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液池的外壳和管子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859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动液池的外壳和管子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用于致冷冷冻机的蒸发器。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一种蒸发器,在其外壳中的液池里建成一种流动方式,并且该流动形式被控制得使实现和加强了润滑油从液池返回到冷冻系统的压缩机中。
冷冻机是能产生冷冻水的机器,经常使用于建筑物的空调或工业过程中。这种冷冻机通常使用压缩机将致冷气体从低压压缩成高压。从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输送到冷冻机的冷凝器中被冷却凝结成液体。
然后,致冷剂从冷凝器被输送到并通过一膨胀装置,该膨胀装置降低了致冷剂的压力,并进一步通过膨胀过程得以冷却。接着,致冷剂从该膨胀装置被输送到系统蒸发器,在那里致冷剂将热载荷带进蒸发器的热量吸收掉,其中热载荷是冷冻机要冷却的目标。在蒸发器中发生的热交换过程导致致冷剂挥发,并被抽回到压缩机,从此重新开始整个过程。
由于冷冻机中压缩机的特性,压缩机中使用的润滑剂的一部分(通常是润滑油)掺入到从压缩机排出的致冷气流中。至少有些润滑油夹带在压缩机排出的致冷气流中被带进系统冷凝器中。即使应用了各种不同的油分离器和油分离方案来从压缩机排出的气流中除掉大部分润滑油,至少仍有相对少量的润滑油混入系统冷凝器中。
当热致冷气体被输入冷冻机内冷凝器被冷凝时,它和带入冷凝器的润滑油一起滴到底部,或者,在用空气冷却冷凝器情况下气体被吹出冷凝器,结果形成致冷剂流。如上所述,冷凝的致冷剂和润滑油然后从冷凝器流经膨胀装置,并流入冷冻机的蒸发器。如果带入冷冻机内蒸发器的润滑油连续不能返回到压缩机,则润滑油将累积于蒸发器中,而压缩机将最终缺油而磨损。而且,当在蒸发器中造成润滑油聚集时,蒸发器的热力特性将越来越受到不利影响。
近来,蒸发器和冷冻机的系统设计业已经历显著变化,主要在于努力提高冷冻机的综合效率,并且要减少用于给定容量的冷冻机所需的致冷剂量。这种变化可发现在冷冻机设计的多个方面。两个较显著的这种变化涉及用于冷冻机系统的压缩机和蒸发器的种类和特性,尤其在冷冻机中通常为70-500致冷吨容量(refrigeration ton capacity)的范围中。
这方面,所谓满溢式蒸发器,历史上用于70-500致冷吨容量范围内,已用于大容量往复式冷冻机或小容量离心式冷冻机。在廿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早期螺杆式压缩机被开发并应用于上述容量范围内的冷冻机。在好多方面,螺杆式压缩机,论其特性要优于应用于相同容量范围内的冷冻机的大型往复式压缩机和小型离心式压缩机,但它造成较多的润滑油被夹带到从压缩机排出的气流中。其结果是,应用螺杆式压缩机的冷冻机系统中润滑油的分离、控制和返回成为更复杂和关键性的任务。
在九十年代中期蒸发器技术有所发展,并导致容量范围一般在70-500吨内的某些冷冻机中的蒸发器应用所谓的下落薄膜技术(falling film technology)。走向下落薄膜式蒸发器设计的趋势部分是由于冷冻机的致冷剂消费增长所驱动。下落薄膜式蒸发器依赖其特性,其冷冻机中需用致冷剂的量比用满溢式蒸发器但容量相同的冷冻机要少。
在这方面,满溢式蒸发器要求致冷剂一次注入量较大,因为蒸发器外壳必须容纳足够多的液体致冷剂来浸没大多数或全部蒸发器管束的管子。相反,在下落薄膜式蒸发器中液体致冷剂是以较少的量从上面分布和沉积到管束上,并且通常覆盖其长度和宽度。这种液体致冷剂的细流以薄膜的形式向下通过管束,并且管束中仅有较小比例的管子被浸没于蒸发器外壳底部的液体致冷剂池中。其结果是再次显著减少了冷冻机内致冷剂的一次注入量。在满溢式和下落薄膜式两种蒸发器的情况中,无论如何,润滑油都混入蒸发器外壳内部及在其中存在的液池中。
即使下落薄膜式蒸发器被证明是高效的,并减少了用于冷冻机系统的致冷剂的注入量,但它们的使用确实带来相关的费用和复杂性,这将抵销由于减少冷冻机的致冷剂注入量所获得的节约。这种情况在70-500吨容量范围内的低端部份尤为确切。这种复杂性和其它情况一道涉及到将润滑油从下落薄膜式蒸发器返回到系统压缩机的过程和设备,以及涉及到由于效率的原因,要求液体致冷剂在蒸发器中能均匀分布在管束的整个长度和宽度上。
由于某些复杂性以及关联到在冷冻机系统中使用下落薄膜式蒸发器的相关费用,尤其对那些在70-500吨容量范围低端的冷冻机,尽管使用这种设备在综合系统效率和减少致冷剂的注入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仍然存在进一步改进和/或细分蒸发器设计的需要,这种设计要有可比较的或增长的效益和效率,而且相对而言不太复杂,应用时不太化费。
发明概要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要提供一种用于冷冻机系统的蒸发器,它制造较经济,热力特性效率高,其设计和运行能加强润滑油返回系统压缩机的过程。
本发明又一个目的在于将存在于冷冻机蒸发器中的液体致冷剂和润滑油在液池中预先主动地建立起一个流动方式(flow pattern),并预先主动地控制该液流,使之将池中润滑油聚集到预定的位置。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冻机蒸发器,它能通过其运行将润滑油输送到蒸发器预定的位置,在这里热效率被提高,这是利用在蒸发器外壳内围绕大部份被致冷剂浸没的管子表面保持润滑油相对非常低的浓度来获得的。
本发明还有另一个目的是要在冷冻机的蒸发器中达到高热力特性和优良的润滑油控制,这是利用在蒸发器外壳中控制液体致冷剂的流动,从而在外壳底部的液池中形成油移动的流动方式,并将油输送到一个位置,从此油被轻易排出。
本发明再一个目的是向中小型容量的冷冻机系统提供一种蒸发器,其中,将有关下落薄膜式蒸发器的某些特性和概念应用于那些否则将被归类于满溢式蒸发器的设计中,它被制成比下落薄膜式蒸发器总体上成本更有效,在热力特性方面基本相等,而且可预先控制其中油的浓度,以促使这些油料返回冷冻机的压缩机。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中等到较大容量的冷冻机系统提供一种蒸发器。由于在蒸发器外壳中液池的底部利用了可控液流,以及应用了主要和下落薄膜式蒸发器有关的特性,连同用于将液体致冷剂在进入液池之前先移动到蒸发器外壳一端的某些设备,从而完成有效的润滑油控制和返回,同时保持和/或超过现在的下落薄膜式蒸发器的热效率。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将随下述较佳实施例的说明和附图而显得清楚,为达到上述目的,在致冷系统中致冷剂被输入蒸发器外壳中管束和液池的上部,这些致冷剂和夹带的润滑油沉积到液池的一端,自这里起液流是被控制的,从而润滑油聚集在池中一预定的位置。有关这方面,液池中液体致冷剂的蒸发使液池处于移动状态,其移动方向是远离液体致冷剂及其夹带的润滑油被沉积到液池表面的那个位置。因为蒸发器外壳中的液池处于恒定的受控的移动,其移动方向是从外壳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故促使池中的润滑油不断流向池中一预定的位置,其状态是保持液池中大部分的油浓度相对很低。利用将液池内大部分长度中的润滑油浓度保持在相对很低的水平并使润滑油聚集在一预定的液池位置,从那里润滑油可轻易排出,这样,可使蒸发器的热力特性保持在较高水平,这样既可简化又可加强油从蒸发器返回到系统压缩机中。


