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传热窝旋辐射燃烧稳定的炊暖多用煤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炉具,是一种传热窝旋辐射燃烧稳定的炊暖多用煤炉。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燃煤炉具品种很多,大多数炊暖两用煤炉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由火炉和水套两部分组成,按水套形式分为1)简单水套式,水套套在炉芯外,这种炉型换热不充分,换热效率低煤耗高;2)炉膛水套加烟道水套式,两水套衔接困难,封火后烟囱水套不起吸热作用,而起放热降温作用;3)翅片水套式,靠憋火系统高温换热,换热效率高,但操作不便,炊事性有差,易炊暖矛盾相互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热窝旋辐射燃烧稳定的炊暖多用煤炉,以解决简单水套式换热不充分,换热效率低煤耗高;炉膛加烟囱水套式两水套衔接困难,封火后烟囱水套不起吸热作用,而起放热降温作用;翅片水套式炊事性能差,炊暖矛盾相互影响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传热、辐射原理,在上述炉型基础上优化设计而成,该炉是由火炉和水套两部分组成,火炉是由炉门、炉腿、炉壳、传热层、炉芯、烟囱、炉圈、炉腔组成,水套分为3部分,在传热层外套有预热水套,水套下端部有进水管,上面由连通管连通有翅片水套,在烟囱外套有烟囱水套,由连通管与翅片水套连通,在烟囱水套上端部设有出水管,在预热水套与炉壳间设有空气隔热层,烟囱下口位于翅片水套下侧。
翅片水套下侧面均布有至少3根连通管,至少有4片弧形翅片,翅片高22--26mm。
原理冷水由预热水套预热,经翅片水套高温换热,然后进入烟囱水套再次吸热,高温水可供洗澡、取暖;燃煤高温焰气由炉芯出来可直接进行炊事,若盖好炉圈,焰气在烟囱的吸力下沿翅片水套下侧翅片旋转进入烟囱,经烟囱水套再次热交换低温烟气排空。
该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水套分为3部分换热充分,换热效率高、省煤;2)设有翅片水套,水升温快温度高;3)封火后换热性能好,暖气温度高,维持时间;4)传热水套与翅片水套间距小炊事时火力集中,炊事时间短;5)功能多,可炊事、可供热水洗澡、取暖。
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传热窝旋辐射燃烧稳定的炊暖多用煤炉结构示意图;图2翅片水套仰视图。
图1--2中炉门(1)、炉腿(2)、炉壳(18)、传热层(6)、炉芯(7)、烟囱(10)、炉圈(12)、(13)、(14),炉腔(15)与现有相同,燃煤(19)采用蜂窝煤、型煤或散煤,若采用散煤需更换炉芯。水套分为3部分,在传热层(6)外套有预热水套(5),水套间距为12--16mm,高300--400mm与四块蜂窝煤高度相同,其下端部设有进水管(3),上面由连通管(8)连通有翅片水套(16),翅片水套呈圆环形,中心圆孔直径与炉芯上口直径相同,其外径等于或大于预热水套外径,水套间距为12--16mm,下外侧面均布有至少3根连通管(8)、至少4片弧形翅片(17),翅片(17)高22-26mm,翅片水套上外侧设有连通管(20),与烟囱水套(11)相连通,烟囱水套(11)套在烟囱(10)外下部,水套上端部有出水管(9);预热水套与炉壳(18)之间设有空气隔热层(4),可起到保温隔热作用,烟囱(10)下口位于翅片水套(16)下侧,可保证封火后水温高,炊事时不影响暖气。
权利要求1.一种传热窝旋辐射燃烧稳定的炊暖多用煤炉是由火炉和水套两部分组成,火炉是由炉门(1)、炉腿(2)、炉壳(18)、传热层(6)、炉芯(7)、烟囱(10)、炉圈(12)、(13)、(14)、炉腔(15)组成,其特征在于水套分为3部分,在传热层(6)外套有预热水套(5),水套下端部有进水管(3),上面由连通管(8)连通有翅片水套(16),在烟囱(10)外设有烟囱水套(11),由连通管(20)与翅片水套(16)相连通,烟囱水套(11)上端部设有出水管(9),在预热水套(5)与炉壳(18)间设有空气隔热层(4),烟囱(10)下口位于翅片水套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炊暖多用煤炉,其特征在于翅片水套(16)水套间距为12-16mm,下侧面均布有至少3根连通管(8),至少4片弧形翅片(17),翅片高22-26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炊暖多用煤炉,其特征在于预热水套(5)水套间距为12--16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炊暖多用煤炉,其特征在于燃煤(19)采用蜂窝煤、型煤或散煤。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传热窝旋辐射燃烧稳定的炊暖多用煤炉,其特点是:水套分为3部分,在传热层外套有预热水套,水套下端部有进水管,上端由管连通有翅片水套,翅片高22—26mm,翅片水套由管连通有烟囱水套,其上端部有出水管,在预热水套与炉壳间设有空气隔热层,烟囱下口位于翅片水套下外侧,预热、翅片水套间距均为12—16mm,该炉热能利用充分,换热效率高省煤,炊事火力集中,取暖升温快温度高,功能多可炊事、取暖、洗澡。
文档编号F24C1/14GK2283807SQ96240770
公开日1998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1996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1996年9月28日
发明者刘世昌 申请人:刘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