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5)上设有回风室(4),回风室(4)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设有面板(1),回风室(4)上设有烟囱(3),燃烧室(5)下设有下回风室(13),下回风室(13)下设有聚火罩(7),聚火罩(7)下设有灶头(8),灶头(8)下设有底座(9),燃烧室(5)内设有聚火筒(6),回风室(4)和下回风室(13)之间在燃烧室(5)外还设有通风管(12)。本实用新型燃气炉可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热利用效果更好,使燃料燃烧的更加充分提高了燃烧效率。
【专利说明】
一种燃气炉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炉,尤其是民用的以燃气和油为燃料的燃气炉。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广大城乡居民中还有很多家庭使用燃炉,农村中广泛使用的气化炉的热效率低,其设计不尽合理。对燃料的燃烧供氧也不太充分。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热利用效果更加好的燃气炉。
[0004]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5)上设有回风室(4),回风室(4)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设有面板(I),回风室(4)上设有烟囱(3),燃烧室(5)下设有下回风室(13),下回风室(13)下设有聚火罩(7),聚火罩(7)下设有灶头(8),灶头(8)下设有底座(9),燃烧室(5)内设有聚火筒(6),回风室(4)和下回风室(13)之间在燃烧室(5)外还设有通风管(⑵。
[0005]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火筒(6)上部设有孔洞(10)。
[0006]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火筒(6)上部孔洞(10)为1-12排,孔洞(10)直径为2_8mm。
[0007]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火筒(6)的直径为38-90mm,聚火筒
(6)的高度为50_250mm。
[0008]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火筒(6)为金属材料制成。
[0009]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风室(4)下部设有防护罩(11)。
[0010]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管(12)为2-10根。
[0011]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管(12)直径为20-38_。
[0012]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火罩(7)为锥形或直筒形。
[0013]本实用新型燃气炉可使燃料燃烧更加充分,热利用效果更好,使燃料燃烧的更加充分提高了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0014]附图1为燃气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中:1-为面板;2-为支柱;3-为烟囱;4-为回风室;5-为燃烧室;6_为聚火筒;7_为聚火罩;8-为灶头;9-为底座;10-为孔洞;11-为防护罩;12-为通风管;13-为下回风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5上设有回风室4,回风室4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设有面板I,回风室4上设有烟囱3,燃烧室5下设有下回风室13,下回风室13下设有聚火罩7,聚火罩7下设有灶头8,灶头8下设有底座9,燃烧室5内设有聚火筒6,回风室4和下回风室13之间在燃烧室5外还设有通风管12。聚火筒6上部设有孔洞10。聚火筒6上部孔洞1为I排,孔洞10直径为2mm。聚火筒6的直径为38mm,聚火筒6的高度为50mm。聚火筒6为金属材料制成。回风室4下部设有防护罩11。通风管12为2根。通风管12直径为20mm。聚火罩7为锥形。
[0017]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5上设有回风室4,回风室4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设有面板I,回风室4上设有烟囱3,燃烧室5下设有下回风室13,下回风室13下设有聚火罩7,聚火罩7下设有灶头8,灶头8下设有底座9,燃烧室5内设有聚火筒6,回风室4和下回风室13之间在燃烧室5外还设有通风管12。聚火筒6上部设有孔洞10。聚火筒6上部孔洞10为12排,孔洞10直径为8mm。聚火筒6的直径为90mm,聚火筒6的高度为250mm。聚火筒6为金属材料制成。回风室4下部设有防护罩11。通风管12为10根。通风管12直径为38_。聚火罩7为直筒形。
[0018]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5上设有回风室4,回风室4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设有面板I,回风室4上设有烟囱3,燃烧室5下设有下回风室13,下回风室13下设有聚火罩7,聚火罩7下设有灶头8,灶头8下设有底座9,燃烧室5内设有聚火筒6,回风室4和下回风室13之间在燃烧室5外还设有通风管12。聚火筒6上部设有孔洞10。聚火筒6上部孔洞10为6排,孔洞10直径为5_。聚火筒6的直径为60mm,聚火筒6的高度为180mm。聚火筒6为金属材料制成。回风室4下部设有防护罩11。通风管12为6根。通风管12直径为30mm。聚火罩7为锥形。
