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制冰室的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5291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制冰室的冰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制冰室的冰箱,更具体地,涉及在不改变制冰室的冷气通道的情况下增大冰箱内的冷藏室的空间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冰箱是冷藏或冷冻食物以使食物保持新鲜的设备。冰箱可包括冷藏室和冷冻室,并可根据配置的类型分为所谓的冷冻室顶置型冰箱、冷冻室底置型冰箱和对开门冰箱。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冰箱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制冰室门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1和图2所示,冰箱可包括冰箱本体10,该冰箱本体10具有冷藏室20和冷冻室30,以及用于打开及关闭冷藏室20和冷冻室30的冷藏室门25和冷冻室门35。可构造多个冷藏室门25。冷藏室门25分别与冰箱本体10可旋转地结合。冷冻室门35可构造为来回滑动。冷藏室门25可设有分配器27,以在不打开冷藏室20的情况下取出水或冰。制冰室50可以被设置在冷藏室门25上以进行制冰。制冰室门55可以设置在制冰室50处,以打开及关闭制冰室50。制冰器60可以设置在制冰室50内以进行制冰。冰槽 65可以设置在制冰室50内以容纳并储藏制冰器60中制出的冰。另一方面,侧壁冷气管道观可以设置在冰箱本体10中,以向制冰室50提供冷气。 可构造多个侧壁冷气管道28。侧壁冷气管道28中的一个可以是向制冰室50提供冷冻室 30中产生的冷气的冷气供应通道,另一个侧壁冷气管道28可以是使经过制冰室50的冷气返回冷冻室30的冷气返回通道。连接管道53可以设置在制冰室50的侧壁处,以连接到侧壁冷气管道28。然而,根据现有技术的这种冰箱,制冰室50的区域被插入冷藏室20,所以当制冰室50的宽度很大时,可以将冰箱中的冷藏室20的空间减小到该程度。此外,制冰室门55的铰接结合区域的厚度很薄,由此降低了隔热性能。此外,当其中填充有发泡液(foaming solution)时,发泡液无法在其中充分流动。此外,连接管道53被设置在制冰室50的侧壁内,所以冷气通道的结构(更明确地连接管道53和侧壁冷气管道观的结构)应有所改变,以增大或减小制冰室50的宽度。为了在不改变冷气通道的结构的情况下增大冷藏室门55的厚度,冷藏室门55的外侧(更明确地冷藏室门55的厚度)应增大到冷藏室20的侧部。因此,冷藏室20的(储藏)空间减小的程度可与冷藏室门55的厚度增大的程度一样。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制冰
4室的突出宽度(厚度)能够有所减小。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是提供ー种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在不改变制冰室的冷气通道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制冰室门的厚度。另外,本发明的又一方案是提供ー种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在不改变制冰室的冷气通道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制冰室门的厚度,由此增大制冷室(储藏空间)。技术方案为了实现前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ー种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包括冰箱本体,形成有制冷室;门,构造为打开及关闭所述制冷室;和制冰室,形成在所述门中;其中,所述制冰室可以包括制冰室本体,其ー侧是敞开的;连接管道,设置在所述制冰室的第一侧壁中, 以便连接到所述冰箱本体;制冰室门,设置在所述制冰室的第二侧壁处,以便打开及关闭所述制冰室;以及突出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一侧壁处突出。这里,连接管道的区域可以被布置在突出部内。连接管道可以被布置成相对于制冰室门的宽度方向傾斜。在制冰室门处可以设有制冰室门凹部。制冰室门可以设有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可以通过在制冰室门的外板与内板之间填充发泡液而形成。