图1是致冷冷冻机基本部件的示意图。
图2和3是本发明蒸发器的俯视和侧视剖面图。
图4和5是沿图3的切线″4-4″和″5-5″显示本发明水箱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在至少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使用的润滑油堵截隔板的正视图。
图7和8是本发明蒸发器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和端视图。
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先参阅图1,冷冻机10包括冷凝器12、膨胀装置14、蒸发器16和电动压缩机18。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电动压缩机18包括螺杆式压缩机18a和驱动电机组件18b,其中配置有电动机18c(以虚线表示)。压缩机18a将从蒸发器16抽取的致冷气体加压成高温高压气体,并排入冷凝器12。
输入冷凝器12的气体致冷剂被冷却并凝固,流入并经过膨胀装置14。致冷剂流经膨胀装置14后使其压力下降。这种压力下降使部分致冷剂急骤蒸发成气体,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冷却致冷剂。然后致冷剂以较冷的两相混合物流入蒸发器16。其结果是蒸发器中发生热交换,使致冷剂被加热而挥发,并被抽回到电动压缩机18的压缩机18a中,在进入压缩机之前致冷气体先流经电机部分18b,以将电机18c冷却。
实际上,在应用蒸气压缩循环的所有冷冻机系统中系统压缩机中都使用润滑油。在使用离心式或蜗杆式压缩机的冷冻机情况下使用润滑剂的目的最主要是润滑。在齿轮传动的离心式冷冻机中,润滑剂也是用于对组成冷冻机传动链的齿轮加以润滑的目的。在使用螺杆式压缩机型式的冷冻机中,润滑油还用于其它目的。这些外加的目的包括用于冷却在压缩机中承受压缩的致冷气体和用于密封螺杆转子及其端面与转子所处的工作腔之间的间隙。
另外,实际上在应用压缩机的所有冷冻机系统中,有一些润滑油将混入在压缩机中承受压缩的致冷气体中。在以螺杆压缩机为基础的冷冻机中,有比较大量的润滑油进入压缩机中的致冷剂气流并随之从压缩机流出。因而在使用螺杆压缩机的系统中,在螺杆压缩机的下游而在冷凝器的上游通常配备有油分离器,从而将从压缩机排出的气流中夹带的大部分润滑油去除掉。然而,在大部分冷冻机系统的情况中,即使在系统压缩机的下游使用了高效的油分离器,至少仍有些润滑油被带出压缩机,并混入系统冷凝器中。
凡是压缩机18是用螺杆式的,其下游必将配备油分离器20。被分离的润滑油从分离器20经由管路20a返回压缩机18的压缩机部件18a。未被分离器20分离的润滑油混入系统冷凝器并沉降到它的底部,在那里润滑油和在里面冷凝的致冷剂混合。致冷液和油流出冷凝器12,经过膨胀装置14进入系统蒸发器中。现在再参阅图2和3。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其冷冻机/蒸发器通常为较小或中等容量,特别实用和经济有效,蒸发器16有一外壳22,在该外壳中设置有水平流动的管束24。该管束24包括多个管子26,冷却介质在其中流动。这种冷却介质一般是水,通过入口28流入蒸发器16,并通过出口流出。可以注意到由于入口28和出口30处于外壳22的相对两端,所以蒸发器16将为流过一次、三次或其它奇数次的蒸发器,意思是冷却介质流经管束整个外壳长度的情况发生一次、三次或其它奇数次。然而,出口30也可设置在外壳22和入口28的同一端,在这种情况下冷却介质将第一次流过蒸发器的整个长度,然后在反转方向第二次通过蒸发器管束的另一部分管子而流回来。这样的流动将使蒸发器16成为两次流过的蒸发器。同样有可能成为被流过其它偶数倍数次的蒸发器。
一般说来,冷却介质流经蒸发器16内管束24的管子26,将排出的热量带给流入蒸发器外壳22内在管子外部的致冷剂,因而将被冷却。冷却介质然后在冷却状态下从蒸发器16返回到热载荷即冷冻机10要冷却的目的物。
在图2的实施例中,两相致冷剂经进口管32输入蒸发器16的外壳22中。随之,进口管32将两相致冷剂输入液-气分离器34中。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液-气分离器34设置在外壳22的内部,一般在其中的一端。然而,它也可位于外壳22的外部。
液气分离器34被构成并一般作为将两相致冷剂混合物中的气态部份从混合物中的液态部份分离出来。对液-气分离器考虑过好多设计,就本发明的蒸发器而论,其特殊的设计并无特殊意义。使用分离器34的目的是要降低该混合物中液态部份的速度,并使该液态致冷剂和其任何随带的润滑油一起以低速的液滴形式从上部沉积下来,通常被滴到外壳22中液池38的液面36的一端。分离器34还有一个目的是防止液态致冷剂以气雾形式被夹带出蒸发器,这是由于两相混合物中的气态部份的移动,并趋向外壳22的上部区域而远离了混合物的液态部份沉积到液池38的位置的缘故造成的。
为完成将液体沉积到液池38的表面,除了液-气分离器之外,其它设备也在本发明考虑的范围之内。然而,总的说来,还是用液-气分离器比较好,其理由是它使液体致冷剂和其夹带的任何油剂从上面输出到达液池38的表面,趋于不会释放气雾进入外壳内部液池平面的上部。
分离器34和/或两相混合物的液态部份输入分离器的液池38的位置通常在液池的一端,如图2的实施例所示。同样,和系统致冷剂一起带入蒸发器的润滑油也将如此。由液气分离器分离并输入外壳22的上部区域的蒸气,连同液池38中发生的热交换产生的蒸气一起被抽到外壳22的相对一端,并进入压缩机吸入管路40的进口44,这样的蒸气中一般含有少量的液体。有一隔板或屏蔽板42设置在液池38的表面36和进入吸入管路40的进口44之间以阻止雾状和/或滴状液体进入吸入管路。
在图2所示的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液池38的表面36名义上保持在正好高于管束24的上层管子的顶部,这样,在通常运行条件下所有或至少管束的大部分管子浸没在液池38中。在图2的实施例中,一块堵截润滑油的隔板46设置在液池内在外壳22的一端,并与沉积液体致冷剂及其夹带的油的一端相对,隔板从液面以上进入液池。在本实施例中隔板46的高度为其上侧边48一般高出液池38的表面36的名义水平面2至6英寸。
