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室内机组及其风向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4572294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室内机组及其风向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机组的主要部分由直流式送风机构成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及其风向控制方法。


图11及图12是表示例如与实公平7-49288号公报所示的现有空调机室内机组类似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示意图,图11是空调机室内机组的横剖侧视图,图12是说明图11所示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送出气流的状况的说明图。图中,1是设置在室内(图中未示出)的分体式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箱体,室内机组的主要部分由直流式送风机构成。
2是直流式送风机的叶轮,3是在设在叶轮2的下游侧(即送风侧)的箱体1开口送出的风路,该风路由形成背面侧的背面板4及形成前面侧的前面板5构成,还形成送风口6。7是两片风向板,它们互相分离且配置为与送风口6的纵向平行,并通过水平方向的轴线支枢在送风口6处,例如可在图示的范围内转动。8是设在箱体1上、配置在叶轮2的上游侧的热交换器。
现有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如上构成,叶轮2由电动机(图中未示出)驱动旋转,使空气获得能量,提高风压。如图12中的箭头P所示,被升压的送风空气流由送风风路3导向而从送风口6送出,上述送风风路3由直线构成一定角度的圆锥状,送风口6一侧的幅度扩大。通过这样构成,能使从送风风路3送出的空气恢复静压,同时能获得扩散作用。
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8时,进行热交换而变成冷风或热风,从送风口6送到室内,进行空气温度的调节。
由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驱动风向板7,通过改变其取向状态,控制送出气流的方向。
说明送出气流的方向的控制方法。
图13~图15是与图11一起说明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的说明图,图13是说明图11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送出气流的状况的说明图,图14是说明设置了图11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室内状态的纵剖面图,图15是说明设置了图11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室内的另一状态的纵剖面图。
7是设在送风口6处的两片风向板,二者互相分离且配置为与送风口6的纵向平行,并通过水平方向的轴线支枢在送风口6处。如图所示,装配为可通过支枢轴线转动。C是由直流式送风机产生的冷风,D是室内的空气流。
E是如图13所示附着在风向板7的下表面上的凝结的露水。
图14及图15所示的折线是室内的等温线,在图14中,沿室内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是低温区,在图15中,低温空气在室内的高处流动。
如下所述,根据上述室内机组的结构及配置的情况的不同,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即,叶轮2由电动机(图中未示出)驱动旋转,冷风经送风风路3从送风口6送出。然后,由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转动风向板7,改变其方位,从而改变冷风的送出方向。
即,当风向板7按照图11中的虚线所示的第1状态F配置时,如图15中的箭头A所示,冷风沿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输送。
另外,当风向板7按照图11中的实线所示的第2状态G、即比第1状态F向下的状态配置时,如图14中的箭头B所示,冷风沿着比水平方向低的向下的方向输送。
在上述现有的空调机室内机组中,由送风风路3进行的空气扩散作用不够充分,有必要扩大送风风路3的扩散角。可是,如果过大地增大送风风路3的扩散角,则送出气流变得不稳定,噪音增大。
另外,由送风风路3将由直流式送风机产生的吸入空气的速度能量分量即动压恢复成静压的作用不够充分,再者,存在沿送风口6的开口宽度方向即图9中的左右方向的扩散窄、不能获得最佳扩散作用的问题。
所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了获得水平风向或向下的风向,配置在送风口6的风向板7的偏向角度变大,致使由风向板7造成的送风损失增大,风量减小,噪音增大。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中,进行室内的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时,将风向板7配置成第2状态G即向下的状态,如图14中的箭头B所示,冷风向下方输送。这时,如图14所示,冷风直接吹到室内的居住者身上,存在使人感到寒冷或不快的不理想状况。
