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60908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空调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四个导风体,相邻两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空调送风装置还包括有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构,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中间的多个中间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联动,其中一个中间导风体作为主动中间导风体,与驱动机构驱动连接,驱动机构驱动主动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通过联动机构带动其余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本实用新型的空调送风装置能够调节出风方向,使得室内整个区域均匀、快速地达到制冷或制热效果;而且,还能将出风调节到用户所需要的方向,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时的舒适性体验。
【专利说明】—种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立式空调在送风时,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直接在内部风扇的作用下、从空调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出,且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一般的,在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不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送出风全部是热交换风,风量有限,室内空气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
[0003]为解决该问题,本 申请人:曾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在空调上的空调送风装置。该空调送风装置具有送风主体,送风主体前后贯通,形成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的贯通风道,后开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前开口为混合风出口 ;在送风主体上还形成有与其贯通风道相连通的热交换风风道。在空调的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该空调送风装置之后,在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的同时,能通过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而且,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0004]但是,这种送风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调节风向,使得空调无法将冷风或热风均匀吹向室内各个角度,导致空调出风口正对的中央区域与周边其他区域的温度存在偏差,整个房间冷热不均。同时,空调送出的风存在向中央区域聚集的趋势,因此,如果用户处在该中央区域的时候,会因被风直吹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而在中央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又会感觉到制冷、制热效果有延迟的问题。
[0005]基于此,如何设计上述空调送风装置的结构,使其能够调节出风风向,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这也正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调节出风风向的空调送风装置及具有该空调送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0007]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送风装置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8]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所述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四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外侧的两个导风体为固定不动的固定导风体,位于中间的多个导风体为可转动的中间导风体;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构,多个中间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联动,其中一个中间导风体作为主动中间导风体,与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通过联动机构带动作为联动中间导风体的其余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连杆组和多个第二连杆组,所述第一连杆组包括两根端部铰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杆,两根所述第一连杆的铰接部设置有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二连杆组包括两根中部铰接在一起的第二连杆,两根所述第二连杆的铰接部设置有第二条形孔,多个所述第二连杆组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组之间,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组中的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对应铰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杆组的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与比邻的所述第二连杆组中的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对应铰接在一起;中间导风体上具有第一连接柱,其中一固定导风体上具有第二连接柱,其中一所述第一条形孔与所述第二连接柱连接,另一所述第一条形孔和所述第二条形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柱连接。
[0009]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两根所述第一连杆的铰接端部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中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上沿着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开设有所述第一条形孔;两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中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上沿着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线开设有所述第二条形孔。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的横截面为非圆形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的轴线与中间导风体的轴线平行。优选的,所述联动机构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导风体上。
