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闭路槽道排潮式木材干燥窑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对木材干燥窑排潮结构的改进和完善。
现有木材干燥窑无论是顶风窑,还是底风窑都存在排潮时材堆有死区或弱区,使排潮的速度慢,整个材堆排潮效果不匀,而且窑内升降温速度也慢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种适用于无论是顶风窑,还是底风窑的闭路槽道式排潮装置,采用该装置后可使干燥窑的排潮速度加快,材堆无死区和弱区,整个材堆排潮均匀,而且窑内升降温速度大大加快。
本实用新型包含有壳体、加热器、电机、风机、隔风板、进气孔道,它还包含有排气槽道、排潮联动控制机构。加热器与隔风板等高设置,并都与壳体上盖平行地固定在壳体内的下部。风机、电机都固定在隔风板和加热器下面的壳体底部上。进气孔道设置在壳体的侧壁内,排气槽道设置在壳体侧壁的内表面上,在槽道的上表面均匀间隔地覆盖着挡板,挡板与挡板之间的空间即是排气槽道的进气口,这些进气口都处在隔风板和加热器的上面。进气孔道的进气口和排气槽道的出气口都设置在壳体上盖的外面,进气孔道的出气口设置在隔风板和加热器的下面。排潮联动控制机构由翻板、驱动杆、百页窗、连杆组成。翻板的中间由轴镶在排气槽道出气口下面的壳体内,驱动杆上端镶在翻板下面的燕尾槽内,百页窗的每个页的上部由轴镶在靠近排气槽道的加热器下面的支架上,百页窗每个页的下端由连杆相联,连杆的一端与驱动杆的下部相连,驱动杆镶在排气槽道内。
本实用新型由于排气槽道的进气口均匀分布在壳体整个侧壁的内侧上,所以潮气与整个材堆平行移动,下存在排潮的死区和弱区,整个材堆排潮均匀。再由于排潮的出气口和加热器的下底间隙同时关闭和开启,使窑内升温和降温的速度比原有干燥窑能提高5-7倍。本干燥窑尤其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侧剖视图,图3是排潮联动控制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是百页窗开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本实施例由壳体1、加热器2、22、电机3、风机4、隔风板5、进气孔道6、排气槽道7、排潮联动控制机构组成。加热器2、22与隔风板5等高设置,并都与壳体上盖12平行地固定在壳体1内的下部。风机4、电机3都固定在隔风板5和加热器2、22下面的壳体1底部上。进气孔道6设置在壳体1的侧壁内,排气槽道7设置在壳体侧壁的内表面上,在槽道7的上表面均匀间隔地覆盖着挡板8,挡板8与挡板8之间的空间即是排气槽道7的进气口9,进气口9都处在隔风板5和加热器2、22的上面。进气孔道的进气口10和排气槽道的出气口11都设置在壳体1上盖12的外面,进气孔道的出气口13设置在隔风板5和加热器2、22的下面。排潮联动控制机构由翻板14、驱动杆15、百页窗16、连杆17组成。翻板14的中间由轴18镶在排气槽道的出气口11下面的壳体1内,驱动杆15的上端镶在翻板14下面的燕尾槽19内。百页窗的每个页的上部都由轴21镶在加热器2下面的支架20上,百页窗每个页的下端由连杆17相联,连杆17的另一端与驱动杆15的下部相连,驱动杆15镶在排气槽道7内。
权利要求1.闭路槽道排潮式木材干燥窑,它包含有壳体(1)、加热器(2)、(22)、电机(3)、风机(4)、隔风板(5)、进气孔道(6),其待征在于它还包含有排气槽道(7)、排潮联动控制机构,排气槽道(7)设置在壳体侧壁内表面上,在槽道(7)的上表面均匀间隔地覆盖着挡板(8),挡板(8)与挡板(8)之间的空间即是排气槽道(7)的进气口(9),进气口(9)都处在隔风板(5)和加热器(2)、(22)的上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路槽道排潮式木材干燥窑,其待征在于排潮联动控制机构由翻板(14)、驱动杆(16)、百页窗(16)、连杆(17)组成,翻板(14)的中间由轴(18)镶在排气槽道的出气口(11)下面的壳体(1)内、驱动杆(15)的上端镶在翻板(14)下面的燕尾槽(19)内,百页窗(16)的每个页的上部由轴(21)镶在加热器(2)下面的支架(20)上、百页窗(16)每个页的下端由连杆(17)相联、连杆(17)的另一端与驱动杆(15)的下部相连;驱动杆(15)镶在排气槽道(7)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闭路槽道排潮式木材干燥窑,其特征在于加热器(2)、(22)与隔风板(5)等高设置,并都与壳体上盖(12)平行固定在壳体(1)内的下部。
专利摘要闭路槽道排潮式木材干燥窑,它包含有壳体1、加热器2、22、电机3、风机4、隔风板5、进气孔道6、它还包含有排气槽道7、排潮联动控制机构。排气槽道设置在壳体侧壁内表面上,在槽道的上表面均匀间隔地覆盖着挡板8,挡板之间的空间即是排气槽道的进气口9,进气口都处在隔风板和加热器的上面。本实用新型排潮时材堆不存在死区和弱区,所以排潮均匀,而且速度快,由于排潮联动控制机构的实施使窑内升降温速度比已有的可提高5—7倍。
文档编号F26B3/02GK2300055SQ9721721
公开日1998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5日 优先权日1997年5月5日
发明者高振英 申请人:高振英, 李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