这里可以设有多个突出部,而且这些突出部沿竖向被布置成彼此分开。在多个突出部之间可以设有制冰室门固定部,以维持制冰室门的关闭状态。突出部可以由沿竖向的长度长的単体形成。制冰室门可以形成为布置在突出部的侧部。突出部的端部可以被布置成与制冰室门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突出部可以与制冰室门的外表面形成阶梯。制冰室门可以设有盖部,所述盖部延伸成被布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外侧处。另ー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提供ー种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包括冰箱本体, 设有冷蔵室;冷藏室门,构造为打开及关闭所述冷藏室;和制冰室,形成在所述冷藏室门处,其中,所述制冰室可以设有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一侧壁处形成比所述第二侧壁更突出的突出部,而且所述制冰室可以包括制冰室门,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处以打开及关闭所述制冰室;以及连接管道,布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内以连接到所述冰箱本体。这里,在所述冷藏室的下侧处可以设有冷冻室,在所述冰箱本体中可以设有侧壁冷气管道,使得所述侧壁冷气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冻室相通,所述侧壁冷气管道的另一端被连接到所述连接管道。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又ー实施例,提供ー种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包括冰箱本体,在所述冰箱本体的上部处设有冷蔵室,在所述冰箱本体的下部处设有冷冻室,而且在所述冰箱本体的侧壁处设有与所述冷冻室相通的侧壁冷气管道;冷蔵室门,构造为打开及关闭所述冷藏室;和制冰室,设置在所述冷藏室门中,其中,所述制冰室包括制冰室本体,其ー侧是敞开的;连接管道,设置在所述制冰室的第一侧壁中,以便连接到所述侧壁冷气管道;制冰室门,设置在所述制冰室的第二侧壁处,以便打开及关闭所述制冰室;以及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一侧壁处形成为比所述第二侧壁更突出。


在图中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冰箱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中的制冰室门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制冰室的冰箱的立体图;图4和图5是分别示出图3中的制冰室的放大视图;图6是示出图3中的制冰室处于关闭状态下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图6中的制冰室门凹部处于拆卸状态下的视图;图8是图7的平面剖视图;图9是示出图8的主要零件的放大视图;图10是图3中的制冰室门的改型示例;以及图11是图4中的突出部的改型示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如图3所示,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可构造为包括形成有制冷室的冰箱本体110、构造为打开及关闭制冷室的门以及在门上形成的制冰室150,其中制冰室150包括一侧敞开的制冰室本体151、设置在制冰室150的第一侧壁161中以连接到冰箱本体110的连接管道 171、设置在制冰室150的第二侧壁162处以打开及关闭制冰室150的制冰室门190和在第一侧壁161处形成为突出状的突出部181。这里,制冷室通常指的是用于容纳和冷却食物的冷藏室120和冷冻室130,冰箱本体110可构造为具有冷藏室120和冷冻室130。冷藏室120可设置在冰箱本体110的上部区域。冷藏室门125可设置在冰箱本体 110的前表面处,以打开及关闭冷藏室120。可设置多个冷藏室门125。冷藏室门125与冰箱本体110可旋转地结合。冷冻室130可形成在冰箱本体110的下部区域处。冷冻室门135可设置在冷藏室 130处,以打开及关闭冷冻室130。冷冻室门135可滑动地设置在冰箱本体110处,以向前