[0012]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以垂直于该主动中间导风体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
[0013]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支撑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用于稳定其摆动的第一支撑机构。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对称地设置在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上。
[0015]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0016]电机,提供动力;
[0017]连接件,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
[0018]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连接件包括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固定连接。
[0019]或者,所述连接件包括有与所述电机连接的第一曲柄和与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连接的第二曲柄,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二曲柄通过连杆连接。
[0020]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一支撑轴和第一定位杆,所述第一支撑轴一端与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转动连接。
[0021]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支撑所述联动中间导风体、用于稳定其摆动的第二支撑机构。
[0022]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有对称设置在所述联动中间导风体上的第二支撑轴和第三支撑轴,所述第二支撑轴一端与所述联动中间导风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轴一端与所述联动中间导风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转动连接。
[0023]为实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0024]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设置有上述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具有多个导风体的空调送风装置中设置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构,利用驱动机构驱动一个中间导风体、利用联动机构带动其他中间导风体,实现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改变送风间隙不同方向的送风量,从而,能够利用不同方向送风量的变化实现对出风方向的调节。在空调中应用这种空调送风装置之后,能够增大出风方向,使得室内整个区域均匀、快速地达到制冷或制热效果;而且,还能将出风调节到用户所需要的方向,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时的舒适性体验。另外,通过设置条形孔,使得中间导风体上的第一连接柱能够在条形孔中移动,多个中间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联动时,第一连接柱将发生弧形的运动,条形孔能够预留出第一连接柱的活动空间满足第一连接柱位置的变化,避免第一连接柱被联动机构卡住,确保中间导风体能够顺畅的转动。
[0026]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8]图2是图1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9]图3是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一种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0030]图4是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二种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0031]图5是图1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0032]图6是图5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一种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0033]图7是图5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二种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0034]图8是图1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35]图9是图8中A部的放大图;
[0036]图10是图8中联动机构第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
[0037]图11是图8中联动机构第二种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
[0038]图12是图8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一种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0039]图13是图8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二种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0040]图14是图8空调送风装置组装后的侧剖图;
[0041]图15是图14中B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43]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
[0044]请参见图1,该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0045]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100,室内机本体100具有前面板102,在前面板102上形成有出风口 1021,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与出风口 102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空调送风装置101。空调送风装置101的具体结构请参见后面各附图所示。
