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冰的制造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可以将液体自动制成松散状“雪花冰”的自动制冰机。
背景技术:
传统式食用冰的制造方式是先将液体制成块状,再置于刨冰机上刨削成碎冰。而为了可以快速制成可食用的冰,市场上有一种“炒冰机”,其具有一炒冰锅,于炒冰锅底部设有致冷器,利用致冷器的低温传导至炒冰锅锅底,即可以使炒冰锅内缘迅速降至负10度以下,使得加味饮料例如牛奶、果汁等在锅内结成冰,制作者即利用铲子不断翻炒,将结冰铲下而形成松散的“雪花冰”。
上述炒冰机虽然已可以达到快速制冰的目的,但由于尚且需要人不断翻炒而颇为麻烦,尤其当同时间有较多消费者需求时例如夜市或人潮较多的市区,制冰者一方面要翻炒制冰,另一方面要将冰铲起给消费者,经常有手忙脚乱的窘境。倘若招呼客人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停止翻炒而使得结冰较厚时,不仅不容易将结冰从锅缘铲下,亦会使得制成的雪花冰太厚而失去绵密的口感,因此,为了确保其品质以及提高供应冰品的速度,通常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但如此一来又会提高成本。
上述为炒冰锅运用于商业行为的情形,此外,由于需要足够的翻炒空间,因此,炒冰锅的容积需要较大,不适合一般家庭使用,所以在家中无法自制享用可口绵密的雪花冰。
因此,现有人工翻炒的制冰机实有加以改良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需要人工翻炒的制冰机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不需要翻炒即可以制成雪花冰,以节省人力的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一上下连通的制冰筒、一设于制冰筒外周壁的致冷设备、一可以局部穿置于制冰筒内并且可以驱动旋转的动力设备、以及一入料设备,其中,所述的致冷设备设有用冷界面贴附于制冰筒外周壁的半导体致冷器、位于致冷器的热界面该侧的散热片以及散热风扇,而所述的动力设备则设有一伸入制冰筒内并且可被驱动旋转的螺杆状脱冰刀,该螺杆状脱冰刀周缘突设有螺旋部,所述的入料设备设有一接料斗以及一衔接于接料斗底部的导料管。
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可以改进上述已有缺点而具有几项优点1.不需要翻炒即可以自动制成片状雪花片本实用新型通过致冷器的作用而使制冰筒壁迅速降温,使得经由入料设备流入制冰筒内的液体凝结成冰,再利用转动的螺杆状脱冰刀的螺旋部将结冰自制冰筒周壁刮除并且往下推送,故不需要人力翻炒,倘运用于商业场合,可以一人经营,以降低成本。
2.体积小由于本实用新型不需要翻炒空间,而是在筒状的制冰筒内制冰,故所需体积较小,不论是使用于商业场所或者家庭使用,均极为方便。
此外,为了进一步使冰品的粗细一致,并且使冰品的粗细度可加以控制,故本实用新型可以将动力设备设一驱动螺杆状脱冰刀旋转的调速马达,利用该调速马达的驱动,可以使螺杆状脱冰刀以固定的速度旋转,使得所刮除的冰片粗细一致,而不致于影响口感;而且,通过改变调速马达的转速,即可以改变螺杆状脱冰刀的旋转速度,进而改变冰品的粗细。
附图简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平面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
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体积小、在不需翻炒的下即可以自动制成绵密雪花冰的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包括一中空的制冰筒10、二只设于制冰筒10外周壁的致冷设备20、一可以局部穿置于制冰筒10内并且可以驱动旋转的动力设备30、以及一位于制冰筒10上方一侧的入料设备40。通过上述各机构的配合,使用时启动致冷设备20使制冰筒10迅速降温至负10度以下,并且将液体倒进入料设备40,进而输入制冰筒10内部而于制冰筒10内壁上结成薄冰,再通过动力设备30将薄冰自动刮除并且向下推出,直接落入一容器A内。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大略机构配置以及制冰方式,其详细构件以及功能则述及如后请再参阅
图1~3,所述的中空式制冰筒10内部设有一上下贯通的制冰室11,于制冰室11的顶部设有一环内径较大的入料槽12,于入料槽12周侧上设有一径向延伸的入料口13,即该入料口13与入料槽12、制冰室11之间呈相通状。
所述的致冷设备20包括一结合于制冰筒10外周壁的半导体芯片致冷器21、一结合于致冷器21异于制冰筒10该侧的散热片22、以及一结合于散热片22异于致冷器21该侧的散热风扇23,其中致冷器21以其冷界面贴附于制冰筒10,而热界面则贴附于散热片22上,该制冰筒10外并以一隔绝层14包覆,使制冰筒10不至于与外界产生热传递。
所述的动力设备30包括一调速马达31、结合于调速马达31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32、一与主动齿轮32啮合的传动齿轮33、一与传动齿轮33啮合的被动齿轮34、以及与被动齿轮34结合一体并且伸入制冰室11内的螺杆状脱冰刀35,该螺杆状脱冰刀35周缘设有突出的螺旋部351,该螺旋部351与制冰室11内周壁的间保持一极小的间隙。