及向后滑动。冰箱本体110中可设置冷冻循环,以向冷冻室130和冷藏室120提供冷气。冷冻循环可包括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用于使制冷剂辐射热的冷凝器、用于使制冷剂减压并膨胀的膨胀装置、以及允许制冷剂吸收并蒸发周围潜热的蒸发器。另一方面,分配器可设置在冷藏室门125处,以在不打开冷藏室120的情况下取出水或冰。如图4和图5所示,与冷藏室120隔热的制冰室150可形成在分配器的上侧处以进行制冰。连接到冰箱本体Iio的连接管道171可设置在制冰室150的侧部,以向制冰室 150供应冷气。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侧壁冷气管道1 可设置在冰箱本体110处,以将冷冻室130中产生的冷气供应到制冰室150。侧壁冷气管道1 可形成在冰箱本体110的侧壁内。可形成一对侧壁冷气管道128。侧壁冷气管道128中的一者可以是将冷冻室130的冷气供应到制冰室150的冷气供应通道,另一者可以是使经过制冰室150的冷气返回冷冻室130的冷气返回通道。用于制冰的制冰器156可以被容纳并设置在制冰室150内。储冰盒157可设置在制冰器156的下侧处,以容纳在制冰器156中制出的冰。储冰盒157可连接到分配器,以将储藏的冰取出到外部。制冰室150可包括其中形成有容纳空间的制冰室本体151,和用于打开及关闭制冰室本体151的制冰室门190。制冰室本体151可构造为向后敞开。制冰室本体151可构造为包括沿制冰室门125的竖向布置的第一侧壁161和第二侧壁162,以及布置成分别连接到第一侧壁161和第二侧壁162的上、下端的上侧壁163和下侧壁164。这里,当冷藏室门125被锁定吋,第一侧壁161可以是最接近冰箱本体110的侧壁的侧壁。当生产冷藏室门125吋,制冰室本体151可用単体形成。给冷藏室门125填充泡沫时通过填充发泡液来发泡的隔热材料可设置在制冰室本体151内。连接管道171可设置在第一侧壁161中,以连接到侧壁冷气管道128。多个连接管道171可布置成沿竖向彼此分开。制冰室门190与第二侧壁162可旋转地结合。制冰室门190的侧部(图中为左侧)的上端和下端可由与第二侧壁162结合的铰接部155可旋转地支撑。制冰室门190可构造为具有封堵制冰室150的后侧开ロ的高度和宽度。制冰室门 190可构造为包括外板191、布置成与外板191分开的内板192以及设置在外板191与内板 192之间的隔热材料193。这里,隔热材料193可通过在外板191与内板192之间填充发泡液而用发泡液的泡沫构造。如图6和图7所示,制冰室门190可设有制冰室门凹部215来容纳食物。制冰室门凹部215可按可拆卸的方式来构造。可在制冰室门190的外表面形成可拆卸地支撑制冰室门凹部215的制冰室门凹部支撑部211。制冰室门凹部支撑部211可形成为“L”形。另ー方面,制冰室门190可形成为高度对应于上侧壁163和下侧壁164,宽度小于第二侧壁162的外表面与第一侧壁161之间的长度。更具体地,制冰室门190可构造为高度对应于下侧壁164的底表面与上侧壁163的顶表面之间的长度,宽度对应于第一侧壁161 的外表面上的第一侧壁161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的宽度。制冰室门衬垫195可设置在制冰室门190的内表面处,以接触制冰室本体151的开ロ的周边,从而抑制制冰室150的冷气泄漏。制冰室门衬垫195可形成为呈大致矩形的环状。更具体地,制冰室门衬垫195可构造为接触上侧壁163、下侧壁164、第一侧壁161和第二侧壁162。制冰室门衬垫195可用弾性构件构造。这样,制冰室门衬垫195可弾性地接触制冰室本体151,由此有效地防止冷气泄漏。另ー方面,从第一侧壁161的端部突出预定长度的突出部181可设置在第一侧壁 161处,以布置在制冰室门190的侧部处。如图8所示,突出部181可构造成使得突出部181的端部布置在与制冰室门190的外表面相同的平面上。这样,当锁定制冰室门190吋,可防止在制冰室门190与突出部181 之间产生阶梯。连接管道171的区域可布置在突出部181内。连接管道171可以倾斜方式布置。更具体地,连接管道171可以布置成使得,相比于布置在制冰室150内的内侧端,与侧壁冷气管道1 接触的外侧端距离冷藏室门125更远。这样,突出部181仅形成在第一侧壁161的侧部处,即,在没有增大制冰室本体151 整体的突出长度的情况下设置连接管道171的区域,由此增大制冰室门190的厚度,同时制冰室门190不会进一步突出到冷藏室120的侧部。更具体地,如图9所示,可以看到,制冰室门190在外侧(冷藏室120的侧部)处应厚一些,从而确保当在第一侧壁161处形成制冰室门190的铰接部时,制冰室门190有充足的隔热厚度,由此将冰箱中的冷藏室120的空间减小到该程度。这里,当在第一侧壁161 处形成制冰室门190的铰接部时,无法在第一侧壁161处形成突出部。因为如果在该处形成突出部,那么制冰室门190会与之冲突并干扰其打开(旋转)。