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冰箱及冰箱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箱及冰箱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冰箱设有构成减压储藏室的用一体成型加工而做成的外廓部件和盖部件,并且与开闭该外廓部件的开口的盖部件一起拉出食品托盘。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冰箱的结构为,将减压室的上面用强化玻璃进行了加强,下面用铁板进行了加强。减压室盖是支撑在设置于减压室的左右外侧的导轨上并向前后进行往返运动的结构,并且具有设置于导轨的齿条齿轮和与齿条齿轮啮合而连接的左右的小齿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43M63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036453号公报在此,若能够将减压储藏室进行大型化、即扩大宽度而增加内容积,则易容纳各种食品,并且对于利用者来说提高使用的方便性。但是,若想以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来只进行大型化,则在结构上存在不能减压保存的危险。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中,从开口越朝向内侧,减压室越变窄,并且不能将从开口至里面做成一样的截面积,而且难以充分确保内容积。下面,若以专利文献2的结构扩大宽度,则强化玻璃、铁板都变得大型化而质量增大。另外,成本也上升而不适用于家庭用冰箱的批量生产。例如,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在宽度约400mm的减压室的情况下,重量为约Ag。若将其宽度扩大到1. 5倍,则为约10kg。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具备具有气体调节功能、并扩大容纳容积的储藏室的冰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例如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结构。本申请包括多个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若举其中一个例子,则冰箱具有由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第一外廓部件和堵塞上述第二开口的第二外廓部件构成的储藏室;以及开闭上述第一开口的盖部件,上述第一外廓部件的上述第二开口的开口边缘形成有从上述第一开口侧向后方侧倾斜的倾斜面,并且具有分别与上述第二开口的开口边缘及上述第二外廓部件的周边相对的熔敷部,在上述第一开口的靠中央与第一外廓部件一体地设置开口支撑部,该开口支撑部是靠上述第一开口边缘附近截面积变小的形状。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具备具有气体调节功能、并且扩大容纳容积的储藏室的冰箱。
图1是从前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主体的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概念图。图3是图1的B-B线剖视图。图4是图1的B-B线剖视图,并表示冷藏室门和减压室门都打开的状态。图5是图1的B-B线剖视图,并表示真空泵与减压室的配置状态。图6是从倾斜前上方观察减压室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从前上方观察外廓部件的简略立体分解图。图8是从图7的C方向观察的主视图。图9是图7的K-K线剖视图。图10是图6的H-H线剖视图。图11是图6的J-J线剖视图。图12是从C方向观察图6的向视图。图13是图12的D-D线剖视图。图14是图12的F-F线剖视图。图15是图13的E-E线剖视图。图16是表示盖部件和食品托盘的结构的从图6的A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盖部件和食品托盘的结构的从图6的B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小齿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9是图10的D-D线剖视图。图20是图10的D-D线剖视图,是表示减压室的盖部件的全开状态的图。图21是从倾斜前上方观察减压室的结构的立体图,是表示盖部件的全开状态的图。图22是图12的G-G线剖视图。图23是表示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减压室的上下分割的外廓部件的接合部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视图。图M是表示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减压室的上下分割的外廓部件的接合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25是表示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减压室的上下分割的外廓部件的接合部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沈是表示图19所示的减压室的盖部件、开闭手柄的支撑部及利用绕盖锁闭引导槽部件的开闭手柄的盖部件的锁闭解除状态的图。图27是表示图19所示的减压室的盖部件、开闭手柄的支撑部及绕盖锁闭引导槽部件的锁闭之前的状态的图。图观是表示图19所示的减压室的盖部件、开闭手柄的支撑部及利用绕盖锁闭引导槽部件的开闭手柄的盖部件的锁闭状态的图。图四是表示从减压室取出盖部件和食品托盘的状态的图。图30是说明齿条与小齿轮的啮合和外廓部件与食品托盘的位置关系的概略俯视图。图31是表示盖部件与食品托盘的开闭的途中状态的图12的D-D剖视图。图32是说明齿条与小齿轮的啮合的局部图。
