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3060发布日期:2018-11-13 21:2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氨基酸生产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产生的水蒸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而浪费掉水蒸气的热能。水蒸气作为一种热源载体,水蒸气液化成为凝结水会放出巨大的热能,所以对水蒸气加以利用会节约燃料、减少生产成本,并且水蒸气的肆意排放对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恶劣影响,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可以利用水蒸气液化释放热能的装置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利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氨基酸制备过程中水蒸气的热能浪费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第一余热交换体,所述第一余热交换体上设有用于容纳待加热物料的容纳腔和环绕所述容纳腔用于盛放待放热物料的环形腔,所述第一余热交换体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环形腔相连通的充热管路,所述第一余热交换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进料管路和出料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余热交换体还设有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内用于增大待放热物料放热面积的缠绕管,所述缠绕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热管路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充热管路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环形腔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环形腔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电路连接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环形腔内设有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电路连接的第一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的第二余热交换体,所述第二余热交换体的顶端低于所述第一余热交换体的底端。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腔包括多个自上而下设置且互不相通的环形分腔,所述充热管路上设有多个分别与各所述环形分腔相连通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环形分腔的上部分别设有用于泄压防爆的安全阀。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路上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出料管路上设有第四电磁阀,所述容纳腔内设有与所述第四电磁阀电路连接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电路连接的第二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腔的外壁上设有用于减少热能流失的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腔的内壁上设有用于防腐蚀的耐腐蚀橡胶层。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的外壁上设有多个朝向所述容纳腔凸伸的环形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余热利用装置,在容纳腔内放置待加热物料,在环绕容纳腔的环形腔内放置待放热物料水蒸气,使水蒸气的热能传递至待加热物料,节约了水蒸气的热能,节约资源,减少了后期加热待加热物料所需的能源,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充热管路将水蒸气加入到环形腔内,通过进料管路和出料管路实现待加热物料的添加和排出,使余热利用装置便捷地完成工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第一余热交换体;11-容纳腔;111-第二温度传感器;112-第二压力传感器;12-环形腔;121-第一开口;122-第二电磁阀;123-第一压力传感器;124-第一温度传感器;125-环形分腔;126-环形槽;2-充热管路;21-第一电磁阀;22-第二开口;3-进料管路;31-第三电磁阀;4-出料管路;41-第四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进行说明。一种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第一余热交换体1,第一余热交换体1上设有用于容纳待加热物料的容纳腔11和环绕容纳腔11用于盛放待放热物料的环形腔12,第一余热交换体1的外壁上设有与环形腔12相连通的充热管路2,第一余热交换体1上还设有与容纳腔11相连通的进料管路3和出料管路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于环形腔12内的待放热物料水蒸气释放热能传递至设于容纳腔11内的待加热物料,并且水蒸气通过充热管路2进入到环形腔12内,待加热物料通过进料管路3和出料管路4来进入或者排出容纳腔11,使载有大量热能的水蒸气得以利用,节约了水蒸气升温加热所需的资源,减少了生产成本,同时这种加热方式也节能环保。

