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文档序号:29815488发布日期:2022-04-27 10:07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1.本技术涉及空调系统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在大型和高档的办公建筑中,空调末端往往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以满足用户独立调节的需求,提升环境营造效果。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末端风机电耗占建筑总电耗比例较大,甚至与冷站能耗接近,可占到总电耗的15%~30%,占到空调系统电耗的50%。
3.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对自动控制逻辑要求很高,通常通过调节水阀开度实现送风温度达到设定值,通过调节风机频率实现送风风道静压达到设定值,以实现送风温度与送风量解耦控制的效果。因此对于送风温度设定值以及静压设定值的取值,就直接影响了全空气变风量系统的运行能耗与环境营造效果。
4.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相关技术往往存在送风温度设定值与静压设定值不合理的情况,导致系统高能耗运行,亦或是末端环境营造效果不佳。特别是对于供冷季不同运行工况,相关技术不能够根据变化的供冷需求,实现送风温度设定值与静压设定值的实时与自动调节,无法使得全空气变风量系统长期维持高效运行,以降低全空气变风量系统运行能耗,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使得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对于供冷季不同运行工况,根据供冷需求的变化,实现送风温度设定值与静压设定值的实时与自动调节,使得全空气变风量系统长期维持高效运行,降低全空气变风量系统运行能耗。
6.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将所述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预设风阀开度和预设回风温度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一对比结果确定当前运行状态下满足第一预设运行条件的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将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和所述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与第二预设运行条件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二对比结果确定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的控制策略,并控制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执行所述控制策略。
7.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集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之前,还包括:初始化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静压设定值、送风温度设定值以及设置变风量箱风量下限设定值。
8.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预设风阀开度和预设回风温度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一对比结果确定当前运行状态下满足第一预设运行条件的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包括:统计所述变风量箱风阀开度等于
所述预设风阀开度,且所述回风温度与所述预设回风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的变风量箱个数以确定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
9.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和所述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与第二预设运行条件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二对比结果确定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的控制策略,包括:在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且所述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小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大值时,则将所述静压设定值上调,保持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在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所述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且所述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大于等于所述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大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不变,将所述送风温度设定值下调;在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小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所述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大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小值时,则将所述静压设定值下调,保持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在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小于所述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所述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小于等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小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不变,将所述送风温度设定值上调;若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等于所述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和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
10.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执行所述控制策略,包括:通过调整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风机频率以使送风道静压值为所述调整策略中的静压设定值;通过调节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表冷器水阀开度以使送风温度为所述调整策略中的送风温度设定值。
11.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装置,包括: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对比模块,用于将所述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预设风阀开度和预设回风温度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一对比结果确定当前运行状态下满足第一预设运行条件的待调变风量箱个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和所述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与第二预设运行条件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二对比结果确定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的控制策略,并控制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执行所述控制策略。
12.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初始化模块,用于初始化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静压设定值、送风温度设定值以及设置变风量箱风量下限设定值。
13.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比模块,具体用于,统计所述变风量箱风阀开度等于所述预设风阀开度,且所述回风温度与所述预设回风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的变风量箱个数以确定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
1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且所述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小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大值时,则将所述静压设定值上调,保持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在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所述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且所述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大于等于所述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大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不变,将所述送风温度设定值下调;在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小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所述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大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小值时,则将所述静压设定值下调,保持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在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小于所述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所述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小于等于预
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小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不变,将所述送风温度设定值上调;若所述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等于所述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和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