管子板50和52分别设置在外壳22的相对两端。管束24的各管子26的两端头分别穿过各管子板。还有,水箱54和56设置在外壳22的两端。进入蒸发器16的进口28与水箱54相连接,而出口30与水箱56相连接。
在图2的所示的实施例中,所示的蒸发器属于被三次流过的蒸发器。关于这方面,现再参阅图4和5,将会看到水箱54有一分隔板58,该板限制了流经进口28进入水箱的冷却介质只能流入管束的端口,这些构成管束24的第一部份60。冷却介质流经管束24的第一部份60的管子,然后被在外壳22另一端的水箱56内的分隔板62强制流入管束24的第二部份64的管子内。部份64的管束包括那些端口开向水箱56在分隔板62以下但在构成部份60的管束以上的管子(见图5中的虚线58a以下为部份60的管束)。这使冷却介质反向第二次流经外壳22而进入水箱54。
随后,水箱54中的分隔板58依次强制返回水箱54的冷却介质再次调转流动方向进入管束24的第三部份66。部份66的管子端口开向水箱54如在图4中的分隔板58和虚线62a以上的部份。然后,冷却介质第三次流经外壳22的长度,进入水箱56并经出口30向外流出。图2中描述的蒸发器属于被三次流过的蒸发器,但该次数不是极限的,不能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现在参阅图6。润滑油堵截隔板46界定了多个小孔72和一切口74,以及/或者,如在一特定应用中有利的话,还有多个周边切口76a和/或辅助小孔76b,如图中以虚线表示。小孔72被管束24的各管子26穿过,每孔一根,同时,如果需要的话可多个管子穿过切口74。如果使用周边切口76a和/或辅助小孔75b,将不穿过管子。隔板46可以支承或不支承管束的管子。如不支承,小孔72的直径将略大于各管子26的外径,使管子在孔中通过。
仔细参阅图3和6,并关注本较佳实施例的隔板46中的切口74,切口74构成了给带油的致冷剂进入液池38的部份90的一主要入口,部份90处于隔板46和管板50之间,并从这里将富含油的流体抽出池外。如果隔板46使用了辅助切口76a,这些切口也将让油流入液池38的部份90。同样,如果使用了辅助切口76b,它们也会让润滑油流入液池38的部份90,并且,如果这些切口有足够的数目且合适地布位,也可能免去切口74。如果隔板46上的小孔72的尺寸稍加放大以使油能流过的话,有些油也可流经这些小孔与穿透这些小孔的管子之间的环形间隙进入部份90。如果小孔72的目的仅为支承管束的管子,则这些小孔的尺寸只为这个目的,一般润滑油不能流过。
可以理解的是,油和液态致冷剂流入液池38的部份90是经过隔板46的,而且完全未加限制以确保液池38的表面36的水平面在隔板的两侧通常是一样的。这种通过隔板46在液池38的表面36之下通常未加限制的流动导致润滑油流入液池38的部份90,并防止润滑油聚集在隔板上游,并防止发生在流经管束内管子的比较温暖的介质与在液池38中隔板上游的液态致冷剂部份之间的热交换和润滑油的关连干扰。可以注意到依赖于特殊的冷冻机系统和各种因素,包括要求的油料返回速率和/或当时存在的系统运行条件,在液池38的部份90中隔板46的下游,油的浓度相对较高,一般在6-15%的等级上,相对于隔板的上游仅为2%或更少。还可注意到在本较佳实施例中,隔板46是由工程材料如聚丙稀制成。
回过来参阅图1、2和3。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有一出口78设于外壳22介于堵截隔板46与管板50之间,并经优选地设置后使在那个位置与液池38这一部份的较低的区域连通。管路80从出口78流向设备82,该设备例如为示意图中的泵,但也可能是喷水器之类。当冷冻机10运行时,该设备推动将会是富含油的混合物通过出口78流出液池38。该混合物由设备82经管路84输送到电动压缩机18的压缩机18a中,或者另一种方式,经管路86进入吸管40或经管路88进入管路20a。管路86和88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
由于在液池38中流经管子26的比较温暖的冷却介质与液池38中的液态致冷剂之间发生热交换,液态致冷剂将不断沿着管束24的长度蒸发。该蒸气沸腾涌向液池38的表面36,连同从液-气分离器34中分离出来的蒸气一起被抽吸向上,朝向并进入吸气管路40的进口44。由于液池38中的液态致冷剂不断蒸发,由于流体被不断地和有规则地通过出口78吸出液池38,以及由于液态致冷剂通常只在外壳22的一端加入液池而出口78位于这一端的相对端,因而一个有控制和预期的流动方式在液池中被建成,该流动方式通常呈轴向离开外壳22的一端流动,在那里液态致冷剂和流动的油随即沉积到液池中。
就混入液池38的润滑油而论,在池中润滑油的存在对浸没在池中的管子的热交换有不利的影响。其下降程度一般和池中给定位置的润滑油集中程度成比例。在池38中建成流动方式以及液体致冷剂不断地从池中蒸发,其结果是润滑油从其沉积入液池38的一端流向外壳的另一端。润滑油在池38中的浓度随其逐渐远离液体致冷剂和润滑油起始沉积在池38的一端而增加,一般从低于1%增加到在隔板46的上游侧约为2%。然而,总的说来,在隔板46的上游油的浓度相对很低,通常在所有这些位置上平均在2%或更低的等级上,更通常在1%等级上。然而,在隔板下游侧,油的浓度在大多状况下将至少高二倍,或常常高三倍或更多。
由于隔板46通常被设置在离管板50不大于25%(较佳地只有10-15%)的外壳22的长度,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管束24的管子的表面积约有85%-90%暴露在液态致冷剂中,其中油的浓度在1%级别上,对此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在图2实施例的蒸发器中,管束24的管子26的大部份表面积暴露于浓度相对很低的油中,蒸发器16的综合热力特性非常好,而且,事实上,要比那种结构上不能预先主动控制油流的满溢式蒸发器的热力特性优越得多。在广义上说,图2实施例中的蒸发器可称为一种非典型的满溢式蒸发器,在这种蒸发器中液态致冷剂和它含有的任何油料一般是在蒸发器外壳的一端输入外壳,并输在其中液池的表面和管束的上面。
再参阅图1-6的实施例,由于流入蒸发器16的冷却介质首先流入管束24的第一部份60的管子,并且由于这些冷却介质开始进入蒸发器外壳时处于最高的温度,环绕管束24的部份60的致冷剂和流经这部份的冷却介质之间的温差相对较大。这样大的温差导致环绕的致冷剂产生激烈的沸腾,从而在环绕管束部份60的管子的池38中产生扰动。
冷却介质首先通过构成管束24的部份60中的管子,然后返回来经过构成管束24的部份64中的管子,流过外壳22的全长。因为冷却介质起先流经管束24的部份60时已被一定程度地冷却,所以环绕构成管束的部份64中管子的液体致冷剂将经受一些沸腾和扰动,但不及环绕构成管束的部份60中管子的液体致冷剂沸腾和扰动的程度。
