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之除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30837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之除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和除油烟机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吸除油烟效果良好之除油烟机。
按,习用之除油烟机如


图1所示,通常具有一矩形盒状之机体1,一焊固于该机体1顶板内侧之导风室2,一平板状之底罩3盖合于该机体1底侧,一马达4螺固于该机体1顶板上,其驱动轴系伸入该导风室2内,一风扇5置于该导风室2内且使其轴孔与该马达4之驱动轴耦接,该导风室2及该底罩3相对于该风扇5之部位上各设有一入风口6、7,该机体1顶板设有一与该导风室2相通之排风口8;藉此,当风扇5运转时,该排风口8及该入风口6、7间将形成气流之压力差,于是,自炉具上升之油烟即自该入风口6、7进入该导风室2内,再由该排风口8排出室外。
前述之除油烟机由于受了结构上之限制,在入风口与排风口间所能形成之气流压力差有限,因而油烟吸除效果不佳,更且,由于底罩3系呈平板状,因此对于上升之油烟无法有效地导引至入风口,换言之,即有部分之油烟会四处散逸而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在结构及原理上均与习用除油烟机不同之改良除油烟机,其对油烟具有强而有力吸除能力。
本实用新型之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之除油烟机,其具有将自炉具上升油烟导引至入风口之效果。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之除油烟机,其在吸除油烟之过程中可将油烟中之油粒子予以分离并集取。
缘是,为达成前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改良之除油烟机系由一机体及一断面呈漏斗状之底罩组合成一容纳空间,该底罩之中心位置设有一集风口;一涡形管状以其中央通孔与该底罩风口共轴地固置于该底罩内侧,具有一位于内侧管壁上端之环状通道与该中央通孔相通,一位于其内部之涡卷状风道,以及一排风孔位于该涡卷状风道之切线方向上且延伸至该机体外侧;一叶轮以轮轴与该涡形管共轴之方式容置于该涡形管之中央通孔内且与其管壁保持一间隙,其轮身具有多数等间隔且呈旋涡状排列之叶片,而两两相邻之叶片间则形成以辐射状分布之导风径,各该导风弃之起始端系位于该涡形管中央通孔一,而其未端则与该环状通通相通;一马达固接于该涡形管之上端管壁上,其驱动轴与该叶轮之轮轴耦接;至少一集油件固设于该底罩之最底侧并藉由一导油管与涡卷状风道底侧相通。
藉此,当马达带著该叶轮旋转时,外部之气流将自各该导风径被吸入且被压缩而经环状通道进入该涡形管之内部风道内,然后再由该排风孔排出室外,自炉具上升之油烟即循此排风管道排出室外,而油烟中所夹杂之油粒子,在进入各导风径后会受离心力之作用而循着该导风径被甩入该涡形管内并汇集于其底侧,再由该导油管流至该集油件内。
以下,兹举一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做进一步之说明,其中
图1为习用除油烟机于长度方向之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于长度方向上之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于图2中3-3方向之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于图2中4-4方向之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叶轮之立体图。
请参阅附图,本实用新型之除油烟机10具有一矩形盒体状之机体12,一底罩14固接于该机体12底侧,该底罩14之断面实质上呈漏斗状,中心位置设有一集风口16,更详细的说,该底罩14具有自其底端往上渐缩之收缩集风口式之设计,如此将可藉其锥状表面18导引上升之油烟进入该集风口16。
一涡形管20藉其管壁外侧所设四个相隔90度之凸耳22及螺栓24螺固定于该底罩14内侧表面所设之四个肋条26上,该涡形管20具有一位于中央之通孔28,一位于其内部之涡卷状风道30,一位于该风道30切线方向上之排风孔32,以及一位于其内侧管壁上端之环形通道34。
一叶轮40具有一盘状身部42,多数等间隔且呈旋涡状排列之叶片44一体成型于该身部42之下盘面上,各该叶片44之起始端均设有一同向弯折之空气压缩部46,两两相邻之叶片44间则形成多数呈辐射状分布之导风径48,组合时,系将该叶轮40容置于该涡形管20之中央通孔28,并使各该叶片44之端缘与该涡形管20之管壁保持一间隙,而各该导风径48之末端则均与该环形通道34相通。
一圆形盖板50水平地固接于该涡形管20中央通孔28上端之管壁上,一马达52螺固于该圆形盖板50之上板面并使其驱动轴54与该叶轮40之轮轴耦接,用以驱动该叶轮40旋动。