[0046]图2至图4所示为图1中空调送风装置101的第一个实施例。其中,图2为空调送风装置101的侧视图,图3和图4分别是空调送风装置101在两种不同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0047]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101包括送风本体11。具体而言,送风本体11包括有六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从前往后(图2中为从左至右)分别为前固定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三中间导风体115、第四中间导风体116和后固定导风体112。每一导风体的后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右端的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左端的开口)为出风口,且后固定导风体112的后开口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01的非热交换风进口。六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相邻两个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具体来说,前固定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之间形成第一送风间隙(图中未示出),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之间形成第二送风间隙117,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之间形成第三送风间隙118,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第四中间导风体116之间形成第四送风间隙119,第四中间导风体116与后固定导风体112之间形成第五送风间隙1110。
[0048]其中,多个中间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15联接在一起,并可通过联动机构15实现联动。联动机构15 —端部与后固定导风体112固定,另一端部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固定。而且,联动机构15为两个(图2仅示出了一个),两个联动机构15对称设置(参见图3和图4所示)在中间导风体上。联动机构15优选采用可折叠式连杆结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图10、图11所示。
[0049]此外,空调送风装置101还包括有驱动机构12,用来驱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具体来说,驱动机构12包括有电机121和与电机121的输出轴相连接的连接轴122,连接轴122的另一端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的上端固定连接。连接轴122作为电机12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之间的连接件,既作为传动部件,能够将电机121的动力传输至第一中间导风体113,还可以作为支撑部件,支撑第一中间导风体113。此结构下,与驱动机构12相连接的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作为多个中间导风体中的主动中间导风体,由驱动机构12直接驱动。而其余中间导风体作为联动中间导风体,将通过联动机构15跟随第一中间导风体113联动。
[0050]空调送风装置101还包括有支撑机构,用来支撑各中间导风体。具体来说,支撑机构包括支撑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的第一支撑机构和支撑其余各中间导风体的第二支撑机构。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一支撑轴131和第一定位杆132,第一支撑轴131 —端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杆132转动连接。具体来说,第一支撑轴13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的下端固定连接,从而与驱动机构12对称地设置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上。进一步的,第一支撑轴131还通过形成在第一定位杆132上的轴套(图中未标注)与第一定位杆132进行平滑的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二支撑轴141、142、143以及第三支撑轴144、145、146。第二支撑轴141和第三支撑轴144对称设置在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的下端和上端。具体来说,第二支撑轴141 一端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杆132通过轴套(图中未标注)转动连接;第三支撑轴144 一端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杆133转动连接。第二支撑轴142和第三支撑轴145对称设置在第三中间导风体115的下端和上端。具体来说,第二支撑轴142 —端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杆132通过轴套(图中未标注)转动连接;第三支撑轴145 —端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杆133转动连接。第二支撑轴143和第三支撑轴146对称设置在第四中间导风体116的下端和上端。具体来说,第二支撑轴143 —端与第四中间导风体116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定位杆132通过轴套(图中未标注)转动连接;第三支撑轴146 —端与第四中间导风体116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定位杆133转动连接。此外,为进一步稳定第一中间导风体113,连接轴122也穿过第二定位杆133进行定位。
[0051]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设置空调送风装置101时,前固定导风体111和后固定导风体112均与室内机本体100相固定,电机121、第一定位杆132及第二定位杆133也均通过合适的方式固定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合适位置。从而,对于空调送风装置101而言,前固定导风体111和后固定导风体112固定不动,而各中间导风体能够在支撑机构及驱动机构12的支撑下保证确定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在驱动机构12的驱动下,以垂直于各中间导风体的轴线、也即空调送风装置101的中心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在驱动机构12及支撑机构以上、下对称方式设置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上的该实施例中,第一中间导风体113将在驱动机构12的驱动下左右摆动,并在支撑机构的支撑下稳定摆动。而且,还通过联动机构15的联动作用,带动其余各中间导风体也进行左右摆动。
[0052]在各中间导风体的左右摆动过程中,将能够改变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具体来说,是能够改变各送风间隙的间隙大小。而且,能够改变同一间隙在不同方向上的大小。
[0053]而且,在该实施例中,为避免送风间隙漏风而影响风向的调节,在前固定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之间形成有防漏风机构16,用来封堵前固定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之间所形成的送风间隙。防漏风机构16可以是固定、周壁密封的挡风板结构,但优选采用能够伸缩的伸缩件结构,如伸缩管等。防漏风机构16更优选的结构可以参考图14及图15所示。