在冷却介质第三次流过外壳22的长度时,通过管束24的其余部份66中的管子介质将被大大冷却,在液池38中环绕这部份管子的冷却介质和液体致冷剂之间的温差将被缩小。其结果是,在管束的第三部份66中的管子附近的液池38中的液体将保持相对平静。因为这部份的管束邻近液池38的表面36,液池的表面也将一样显示较为平静。
因为这种状况将在液池38中存在于其整个长度,当使用被多次通过的蒸发器设计时,在液池38中产生的扰动一般发生在垂直/横截方向中。这种定位和受控的扰动一般在液池表面的下面,它有利于产生垂直的涡流,涡流能防止在液池38中沿其长度的特定位置产生滞流或油的聚集。这种涡流以及扰动的产生,对本发明蒸发器的运行是有利的,但不是其功能上的必需,它有利于在隔板46的上游保持均匀的低油浓度,因而有利于蒸发器16的综合效率。
仍参阅图1-6的实施例,可以注意到,外加的导流隔板92和94可被采用,并以虚线示于图2和3中。这些隔板的使用可以提高蒸发器的性能,但并非必需,它们导致液池38中不但能开展轴向的流动方式从外壳22的一端到另一端,还使流动方式事实上呈正弦曲线形。在这方面,隔板92在液池38中横跨外壳22的宽度的一部分,而隔板94也一样但从外壳的相对侧伸展过来。由于使用了这些隔板,在液池38中液流一般从外壳22的一端向另一端前进,但同时围绕隔板92向外壳22的第一侧前进(参阅箭头96),然后围绕隔板94回到外壳的第二侧。最后,液流将到达外壳的相对一端,堵截隔板46就设在那里。由于在池38中引入了正弦曲线流动方式替代了直接轴向流动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蒸发器18的热效率,因为池38中的液流循着非线性路径,这样延长了液体致冷剂和管束的管子在池内热交换的时间。
仍参阅图1-6的实施例,还可注意到在液池38中隔板46和管板50之间的表面上可通常发现一层富含油的泡沫98,这里油的浓度较高。因为隔板伸出池面几英寸,这种泡沫的存在一般被定位并限制在液池38的部份90的表面上。
作为一种从液池38中通过出口78利用管路80和设备82抽出富含致冷剂的液体的代替方法,本发明也考虑从液池38的部份90中的液表面吸出富含油的泡沫以达到润滑油返回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本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2和3的虚线所示,管路100连接到压缩机18a的吸取区,在电机18c的下游。换一种方法,管路100也可连接到吸取管路40,如图1、2和3中标号″″所示。
管路100的开口端102位于液池38的表面36以上一预定的高度并处于隔板46和管板50之间,而管路100的排出端104较佳地连接于压缩机18a,如图1所示。其中压缩机18a是一螺杆式压缩机,管路100连接到压缩机内部,通过这些管路吸入气体流入螺杆转子。
液池38表面36上泡沫层的高度随液池38部份90中致冷剂含油的浓度而变化。液池38的部份90中油浓度越高,在液池中该部份发生的致冷剂沸腾的结果造成泡沫效果越大。
利用将管路100的开口端定位在一预定的高度,液池38部份90中的油浓度一般可保持在一预定的水平。如果油浓度降低,则泡沫层98将降落到管路100的开口端以下,结果从液池38中抽出的油将减少或停止,将只有致冷剂气体从蒸发器中通过管路100被抽出。其结果是,液池38的部份90中的油浓度会升高。因为油浓度提高,在液池38的部份90中的泡沫层厚度增加,直到管路100的开口端102进入泡沫层中。那时,富油的泡沫再次被压缩机抽出蒸发器,并被输入压缩机的吸入区。
总之,利用上述油返回装置,在液池38的部份90中的油浓度可自我调节,通常保持油浓度衡定,以及返回压缩机的油量将随综合系统油的循环速率而变化。再有,利用这种油返回系统,用油泵将油返回系统压缩机的方法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在其返回压缩机的正常过程中利用吸入气体。还有,在油料返回过程中的预先主动控制和/或控制的应用也不需要了。另外,有时,当过量的油可能被引入蒸发器,诸如冷冻机起动、发泡时,因此提高了油返回压缩机的速率,将减低压缩机在某种起动环境下发生缺油的风险。
可以注意到,在管路100处设有一光学传感器106以检测泡沫的存在。传感器106可以是一自身加热的热敏电阻或某种其它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监测润滑油的返回以保护冷冻机,也能便于检测致冷剂注入是否太少。
其次,如已注意到,从九十年代早期开始已推广减少冷冻机系统总的致冷剂注入量。如此,蒸发器的设计趋向远离满溢式概念而趋向下落薄膜式设计。然而,下落薄膜式蒸发器的设计,如已注意到,随它们自己带来了某些复杂性和耗费,而这些在使用满溢式蒸发器设计的冷冻机系统中是没有的。随着本发明的到来,油控制的问题以及油对蒸发器热力特性的不利影响,这些事实上和满溢式蒸发器非常相似,已显著减少。再有,本发明的流动液池蒸发器的制造费用,即使面临需要增加致冷剂注入量的成本,也是低于大部分下落薄膜式设计的费用,尤其当应用于小到中等规格的冷冻机时,其中致冷剂的注入量不会太大。以致抵销本发明达到的利用油控制取得的节约。
如前所述,图2-6的实施例中的蒸发器,就其应用而论,特别有利于小到中等容量的蒸发器和冷冻机,其中冷冻机致冷剂的注入量和成本相对而论不是很大。图7和8揭示了本发明的流动液池蒸发器的第二实施例,它可能更适合应用于中到大容量的冷冻机。在讨论该实施例之前,就本发明的流动液池概念的特殊实施例所采用的蒸发器/冷冻机的特定容量而论,在整理本专利申请的文档时,有迹象显示,使用图2-6的实施例对至少冷冻容量小于125吨的冷冻机特别有利。
在容量大于125吨的冷冻机中,当前的想法是应用图7所示型式的流动液池蒸发器可能更有利些,这将在下面描述。然而,有迹象显示,应用图2-6中实施例的蒸发器可能证明在容量直到500吨也可能更大的冷冻机是成本上合算的。继续工作会弄清楚,当使用图1-6实施例的蒸发器设计,就其需用的致冷剂量而言,该蒸发器近似于满溢式蒸发器,其优点将被由于更大容量的冷冻机需要更多更贵的致冷剂注入而增加的费用所胜过。将会明白,致冷剂定价的变化将影响以上决定。总之,没有任何东西可被认为足以在一特定容量的致冷系统中限制使用哪一种实施例。
现在参阅图7和8的流动液池蒸发器,可以理解到本实施例和图1-6的实施例有明显的变更。无论如何,流动液池的概念如同图1-6中的情况,用此概念实现了对油的控制,本概念被应用并同样被融入图7-8实施例的蒸发器的运行和效率中成为一整体。
在图7实施例中,管束24的管子的一半或一大半处于液池38的表面36之上,而且最好是管束24中75%至85%的管子处在液池表面之上。因为少于一半的管束24的管子浸没于液池38中,因为液体致冷剂和任何它携带的油一般是从上面均匀分布到整个管束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因为液体致冷剂和它携带的任何润滑油以低能量液滴的形式沉积到管束的顶上,图7实施例的蒸发器16,从液体分布和热力特性的立场来看,起到和下落薄膜式蒸发器相同的功能。