15.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优化单元,用于通过调整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风机频率以使送风道静压值为所述调整策略中的静压设定值;调节单元,用于通过调节所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表冷器水阀开度以使送风温度为所述调整策略中的送风温度设定值。
16.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以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
17.本技术第四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以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
18.由此,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在不加装传感器硬件的基础上,通过监测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已有的传感器,明确系统当前运行状态。随后根据末端所有变风量箱负责区域回风温度与回风温度设定值的差别,对全空气变风量系统送风温度设定值、静压设定值、变风量箱风量下限设定值进行调整与再设定。随后通过调节风机频率实现送风道静压值达到静压设定值,通过调节表冷器水阀开度实现送风温度达到送风温度设定值。通过自动监测、自动识别、自动设定以及自动控制的功能,使得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在供冷季不同运行工况下,根据变化的供冷需求,实现送风温度设定值与静压设定值的实时与自动调节,使得全空气变风量系统长期维持高效运行,降低全空气变风量系统运行能耗。由此,解决了实际运行过程中,送风温度设定值与静压设定值不合理,导致系统高能耗运行,或末端环境营造效果不佳等问题。
20.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2.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23.图2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的执行逻辑示意图;
25.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装置的示例图;
26.图5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采集模块-100、对比模块-200、控制模块-300、存储器-501、处理器-502、通信接口-503。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在该方法中,在不加装传感器硬件的基础上,通过监测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已有的传感器,明确系统当前运行状态。随后根据末端所有变风量箱负责区域回风温度与回风温度设定值的差别,对全空气变风量系统送风温度设定值、静压设定值、变风量箱风量下限设定值进行调整与再设定。随后通过调节风机频率实现送风道静压值达到静压设定值,通过调节表冷器水阀开度实现送风温度达到送风温度设定值。通过自动监测、自动识别、自动设定以及自动控制的功能,使得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在供冷季不同运行工况下,根据变化的供冷需求,实现送风温度设定值与静压设定值的实时与自动调节,使得全空气变风量系统长期维持高效运行,降低全空气变风量系统运行能耗。由此,解决了实际运行过程中,送风温度设定值与静压设定值不合理,导致系统高能耗运行,或末端环境营造效果不佳等问题。
30.具体而言,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1.如图1所示,该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2.在步骤s101中,采集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
3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包括新风道单元,回风道单元,过滤器单元,表冷器单元,送风机单元,送风风道单元,变风量箱单元、控制箱单元。新风道单元与过滤器单元连接,回风道单元与过滤器单元连接,过滤器单元与表冷器单元连接,表冷器单元与送风机单元连接,送风机单元与送风风道单元连接,送风风道单元与变风量箱(vav box)单元连接,变风量箱单元与回风道单元连接,变冷器单元、送风机单元、送风风道单元、变风量箱单元与控制箱单元连接,如图2所示。
34.具体地,新风道单元中的室外新风与回风道单元中的回风混合后,进入过滤机器单元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混风经过表冷器单元进行降温除湿,表冷器单元通过调节水阀开度,实现处理后的送风温度达到送风温度设定值。处理后的送风经送风机单元加压后,经送风风道单元分配至末端所有的变风量箱,对建筑室内进行制冷,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35.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采集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之前,还包括:初始化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静压设定值、送风温度设定值以及设置变风量箱风量下限设定值。
36.需要说明的是,变风量箱设置有风阀、回风温度传感器、送风量传感器,每个变风量箱调节自身风阀开度,以调节送风量,使得负责区域回风温度达到自身回风温度设定值。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节对应区域回风温度设定值,以实现独立调节的需求。随着末端变风量箱风阀开度的调节,送风道实际静压值产生变化,送风机单元通过调节风机频率,实现送风道静压值达到静压设定值。末端变风量箱回风汇集后经回风道再次回到空调箱进行组降温处理。
37.具体地,在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开机阶段,统一设置静压设定值p
set
至初始值p0(通常为150pa),送风温度设定值至初始值t0(通常为16℃),变风量箱风量下限设定值g
min,set
至25l/s。
38.同时,监测末端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d,回风温度t,回风温度设定值t
set
,风机当前运行频率f,系统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t
s,set
,系统当前静压设定值p
set

39.可以理解的是,首先将末端所有变风量箱风量下限设定值设置为25l/s,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变风量箱实际风量受下限设定值的限定,在末端供冷需求很小的情况下,无法继续降低风量,导致室内过冷影响舒适性的同时,系统风量过大增加运行能耗。
40.在步骤s102中,将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预设风阀开度和预设回风温度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一对比结果确定当前运行状态下满足第一预设运行条件的待调变风量箱个数。
41.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控制箱实时监测所有末端变风量箱回风温度及其设定值、风阀开度、送风量及其上下限设定值、送风风道静压实际值与设定值、送风风机频率、送风温度及其设定值、表冷器水阀开度。根据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实际运行参数,对送风温度设定值、静压设定值、变风量箱风量下限设定值进行调整与再设定。
42.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将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预设风阀开度和预设回风温度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一对比结果确定当前运行状态下满足第一预设运行条件的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包括:
43.统计变风量箱风阀开度等于预设风阀开度,如风阀开度d=100%,且回风温度与预设回风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如相差1℃以上的变风量箱个数,以确定待调变风量箱个数。
44.在步骤s103中,将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和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与第二预设运行条件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二对比结果确定全空气变风量系统的控制策略,并控制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执行控制策略。
45.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将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和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与第二预设运行条件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二对比结果确定全空气变风量系统的控制策略,包括:在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且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小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大值时,则将静压设定值上调,保持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在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且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大于等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大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不变,将送风温度设定值下调;在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小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大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小值时,则将静压设定值下调,保持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在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小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小于等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小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不变,将送风温度设定值上调;若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等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小于等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和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