另外,为了不使冷风直接吹到室内的居住者身上,将风向板7配置成第1状态F(即比第2状态G向上的状态),如图15中的箭头A所示,冷风沿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输送。这时,冷风不直接吹到室内的居住者身上,能获得舒适的制冷或除湿作用。
可是,按风向板7的第1状态F沿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输送冷风时,如图13所示,由直流式送风机产生的冷风C离开风向板7的下表面流动。而且,如图13所示,室内空气流D在其离开的地方进入,并在风向板7的下表面上产生露水E,存在露水逐渐增大直至滴下的问题。另外,风向板7配置成第2状态G向下方送风时,冷风C不离开风向板7。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将吸入的空气的动压有效地恢复成静压、能获得所要求的送风性能、而且噪音小的空调机室内机组。
另一个目的在于获得这样一种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即在进行室内的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时,通常将由直流式送风机产生的冷风沿着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输送,必要时沿着使风向板上的露水消失的方向输送。
本发明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包括箱体;配置在该箱体内、设在构成直流式送风机的叶轮的下游侧、形成送风风路的背面的背面板;以及有3个送风面的前面板,这3个送风面分别是配置为靠近用来形成上述送风风路的前面的叶轮、上述送风风路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由上述背面板构成的基准面的方向倾斜的第一送风面;配置在该第一送风面的送出端一侧、上述送出边缘侧沿离开上述基准面的方向倾斜的第二送风面;以及设在该第二送风面的送出端一侧、上述送出边缘侧沿离开上述基准面的方向倾斜20°~30°的第三送风面。
另外,送风风路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倾斜0°~5°的为第一送风面,送风风路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倾斜7°~15°的为第二送风面,同时包括在上述第一送风面、第二送风面及第三送风面互相相对的连接部分形成倾斜连续变化的曲面。
另外,第一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第二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以及第三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分别为0.3以上。
另外,还包括形成背面板的送出边缘部分的边缘构件及靠近上述背面板的送风口设置且比上述边缘构件更靠近叶轮一侧配置的偏向构件,使上述偏向构件在上述送风口处沿送风方向的深度尺寸为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的0.3倍以下,而且使上述偏向构件的上表面的前端部配置为比基部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远离并倾斜10°~25°,将沿上述送风风路中的上述背面板的气流引导到沿着设在上述送风口的风向板的方向。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是在本发明的第1方面或第2方面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组中,将配置在送风口、通过水平方向的轴线支枢着且被进行状态控制的风向板配置成第一状态,沿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输送由上述直流式送风机产生的冷风,根据上述冷风的出口温度和设置上述室内机组的室内的温度及湿度设定由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风向板送风时的结露极限时间,经过该结露极限时间后,将上述风向板从第一状态变为向下送风的第二状态,使上述风向板上的露水消散,然后将上述风向板恢复到上述第一状态。
另外,采用下述控制方法,即,使风向板在第二状态时送出的冷风风速比上述风向板为第一状态时送出的冷风风速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是空调机室内机组的横剖侧视图。
图2是与图1相当的、说明图1所示空调机室内机组中的送风气流的状况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与图1中的送风风路的结构有关的噪音·风量的特性曲线图。
图4是表示与图1中的送风风路的送风面的深度尺寸有关的噪音·风量的特性曲线图。
图5是表示与图1所示的送风风路中的偏向构件的深度尺寸有关的噪音·风量的特性曲线图。
图6与上述图1相当,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7与上述图1相当,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示意图,是空调机室内机组的横剖侧视图。
