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t”法多极复燃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燃煤为主的热交换装置,尤其是能够利用烟气进行多次复燃,且热效率提高、环保节能的民用和工业用热水锅炉。
目前公知的锅炉由“锅”和“炉”两大部分组成,锅体主要由锅筒和对流管束组成,炉体主要由炉排、炉壁组成。锅炉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炉膛内经第一次燃烧后产生的烟气直接作用于水冷壁和对流管束进行热交换,而后经烟道排出炉体,且消烟除尘装置作为锅炉的附属设备安装于烟道之上。这样,经第一次燃烧后产生的烟气中有许多煤粉尘、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硫化物等可燃物质,由于炉腔内严重缺氧,且火力不足以及烟气不集中,所以未能充分燃烧就排出了炉体,不仅浪费了可资利用的能源,热效率不高,而且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增加了附属设备的配套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T”法多极复燃锅炉,利用炉膛内第一次燃烧后产生的烟气混合物进行多次复燃;通过热交换室的特殊内部结构使火流呈T形状态,即由柱状转变成片状铺开行进,这样从聚到散再到聚,周而复始使火、铁、水充分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热效率;把消烟除尘装置作为锅炉本体的一部分一体制造,既借助了锅炉在消烟除尘中可资利用的蒸气和钢材,又简化了附属设备,降低了配套成本。
表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特别是采用动力鼓风时,炉膛内产生较强的火焰和较多的浓烟,为复燃室的重新燃烧创造了必需的条件。补氧装置是由炉膛内侧的通风内孔,连通通风空心夹壁与必须低于炉膛内燃烧界面适当距离的若干个外部通风孔(亦可朝内开口与鼓风腔相通,并且可调节)而组成,正常工作状态下,外界空气由外部通风孔进入空心夹壁,在空心夹壁内由下向上逐渐上升,同时空气受锅筒的作用也逐渐被加热,当空气中的氧气由通风内孔出来时,已经是被加热的氧气,从而为复燃室的重新燃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炉膛上方设置复燃室,复燃室可视其需要设置若干极(可增减),第一极底部为一锅底状,锅底中心为一较大的圆形进火口,其周边有若干个较小的辅助进火口,周身有两排斜向进烟道(一般采用管状),靠近底部的室外周边延伸至与炉身相接形成大循环,并在其上有若干个进烟小孔,复燃室顶部中央为一出火小口,室内还可安装一备用电子点火装置,第二极复燃室与第一极复燃室紧密相连,其底部只有一个进火小口,亦即第一极复燃室的出火口,底部为平底,其它构造与第一极复燃室相同,如需再设置与第二极构造相同。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炉膛内的火焰由第一极复燃室底部的圆形进火口和辅助进火口进入复燃室内,其具有较高温度的浓烟与通风内孔中出来的氧气混合后,经两排斜向进烟道进入复燃室作旋转运动,并逐渐向中心集结达到很大的浓度再与复燃室底部连火口进来的明火相遇而重新燃烧,第二极以及其它极复燃室的工作原理与上相同。在复燃室上紧接一组热交换室,每一室内由一水平方向的夹水钢壁即水冷壁分隔为上下二部分,下部分的中央进火小口亦即最上一极复燃室的出火口,夹水钢壁的周边有若干个圆形进火小口与上部分相通,上部分的出火小口,亦即下一个热交换室的下部分进火小口,余类推。当从复燃室出来的火流进入热交换室的下部分后,由于受夹水钢壁的正面阻挡,火流由中心向周边漫延开去,并由周边小孔进入其上部分,而后再逐渐向中央集中,由其顶端的中央出火口进入到第二个热交换室,余类推。这样火流由聚到散再到聚,形状也由柱状到片状再到柱状周而复始,不仅使火、铁、水的接触面积增大,而且也延长了过火流程和过火时间,从而达到了提高热效率的目的。消烟除尘装置紧接热交换室,该装置与炉体一体制造,是依靠上下二个横向烟道延伸至炉体外侧时,有一个由上向下的转弯相通,并在向下转弯处安装一有倾角的喷射蒸气装置,在其正下方垂直设置一密闭的烟尘储存筒而组成,当烟气中的灰尘在烟道中向下转弯时即产生一个向下的初速度,并在最低处时受到蒸气喷湿,其重量突然增加而脱离烟道的吸引力,在密闭的烟尘储存筒中作自由落体运动,从而达到除尘之目的。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使锅炉内的烟气经复燃后,不仅充分利用了可资利用的能源,而且提高了热效率,保护了环境一举三得。此外,补氧装置、复燃室、热交换室、消烟除尘装置均可利用管材和板材加工,故结构简单,易加工制造。同时对其底部稍作改动,还可以用煤气和油作燃料进行燃烧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2是
图1的Ⅰ-Ⅰ剖示图。
图3是
图1的Ⅱ一Ⅱ剖示图。
图4是
图1的Ⅲ一Ⅲ剖示图。
图5是
图1的Ⅳ一Ⅳ剖示图。