考虑到这些,当在第一侧壁161处形成铰接部时,与本发明相比,制冰室门190的铰接部(铰接轴)突出(移动)更远,而且制冰室门190的厚度仅向外(到冷藏室120的一侧)增加,由此,将冰箱中冷藏室 120的空间减小到该程度(W)。相反,根据本发明,在第二侧壁162处形成铰接部155,在第一侧壁161处形成突出部181,由此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一侧壁161和第二侧壁162的突出长度有所减小(缩短)。 这样,制冰室门190的铰接部155可进一步移动到冷藏室门125的侧部。这样,制冰室门190 的厚度能够沿向内方向增加,即增加到冷藏室门125的侧部。这样,将冰箱中冷藏室120的空间增大到该程度(W)。如图4所示,突出部181可构造为沿竖向彼此分开预定距离。插入部197可以在制冰室门190处形成为插入多个突出部181之间。制冰室门固定部220可以形成在插入部 197与突出部181之间,以维持制冰室门190封堵制冰室150的开口的状态。制冰室门固定部220可以构造为通过磁力维持结合状态。例如,制冰室门固定部 220可构造为具有永磁体221和磁体222。永磁体221和磁体222中的任一个可以被固定并与插入部197结合,永磁体221和磁体222中的另一个可以结合在多个突出部181之间。 这里,磁体222可用永磁体构造。这样,具有不同磁极性的两个永磁体分别布置在插入部 197与突出部181之间的区域处,以彼此吸引,由此防止制冰室门190被无意打开。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突出部231可以构造为相对于制冰室门190的外表面产生阶梯(突出长度的差异)。换言之,突出部231的端部可构造为突出的程度小于制冰室门 190的外表面。制冰室门190可设有盖部235,该盖部235被布置在突出部231的外侧。盖部235 可以构造为沿制冰室门190的厚度方向缩进并沿宽度方向延伸。这样,突出部231可以构造为从外侧被盖部235阻挡视线(遮挡)。这里,制冰室门凹部215可以设置在制冰室门 190的外表面,制冰室门凹部215可构造为延伸到盖部235。这样,能够增大制冰室门凹部 215的容纳空间。如图11所示,突出部241可以由竖向的长度长的单体形成。连接管道171的区域 (外侧端17 可布置在突出部Ml的内部。这里,突出部241突出的程度可以形成为使得其端部与制冰室门190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平面。而且,当在制冰室门190处形成盖部235 时,突出部241可以构造为突出的程度与突出部241布置在盖部235的内侧处时一样少。制冰室门固定部220可以设置在突出部231与盖部235之间,以在关闭制冰室门 190时,抑制制冰室门190被无意打开。制冰室门固定部220可以构造为包括永磁体221和磁体222 (或永磁体)。通过这种构造,如果关闭冷藏室门125来封堵冷藏室120,那么制冰室150的每个连接管道171均与侧壁冷气管道1 相通。当制冰器156处于制冰模式吋,冷蔵室130中产生的冷气通过侧壁冷气管道1 供应到制冰室150。移动通过侧壁冷气管道128的空气通过连接管道171流入制冰室150,以冷却制冰室150。这样,在制冰器156中制成冰。冷却制冰室150的冷气流出制冰室150。该流出的冷气移动通过另ー个侧壁冷气管道1 而返回冷冻室。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制冰室的第一侧壁处形成突出部,制冰室门与第二侧壁可旋转地结合,由此减小制冰室从制冷室门的内表面突出的突出宽度。这样,冰箱中制冷室的空间能够増加的程度与制冰室的突出宽度能够减小的程度一祥多。另外,使制冰室与冰箱本体连接的连接管道被布置在突出部的内侧处,由此在不改变制冰室门的冷气通道的位置和大小的情况下,确保制冰室门的厚度,更具体地,在制冰室中形成连接管道,在冰箱本体中形成侧壁冷气管道。如上所述,本文參照附图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主旨的情况下,本发明能够以各种实施例实施,因此前述实施例不应限于详细描述的内容。此外,前述实施例应在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技术精神内广泛解释,即使其未在本文的详细描述中明确公开。此外,在权利要求及其等效范围的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型和改型都应被解释为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内。
权利要求