水蒸气作为氨基酸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将水蒸气作为待放热物料经充热管路2通入至环形腔12内,水蒸气凝结成为液态水会放出大量的热能,并将该热能传递至容纳腔11内的待加热物料内,水蒸气凝结为的液态水可以循环利用,不仅节约能源,也节约了水资源。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余热交换体1还设有一端伸入容纳腔11内用于增大待放热物料放热面积的缠绕管,缠绕管的另一端与充热管路2相连通,将缠绕管的一端置于容纳腔11内,并充入待放热物料来对待加热物料传递热能,增大了待放热物料与待加热物料的接触面积,使热能传递效率也大大提高,将缠绕管设为循环管路,始终保持高温状态,加快待加热物料的温度提升,缠绕管可为螺旋结构。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充热管路2上设有第一电磁阀21,环形腔12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开口121,第一开口121上设有第二电磁阀122,环形腔12的底部设有与第一电磁阀21和第二电磁阀122电路连接的第一压力传感器123,环形腔12内设有与第二电磁阀122电路连接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24,第一电磁阀21打开后,待放热物料进入到环形腔12内对待加热物料进行加热,由第一温度传感器124监测待放热物料的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124监测到待放热物料的温度低于一定值后,第一温度传感器124传递信号并控制设于第二开口22的第二电磁阀122打开,将低温的待放热物料排出,由第一压力传感器123监测环形腔12内底面的压力值,环形腔12内底面的压力低于设定值后,第一压力传感器123放出信号并控制关闭第二电磁阀122,停止排出待放热物料,同时打开第一电磁阀21,待放热物料经充热管路2进入环形腔12内,继续对待加热物料传递热能,这一循环过程实现了自动供给待放热物料的生产线,并且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123和第一温度传感器124精确、快速地控制第一电磁阀21和第二电磁阀122,使待放热物料高效、快速地传递热能。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与各第一开口121相连通的第二余热交换体,第二余热交换体的顶端低于第一余热交换体1的底端,由于第一余热交换体1内的待放热物料的温度低于待加热物料所需的温度时就会被排出,但是待加热物料仍具有一定的热能可以利用,所以设置与第一开口121相连通的第二余热交换体,使环形腔12排出后的待放热物料进入到第二余热交换体继续对第二余热交换体内的待加热物料进行热能传递,提高了待放热物料的能源利用率,第二余热交换体的顶端低于第一余热交换体1的底端,可以在无需任何动力装置的条件下,第一余热交换体1排出的待放热物料在重力作用下进到第二余热交换体,减少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环形腔12包括多个自上而下设置且互不相通的环形分腔125,充热管路2上设有多个分别与各环形分腔125相连通第二开口22,将环形腔12分为多个环形分腔125来对待加热物料加热,各环形分腔125均与充热管路2相连通且存在第二开口22,各环形分腔125各自控制内部的待放热物料的排出和放入,来提高待放热物料的热能利用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每个环形分腔125的上部分别设有用于泄压防爆的安全阀,待放热物料进入到各环形分腔125内,为防止各环形分腔125内的压力值过高导致各环形分腔125出现爆炸等其他危险,设置安全阀,在各环形分腔125内的压力达到设定值后,安全阀打开,降低各环形分腔125内的压力。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料管路3上设有第三电磁阀31,出料管路4上设有第四电磁阀41,容纳腔11内设有与第四电磁阀41电路连接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11,容纳腔11的底部设有与第三电磁阀31和第四电磁阀41电路连接的第二压力传感器112,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111监测待加热物料的温度,待加热物料的温度达到设定值后,第二温度传感器111放出信号并控制第四电磁阀41打开,将待加热物料排出,第二压力传感器112监测容纳腔11底部的压力达到设定值后,发出信号,首先关闭第四电磁阀41,然后打开第三电磁阀31,使新的待加热物料进入到容纳腔11内,同时由第二压力传感器112监测压力值来控制第三电磁阀31关闭,使新的待加热物料接受待放热物料所释放的热能,这一循环过程实现了自动供给待加热物料的生产线,自动控制待加热物料的排出和加入,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压力传感器11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11共同工作,精准、快捷的完成工作所需的控制过程。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环形腔12的外壁上设有用于减少热能流失的保温层,在环形腔12外均设置保温层,防止待放热物料向外传递热能,提高待放热物料热能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环形腔12的内壁上设有用于防腐蚀的耐腐蚀橡胶层,待加热物料存在潮湿、腐蚀等特性时,需要保证环形腔12可以在潮湿、腐蚀等环境下正常工作,在环形腔12的内壁上设置耐腐蚀橡胶层,来避免具有腐蚀特性的待放热物料对环形腔12的腐蚀,使余热利用装置可以完好的完成工作。也可在容纳腔11的内壁上设置耐腐蚀橡胶层。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热利用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容纳腔11的内壁上设有多个朝向容纳腔11凸伸的环形槽126,环形槽126与环形腔12相连通,环形腔12内的待放热物料进入到环形槽126,来增大环形腔12与容纳腔11之间的热能传递面积,这种结构加快了待放热物料向待加热物料传递热能的速率,提高了余热利用装置的工作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