[0054]下面结合图3和图4详细说明空调送风装置101改变出风方向的原理。
[0055]如果用户按下空调遥控器或室内机面板上的风向调节按键,电机121上电工作,按照一定方向旋转,例如,定义为正向旋转。在电机121的正向旋转下,通过连接轴122带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以竖直方向的直线为摆动轴线逆时针摆动,也即,向右摆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逆时针摆动,其左侧前移,右侧后移。第一中间导风体113左侧前移,拉伸位于左侧的联动机构151,从而带动其余中间导风体的左侧均前移;第一中间导风体113右侧后移,压缩位于右侧的联动机构152,从而带动其余中间导风体的右侧均后移。从而,呈现如图3所示的工作状态。
[0056]结合图2所示意,在图3中,由于各中间导风体之间的摆动,使得大部分送风间隙的大小发生变化。具体来说,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之间的第二送风间隙117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小;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之间的第三送风间隙118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小;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第四中间导风体116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小;第四中间导风体116与后固定导风体112之间的第五送风间隙1110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小。
[0057]与此同时,由于前固定导风体111固定不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前固定导风体111之间的送风间隙变化趋势相反,也即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小。但是,该送风间隙将被防漏风机构16封堵起来,没有或仅有极少的一部分空气从该送风间隙流出。因此,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大部分从间隙较大的左侧吹向贯通风道,然后,从前固定导风体111的右前方吹出。而间隙较小的右侧仅有小部分的风吹向贯通风道。所以,使得大部分的风从室内机本体100吹出时,风向是向右的,也即,实现了右侧出风。
[0058]如果要控制空调送风装置101向左侧出风,则只需要按下相应的控制按键,电机121反向旋转。在电机121的反向旋转下,通过连接轴122带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以竖直方向的直线为摆动轴线顺时针摆动,也即,向左摆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顺时针摆动,其右侧前移,左侧后移。第一中间导风体113右侧前移,拉伸位于右侧的联动机构152,从而带动其余中间导风体的右侧均前移;第一中间导风体113左侧后移,压缩位于左侧的联动机构151,从而带动其余中间导风体的左侧均后移。从而,呈现如图4所示的工作状态。
[0059]在图4中,由于各中间导风体之间的摆动,使得大部分送风间隙的大小发生变化。具体来说,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之间的第二送风间隙117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小;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之间的第三送风间隙118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小;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第四中间导风体116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小;第四中间导风体116与后固定导风体112之间的第五送风间隙1110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小。
[0060]与此同时,由于前固定导风体111固定不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前固定导风体111之间的送风间隙变化趋势相反,也即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小。但是,该送风间隙将被防漏风机构16封堵起来,没有或仅有极少的一部分空气从该送风间隙流出。因此,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大部分从间隙较大的右侧吹向贯通风道,然后,从前固定导风体111的左前方吹出。而间隙较小的左侧仅有小部分的风吹向贯通风道。所以,使得大部分的风从室内机本体100吹出时,风向是向左的,也即,实现了左侧出风。
[0061]通过设置驱动机构12驱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摆动,并通过联动机构15带动其余中间导风体摆动,改变送风间隙的大小,能够改变送风间隙不同方向的送风量;继而,实现了对出风方向的调节。不能能够增大送风范围,使得室内整个区域均匀、快速地达到制冷或制热效果,而且,还能将出风调节到用户所需要的方向,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时的舒适性体验。
[0062]在该实施例中,电机121优选但不局限于为步进电机,以方便通过对步进电机的控制实现对中间导风体摆动幅度的精确定位。
[0063]而且,虽然在该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2驱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绕摆动轴线左右摆动,但并不局限于左右摆动。通过改变驱动机构及支撑机构的位置,还可以实现各中间导风体以垂直于中间导风体的轴线的其他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例如,将驱动机构和支撑结构左右对称地设置在各中间导风体上,则可以驱动中间导风体作上、下摆动,从而实现上、下方向的送风。
[0064]图5至图7所示为图1中空调送风装置101的第二个实施例。其中,图5为空调送风装置101的侧视图,图6和图7分别是空调送风装置101在两种不同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0065]如图5所示,该第二个实施例中空调送风装置的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类似,包括有送风本体21。具体而言,送风本体21也包括有六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从前往后(图5中为从左至右)分别为前固定导风体211、第一中间导风体213、第二中间导风体214、第三中间导风体215、第四中间导风体216和后固定导风体212。每一导风体的后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右端的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左端的开口)为出风口,且后固定导风体212的后开口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01的非热交换风进口。六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相邻两个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多个中间导风体也通过联动机构25联动。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在该实施例中,联动机构25 —端部与前固定导风体211固定,另一端部与第四中间导风体216相固定。
