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热轨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碳热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65901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碳热轨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碳热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碳热轨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碳热轨。碳热轨接头包括碳棒、导线及接头保护装置;在碳棒的端部沿碳棒的径向设置有贯穿碳棒的连接孔;导线穿过连接孔并通过防脱连接装置与碳棒电连接;接头保护装置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并将碳棒和导线的连接处包裹其中;在导线连接部中设置有沿导线连接部轴向贯通导线连接部的过线孔,导线从过线孔中穿过;在碳棒连接部上设置有沿碳棒连接部轴向与过线孔连通的插入孔,碳棒插入插入孔中并与导线相连接;在插入孔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在碳棒的插入端上设置有与凹槽相配合的凸起。
【专利说明】
碳热轨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碳热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室内采暖技术应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碳热轨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碳热轨。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地热供暖主要以传导和对流两种方式对房间进行加热,这两种供暖方式都是先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室内的人们从空气中获取热量,然而室内的热空气往往都上升到上层,冷空气存在于下层,这就导致室内温度分布不均,出现上热下凉的情况。采用对流方式的散热器都要辅助风机进行散热,但是风机在运行中有噪音会影响人们的休息。
[0003]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取暖的方式不断升级改造,出现了一种利用电能转化为红外热能的地热装置一一电地暖,电地暖不但散热均匀,而且耗费能源较少。随着电地暖的盛行,其安全性也备注关注,尤其是电地暖取暖材料与电源线接头处的防脱落、防水、防潮以及防漏电尤为引人瞩目。因此,电地暖在使用过程中如何进行防脱落、防水、防潮和防止漏电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碳热轨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碳热轨。
[0005]本实用新型的碳热轨接头的技术方案在于:
[0006]—种碳热轨接头,其包括碳棒、导线及接头保护装置;在所述碳棒的端部沿所述碳棒的径向设置有贯穿所述碳棒的连接孔;所述导线穿过所述连接孔并通过防脱连接装置与所述碳棒电连接;所述接头保护装置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并将所述碳棒和所述导线的连接处包裹其中,其包括导线连接部和碳棒连接部;在所述导线连接部中设置有沿所述导线连接部轴向贯通所述导线连接部的过线孔,所述导线从所述过线孔中穿过;在所述碳棒连接部上设置有沿所述碳棒连接部轴向与所述过线孔连通的插入孔,所述碳棒插入所述插入孔中并与所述导线相连接;在所述插入孔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并且在所述碳棒的插入端上设置有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凸起。
[0007]进一步的,在所述过线孔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并且在所述导线位于所述过线孔中的部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凸起。
[0008]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过线孔分为左、右两段;在所述过线孔的左段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凹槽,同时在所述过线孔的右段也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凹槽。
[0009]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插入孔的孔壁上,多个所述凹槽连续设置,构成波浪状、锯齿状或垛口状结构。
[0010]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过线孔的孔壁上,多个所述第二凹槽连续设置,构成波浪状、锯齿状或垛口状结构。
[0011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脱连接装置包括插入部和与所述插入部一体成型的固定部;并且在所述插入部上设置有防脱落结构。
[0012]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脱落结构为螺纹、锯齿或倒刺。
[0013]本实用新型的碳热轨的技术方案在于:
[0014]—种碳热轨,所述碳热轨具有如上所述的碳热轨接头。
[0015]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碳热轨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及通过所述碳热轨接头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之间并相互平行的多个碳棒。
[0016]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碳棒呈长度为100?2000mm的椭圆形长条,其包括由碳素和树脂组成的碳芯和包覆于所述碳芯外的外壳;并且相邻两个所述碳棒之间的间距为10?500mm。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本实用新型的碳热轨接头保护装置可以在将电源线和碳棒连接后,直接在电源线和碳棒的连接处通过注塑一体成型,所以碳热轨接头保护装置可以将电源线和碳棒的连接处包裹其中,将接头处的缝隙消除,从而使电源线和碳棒的连接处达到良好的防水、防潮以及防漏电的效果;