图9是说明图8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的控制顺序的框图。
图10是图9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中的与给定室温下的湿度及出口温度对应的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的结露极限时间的曲线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示意图,是空调机室内机组的横剖侧视图。
图12与图11相当,是说明图11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中的送风气流的状况的说明图。
图13是图11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说明设置了图8及图11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室内状态用的纵剖面图。
图15是说明设置了图8及图11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室内的另一状态用的纵剖面图。
实施例1图1~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图1是空调机室内机组的横剖侧视图,图2是与图1相当的说明图1所示空调机室内机组中的送风气流的状况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与后文所述的送风风路的结构有关的噪音·风量的特性曲线图,图4是表示与后文所述的送风风路的送风面的深度尺寸有关的噪音·风量的特性曲线图,图5是表示与后文所述的送风风路中的偏向构件的深度尺寸有关的噪音·风量的特性曲线图。
图中,1是是2置在室内(图中未示出)的分体式空调机的室内机组的箱体,室内机组的主要部分由直流式送风机构成。2是直流式送风机的叶轮,3是设在叶轮2的下游侧即送风侧、在箱体1上设有开口的送风风路,它由形成背面侧的背面板4及形成前面侧的下文所述结构的前面板5构成,另外还形成送风口6。
7是两片风向板,它们互相分离,配置为平行于送风口6的纵向,并通过水平方向的轴线支枢在送风口6处,可在图1所示的范围内转动。8是设在箱体1上、配置在叶轮2的上游侧的热交换器。
另外,前面板5由第一送风面、第二送风面及第三送风面构成。即,9是第1送风面,靠近叶轮2配置的送风风路3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由后面板4构成的基准面10的方向配置,相对于基准面10在图1所示的角度X内倾斜0°~5°设置。
11是第二送风面,配置在第一送风面9的送出端一侧,送风风路3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基准面10的方向配置,相对于基准面10在图1所示的角度Y内倾斜7°~15°设置。12是第三送风面,配置在第二送风面11的送出端一侧,送风风路3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基准面10的方向配置,相对于基准面10在图1所示的角度Z内倾斜20°~30°设置。
另外,如图1所示,在第一送风面9、第二送风面11及第三送风面12互相相对的连接部分形成倾斜连续变化的曲面。
另外,在图1中,LA是第一送风面9的深度尺寸,LB是第二送风面11的深度尺寸,LC是第三送风面12的深度尺寸,W是送风风路3的高度尺寸。
13是设在背面板4靠近送风口6处、且平行于送风口6的纵向配置的偏向构件,沿离开基准面10的方向将其前端部配置得远离基部,其上表面相对于基准面10在图1所示的角度θ内倾斜10°~25°设置,另外,偏向构件13沿送风口6中的送风方向的长度即深度尺寸为送风风路3的高度尺寸的0.3倍以下。
131是比偏向构件13更靠近送风口6形成的、用来形成背面板4的送风口6的边缘部分的边缘构件。
14是前端风向板,它设在第三送风面12在送风口6一侧的端部,且配置为平行于送风口6的纵向。
在如上构成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送风口装置中,叶轮2由电动机(图中未示出)驱动旋转,使空气获得能量,提高风压。而且,送风风路3如下构成,即,第一送风面9、第二送风面11及第三送风面12呈图2所示的状态,即在横剖面中,深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由弯曲成突出的凸面形状的前面板5和背面板4构成,前面侧呈弯曲的非扩展形状,送风口6一侧呈扩宽的形状。
而且,在该送风风路3中,如图2中的箭头Q所示,升压后的送风空气流被引导而从送风口6送出。于是,由送风风路3送出的空气恢复静压,还产生扩散作用。另外,由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驱动风向板7,改变其状态,控制送出空气的方向。
另外,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8时进行热交换,变成冷风或热风,从送风口6送到室内,进行空气调节作用。
而且,在图1~图5的实施例中,第三送风面12设定得在图1所示的角度Z内相对于基准面10倾斜20°~30°。因此,能由送风风路3将吸入的空气的动压有效地恢复成静压。另外,能使送出的气流不离开前面板。因此,能获得有效的送风作用,送出的气流稳定,噪音小,另外,能利用送风风路3获得所要求的送出气流的扩散作用。