[0066]而且,该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101也包括有驱动机构22,但是,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时,驱动机构22用来驱动第四中间导风体216,也即,驱动机构22后置。具体来说,驱动机构22包括有电机221和与电机221的输出轴相连接的连接轴222,连接轴222的另一端与第四中间导风体216的上端固定连接。
[0067]与上述结构相对应的,在后固定导风体212与第四中间导风体216之间形成有防漏风机构26,用来封堵后固定导风体212与第四中间导风体216之间所形成的送风间隙。
[0068]除了上述结构的区别之外,第二个实施例中的其他部件及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均可参考第一个实施例,在此不作复述。
[0069]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送风装置,其改变出风方向的原理与第一个实施例类似,区别仅在于中间导风体的旋转方向与送风方向之间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具体实现原理可参考图6和图7所示及下述对该两图的描述。
[0070]具体来说,在空调室内机中应用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101时,如果用户按下空调遥控器或室内机面板上的风向调节按键,电机221上电工作,按照一定方向旋转,例如,定义为正向旋转。在电机221的正向旋转下,通过连接轴222带动第四中间导风体216以竖直方向的直线为摆动轴线顺时针摆动,也即,向左摆动。第四中间导风体216顺时针摆动,其左侧后移,右侧前移。第四中间导风体216左侧后移,拉伸位于左侧的联动机构251,从而带动其余中间导风体的左侧均后移;第四中间导风体216右侧前移,压缩位于右侧的联动机构252,从而带动其余中间导风体的右侧均前移。从而,呈现如图6所示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得除第四中间导风体216与后固定导风体212之间的送风间隙之外的其余送风间隙均呈现左侧部分显著变大、右侧部分显著变小的变化趋势。
[0071]与此同时,由于后固定导风体212固定不动,第四中间导风体216与后固定导风体212之间的送风间隙变化趋势相反,也即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小。但是,该送风间隙将被防漏风机构26封堵起来,没有或仅有极少的一部分空气从该送风间隙流出。因此,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大部分从间隙较大的左侧吹向贯通风道,然后,从前固定导风体211的右前方吹出。而间隙较小的右侧仅有小部分的风吹向贯通风道。所以,使得大部分的风从室内机本体100吹出时,风向是向右的,也即,实现了右侧出风。
[0072]左侧出风则与之相反。具体而言,如果用户按下了左侧出风的控制按键,电机221反向旋转。在电机221的反向旋转下,通过连接轴222带动第四中间导风体216以竖直方向的直线为摆动轴线逆时针摆动,也即,向右摆动。第四中间导风体216逆时针摆动,其左侧前移,右侧后移。第四中间导风体216左侧前移,压缩位于左侧的联动机构251,从而带动其余中间导风体的左侧均前移;第四中间导风体216右侧后移,拉伸位于右侧的联动机构252,从而带动其余中间导风体的右侧均后移。从而,呈现如图7所示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得除第四中间导风体216与后固定导风体212之间的送风间隙之外的其余送风间隙均呈现右侧部分显著变大、左侧部分显著变小的变化趋势。
[0073]与此同时,由于后固定导风体212固定不动,第四中间导风体216与后固定导风体212之间的送风间隙变化趋势相反,也即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小。但是,该送风间隙将被防漏风机构26封堵起来,没有或仅有极少的一部分空气从该送风间隙流出。因此,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大部分从间隙较大的右侧吹向贯通风道,然后,从前固定导风体211的左前方吹出。而间隙较小的左侧仅有小部分的风吹向贯通风道。所以,使得大部分的风从室内机本体100吹出时,风向是向左的,也即,实现了左侧出风。
[0074]同样的,在该实施例中,电机221优选但不局限于为步进电机,以方便通过对步进电机的控制实现对中间导风体摆动幅度的精确定位。
[0075]而且,驱动机构驱动第四中间导风体216也不局限于绕摆动轴线左右摆动,通过改变驱动机构及支撑机构的位置,还可以实现各中间导风体以垂直于中间导风体的轴线的其他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例如,将驱动机构和支撑结构左右对称地设置在各中间导风体上,则可以驱动中间导风体作上、下摆动,从而实现上、下方向的送风。
[0076]图8至图15示出了为图1中空调送风装置101的第三个实施例。
[0077]请参见图8,该图所示为空调送风装置101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与第一个和第二个实施例类似的,该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101包括有送风本体31。具体而言,送风本体31包括有五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从前往后(图8中为从左至右)分别为前固定导风体311、第一中间导风体313、第二中间导风体314、第三中间导风体315和后固定导风体312。每一导风体的后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右端的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左端的开口)为出风口,且后固定导风体312的后开口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01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五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相邻两个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
[0078]其中,第一中间导风体313、第二中间导风体314、第三中间导风体315及后固定导风体312通过联动机构联接在一起,三个中间导风体可通过联动机构实现联动。具体来说,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联动机构351和第二联动机构352,两者左右对称地设置在各导风体上。第一联动机构351及第二联动机构352优选采用可折叠式连杆结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图10和图11所示。
[0079]图10所示为联动机构第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具体来说是联动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而图11所示为联动机构第二种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具体来说是联动机构在拉伸状态下的立体图。