在这方面,致冷剂分配器200将液体致冷剂及其夹带的润滑油以一般均匀的方式分配到管束整个长度和宽度上。连接到分配器200的管路202和从外壳22的内部引出到冷冻机压缩机的抽吸管路204因此能被布置在沿蒸发器外壳轴向长度的任意位置上。
在图7实施例的蒸发器中的独特点在于将一接受盘(catch pan)206设置一般在液池38的表面36以上但在管束24的管子以下,这部份构成管束的下落薄膜部份。在早期的下落薄膜式蒸发器设计中,尤其在用螺杆式压缩机的冷冻机系统中,蒸发器中液体分布和/或向下流经下落薄膜部份的液流不均匀的缺陷会经常导致在液池38中管束部份的下面和/或在局部高浓度的区域内产生不能预料的热流。再有,一层富含油的泡沫经常存在于液池38的大部份或全部表面36上。这层泡沫,有时及在某种冷冻机运行状况下,趋向上升到管束的下落薄膜部份,以及/或者当致冷剂沸腾出液池38时被向上冲入下落薄膜部份中。
泡沫进入管束的下落薄膜部份对这些管子的热交换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再有,泡沫存在于管束这一部份要破坏液体致冷剂通过这里均匀的向下液流。这些泡沫的存在,使以薄膜向下流经管束的液体致冷剂沿着它遇到的泡沫移动,并被转向远离至少部分管子的某些表面区域。任何管子表面部份在任何时候未能覆盖上或浸没于液体致冷剂将有害于蒸发器的热交换效率。
还有,发现在前述和现在的下落薄膜式蒸发器中将存在与油沉积到蒸发器外壳底部的液池中有关的所有不利影响,因为输入下落薄膜式蒸发器内部的润滑油会同液体致冷剂被均匀分布在整个管束的长度和宽度上。其结果是,即使不是有目的地,油料由于设计原因沉积在液池的整个长度和宽度上,这将使液池中油料控制和返回造成更困难和难以预料的过程。
而且还有,由于致冷剂及其夹带的油仅是理论上以准确的均匀度沉积到下落薄膜式蒸发器内管束的整个长度和宽度上,当液体致冷剂和油向下流经管束时,进入管束的下落薄膜部分以下的液池中就产生不匀的油聚集。最后,这种不匀的聚集及其定位在几乎不断的基础上发生变化。
因为液体致冷剂及其含有的任何油分布到管束的下落薄膜部分上不会完全均匀,以及因为在现在的下落薄膜式蒸发器液池中产生的复杂未控液流和滞流区,因而可能发生以下情况,即在液池中的液体在回油的位置处在一给定时间是相对地无油的。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和富含油的液体相反,相对无油液体被油返回设备/过程抽出蒸发器。这将随之在液池的其余部分导致更高的油聚集,并进而降低蒸发器的综合热力特性。
在本发明的图7和8实施例中,示出一混合的流动液池-下落薄膜式蒸发器,它缓和了液池38表面油泡沫的问题以及液池中存在油浓度变化的问题,这样就简化和加强了从蒸发器油的返回。在这方面,致冷剂分配器200(可能为单阶段或两阶段型式)将液体致冷剂以通常均匀的方式分配到管束24的上表面上,通常跨越整个长度和宽度。在管束内形成一液膜,并因重力的作用以传统的下落薄膜状态向下流过管束。然而,在该液体沉积到液池38的表面36之前它被接受盘206所截取,该盘既作为蒸发器16的下落薄膜部分与处于底部的液池38之间的实体障碍物,又作为将液体致冷剂和润滑油沉积到液池38中预定位置用的一个设备。
接受盘206处在管束24的下落薄膜部分的下面,终止于靠近管板50或52之一的内表面处。因为接受盘206向下倾斜并/或在一端开口,落入接受盘的液体流向其开口和/或低端,并从上沉积到在蒸发器外壳一端的液池38的表面上。所以重力被应用于促使液体在接受盘内流向蒸发器外壳的一端。
由于该液体从接受盘从上输出到蒸发器外壳22一端的液池38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液池38以一种在图2-6实施例中已描述过的关于液体沉积到液池38及在液池中流动的方式运行。关于这方面,含油的液体从接受盘206流出,从上沉积到液池38的第一端,而油的出口78则处在液池的另一端。
一旦液体致冷剂及其夹带的油被沉积到液池36在外壳22一端的表面上,由于重力、由于液体通过出口78被抽出液池、以及由于致冷剂的沸腾而沿其长度逸出液池38,该液体流向蒸发器外壳的另一端。这将再一次导致在润滑油出口78的位置处油的聚集,该出口通向油返回管路80。可以注意到,接受盘206并不伸展到外壳22的整个宽度上,在其两侧有一流动路径可供从液池38冒出的致冷剂蒸汽可无阻碍地流到外壳的上部,也不必通过管束24再反回到外壳的上部。
在本实施例中油的控制不依赖于是否在液池38表面上发生泡沫、是否从致冷剂分配器206出来的液体致冷剂和油存在分布不均、或是否这些液体流经接受盘206上面的管束时在一特定位置受到破坏。再有,由于接受盘206的存在以及在本实施例中和图2-6的实施例相比较,因只有相对低得多数目的管子浸入液池38而降低了它们的热交换性能,因而可以省掉油堵截隔板46,虽然它仍可使用,如图7以虚线显示,如同以前图2-6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所述的一个包括管路100的油泡沫返回装置。总之,因为使用了接受盘206,蒸发器的热力性能在各种条件下被最大化了,其方式简单,可靠并相对价廉,而且该方式能减少冷冻机需用的致冷剂注入量。
上面已注意到,一般说来,图7和8的实施例比起满溢式蒸发器更近似于下落薄膜式蒸发器,它可能较贵,主要涉及制造和应用致冷剂分配器206的费用。再有,无论如何,在大容量的冷冻机中,因需用大量致冷剂所发生的费用可能使应用图7的实施例更为可取。然而,在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液体从上面沉积到蒸发器外壳内液池中的一端,液池内被控的液流这两种方式都被应用,在热效率和油控制方面对蒸发器是有利的。
当本发明的蒸发器已以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名义加以描述,可以理解到,对熟悉本技术的人员而言,在本作品公布之后将发现有好多变型和加强型可以被使用。再有,在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设想液体致冷剂和润滑油通常沉积到液池的蒸发器的一端,而在另一端去除润滑油。本发明还更广泛地考虑,液体致冷剂和润滑油沉积到液池的第一个位置上,并不一定在蒸发器的一端,而润滑油的回收在另一个位置上,同样,不必一定在蒸发器的一端。无论如何,在每种情况下,池内的液流是受控的以加强油的返回和加强热力性能和蒸发器的效率。再者,当在较佳实施例中通常考虑液体致冷剂和润滑油从上面沉积到管束上时,本发明确实也考虑蒸发器具有的管束至少部分浸入液池中,并且在蒸发器中液体致冷剂和润滑油直接输入液池中。