另外,在图1~图5的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面9设定得相对于基准面10在图1所示的角度X内倾斜0°~5°。另外,第二送风面11设定得相对于基准面10在图1所示的角度Y内倾斜7°~15°。另外,第三送风面12设定得相对于基准面10在图1所示的角度Z内倾斜20°~30°。因此,根据图3(a)(b)(c)所示的特性,如图2中的箭头Q所示,送风气流在送风风路3中以较大的角度送出。
因此,能使为获得水平风向或向下的风向而配置在送风口6处的风向板7的偏向角度小。从而能减少由风向板7造成的水平风向或向下的风向的送出风压的损失,能防止减少风量和噪音增大。因此,能肃静地运转,而且能容易地获得所需的送风性能。
另外,在图1~图5的实施例中,使与图1所示的送风风路3的高度尺寸W对应的第一送风面9的深度尺寸LA、第二送风面11的深度尺寸LB、第三送风面12的深度尺寸LC分别满足LA/W、LB/W、LC/W≥0.3。利用根据该条件得到的送风风路3的形状,能将由直流式送风机的叶轮2产生的吸入空气的动压充分地恢复成静压。
因此,利用图4所示的特性,能获得在叶轮2的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增加风量、或者在风量相同的情况下减少噪音的送风性能。
另外,在图1~图5的实施例中,偏向构件13设在靠近背面板4的送风口6处,其上表面配置为相对于基准面10在图1所示的角度θ内倾斜10°~25°,另外,将沿偏向构件13的送风口6中的送风方向的长度即深度尺寸形成为送风风路3的高度尺寸的0.3倍以下。因此,即使以小的偏向角度设定风向板7,也能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水平风向或向下的风向。
即,对应于相同的水平风向或向下的风向,能使风向板7的偏向角度小。因此,能减少由风向板7造成的水平风向或向下的风向的送出风压的损失,利用图5所示的特性,对应于风向相同、噪音相同时,能获得风量增加的送风性能。
实施例2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与上述图1相当,图6的其它部分与图1~图5的实施例一样,构成空调机室内机组。图中与图1~图5相同的部分表示相当的部分。
15是设在背面板4靠近送风口6处、且平行于送风口6的纵向配置的偏向构件,其前端部配置为比基部更沿离开基准面10的方向远离,其上表面如图6所示,设定得相对于基准面10倾斜适当的角度,在靠近送风口6处形成陷下去的凹部。另外,偏向构件15在送风口6处沿送风方向的长度即深度尺寸形成为送风风路3的高度尺寸的0.3倍以下。
在如上构成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送风口装置中,叶轮2由电动机驱动,另外,由第1送风面9、第2送风面11及第3送风面12构成前面板5,且设有由前面板5和背面板4构成的送风风路3。另外,备有偏向构件15及前端风向板14。
因此,虽然省略了详细说明,但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也能获得与图1~图5中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
另外,通过采用由绝热材料制成的偏向构件15,能提高冷气流通过送风风路3时的抗结露能力。
另外,还设有形成背面板4的送风口6的边缘部分的边缘构件131及靠近背面板4的送风口6设置且比边缘构件131更靠近叶轮2一侧配置的偏转构件15这两个构件。因此,在上述两者之间的凹陷处,送风风路3中的空气流能很好地沿偏转构件15流过,从而能防止结露,而且在上述两者之间能更容易地进行露水处理。
实施例3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与上述图1相当,图7的其它部分与图1~图5的实施例一样,构成空调机室内机组。图中与图1~图5及图6相同的部分表示相当的部分,17是由板材构成的、安装在偏向构件15的背面的带毛薄板。
在如上构成的空调机室内机组中,叶轮2由电动机驱动,另外,由第一送风面9、第二送风面11及第三送风面12构成前面板5,且设有由前面板5和背面板4构成的送风风路3。另外,包括偏向构件15及前端风向板14。因此,虽然省略了详细说明,但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也能获得与图1~图5及图6中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
另外,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安装了由板材构成的、安装在偏向构件15的背面的带毛薄板,所以,能收回冷气流通过送风风路3时产生的露水。
实施例4图8至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所示的结构与上述图1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相同,同时,与图14及图15相同,配置在室内。
图9是说明图8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的控制顺序框图,图10是图9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中的、与给定室温下的湿度及出口温度对应的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的结露极限时间的曲线图。