[0080]如图8、图10和图11所示,以第一联动机构351为例,包括两个第一连杆组3511和多个第二连杆组3512,所述第一连杆组包括两根端部铰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杆35111,两根所述第一连杆35111的铰接部设置有第一条形孔35112,所述第二连杆组3512包括两根中部铰接在一起的第二连杆35121,两根所述第二连杆35121的铰接部设置有第二条形孔35122,多个所述第二连杆组3512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组3511之间,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组3512中的所述第二连杆35121的端部对应铰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杆组3511的所述第一连杆35111的端部与比邻的所述第二连杆组3512中的所述第二连杆35121的端部对应铰接在一起;中间导风体上具有第一连接柱3101,其中一固定导风体上具有第二连接柱3102,其中一所述第一条形孔35112与所述第二连接柱3102连接,另一所述第一条形孔35112和所述第二条形孔35122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柱连接3101。具体的,第一联动机构351通过其中一第一条形孔35112可以与前固定导风体311或后固定导风体312连接,图8中体现的是与后固定导风体312连接,而第一条形孔35112和多个第二条形孔35122对应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第二中间导风体3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315上的第一连接柱3101连接,以实现通过第一联动机构351实现第一中间导风体313、第二中间导风体3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315之间相互联动;通过设置条形孔,使得中间导风体上的第一连接柱3101能够在条形孔中移动,多个中间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351联动时,第一连接柱3101将发生弧形的运动,条形孔能够预留出第一连接柱3101的活动空间满足第一连接柱3101位置的变化,避免第一连接柱3101被联动机构351卡住,确保中间导风体能够顺畅的转动。其中,两根所述第一连杆35111的铰接端部开设有第一轴孔(未图示),所述第一轴孔中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连接轴35113,所述第一连接轴35113上沿着所述第一连接轴35113的轴线开设有所述第一条形孔35112 ;两根所述第二连杆35121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轴孔(未图示),所述第二轴孔中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连接轴35123,所述第二连接轴35123上沿着所述第二连接轴35123的轴线开设有所述第二条形孔35122。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柱3101和所述第二连接柱3102的横截面为非圆形结构,以第一连接柱3101为例,能够在第一连接柱3101能够在第一条形孔35112或第二条形孔35122中进行滑动而不能转动,第一连接柱3101通过第一连接轴35113和第二连接轴35123相对于第一连杆35111和第二连杆35121转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柱3101和所述第二连接柱3102的轴线与中间导风体的轴线平行,确保在联动过程中,第一联动机构351不会影响中间导风体的转动。另外,中间导风体和具有第二连接柱3102的固定导风体上均设置有安装座3100,第一连接柱3101和第二连接柱3102设置在对应的安装座3100上。具体的,通过设置安装座3100,能够更加方便第一连接柱3101和第二连接柱3102与第一联动机构351连接。。
[0081]此外,空调送风装置101还包括有驱动机构32,用来驱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具体来说,结合图9示出的关于图8中A部的放大图,驱动机构32包括有电机321、第一曲柄322、连杆323及第二曲柄324。其中,第一曲柄322具有两个连接部(图中未标注),第一连接部与电机321的输出轴连接,第二连接部与连杆323转动连接。第二曲柄324也具有两个连接部(图中未标注),第一连接部与连杆323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穿过对第二曲柄324进行定位、隐藏的下盖326而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固定连接。第一曲柄322、连杆323及第二曲柄324构成电机32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之间的连接件,在电机321转动时,带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摆动。
[0082]空调送风装置101还包括有支撑机构,用来支撑各中间导风体。具体来说,支撑机构包括有支撑第一中间导风体313的第一支撑机构和支撑第二中间导风体314、第三中间导风体315的第二支撑机构。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一支撑轴333和对第一支撑轴进行定位、隐藏的下盖331和上盖332,第一支撑轴333 —端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穿过上盖332、并与下盖331转动连接。具体来说,第一支撑轴333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的下端固定连接,从而与驱动机构32上、下对称地设置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上。第二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二支撑轴341、342以及第三支撑轴343和344。第二支撑轴341和第三支撑轴343对称设置在第二中间导风体314的下端和上端。具体来说,第二支撑轴341 —端与第二中间导风体314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穿过上盖332、并与下盖331转动连接;第三支撑轴343 —端与第二中间导风体314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下盖326转动连接。第二支撑轴342和第三支撑轴344对称设置在第三中间导风体315的下端和上端。具体来说,第二支撑轴342 —端与第三中间导风体315固定连接,其另一端穿过上盖332、并与下盖331转动连接;第三支撑轴344 —端与第三中间导风体315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下盖326转动连接。
[0083]而且,下盖326上还扣设有上盖325,以便将连杆323、第二曲柄324、第三支撑轴343及344尽可能地隐藏起来。
[0084]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设置空调送风装置101时,前固定导风体311和后固定导风体312均与室内机本体100相固定,电机321、上盖325及下盖331也均通过合适的方式固定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合适位置。从而,对于空调送风装置101而言,前固定导风体311和后固定导风体312固定不动,而各中间导风体能够在支撑机构及驱动机构32的支撑下保持确定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在驱动机构32的驱动下,以垂直于中间导风体的轴线、也即空调送风装置101的中心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在驱动机构32及支撑机构以上、下对称方式设置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上的该实施例中,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将在驱动机构32的驱动下左右摆动,并在支撑机构的支撑下稳定摆动。而且,还通过联动机构351及352的联动作用,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3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315也进行左右摆动。