所以,本发明并不限止于所述的实施例,还包括对他们的变型和加强型,这些对熟悉本技术的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并也属于下述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外壳和管子蒸发器包括一外壳;一在所述外壳内的液池,在所述液池内的液体包括制冷剂和润滑油;一在所述外壳内沿水平走向的管束,所述管束的至少部分管子浸没在所述液池中,以供热交换之用;将液体包含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液体沉积到处在第一液池位置处的液池中的设备,所述供沉积液体的设备布置在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并将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从上部沉积到液池中;以及一润滑油出口,所述润滑油出口布置在第二液池位置处,所述第二液池位置远离所述第一液池位置,由于制冷剂蒸发逸出所述液池,液池中的润滑油流向第二液池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和管子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的至少大部分管子浸没在所述液池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一端,而所述第二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第一位置的相反一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设备,用于使润滑油聚集到靠近所述第二液池的位置,该设备在所述液池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液池位置的中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的出口和所述液池在其表面下互通,其中使润滑油浓缩的设备包括一隔板,该隔板被浸没在所述液池中的至少部分管子穿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沉积液体的设备是一液体-蒸气分离器,该液体-蒸气分离器将蒸发的制冷剂挤入所述外壳内部所述液池表面的上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伸出所述液池的表面,并被所述管束的全部管子所穿过。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布置在距离所述液池一端至少四分之三液池的长度,该处就是所述第一液池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四分之三液池的长度处的润滑油浓度比在其余四分之一长度的润滑油浓度的一半还低。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布置在距离所述第一液池位置所在的所述液池的一端至少85%的所述液池的长度处,在85%的所述液池的长度中润滑油平均浓度比在所述液池其余部分的平均润滑油浓度至少低三倍。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限定一切口,所述管束中有不止一根管子穿过该切口,所述切口是润滑油进入所述第二液池位置所在的所述液池的这部分的主要通道。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限定了一个或更多的小孔,但没有一根所述管束的管子穿过它们。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板的上游还包括至少一个液流导向隔板,它能使润滑油聚集,所述至少一个液流导向隔板使所述液池内的液流在所述润滑油聚集隔板上游处遵循非线性路径向所述润滑油聚集隔板方向流动,从而延长所述液池内的液体制冷剂和所述管束的管子相互接触的时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出口在所述液池的表面之上方。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一端,而所述第二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另一端,所述润滑油出口布置在所述液池上方一预定高度,并通常在所述第二液池位置的上方。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的管子浸没在所述液池中。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隔板,布置在液池中介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液池位置之间,所述隔板布置得离所述第二液池位置比离所述第一液池位置更近些,并被所述管束的管子穿过。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限定了多个小孔,所述管束的管子不穿过它们。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的至少一半管子布置在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还包括一分配器,用于将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沉积到所述管束的在液池表面上方的那部分管子的顶面上。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出口和所述液池在其表面以下相通,其中所述第一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一端,而所述第二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另一端。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液体的所述设备位于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但在所述管束部分之下。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液体的所述设备沿其长度设有边缘,所述边缘离所述外壳的内侧面有空位,从而让制冷剂气体流过,该气体是从所述液池中蒸发出来向上流过这里,并沿处在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的所述管束部分的外侧向上流出。