[0019]另外,在接头保护装置、碳棒及电源线上设置相互配合的凹槽和凸起,其相互配合后可以增加外部到碳棒和电源线连接处的路径,在进一步起到防水、防潮以及防漏电效果的同时,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止碳棒和电源线连接处脱落的效果。
[0020]碳热轨接头中的碳棒设置有供导线穿过的连接孔,并且导线穿过连接孔后通过防脱连接装置将导线与碳棒连接固定,可以进一步起到防脱落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热轨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接头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碳热轨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另一种接头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碳棒插入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导线位于过线孔中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图8是本实用中防脱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8]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碳热轨的结构示意图;和
[0029]图10是本实用新型碳热轨中的碳棒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列表
[0031]100:碳热轨接头
[0032]110:碳棒
[0033]120:导线
[0034]丨30:接头保护装置
[0035]140:防脱连接装置
[0036]111:连接孔
[0037]112:凸起
[0038]121:第二凸起
[0039]131:导线连接部
[0040]132:碳棒连接部[0041 ]133:过线孔
[0042]134:插入孔
[0043]135:凹槽
[0044]136:第二凹槽
[0045]141:插入部
[0046]142:固定部
[0047]143:防脱落结构
[0048]200:碳热轨
[0049]210:第一电源线
[0050]220:第二电源线[0051 ]230:碳棒
[0052]231:碳芯
[0053]232: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0055]实施例1
[005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碳热轨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57]如图1所示,碳热轨接头100,其包括碳棒110、导线120及接头保护装置130。
[0058]接头保护装置130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并将碳棒110和导线120的连接处包裹其中,其包括导线连接部131和碳棒连接部132。
[0059]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碳热轨接头保护装置可以将导线和碳棒的连接处包裹其中,将接头处的缝隙消除,从而使导线和碳棒的连接处达到良好的防水、防潮以及防漏电的效果O
[0060]如图2所示,在碳棒连接部132上设置有沿碳棒连接部132轴向与过线孔133连通的插入孔134,碳棒110的端部插入碳棒连接部132中的插入孔134中。
[0061 ]其中,在碳棒110的端部沿碳棒110的径向设置有贯穿碳棒110的连接孔111,如图5所示。碳棒110优选为碳纤维发热棒。
[0062]在导线连接部131中设置有沿导线连接部131轴向贯通导线连接部131的过线孔133。导线120从过线孔133及碳棒110上的连接孔111中穿过。
[0063]导线120与碳棒110通过防脱连接装置140电连接。
[0064]其中,防脱连接装置140包括插入部141和与插入部141 一体成型的固定部142。并且在插入部141上设置有防脱落结构143。防脱连接装置140的插入部141从碳棒110的端面插入并贯穿导线120,使导线120与碳棒110电连接并固定。优选的,防脱落结构143为螺纹、锯齿或倒刺,如图7、图8所示。
[0065]通过在碳棒设置连接孔111供导线穿过,并且导线穿过连接孔后通过防脱连接装置将导线与碳棒连接固定,可以起到良好的防脱落的效果。
[0066]另外,在插入孔134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135。凹槽135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当在插入孔134的孔壁上的凹槽135有多个时,其连续设置,构成波浪状、锯齿状或垛口状等结构。
[0067]在碳棒110的插入端上设置有与凹槽135相配合的凸起112。
[0068]在接头保护装置与碳棒上设置相互配合的凹槽和凸起,其相互配合后可以增加外部到碳棒和导线连接处的路径,在进一步起到防水、防潮以及防漏电效果的同时,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止碳棒和导线连接处脱落的效果。
[0069]实施例2
[0070]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碳热轨接头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在于:
[0071]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过线孔133的孔壁上,沿周向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136。
[0072]并且,在导线120位于过线孔133中的部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二凹槽136相配合的第二凸起121,如图6所示。
[0073]在接头保护装置与导线上设置相互配合的凹槽和凸起,其相互配合后可以增加外部到碳棒和导线连接处的路径,在进一步起到防水、防潮以及防漏电效果的同时,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止碳棒和导线连接处脱落的效果。
[0074]优选的,过线孔133分为左、右两段;在过线孔133的左段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136,同时在过线孔133的右段也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136。
[0075]当在过线孔133的孔壁上有多个第二凹槽136时,多个第二凹槽136连续设置,构成波浪状、锯齿状或垛口状等结构。
[0076]实施例3
