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煤炉除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3391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蜂窝煤炉除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在清除蜂窝煤炉中的灰渣时能防止灰尘飞扬的除灰器。
蜂窝煤炉使用方便,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在将炉内灰渣扒出时常致灰尘飞扬。不仅污染环境,不利于清洁卫生,而且灰渣堆在炉门下还须再次动手清理出去,十分麻烦。
为解决这个问题,通常的做法是用灰铲、灰盆等器具紧接在炉门下,或者将炉子直接放在地上,使炉门接近地面,以降低灰渣下落的高度,来减少灰尘的飞扬。实践证明,上述方法都有其缺点,前者须用两手操作,很麻烦;后者炉子放低了,既不便炊事操作,除灰也不方便。而且,二者都不能完全阻止灰尘的飞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在除灰时能完全防止灰尘飞扬,又能将灰渣贮盛于容器中随时提出去倒掉的蜂窝煤炉除灰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一个向前倾斜的封闭的盛灰容器前壁上部开一个大于普通蜂窝煤炉门的进灰口,在后壁上相对于进灰口也开一个后窗口。该后窗口周边与锥形防尘布套大口周边相接,锥顶小口连于扒灰杆的套管上。当除灰渣时,将进灰口套插在蜂窝煤炉门上,握住扒灰杆后端手柄,前、后推拉扒灰杆,灰渣就在封闭状态下被扒入盛灰容器中。
本发明克服了公知的蜂窝煤炉敞式除灰的缺点,采取封闭式除灰,不仅有效地防止了灰尘的飞扬,而且还在除灰的同时将灰渣贮盛于盛灰容器中,不再堆置于炉前,可以随时提出去倒掉。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
给出,附图是本发明提出的蜂窝煤炉除灰器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其结构细节该除灰器包括一个顶部有手提把(10)的盛灰容器(1),在其前端上部有一个进灰口(2),后端上部有一个后窗口(3),周边配合法兰盘(6)将锥形防尘布套(5)大口周边夹接,扒灰杆(4)前端有一个灰扒(7),后端有一个手柄(8)。扒灰杆穿于防尘布套小口(12),后窗口和进灰口之间,扒灰杆(4)的总长度大于盛灰容器总长度的二倍,防尘布套小口端连于可沿扒灰杆滑动的套筒(11)的近手柄(8)一端处。
为使进灰口在除灰时能与炉门紧接,不脱离炉门,除灰器的后壁向前倾斜,倾斜角最好为10°-15°。这样使除灰器的重心始终在前,有利于进灰口与炉门压接。
为适应于蜂窝煤炉门高、低的不同,使进灰口与炉门正好对接,在除灰器的后壁下部,有两个可调节高、低的活动式支脚(9)。该支脚可为螺杆式的,也可为滑动杆卡定式的。
为便于倒出盛灰容器中的灰渣,盛灰容器的底由向进灰口倾斜的二斜面(13)和(14)组成。其中前斜面(13)的上部组成了进灰口的下沿部份。二斜面的夹角最好为150°-170°夹角顶部(二斜面相交处的中点)有一个固定式短支足(15),此足也可不设。
为将扒灰杆竖立放置于除灰器后端部,使之少占地方,在盛灰容器(1)的后端顶部,有一个将扒灰杆固定的卡口(16)。
权利要求1.一种蜂窝煤炉除灰器,包括一个顶部有提手的盛灰容器(1)和一个一端有灰扒另一端有手柄的扒灰杆(4),其特征在于A.盛灰容器(1)的前端上部开有能与蜂窝炉门套接的进灰口(2),后端上部开有一个后窗口(3),其周边通过柔性防尘套同扒灰杆上的滑动套筒相连接。B.扒灰杆贯穿于防尘套、后窗口和进灰口之间并在盛灰容器前、后各伸出一段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灰器,其特征是防尘套由耐热、耐折的布料制成。
3.基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灰器,其特征是防尘套呈锥形,大口(锥底)周边用法兰盘同后窗口周边相接,锥顶小口连于扒灰杆上的滑动套筒后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灰器,其特征是盛灰容器的后壁向前方倾斜10°-15°,其下部有两个可调节高度的支撑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灰器,其特征是盛灰容器的底面由向进灰口倾斜的具有不同斜度的二个斜面组成。二斜面间的夹角为150°-17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灰器,其特征是二斜面相交处的中点有一个固定短支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灰器,其特征是盛灰容器的顶部后端有一个卡口(1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清除蜂窝煤炉中灰渣的除灰器。该除灰器的特点是在一个封闭容器的前、后壁上部,各开有一个口,扒灰杆通过该二口。后面的口周边以柔性防灰套与扒灰杆相接。除灰时将前面的口套接于蜂窝炉炉门上,前、后拉动扒灰杆,灰渣即在封闭状态下被扒入盛灰容器中,有效地防止了灰尘飞扬,同时又将灰渣贮盛于盛灰容器中,可随时提出去倒掉。
文档编号F24B13/00GK2044329SQ8821900
公开日1989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1988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1988年11月1日
发明者曾毓清 申请人:曾毓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