所述的入料设备40包括一漏斗状接料斗41、衔接于接料斗41底部收束端的导料管42、以及一位于接料斗41与导料管42的间的液流控制阀43,该液流控制阀43伸入接料斗41该端径向穿设有一穿孔431,该穿孔431可与导料管42、接料斗41相通,另于液流控制阀43的一端设有一突伸于外的旋转钮432,旋转于该旋转钮432即可以使液流控制阀43转动,使穿孔431旋转一角度,进而控制位于接料斗41内的液体流入导料管42的流量。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各构件配置,使用时先接通电源,致冷器21的冷界面低温直接传导于制冰筒10,使制冰筒10周壁的温度迅速降至负10度以下,而热界面的高温即由散热片22及散热风扇23迅速排出散热,而后启动动力设备30的调速马达31,透过传动齿轮33将动力施予被动齿轮34,进而带动螺杆状脱冰刀35旋转,此时,亦同时将液体倒入入料设备40的接料斗41内,使液体经由液流控制阀43的穿孔431、导料管42而流入位在制冰筒10顶部的入料口13,再沿着入料槽12流入制冰室11内周壁,由于此时制冰室11周壁的温度极低,故可以迅速凝结成冰,而转动的螺杆状脱冰刀35即可以利用其突出的螺旋部351将结冰刮除并且向下推移,而直接落入位在下方的容器A内,而由于其结冰及刮除速度均匀,故可以获得粗细度一致的冰品。此外,透过调整该调速马达31的转速,改变螺杆状脱冰刀35的旋转速度,即可以改刮除的冰品粗细度,譬如,转速慢时可以获得较粗的冰品。
又,本实用新型的传动齿轮33可以被控制沿着轴向位移而呈离/合状设计,亦即,当将传动齿轮33推离时,调速马达31即无法啮合传动。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可以在不需要翻炒的下即可以自动制成雪花冰,并且所制成的冰品粗细一致,而可以改善已有的用人力翻炒的缺点。
此外,在本较佳实施例中,以动力设备30的调速马达31作为动力源,其也可以设置为手动,也就是手动旋转主动齿轮32,或者不需要设置主动齿轮32,而是直接手动旋转传动齿轮33,以带动被动齿轮34和螺杆状脱冰刀35旋转,仍可收到不需翻炒而自动结成冰品的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4、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其结构与前述较佳实施例不同处只在于仅使用一组致冷设备20,可在大功率致冷设备时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包括一上下贯通的制冰筒、至少一设于制冰筒外周壁的致冷设备、一可以局部穿置于制冰筒内并且可以驱动旋转的动力设备、以及一入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致冷设备设有一以冷界面贴附于制冰筒外周壁的半导体致冷器及一位于致冷器的热界面该侧的散热片,而所述的动力设备则设有一伸入制冰筒内并且可被驱动旋转的螺杆状脱冰刀,该螺杆状脱冰刀周缘突设有螺旋部,所述的入料设备设有一接料斗以及一衔接于接料斗底部的导料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其特征在于动力设备的螺杆状脱冰刀顶部穿出于制冰筒,并且结合一被动齿轮,另设有一调速马达,调速马达的输出轴上结合一借以驱动被动齿轮的主动齿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其特征在于被动齿轮与主动齿轮之间以一传动齿轮啮合传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其特征在于传动齿轮为可被控制沿着轴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其特征在于制冰筒内部设有一上下贯穿的制冰室,制冰室顶缘径向延伸有一内径较大的入料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其特征在于入料槽周缘径向延伸一入料口。
7.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接料斗与导料管之间设有一可被控制旋转的液流控制阀,该液流控制阀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可与导料管及接料斗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接料斗与导料管的间设有一可被控制旋转的液流控制阀,该液流控制阀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可与导料管及接料斗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其特征在于制冰筒外包覆有一层隔绝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散热片异于致冷器该侧设有一散热风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致冷器式自动制冰机,包括一上下贯通的中空制冰筒、一设于制冰筒外周壁的致冷设备、一可以局部穿置于制冰筒内并且可以驱动旋转的动力设备、以及一位于制冰筒上方一侧的入料设备,其中动力设备设有一伸入制冰筒内的螺杆状脱冰刀,螺杆状脱冰刀周壁设有突出的螺旋部,使用时启动致冷设备使制冰筒迅速降温至负10度以下,并且将液体倒进入料设备,进而输入制冰筒内部而于制冰筒内壁上结成薄冰,再利用动力设备将薄冰自动刮除成片状冰品并且向下推出,直接落入一容器内。
文档编号F25C1/14GK2690814SQ20042002109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9日
发明者林锦育 申请人:林锦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