[0085]而且,在该实施例中,为避免送风间隙漏风而影响风向的调节,在前固定导风体3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之间形成有防漏风机构36,用来封堵前固定导风体3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之间所形成的送风间隙。防漏风机构36的具体结构请参见图14和图15所示。
[0086]图14所示为该第三个实施例空调送风装置101组装后的侧剖图,图15是图14中B部的放大图。结合图8的立体分解图所示意,防漏风机构36包括有前后依次排列的三个挡风体,从前往后(图8及图14为从左至右)分别为固定挡风体361、调节挡风体362及联动挡风体363。其中,固定挡风体361与下盖326固定连接,其前端与前固定导风体311的内壁相贴合。联动挡风体363包裹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其内壁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的外壁相贴合。而且,联动挡风体363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相固定,能够跟随第一中间导风体313摆动。调节挡风体362位于固定挡风体361和联动挡风体363之间,调节挡风体362的外壁与联动挡风体363的内壁相贴合,而调节挡风体362的内壁与固定导风体361的外壁相贴合。也即,在图15的侧剖图中,固定挡风体361、调节挡风体362及联动挡风体363以自内而外的顺序排列,且固定挡风体361与调节挡风体362存在重叠部分,调节挡风体362与联动挡风体363之间也存在重叠部分。
[0087]调节挡风体362上、下各形成有过孔(图中未示出),以供第二曲柄324及第一支撑轴333穿过,从而利用第二曲柄324和第一支撑轴333来支撑调节挡风体362。
[0088]而且,联动挡风体363上形成有倒扣部3631,调节挡风体362上形成有限位台3622,倒扣部3631与限位台3622相抵靠,从而,在联动挡风体363摆动时,带动调节挡风体362也随之同方向摆动。调节挡风体362上形成有倒扣部3621,固定挡风体361上形成有滑槽3611,倒扣部3621可在滑槽3611中前、后滑动。
[0089]在空调室内机工作过程中,电机321驱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摆动时,联动挡风体363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同时摆动。联动挡风体363摆动时,利用其倒扣部3631带动调节挡风体362同时摆动。在摆动过程中,联动挡风体363与调节挡风体362之间始终存在重叠区域,不会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调节挡风体362摆动时,其倒扣部3621在滑槽3611中前、后滑动,并利用滑槽3611对调节挡风体362进行限位,确保调节挡风体362与固定挡风体361之间始终存在重叠区域,不会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
[0090]利用上述三个挡风体而形成的防漏风机构36,可以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摆动过程中,避免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与前固定导风体311之间形成间隙,有效防止了两个导风体之间的漏风问题。
[0091]该实施例的防漏风机构36采用了三个挡风体,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一个、两个或多于三个的挡风体。除此之外,防漏风机构也可以不采用挡风体,而可以采用能够伸缩的伸缩件结构,如柔性伸缩管、柔性多节拉杆等结构,只要能够封堵固定导风体3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之间可能出现的间隙即可。
[0092]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其改变出风方向的原理与第一个实施例及第二个实施例类似,具体实现原理请参见图12和图13所示及下述对该两图的描述。
[0093]具体来说,在空调室内机中应用第三个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101时,如果用户按下空调遥控器或室内机面板上的右出风控制按键,电机321上电工作,按照一定方向旋转,例如,定义为正向旋转。在电机321的正向旋转下,通过第一曲柄322、连杆323及第二曲柄324带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以竖直方向的直线为摆动轴线逆时针摆动,也即,向右摆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逆时针摆动,其左侧前移,右侧后移。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左侧前移,拉伸位于左侧的联动机构351,从而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3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315的左侧均前移;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右侧后移,压缩位于右侧的联动机构352,从而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3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315的右侧均后移。从而,呈现如图12所示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得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和第二中间导风体314之间的送风间隙、第二中间导风体3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315之间的送风间隙以及第三中间导风体315和后固定导风体312之间的送风间隙均呈现左侧部分显著变大、右侧部分显著变小的变化趋势。
[0094]与此同时,由于前固定导风体311固定不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与后固定导风体212之间的送风间隙变化趋势相反,也即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小。但是,该送风间隙将被防漏风机构36封堵起来,没有或仅有极少的一部分空气从该送风间隙流出。因此,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大部分从间隙较大的左侧吹向贯通风道,然后,从前固定导风体311的右前方吹出。而间隙较小的右侧仅有小部分的风吹向贯通风道。所以,使得大部分的风从室内机本体100吹出时,风向是向右的,也即,实现了右侧出风。
[0095]左侧出风则与之相反。具体而言,如果用户按下了左侧出风的控制按键,电机321反向旋转。在电机321的反向旋转下,通过第一曲柄322、连杆323及第二曲柄324带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以竖直方向的直线为摆动轴线顺时针摆动,也即,向左摆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顺时针摆动,其右侧前移,左侧后移。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右侧前移,拉伸位于右侧的联动机构352,从而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3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315的右侧均前移;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左侧后移,压缩位于左侧的联动机构351,从而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3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315的左侧均后移。从而,呈现如图13所示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得第一中间导风体313和第二中间导风体314之间的送风间隙、第二中间导风体3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315之间的送风间隙以及第三中间导风体315和后固定导风体312之间的送风间隙均呈现右侧部分显著变大、左侧部分显著变小的变化趋势。