二集油杯60分别固接于该底罩14最底侧之二端,二导油管62分别以其一端与该涡形管20底侧管壁设之贯孔64连接,另一端则延伸至各该集油杯60内。
藉此,马达52开始运转时,该叶轮40将跟著旋转,于是,自炉具上升之油烟将由该底罩14之集风口16被吸入至该叶轮40各导风径48之起始端,油烟在此位置将受各该叶片44空气压缩而沿著各该导风径48经该环形通道34进入该涡卷状风道30内,然后再循该风道30而至该排风孔32排出室外(以上所述油烟之行进路径如第一图箭头方向所示),另外,夹杂于油烟中之油粒子在行进至各该导风径48之末端时,将因离心力之作用而被甩至该涡形管20之内部管壁上,然后再沿著管壁流至该涡卷状风道30之最底侧,最后再由各该贯孔64流出并循着该导油管62而汇集于各该集油杯60内。
由前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之除油烟机藉由独特设计之涡形管20及叶轮40之配合,对外部气流将产生极大的吸力,如此习用除油烟机吸力不强之缺点即可克服,再者,由于该底罩14具有一自底逐渐往上收缩之锥状导引面,因此自炉具上升之油烟将会循着该导引面而自该集风口16被吸入,如此即可解决习用除油烟机所产生生油烟在上升途中会往四处散逸之问题。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之除油烟机,它包含有一机体,一底罩,一导风装置,一排风装置,及一马达,其特征在于,上述底罩之断面呈漏斗状,固接于该机体底侧,具有一位于中心位置之集风口;上述导风装置包括有一涡形管,它具有一中央孔道,一涡卷状风道环绕该孔道且与其相通,以及一排风孔位于该涡卷状风道之切线方向上,该涡形管系以该中央孔道与该底罩集风口共轴之方式固置于该底罩内侧;上述排风装置包括有一叶轮,它具有多数等间隔且呈旋涡状排列之叶片以及多数位于二相邻叶片间呈辐射状分布之导风径,该叶轮系以其轮轴与该涡形管中央孔道共轴之方式容置于该孔道内,且使各该导风径与该涡旋状风道相通;上述马达以驱动轴耦接于该叶轮轮轴之方式固接于该涡形管上端;还具有至少一集油件固接于该底罩之外侧底端;以及一集油管连通该涡旋卷状风道底部与该集油件。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除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涡形管之排风孔系延伸至该机体外侧。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除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叶轮各叶片之起始端均设有一往同向弯折预定角度之空气压缩部。
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除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叶轮之各导内径系藉由一位于该涡形管内侧管壁上端之环状通道与该涡卷状风道相通。
5.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之除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叶轮之各导风径系其末端与该环状通道相通。
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除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更包含有一圆形盖板系固接于该涡形管中央孔道上端之管壁上。
7.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之除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马达系固定于该圆形盖板上方且使其驱动轴经该盖板往下透出。
8.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之除油烟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叶轮系置于该涡形管之中央孔道内且位于该圆形盖板下方,而其轮轴则与该马达之驱动轴耦接。
专利摘要一种改良之除油烟机,具有一机体,一断面呈漏斗状之底罩固接于该机体底侧,一涡形管固置于该集风口上方,一中央孔道与该集风口相通,一位于内部之涡旋状风道与该中央孔道相通,以及一位于该涡旋状风道切线方向上排风孔,一叶轮容置于该中央孔道内,其具有多数等间隔呈涡状排列之叶片,以及多数位于两叶片间呈辐射状分布之导风径,各该导风径之末端均与该涡旋状风道相通,一马达固置于该涡形管上其驱动轴与该叶轮之轮轴耦接。
文档编号F24C15/20GK2153000SQ9320136
公开日1994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1993年1月5日 优先权日1993年1月5日
发明者林允进 申请人:林允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