述热媒油输出口与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出管道连接。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所述金属加热包的外表面,所述高频交流电源通过控制器与所述电磁线圈相连。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可缩短清洗设备预热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
【专利说明】 清洗设备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洗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清洗设备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清洗设备加热装置200的示意图。清洗设备加热装置200包括加热包10及电加热器20。电加热器20通过法兰或螺纹连接于加热包10上。电加热器20与加热包10之间设有密封圈30以防止加热包10内的热媒油泄漏。此种结构的加热装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方面,受加热密度限制,单个电加热器功率无法太大,往往需要安装多个电加热器,因而加热包体积庞大,往往不得不做成箱式加热包。而管道截面无法与庞大的加热包截面相当,加之电加热器的阻碍,加热包内部热媒油流动的一致性差,热媒油受热不均匀,局部滞留的热媒油可能过热,使热媒油逐步变质、碳化,而这些碳化的热媒油会逐步沉积在管道内壁,最终导致管道堵塞而使系统报废。另一方面,体积庞大的加热包的热损耗也大,热惯性也大,加热时间增加,生产等待时间往往要延长到I小时,降低了设备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加热速度慢、受热不均匀、热媒油易碳化堵塞管道、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提供了一种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其安装于清洗设备内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入管道及输出管道之间。所述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包括金属加热包、电磁线圈及高频交流电源。所述金属加热包包括热媒油输入口及与所述热媒油输入口相通的热媒油输出口,所述热媒油输入口与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入管道连接,所述热媒油输出口与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出管道连接。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所述金属加热包的外表面。所述高频交流电源通过控制器与所述电磁线圈相连。
[0006]优选地,所述金属加热包包裹有隔热层,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所述隔热层的外表面。
[0007]优选地,所述隔热层的材质为石棉布包裹的矿渣棉。
[0008]优选地,所述隔热层的厚度为25mm。
[0009]优选地,所述热媒油输出口及所述热媒油输入口通过法兰与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金属加热包呈圆筒状。
[0011]优选地,所述热媒油输入口及与所述热媒油输出口同轴设置。
[0012]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洗设备加热装置,通过在金属加热包的外表面缠绕电磁线圈,当电磁线圈通过高频交变电流时,使金属加热包感生涡流电流而被加热,筒状电磁加热包使大功率加热成为可能,不仅可以加快热媒油的加热速度,缩短清洗设备预热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而且又能改善热媒油受热的均匀性,降低热媒油局部过热的风险。
[0013]同时,即使所述电磁线圈失效,所述清洗设备加热装置也不会产生漏电危险,不会产生明火,避免了可燃性热媒油着火的风险,能有效保证使用者和设备的安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从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现有技术中清洗设备加热装置的示意图;及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洗设备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洗设备用于清除金属零件、非金属零、部件等在加工过程或成品表面的油、蜡,脏污等杂质污垢。所述清洗设备内安装有热媒油循环系统。所述热媒油循环系统由清洗设备加热装置100、热媒油输送泵、热交换器、温度流量监控装置、阀及热媒油输送管道组成。
[0019]所述清洗设备加热装置100主要用于加热所述清洗设备中的热媒油,通过热媒油循环把热传至设备中需要热量的地方。
[0020]请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洗设备加热装置100安装于清洗设备的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入管道及输出管道之间。所述清洗设备加热装置100作为热源使热媒油循环管道中的热媒油变热。沿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内流动的热媒油最终会将热量带到所述清洗设备内需要热量的地方。
[0021]所述清洗设备加热装置100包括金属加热包40、电磁线圈70及高频交流电源(未图示)。所述金属加热包40为热媒油流经管道的一段,所述金属加热包40包括热媒油输入口 50及与所述热媒油输入口 50相通的热媒油输出口 60。所述热媒油输入口 50与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入管道连接,所述热媒油输出口 60与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出管道连接。所述电磁线圈70缠绕于所述加热包40的外表面。所述高频交流电源通过控制器与所述电磁线圈70相连。
[0022]当所述电磁线圈70与所述高频交流电源接通时,电磁线圈70随之产生交变磁场,所述交变磁场使所述金属加热包40感生涡流电流。所述涡流电流使所述金属加热包40的金属管壁迅速变热,从而使所述金属加热包40内流动的热媒油也随着被加热。
[002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加热包40呈圆筒状。所述热媒油输入口 50及与所述热媒油输出口 60同轴设置。圆筒状金属加热包40本身就是一段金属管,具有耐热,功率密度大的特性,且短时间烧干都不会产生问题。圆筒状金属加热包40内部无需插入任何东西,因此,热媒油的流动性好,不会存在滞留的现象,可有效避免热媒油过热的现象。
[0024]同时,圆筒状金属加热包40体积小,热惯性小,保温效果好,因此,热媒油升温快,能将清洗设备的加热时间由实用传统电加热器的I小时缩短到20分钟以内,显著缩短了生产等待时间,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及生产效率。
[00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加热包40包裹有隔热层80,所述电磁线圈70缠绕于所述隔热层80的外表面。所述隔热层80的材质为石棉布包裹的矿渣棉。所述隔热层80的厚度为25mm。所述隔热层80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少热损失,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
[002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热媒油输出口 60及所述热媒油输入口 50通过法兰与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连接。
[0027]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洗设备加热装置100,由于电磁线圈70是缠绕在加热包40的外表面,采用的是电磁加热方式,从而使大功率加热成为可能,不仅可以加快热媒油的加热速度,缩短清洗设备预热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而且又能保证热媒油受热的均匀性,降低热媒油局部过热的风险。
[0028]同时,即使所述电磁线圈70失效,所述清洗设备加热装置100也不会产生漏电危险,不会产生明火,避免了可燃性热媒油着火的风险,能有效保证使用者和设备的安全。
[0029]再者,由于金属加热包40无需开孔,从根本上避免了热媒油泄漏的问题。
[0030]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安装于清洗设备内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入管道及输出管道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包括金属加热包、电磁线圈及高频交流电源,所述金属加热包包括热媒油输入口及与所述热媒油输入口相通的热媒油输出口,所述热媒油输入口与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入管道连接,所述热媒油输出口与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的输出管道连接,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所述金属加热包的外表面,所述高频交流电源通过控制器与所述电磁线圈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加热包包裹有隔热层,所述电磁线圈缠绕于所述隔热层的外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的材质为石棉布包裹的矿渣棉。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的厚度为25_。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媒油输出口及所述热媒油输入口通过法兰与所述热媒油循环管道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加热包呈圆筒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洗设备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媒油输入口及与所述热媒油输出口同轴设置。
【文档编号】F24H9/18GK203586521SQ201320734212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0日
【发明者】李立泉, 种新全, 张欣欣, 沈祖明, 卢加傲, 闵元元 申请人:深圳市鑫承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