46.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直接采用变风量箱回风温度以及风阀开度作为运行状态的判定因素,一方面回风温度直接反应了室内环境温度的营造情况,无需像传统控制方案还需要转换为送风温度与需求送风温度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回风温度传感器与风
阀开度传感器精确度较风量传感器精确度大幅度提升,使得系统能够更加准确的控制,更能直接满足末端环境营造需求。
47.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执行控制策略,包括:通过调整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风机频率以使送风道静压值为调整策略中的静压设定值;通过调节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表冷器水阀开度以使送风温度为调整策略中的送风温度设定值。
48.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49.图3为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的执行逻辑示意图。如图3所示,具体控制步骤包括:
50.步骤一、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开机阶段,统一设置静压设定值p
set
至初始值p0(通常为150pa),送风温度设定值至初始值t0(通常为16℃),变风量箱风量下限设定值g
min,set
至25l/s。
51.步骤二、监测末端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d,回风温度t,回风温度设定值t
set
,风机当前运行频率f,系统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t
s,set
,系统当前静压设定值p
set

52.步骤三、统计风阀开度d=100%,回风温度较回风温度设定值大于1℃以上的变风量箱个数n。
53.步骤四、判断若n大于允许上限n
max
,且风机频率f小于上限f
max
(通常为50hz),则将静压设定值p
set
上调10pa,维持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t
s,set
不变。
54.步骤五、判断若n大于允许上限n
max
(建议设定为3个),但风机频率f已经达到上限f
max
(通常为50hz),则维持当前静压设定值p
set
,将送风温度设定值t
s,set
降低0.5℃。
55.步骤六、判断若n小于允许下限n
min
(建议设定为1个),且风机频率f大于下限f
min
(通常为20hz),则将静压设定值p
set
下调10pa,维持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t
s,set
不变。
56.步骤七、判断若n小于允许下限n
min
(建议设定为1个),但风机频率f已经达到下限f
min
(通常为20hz),则维持当前静压设定值p
set
,将送风温度设定值t
s,set
提高0.5℃。
57.步骤八,判断若n处于下限n
min
和上限n
max
之间,则维持当前静压设定值p
set
,维持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t
s,set
不变。
58.步骤九、将更新后的静压设定值p
set
、送风温度设定值t
s,set
发送至控制系统,通过调节风机频率实现送风道静压值达到静压设定值,通过调节表冷器水阀开度实现送风温度达到送风温度设定值。
5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通过自动监测、自动识别、自动设定以及自动控制的功能,使得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在供冷季不同运行工况下,根据变化的供冷需求,实现送风温度设定值与静压设定值的实时与自动调节,使得全空气变风量系统长期维持高效运行,降低全空气变风量系统运行能耗。
6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61.如图4所示,该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装置10包括:采集模块100、对比模块200以及控制模块300。
62.其中,采集模块100用于采集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对比模块200用于将全部变风量箱风阀开度和回风温度与预
设风阀开度和预设回风温度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一对比结果确定当前运行状态下满足第一预设运行条件的待调变风量箱个数;控制模块300用于将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和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与第二预设运行条件进行对比,根据对比后的第二对比结果确定全空气变风量系统的控制策略,并控制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执行控制策略。
63.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初始化模块,用于初始化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静压设定值、送风温度设定值以及设置变风量箱风量下限设定值。
64.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对比模块200,具体用于,统计变风量箱风阀开度等于预设风阀开度,且回风温度与预设回风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的变风量箱个数以确定待调变风量箱个数。
65.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模块300,具体用于,在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且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小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大值时,则将静压设定值上调,保持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在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且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大于等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大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不变,将送风温度设定值下调;在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小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大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小值时,则将静压设定值下调,保持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在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小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风机的当前运行频率小于等于预设风机运行频率最小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不变,将送风温度设定值上调;若待调变风量箱个数大于等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小值,且小于等于预设变风量箱个数最大值时,则保持当前静压设定值和当前送风温度设定值不变。
66.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模块300,还包括:优化单元,用于通过调整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风机频率以使送风道静压值为调整策略中的静压设定值;调节单元,用于通过调节全空气变风量系统中的表冷器水阀开度以使送风温度为调整策略中的送风温度设定值。
67.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6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装置,在不增加传感器等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利用全空气变风量系统自身具备的传感器即可实现需要运行参数的监测。通过上述自动监测、自动识别、自动设定以及自动控制的功能,使得全空气变风量系统在供冷季不同运行工况下,根据变化的供冷需求,实现送风温度设定值与静压设定值的实时与自动调节,使得全空气变风量系统长期维持高效运行,降低全空气变风量系统运行能耗。
6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
70.存储器501、处理器502及存储在存储器501上并可在处理器5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71.处理器502执行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
72.进一步地,电子设备还包括:
73.通信接口503,用于存储器501和处理器502之间的通信。
74.存储器501,用于存放可在处理器5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75.存储器501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76.如果存储器501、处理器502和通信接口503独立实现,则通信接口503、存储器501和处理器502可以通过总线相互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简称为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77.可选的,在具体实现上,如果存储器501、处理器502及通信接口503,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则存储器501、处理器502及通信接口503可以通过内部接口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78.处理器502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为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79.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的一种全空气变风量系统控制方法。
8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n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8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n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82.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n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技术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83.应当理解,本技术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n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84.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
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