图中,在步骤S1中选择向上送风方式,将风向板7配置成第1状态F,沿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输送由射流送风机产生的冷风。在步骤S2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利用设在室内的检测部检测室温TR1(℃)、由射流送风机产生的冷风的出口温度T(Ta>Tb>Tc)及湿度。在步骤S3中,由空调机室内机组的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进行结露极限时间t的设定工作,设定t=tw(分)。
步骤S4是由空调机室内机组的控制装置进行的控制动作,根据室温TR1(℃),指令如下方式在tw(分)时间内,将风向板7配置成第一状态F,由射流送风机沿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输送冷风。然后,如果经过了时间tw(分),则在短时间内指令如下方式将风向板7配置成第二状态G,由射流送风机从向上送风方式改为向下送风方式输送冷风。因此,能使在风向板7的下表面上产生的露水消失,然后,反复发出向上送风方式和向下送风方式的指令。
根据上述结构,在控制装置的微机中,对应于室温TR1(℃)设定与图10所示的规定室温下的湿度及送风温度对应的、且由射流送风机的冷风向上送风方式决定的结露极限时间。然后,在执行了选择向上送风方式的步骤S1的状态下,在步骤S2中,由检测部检测室温TR1(℃)等各数据,在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设定工作的步骤S3中设定结露极限时间tw(分)。
然后,由空调机室内机组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在步骤S4中发出指令,经过时间tw(分),将风向板8配置成第1状态F,沿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输送冷风,执行向上送风方式。然后,经过时间tw(分),将风向板7配置成第二状态G,在短时间内执行从向上送风方式变为向下输送冷风的向下送风方式,然后,反复执行向上送风方式和向下送风方式。
因此,进行室内的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时,在通常状态下,将风向板7配置成第1状态F,沿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输送冷风,执行向上送风方式。从而,能消除冷风直接吹到室内的居住者身上而使人感到寒冷和不快的不理想情况。
而且,如果由于向上送风方式而在风向板7上附着的露水达到与室温TR1(℃)对应的结露极限时,即如果经过了进行向上送风方式的结露极限tw(分)时,便将风向板7配置成第2状态G,在短时间内执行从向上送风方式变为向下输送冷风的向下送风方式。因此,在风向板7的下表面上产生的露水消失,所以,大体上能使冷风不直接吹到室内的居住者身上,也不产生露水增多的不理想情况,能获得舒适的制冷或除湿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风向板7取第二状态G时的冷风风速控制得比风向板7取第一状态F时的冷风风速低。
通过如上控制,使得风向板7取第二状态G时的冷风的输送速度变低,所以,吹到室内的居住者身上的冷风变弱,能提高制冷或除湿时的舒适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图8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说明了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但即使将该方法用于图11中的空调机室内机组,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机室内机组设有箱体;配置在该箱体内、设在构成直流式送风机的叶轮的下游侧、形成送风风路的背面的背面板;以及有三个送风面的前面板,这3个送风面分别是配置为靠近用来形成上述送风风路的前面的叶轮、上述送风风路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由上述背面板构成的基准面的方向倾斜的第一送风面;配置在该第一送风面的送出端一侧、上述送出边缘侧沿离开上述基准面的方向倾斜的第二送风面;以及设在该第二送风面的送出端一侧、上述送出边缘侧沿离开上述基准面的方向倾斜20°~30°的第三送风面。
这样,由于第三送风面在送风风路中的送出边缘侧安装得沿离开上述基准面的方向倾斜20°~30°,所以,能由送风风路将由直流式送风机吸入的空气的动压充分地恢复成静压,另外,能使送出的气流不离开前面板。因此,能获得有效的送风作用,送出的气流稳定,能进行肃静的运转,而且,具有能获得由送风风路产生的所要送出气流的扩散作用。
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将送风风路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倾斜0°~5°的面作为第一送风面,将送风风路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倾斜7°~15°的面作为第二送风面,同时设有在上述第1送风面、第2送风面及第3送风面互相相对的连接部分形成倾斜连续变化的曲面。
这样,由于第一送风面、第二送风面及第三送风面分别在送风风路中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倾斜地安装,所以,能由送风风路将由直流式送风机吸入的空气的动压充分地恢复成静压,另外,能使送出的气流不离开前面板,以更宽的角度送出。因此,能获得有效的送风作用,送出的气流稳定,能进行肃静的运转,而且具有能利用送风风路获得所要求的扩散作用的效果。