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能将两相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混合物分配到所述外壳的内部。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使润滑油聚集在所述第二液池位置的设备。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使润滑油聚集的设备包括一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液池中并插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液池位置之间。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通常布置在所述液池一端的所述第二液池位置处,浸没在液池中的所述管束的管子穿过该隔板。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的出口位于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
28.一种外壳和管子蒸发器包括一外壳;一在所述外壳内的液池,在所述液池内的液体包括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一润滑油出口,所述润滑油出口布置在所述液池表面上方的一预定高度处。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束和用于从上面将包括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液体沉积到所述液池表面上用的设备,所述管束的管子在所述外壳内呈水平走向,并且至少部分这些管子浸没于所述液池中,用于沉积液体的设备布置在所述外壳内,从而使液体沉积到所述液池内远离润滑油出口的位置。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出口处在一位置,在该位置富含油的泡沫趋向存在于所述液池的表面上。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液体被沉积到所述液池的位置和所述润滑油出口的位置通常在所述外壳的相对两端。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的至少大部分管子是浸没在所述液池中。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使润滑油聚集在所述润滑油出口所在的外壳的这一端的所述液池部分中用的装置。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液池表面的上方将液体沉积到液池里用的装置包括一处于所述外壳内部的液-气分离器。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用于使润滑油聚集的所述设备有一隔板,所述隔板布置在所述液池中并被浸没于所述液池的管束的至少部分管子所穿过。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布置在所述液池中的一个位置上,该位置离润滑油出口的距离比离用于沉积所述液体到所述液池中的设备更近。
37.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的管子布置在所述液池的表面之上;还包括一分配器,处在所述管束的在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的管子部分之上;所述用于存储液体的设备布置在所述液池表面之上方,但在液池表面之上方的管束的管子部分以下。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液体的设备是一接受盘,所述接受盘被布置成能让从所述液池中蒸发出来的制冷剂气体向上沿所述管束部分的外侧流过,所述管束部分是指布置在液池表面之上的部分。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隔板,用于使润滑油聚集在所述液池靠近所述润滑油出口处。
40.一种制冷冷冻机包括一压缩机;一冷凝机;一膨胀装置;一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一外壳、一液池、一设备用于沉积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到所述液池中的第一液池位置处、一水平走向的管束和一润滑油出口;所述液池布置在所述外壳中,而所述液池中的液体包括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用于沉积液体的所述设备布置在所述外壳中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并将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从上方沉积到所述液池中;所述管束布置在所述外壳中,以及所述润滑油出口布置在第二液池位置处,所述第二液池位置远离所述第一液池位置,并为所述液池中的润滑油流入的位置,这是由于制冷剂蒸发逸出所述液池所致的结果;以及,用于从所述蒸发器去除润滑油的设备,该设备与所述蒸发器的所述润滑油出口和所述压缩机相通。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冷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的至少大部分管子浸没于所述液池中,其中所述第一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一端,而所述第二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另一端。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冷冻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隔板,用于使润滑油聚集在靠近所述第二液池位置处,所述隔板被浸没在所述液池的所述管束的那部分管子所穿过。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冷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沉积液体的设备位于所述管束的上方,所述润滑油出口和所述液池在其液面下面相通。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冷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出口和所述蒸发器外壳的内部在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相通。