图中1、通风外孔(外部通风孔)2、通风空心夹壁3、鼓风腔4、炉排5、炉膛6 、通风内孔7、第一极复燃室中心连火口8、第一极复燃室辅助连火口9、进烟小圆孔10、第一极复燃室外的过烟通道11、第一极复燃室12、第一极复燃室的斜向进烟道13、备用电子点火装置14、进烟小圆孔15、第一极复燃室的出火口亦即第二极复燃室的进火口16、第二极复燃室外的过烟通道17、第二极复燃室18、第二极复燃室的斜向进烟道19、储尘筒20、第三极复燃室21、第三极复燃室的出火口亦即第一极热交换室的进火口22、第一极热交换室23、第一极热交换室内沟通上下部分的圆形小孔24、水冷壁(夹水钢壁)25、第二极热交换室26、第三极热交换室27、容水空间28、炉体钢壁29、蒸气喷射装置30、第三极热交换室的出火口31、下部分横向过烟道32、上部分横向过烟道33、烟道出口34、储尘筒底部闸门。
在
图1中(暂设置三极复燃室和三极热交换室)鼓风腔(3)经炉排(4)与炉膛(5)相接,炉膛(5)内侧经通风内孔(6)、通风空心夹壁(2)和通风外孔(1)相通。炉膛(5)上置第一极复燃室(11),第一极复燃室(11)底部由中心进火口(7)和辅助进火口(8)与炉膛(5)贯通,侧面二排斜向进烟道(12)经过烟通道(10)和进烟小孔(9)与炉膛(5)相通,此外室内还安装一备用电子点火装置(13)。第二极复燃室(17)经一极复燃(11)的出火口(15)相贯通,侧面二排斜向进烟道(18)经过烟通道(16)和进烟小孔(14)与过烟通道(10)相通。第三极复燃室(20)紧接第二极复燃室(17)之上,构造与第二极复燃室(17)完全相同。第一极热交换室(22)紧接第三极复燃室(20)之上,第一极热交换室(22)的下部分由其进火口(21)与第三极复燃室(20)相贯通,其上部分由水冷壁(24)上的圆形过火小孔(23)与下部分相沟通。第二极热交换室(25)和第三极热交换室(26)与第一极热交换室(22)结构完全相同,且依次紧密迭加相连而成一体。储尘筒(19)的上部一端经蒸气喷射装置(29)和下部横向过烟道(31)和第三极热交换室出火口(30)相连通,另一端经上部横向过烟通道(32)与烟道出口(33)相通,其底部安装有闸门(34)。如图2所示,为第一极复燃室(11)的底部进火口(7)、辅助进火口(8)相互间的分布形状,斜向进烟道(12)相互间的分布形状,侧壁外进烟小孔(9)相互间的分布形状。如图3所示,第二极复燃室(17)的底部连火口(15)的形状,以及斜向进烟道(18)相互间的分布形状,储尘筒(19)的构造形状,过烟道(16)的部位,过烟小圆孔(14)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4所示,为第一极热交换室(22)上部分内,夹水钢壁即水冷壁(24)和其上沟通热交换室上下部分的圆形过火小孔(23)的分布形状以及容水空间(27)的构造形状。如图5所示,为炉膛(5)内,炉排(4)相互间的构造形状,通风内孔(6)相互间的分布形状以及通风(2)的构造形状以及容水空间(27)之间的关系。
权利要求1.一种“T”法多极复燃锅炉,由锅体和炉体二大部分组成,其特征是在炉体内增加设置复燃室和补氧装置;在锅体的热交换室内改对流管束为水冷壁,同时与锅筒一体设置消烟除尘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是补氧装置由锅筒内侧的通风内孔和通风空心夹壁以及与必须低于炉膛内燃烧界面适当距离的若干个可调节外部通风孔(开口可朝外,亦可朝内,朝内时与鼓风腔相通)相联通而组成;复燃室置于炉膛燃烧室之上,可视其需要设置若干极,最少为一极,一般为二极,第一极底部为一锅底状,锅底中心为一较大的圆形进火口,其周边有若干个较小的圆形辅助进火口,周身有两排斜向进烟道,靠近底部的室外周边延伸至与炉身相接形成大循环,并在其上有若干个进烟小圆孔,复燃室顶部中央为一出火小口,室内还可安装一备用电子点火装置,第二极复燃室与第一极复燃室紧密相连,其底部只有一个进火小口,亦即第一极复燃室的出火口,底部可以是锅底状,亦可以为平底,其它构造与第一极复燃室相同,如需再设置与第二极构造相同;紧接复燃室之上为一组热交换室,每一室由一水平方向的夹水钢壁即水冷壁分隔为上下二部分,下部分的中央进火小口亦即最上一极复燃室的出火口,夹水钢壁的周边有若干个圆形进火小口与上部分相通,上部分的出火小口,亦即下一个热交换室的下部分进火小口,余类推;消烟除尘装置紧接最上一极热交换室,该装置与炉体一体制造,是依靠上下二个横向烟道延伸至炉体外侧时,有一个由上向下的180°转弯相连通,并在向下转弯到最低处安装一有倾角的喷射蒸气装置,在其正下方垂直设置一密闭的烟尘储存筒而组成。
专利摘要一种以燃煤为主的能够利用烟气多次复燃、热效率高、消烟除尘的“T”法多极复燃锅炉,它是在已有的炉体内增加复燃室和补氧装置,在锅体内改对流管束为水冷壁,同时与锅筒一体设置有消烟除尘装置。鼓风腔、炉膛、复燃室、热交换室与消烟除尘装置由下向上顺序结构呈直立式布置。当炉膛内第一次燃烧后产生的烟气,经补氧装置作用后进入复燃室集结复燃,而后烟气再进入热交换室与水冷壁进行热交换,最后经消烟除尘装置作用后排出炉体。
文档编号F24H1/22GK2327952SQ9722483
公开日1999年7月7日 申请日期1997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1997年8月25日
发明者李俊林 申请人:李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