1.ー种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包括 冰箱本体,形成有制冷室;门,构造为打开及关闭所述制冷室;和制冰室,形成在所述门中,其中,所述制冰室包括制冰室本体,其ー侧是敞开的;连接管道,设置在所述制冰室的第一侧壁中,以便连接到所述冰箱本体; 制冰室门,设置在所述制冰室的第二侧壁处,以便打开及关闭所述制冰室;以及突出部,形成为在所述第一侧壁处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所述连接管道的区域被布置在所述突出部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所述连接管道被布置成相对于所述制冰室门的宽度方向傾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在所述制冰室门处设有制冰室门凹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所述制冰室门设有隔热材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所述隔热材料通过在所述制冰室门的外板与内板之间填充发泡液而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所述制冰室门形成为被布置在所述突出部的侧部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设有多个突出部,而且这些突出部沿竖向被布置成彼此分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在所述多个突出部之间设有制冰室门固定部,以维持所述制冰室门的关闭状态。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所述突出部的端部被布置成与所述制冰室门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所述突出部由沿竖向的长度长的单体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制冰室门的外表面形成阶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所述制冰室门设有盖部,所述盖部延伸成被布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外侧处。
14.ー种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包括 冰箱本体,设有冷蔵室;冷蔵室门,构造为打开及关闭所述冷藏室;和制冰室,形成在所述冷藏室门处,其中,所述制冰室设有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一侧壁处形成比所述第二侧壁更突出的突出部,而且所述制冰室包括制冰室门,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处以打开及关闭所述制冰室;以及连接管道,布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内以连接到所述冰箱本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其中,在所述冷藏室的下侧处设有冷冻室,在所述冰箱本体中设有侧壁冷气管道,使得所述侧壁冷气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冻室相通,所述侧壁冷气管道的另一端被连接到所述连接管道。
16.一种具有制冰室的冰箱,包括冰箱本体,在所述冰箱本体的上部处设有冷藏室,在所述冰箱本体的下部处设有冷冻室,而且在所述冰箱本体的侧壁处设有与所述冷冻室相通的侧壁冷气管道; 冷藏室门,构造为打开及关闭所述冷藏室;和制冰室,设置在所述冷藏室门中, 其中,所述制冰室包括 制冰室本体,其一侧是敞开的;连接管道,设置在所述制冰室的第一侧壁中,以便连接到所述侧壁冷气管道; 制冰室门,设置在所述制冰室的第二侧壁处,以便打开及关闭所述制冰室;以及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一侧壁处形成为比所述第二侧壁更突出。
全文摘要
本文公开了具有制冰室的冰箱,该冰箱可包括冰箱本体和制冰室,制冰室可包括一侧敞开的制冰室本体、设置在制冰室的第一侧壁中以连接到冰箱本体的连接管道、设置在制冰室的第二侧壁处以打开及关闭制冰室的制冰室门、以及形成为在第一侧壁处突出的突出部。因此,在不改变制冰室的冷气通道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制冰室门的厚度,由此增大制冷室。
文档编号F25D11/02GK102597666SQ201080049533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3日
发明者徐畅晧, 李旭镛, 金东正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