另外,能使为了获得水平风向或向下的风向而配置在送风风路的送风口处的风向板的偏向角度小。从而能减少由风向板造成的水平风向或向下的风向的送出风压的损失,能防止减少风量和噪音增大。因此,能肃静地运转,而且具有提高送风性能的效果。
另外,如上所述,分别将本发明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第一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第二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以及第三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设定为0.3以上。
而且,由于第三送风面在送风风路中的送出边缘侧安装得沿离开上述基准面的方向倾斜20°~30°,所以,能由送风风路将由直流式送风机吸入的空气的动压充分地恢复成静压,另外,能使送出的气流不离开前面板。因此,能获得有效的送风作用,送出的气流稳定,能进行肃静的运转,而且具有能利用送风风路获得所要的送出的气流的扩散作用的效果。
另外,利用将各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设定在0.3以上而得到的送风风路的形状,能将由直流式送风机吸入的空气的动压充分地恢复成静压。因此,能获得在叶轮的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增加风量、或者在风量相同的情况下减少噪音的送风性能。
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包括形成背面板的送出边缘部分的边缘构件及靠近背面板的送风口设置且比边缘构件更靠近叶轮一侧配置的偏向构件,使偏向构件在上述送风口处沿送风方向的深度尺寸为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的0.3倍以下,而且使上述偏向构件的上表面的前端部比基部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更远离并倾斜10°~25°配置,将沿送风风路中的背面板的气流引导到沿着设在送风口的风向板的方向。
而且,由于第三送风面在送风风路中的送出边缘侧安装得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倾斜20°~30°,所以能由送风风路将由直流式送风机吸入的空气的动压充分地恢复成静压,另外,能使送出的气流不离开前面板。因此,能获得有效的送风作用,送出的气流稳定,能进行肃静的运转,而且具有能获得由送风风路产生的所要求的送出气流的扩散作用。
另外,由于偏向构件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倾斜10°~25°配置在背面板靠近送风口处,所以,即使以小的偏向角度设定风向板,也能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水平风向或向下的风向。因此,能减少由风向板造成的水平风向或向下的风向的送出风压的损失,对应于风向相同、噪音相同时,具有能获得风量增加的送风性能的效果。
另外,使上述偏向构件在送风口处沿送风方向的深度尺寸为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的0.3倍以下。因此,即使以小的偏向角度设定风向板,也具有能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水平风向或向下的风向的效果。
再者,在形成背面板的送风口的边缘部的边缘构件及靠近背面板的送风口设置且配置为比边缘构件更靠近叶轮一侧的偏向构件两者之间,能很好地发挥送风风路中的空气流在偏向构件上的去湿效果。因此,具有防止结露的效果,另外,在上述两者之间容易进行露水的处理。
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将配置在送风口、通过水平方向的轴线支枢着且被进行状态控制的的风向板配置成第一状态,沿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输送由上述直流式送风机产生的冷风,根据上述冷风的出口温度和设置上述室内机组的室内的温度及湿度,设定由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风向板送风时的结露极限时间,经过该结露极限时间后,将上述风向板从第一状态变为向下送风的第二状态,使上述风向板上的露水消散,然后将上述风向板恢复到上述第一状态。
因此,进行室内的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时,在通常状态下,将风向板配置成第一状态,执行向上方输送冷风的送风方式,如果通过向上送风而附着在风向板上的露水对应于室温达到了结露极限,便将风向板配置成第二状态,执行向下方输送冷风的送风方式。因此,在风向板上产生的露水消失,大体上能使冷风不直接吹到室内的居住者身上,也不产生露水增多的不理想情况,能获得舒适的制冷或除湿效果。
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将风向板为第二状态时送出的冷风风速控制得比风向板为第一状态时送出的冷风风速低。
因此,进行室内的制冷运转或除湿运转时,在通常状态下,将风向板配置成第一状态,执行向上方输送冷风的送风方式,如果通过向上送风而附着在风向板上的露水对应于室温达到了结露极限,便将风向板配置成第二状态,执行向下方输送冷风的送风方式。因此,在风向板上产生的露水消失,大体上能使冷风不直接吹到室内的居住者身上、也不产生露水增多的不理想情况,能获得舒适的制冷或除湿效果。