[0019]实施例4: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5上设有回风室4,回风室4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设有面板I,回风室4上设有烟囱3,燃烧室5下设有下回风室13,下回风室13下设有聚火罩7,聚火罩7下设有灶头8,灶头8下设有底座9,燃烧室5内设有聚火筒6,回风室4和下回风室13之间在燃烧室5外还设有通风管12。聚火筒6上部设有孔洞10。聚火筒6上部孔洞10为2排,孔洞10直径为3mm。聚火筒6的直径为50mm,聚火筒6的高度为70mm。聚火筒6为金属材料制成。回风室4下部设有防护罩11。通风管12为4根。通风管12直径为25mm。聚火罩7为锥形或直筒形。
[0020]实施例5: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5上设有回风室4,回风室4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设有面板I,回风室4上设有烟囱3,燃烧室5下设有下回风室13,下回风室13下设有聚火罩7,聚火罩7下设有灶头8,灶头8下设有底座9,燃烧室5内设有聚火筒6,回风室4和下回风室13之间在燃烧室5外还设有通风管12。聚火筒6上部设有孔洞10。聚火筒6上部孔洞10为3排,孔洞10直径为4mm。聚火筒6的直径为55mm,聚火筒6的高度为100mm。聚火筒6为金属材料制成。回风室4下部设有防护罩11。通风管12为6根。通风管12直径为32mm。聚火罩7为直筒形。
[0021 ]实施例6: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5上设有回风室4,回风室4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设有面板I,回风室4上设有烟囱3,燃烧室5下设有下回风室13,下回风室13下设有聚火罩7,聚火罩7下设有灶头8,灶头8下设有底座9,燃烧室5内设有聚火筒6,回风室4和下回风室13之间在燃烧室5外还设有通风管12。聚火筒6上部设有孔洞10。聚火筒6上部孔洞10为4排,孔洞10直径为6mm。聚火筒6的直径为80mm,聚火筒6的高度为200mm。聚火筒6为金属材料制成。回风室4下部设有防护罩11。通风管12为8根。通风管12直径为28mm。聚火罩7为锥形。
[0022]实施例7: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5上设有回风室4,回风室4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设有面板I,回风室4上设有烟囱3,燃烧室5下设有下回风室13,下回风室13下设有聚火罩7,聚火罩7下设有灶头8,灶头8下设有底座9,燃烧室5内设有聚火筒6,回风室4和下回风室13之间在燃烧室5外还设有通风管12。聚火筒6上部设有孔洞10。聚火筒6上部孔洞1为10排,孔洞10直径为4mm。聚火筒6的直径为85mm,聚火筒6的高度为176mm。聚火筒6为金属材料制成。回风室4下部设有防护罩11。通风管12为8根。通风管12直径为28mm。聚火罩7为直筒形。
[0023]实施例8:本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5上设有回风室4,回风室4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设有面板I,回风室4上设有烟囱3,燃烧室5下设有下回风室13,下回风室13下设有聚火罩7,聚火罩7下设有灶头8,灶头8下设有底座9,燃烧室5内设有聚火筒6,回风室4和下回风室13之间在燃烧室5外还设有通风管12。聚火筒6上部设有孔洞10。聚火筒6上部孔洞10为3排,孔洞10直径为4mm。聚火筒6的直径为70mm,聚火筒6的高度为220mm。聚火筒6为金属材料制成。回风室4下部设有防护罩11。通风管12为6根。通风管12直径为22mm。聚火罩7为锥形或直筒形。
【主权项】
1.一种燃气炉,其特征在于燃烧室(5)上设有回风室(4),回风室(4)上设有支柱(2),支柱(2)上设有面板(I),回风室(4)上设有烟囱(3),燃烧室(5)下设有下回风室(13),下回风室(13)下设有聚火罩(7),聚火罩(7)下设有灶头(8),灶头(8)下设有底座(9),燃烧室(5)内设有聚火筒(6),回风室(4)和下回风室(13)之间在燃烧室(5)外还设有通风管(12)。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火筒(6)上部设有孔洞(10)。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火筒(6)上部孔洞(10)为1-12排,孔洞(10)直径为2-8mm。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火筒(6)的直径为38-90mm,聚火筒(6)的高度为50_250mm。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火筒(6)为金属材料制成。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风室(4)下部设有防护罩(11)。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管(12)为2-10根。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管(12)直径为20-38_。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火罩(7)为锥形或直筒形。
【文档编号】F24C3/02GK205481156SQ201620018802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8日
【发明人】肖俊
【申请人】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