[0077]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碳热轨200,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电源线210、第二电源线220及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碳热轨接头100连接于第一电源线210和第二电源线220之间并相互平行的多个碳棒230。
[0078]其中,相邻两个碳棒230之间的间距为1?500mm,优选为I OOmm或50mm。碳棒230为椭圆形长条,其长度为100?2000mm,优选为820mm。
[0079]如图10所示,碳棒230包括由碳素或碳纤维和树脂组成的碳芯231和包覆于碳芯231外的外壳232。碳芯231通电后通过内部分子的高速碰撞产生电流,从而实现导电、加热功能;外壳由聚四氟乙烯构成,聚四氟乙烯色彩可以为固定色彩(如R:G:B比例为164:59:1;C、M、Y、K比例分别为42%、87%、100%、8% )。
[0080]本实用新型碳热轨与其他的地暖相比碳芯硬度较高,具有不易断裂、导电性强的特点,并且后期检修、运维简单,成本低;另外,耗能量比其他电取暖方式节省30%-50%。
[0081]需要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82]另外,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权项】
1.一种碳热轨接头(100),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碳棒(110)、导线(I20)及接头保护装置(130); 在所述碳棒(110)的端部沿所述碳棒(110)的径向设置有贯穿所述碳棒(110)的连接孔(111); 所述导线(120)穿过所述连接孔(111)并通过防脱连接装置(140)与所述碳棒(110)电连接; 所述接头保护装置(130)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并将所述碳棒(110)和所述导线(120)的连接处包裹其中,其包括导线连接部(131)和碳棒连接部(132); 在所述导线连接部(131)中设置有沿所述导线连接部(131)轴向贯通所述导线连接部(131)的过线孔(133),所述导线(120)从所述过线孔(133)中穿过; 在所述碳棒连接部(132)上设置有沿所述碳棒连接部(132)轴向与所述过线孔(133)连通的插入孔(134),所述碳棒(110)插入所述插入孔(134)中并与所述导线(120)相连接;在所述插入孔(134)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135),并且在所述碳棒(110)的插入端上设置有与所述凹槽(135)相配合的凸起(1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热轨接头(10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过线孔(133)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136);并且在所述导线(120)位于所述过线孔(133)中的部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凹槽(136)相配合的第二凸起(1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热轨接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孔(133)分为左、右两段; 在所述过线孔(133)的左段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凹槽(136),同时在所述过线孔(133)的右段也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凹槽(136)。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碳热轨接头(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入孔(134)的孔壁上,多个所述凹槽(135)连续设置,构成波浪状、锯齿状或垛口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碳热轨接头(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线孔(133)的孔壁上,多个所述第二凹槽(136)连续设置,构成波浪状、锯齿状或垛口状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碳热轨接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连接装置(140)包括插入部(141)和与所述插入部(141)一体成型的固定部(142);并且在所述插入部(141)上设置有防脱落结构(14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热轨接头(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落结构(143)为螺纹、锯齿或倒刺。8.一种碳热轨(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热轨(200)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碳热轨接头(100)。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热轨(200),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电源线(210)、第二电源线(220)及通过所述碳热轨接头(100)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线(210)和所述第二电源线(220)之间并相互平行的多个碳棒(230)。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碳热轨(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棒(230)呈长度为100?2000mm的椭圆形长条,其包括由碳素和树脂组成的碳芯(231)和包覆于所述碳芯(231)外的外壳(232);并且相邻两个所述碳棒(230)之间的间距为10?500mm。
【文档编号】H05B3/06GK205447953SQ201521101688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5日
【发明人】陈滨, 张雪芳, 底杏甫, 王浩
【申请人】北京中科联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