[0096]与此同时,防漏风机构36封堵前固定导风体3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之间的送风间隙,没有或仅有极少的一部分空气从该送风间隙流出。因此,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大部分从间隙较大的右侧吹向贯通风道,然后,从前固定导风体311的左前方吹出。而间隙较小的左侧仅有小部分的风吹向贯通风道。所以,使得大部分的风从室内机本体100吹出时,风向是向左的,也即,实现了左侧出风。
[0097]同样的,在该实施例中,电机321优选但不局限于为步进电机,以方便通过对步进电机的控制实现对中间导风体摆动幅度的精确定位。
[0098]而且,驱动机构32驱动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也不局限于绕摆动轴线左右摆动,通过改变驱动机构及支撑机构的位置,还可以实现各中间导风体以垂直于中间导风体的轴线的其他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例如,将驱动机构和支撑结构左右对称地设置在各中间导风体上,则可以驱动中间导风体作上、下摆动,从而实现上、下方向的送风。
[0099]此外,如果采用一套驱动机构32难以满足对多个中间导风体的驱动动力需求,则还可以再增设一套或多套驱动机构。例如,可以为第一中间导风体313上设置一套与驱动机构32对称的驱动机构,利用两套驱动机构提供驱动动力。
[0100]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所述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四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其特征在于,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外侧的两个导风体为固定不动的固定导风体,位于中间的多个导风体为可转动的中间导风体;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构,多个中间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联动,其中一个中间导风体作为主动中间导风体,与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通过联动机构带动作为联动中间导风体的其余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两个第一连杆组和多个第二连杆组,所述第一连杆组包括两根端部铰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杆,两根所述第一连杆的铰接部设置有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二连杆组包括两根中部铰接在一起的第二连杆,两根所述第二连杆的铰接部设置有第二条形孔,多个所述第二连杆组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组之间,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组中的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对应铰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杆组的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与比邻的所述第二连杆组中的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对应铰接在一起;中间导风体上具有第一连接柱,其中一固定导风体上具有第二连接柱,其中一所述第一条形孔与所述第二连接柱连接,另一所述第一条形孔和所述第二条形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柱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第一连杆的铰接端部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中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上沿着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线开设有所述第一条形孔;两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中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上沿着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线开设有所述第二条形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的横截面为非圆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和所述第二连接柱的轴线与中间导风体的轴线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导风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以垂直于该主动中间导风体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支撑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用于稳定其摆动的第一支撑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对称地设置在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电机,提供动力; 连接件,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有与所述电机连接的第一曲柄和与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连接的第二曲柄,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二曲柄通过连杆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一支撑轴和第一定位杆,所述第一支撑轴一端与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转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支撑所述联动中间导风体、用于稳定其摆动的第二支撑机构。
14.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设置有上述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
【文档编号】F24F13/10GK204006548SQ201420292333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7日
【发明者】刘伟杰, 矫立涛, 李大森, 赵若尘, 雷永锋, 常利华, 金锦花 申请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