45.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冷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至少一半的管子布置在所述液池表面的上面;还包括一分配器,通常覆盖在所述管束的在所述液池表面之上方的那部分管子的长度和宽度的上面;用于沉积液体到所述液池里的所述设备布置在所述管束在液池表面以上的那部分管子的长度和宽度的下面。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冷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一端,而所述第二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另一端,所述润滑油出口则布置在所述液池表面的下面靠近所述第二液池位置处。
47.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冷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一端,而所述第二液池位置通常在所述液池的另一端,所述润滑油出口则布置在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靠近所述第二液池位置处。
48.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冷冻机,其特征在于用于沉积液体的所述设备为一接受盘,所述接受盘向下倾斜,从而将液体沉积到所述液池中在第一液池位置处。
49.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隔板,布置在所述液池中介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液池位置之间,所述隔板使润滑油聚集在靠近所述第二液池位置处,并被布置在所述液池表面以下的所述管束的管子部分所穿过。
50.用于将润滑油从制冷冷冻机的外壳和管子型蒸发器中返回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蒸发器中保持一液池,所述蒸发器的管束的至少一部分管子浸入其中;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混合体从所述冷冻机的膨胀装置流入所述蒸发器的内部;将进入所述蒸发器内部的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以所述流动步骤从上方沉积到所述液池的表面上,通常在第一液池位置处;蒸发的制冷剂冒出所述液池,从而引导润滑油从第一液池位置流到远离第一液池位置的所述液池的第二液池位置,以及将润滑油从所述液池靠近所述第二液池位置处抽出。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使润滑油在靠近所述第二液池位置处聚集的步骤。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中管束的至少大部分管子浸没在所述液池中,所述聚集步骤包括布置隔板的步骤,所述隔板处于第一和第二液池位置之间,并被所述管束的浸没于液池中的管子部分所穿过。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抽步骤包括将润滑油从所述液池表面之下回抽的步骤,以及将回抽的润滑油输送到所述冷冻机的压缩机的步骤。
54.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抽步骤包括将润滑油从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回抽的步骤,以及将回抽的润滑油输送到所述冷冻机的压缩机的步骤。
55.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的管束的大部分管子布置在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还包括分配包括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液体的步骤,通常覆盖所述液池表面之上方的所述管束部分的顶部的长度和宽度;并且在所述沉积步骤之前,将已经下落经过所述液池表面之上方的所述管束部分的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收集起来的步骤。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抽步骤包括将润滑油从所述液池表面之下回抽的步骤,以及将回抽的润滑油输送到所述冷冻机的压缩机的步骤。
57.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抽步骤包括将润滑油从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回抽的步骤,以及将回抽的润滑油输送到所述冷冻机的压缩机的步骤。
58.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抽步骤包括将富含润滑油的泡沫从所述液池表面的上方一个位置抽离所述液池的表面,并将所述泡沫的至少润滑油部分输送到所述压缩机的步骤。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冷冻机的蒸发器包括一管束,其中至少一部分管子浸没于液池中,液池内含有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液体制冷剂和润滑油被沉积到液池中第一液池位置处。由于液池中发生的制冷剂蒸发,一种流动方式被建成并受到控制,从而使液池中的润滑油从其沉积入液池的位置移动到第二液池位置。在第二液池位置处设有一出口,润滑油从此被抽出蒸发器。
文档编号F25B1/00GK1500193SQ02807233
公开日2004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2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4日
发明者H·K·林, J·P·哈特菲尔德, S·A·施密斯, W·J·佩克, H K 林, 佩克, 哈特菲尔德, 施密斯 申请人:美国标准国际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