另外,由于风向板取第二状态时的冷风的输送速度变低,所以吹到室内的居住者身上的冷风变弱,具有能提高制冷或除湿时的舒适性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机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配置在该箱体内、设在构成直流式送风机的叶轮的下游侧、形成送风风路的背面的背面板;以及有3个送风面的前面板,这3个送风面分别是配置为靠近用来形成上述送风风路的前面的叶轮、上述送风风路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由上述背面板构成的基准面的方向倾斜的第一送风面;配置在该第一送风面的送出端一侧、上述送出边缘侧沿离开上述基准面的方向倾斜的第二送风面;以及设在该第二送风面的送出端一侧、上述送出边缘侧沿离开上述基准面的方向倾斜20°~30°的第三送风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送风风路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倾斜0°~5°的为第一送风面,送风风路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倾斜7°~15°的为第二送风面,同时包括在上述第一送风面、第二送风面及第三送风面互相相对的连接部分形成倾斜连续变化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第一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第二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以及第三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分别为0.3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背面板的送出边缘部分的边缘构件及靠近上述背面板的送风口设置且比上述边缘构件更靠近叶轮一侧配置的偏向构件,使上述偏向构件在上述送风口处沿送风方向的深度尺寸为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的0.3倍以下,而且使上述偏向构件的上表面的前端部配置得比基部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远离并倾斜10°~25°,将沿上述送风风路中的上述背面板的气流引导到沿着设在上述送风口的风向板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背面板的送出边缘部分的边缘构件及靠近上述背面板的送风口设置且比上述边缘构件更靠近叶轮一侧配置的偏向构件,使上述偏向构件在上述送风口处的沿送风方向的深度尺寸为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的0.3倍以下,而且使上述偏向构件的上表面的前端部比基部沿离开基准面离开的方向倾斜10°~25°配置,将沿上述送风风路中的上述背面板的气流引导到沿着设在上述送风口的风向板的方向。
6.一种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组中,将配置在送风口、通过水平方向的轴线支枢着且被进行状态控制的的风向板配置成第一状态,沿水平方向及向上的方向输送由上述直流式送风机产生的冷风,根据上述冷风的出口温度和设置上述室内机组的室内温度及湿度,设定由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风向板送风时的结露极限时间,经过该结露极限时间后,将上述风向板从第一状态变为向下送风的第二状态,使上述风向板上的露水消散,然后将上述风向板恢复到上述第一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第二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以及第三送风面的深度尺寸和送风风路的高度尺寸之比分别为0.3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组的风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使风向板为第二状态时送出的冷风风速比上述风向板为第一状态时送出的冷风风速低。
全文摘要
能将吸入的空气的动压有效地恢复成静压、获得所要送风性能、肃静地工作的空调机室内机组,在叶轮的下游侧,由背面板形成送风风路的背面,将在送风风路中的送出边缘侧沿离开基准面的方向倾斜的第一送风面靠近叶轮配置,将沿上述方向倾斜的第二送风面配置在第一送风面之后,将沿上述方向倾斜20°~30°的第三送风面配置在第二送风面之后,由上述三个送风面构成前面板,并由前面板形成送风风路的前面。
文档编号F24F13/14GK1174968SQ9711741
公开日1998年3月4日 申请日期1997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1996年8月23日
发明者地口聪, 池田尚史, 铃木智子, 粂川惠理子, 森主宪, 今城康雄, 菅原作雄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