图33是说明齿条与小齿轮的啮合的局部图。图34是说明盖部件与食品托盘的拆卸、安装顺序的局部剖视图。图35是说明盖部件与食品托盘的拆卸、安装顺序的局部剖视图。图36是说明盖部件与食品托盘的拆卸、安装顺序的局部剖视图。图37是说明盖部件与食品托盘的拆卸、安装顺序的局部剖视图。图38是说明盖部件与食品托盘的拆卸、安装顺序的局部剖视图。图39是说明盖部件与食品托盘的拆卸、安装顺序的局部剖视图。图40是说明盖部件与食品托盘的拆卸、安装顺序的局部剖视图。图41是说明盖部件与食品托盘的拆卸、安装顺序的局部剖视图。图42是说明盖部件与食品托盘的拆卸、安装顺序的局部剖视图。图43是说明盖部件与食品托盘的拆卸、安装顺序的局部剖视图。图44是用圆密封件密封接合部的情况的说明图。图45是通过熔敷来密封接合部的情况的说明图。图46是表示减压室的设置例的图。图47是表示减压室的设置例的图。图48是表示减压室的设置例的图。图49是涉及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减压室的立体图。图50是图49的外廓部件的侧剖视图。图51是说明外廓部件的装配工序的主视图。图52是说明外廓部件的装配工序的分割立体图。图53是说明外廓部件的装配工序的侧剖视图。图M是说明外廓部件的装配工序的侧剖视图。图55是说明外廓部件的装配工序的侧剖视图。图56是说明外廓部件的装配工序的侧剖视图。图57是图52的P部放大图。图中1-冰箱主体,2-冷藏室,3-制冰室,4-快速冷冻室,5-冷冻室,6_蔬菜室,12-真空泵(减压机构),13-减压室(储藏室、气体调节室),14-外廓部件,15-小齿轮,16-减压室盖(盖部件),17-食品托盘(拉出容器),18-抗氧化维生素盒(抗氧化成分放出机构), 140-下壳(第一外廓部件),140 -开口支撑部,141-上壳(第二外廓部件),200-加热机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进行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主体1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概念图。冰箱主体1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适用本发明的冰箱主体1在最上部配置6°C左右的冷藏温度带的储藏室即冷藏室2,在最下部配置6°C左右的冷藏温度带的储藏室即蔬菜室6。在冷藏室2和蔬菜室6之间,配置有与这些两室绝热性地隔开的0°C以下的冷冻温度带(例如,约-20°C _18°C的温度带)的冷冻室即制冰室3、快速冷冻室4以及冷冻室5。如图2所示,各储藏室分别由隔壁kl、k2、k3划分而配置。另外,在储藏室2内设有减压室13。在本实施例中,减压室13是冷却室,并且是约 rc的温度带的储藏室。冷藏室2在前方侧具有左右分割的左右对开(所谓法式)的冷藏室门h、2b。制冰室3、快速冷冻室4、冷冻室5、蔬菜室6分别具有抽屉式的制冰室门3a、快速冷冻室门4a、 冷冻室门5a、蔬菜室门6a。如图2所示,冰箱主体1的箱外和箱内用绝热箱体10隔开,绝热箱体10通过在内箱IOa与外箱IOb之间填充泡沫绝热材料(泡沫聚氨酯)而形成。箱内利用上绝热隔壁观隔开冷藏室2和快速冷冻室4及制冰室3 (参照图1,在图 2中制冰室3未图示),利用下绝热隔壁四隔开冷冻室5和蔬菜室6。在冷藏室门2a、2b的箱内侧具有多个门兜32 (参照图1、图2)。另外,冷藏室2设有多个搁板37。冷藏室2利用搁板37在纵向划分成多个储藏空间,并且在最下层的储藏空间设有作为减压室13的冷却室。如图2所示,快速冷冻室4、冷冻室5及蔬菜室6分别设有与装在各自的储藏室的前方的门成为一体的容纳容器:3b、4bjb、6b。并且,制冰室门3a、快速冷冻室门4a、冷冻室门如以及蔬菜室门6a通过分别用手握住未图示的把手部并向跟前侧拉出,能够将容纳容器 3b、4b、5b、6b 拉出。另外,减压室13设有开闭前方开口的减压室盖16。并且,在打开冷藏室门h、2b的状态下,通过用手握住减压室盖16的把手部27并向跟前侧拉出盖部件16,能够将减压室13的容纳容器拉出。对其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在冰箱主体1中,用于进行上述冷冻及冷藏的冷冻循环是以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夺取制冷剂的气化热而成为冷却源的蒸发器、压缩机的顺序连接各部分而构成(未图示)°该成为冷却源的蒸发器设置于制冰室3、快速冷冻室4以及冷冻室5的后方,并且利用送风扇,将蒸发器的冷气输送到制冰室3、快速冷冻室4以及冷冻室5。另外,若成为冷藏温度以下,则通过闭塞的能够开闭的挡板装置,输送到冷藏室2及蔬菜室6的各储藏室。 此外,具有在冷气输送到各储藏室后,再次用蒸发器进行冷却而输送的循环结构。各储藏室通过由利用温度传感器的控制装置进行的温度控制,维持在预定的温度。将图1的B-B线剖视图表示在图3中。冷藏室门加以支轴S 1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撑。在冷藏室门加向内部侧突出设置放入饮料等的半透明的树脂成型的门兜32。 在冷藏室门加的背面设有利用受扭螺旋弹簧的作用力及引导而摆动自如地构成的旋转隔板加2。该旋转隔板2a2在冷藏室门2a、2b闭塞(参照图1)时在沿左侧的冷藏室门加的位置防止来自冷藏室门2a、2b之间的冷气的漏出。另一方面,在冷藏室门加打开时,在冷藏室门加的厚度方向(用双点划线表示)摆动而不妨碍使用者。另外,右侧的冷藏室门2b以支轴S2为中心摆动自如地被支撑,并且向内部侧突出设置放入饮料等的半透明的树脂成型的门兜32。气体调节室即减压室13的结构
图3所示的减压室13是利用真空泵12吸引内部的空气,并且被减压成比大气压还低的气压、作为一个例子为0. 8大气压(SOkPa)等的气体调节室。即,减压室13为防止食品氧化、维持蔬菜类的新鲜度等而酿造特别的空气氛围。如图2所示,在减压室13,肋Hs作为突起而设置在上表面。由此,减压室13与位于在其正上方的搁板37之间以设置适当的间隙的状态被支撑。在减压室13的后部设有冷藏室2的冷气的吸气口 19,并且通过吸引减压室13周围的空气而使冷气如箭头那样流动, 从而间接地冷却减压室13。如图3所示,在关闭冷藏室门2b的状态下,在冷藏室门2b的门兜32与减压室13 的盖部件16之间形成有预定的空间,以免彼此接触。图4表示在将冷藏室门2a、2b都打开后打开减压室13的盖部件的状态下,关闭左侧的冷藏室门2a,设在左侧的冷藏室门加上的门兜32接触盖部件16的左端而使盖部件 16倾斜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于盖部件16不会顺利地向里面方向移动,因此冷藏室门加不能关闭。所以,希望即使在只对盖部件16的端部加力的情况下,不倾斜并保持平行而移动。图6是从倾斜前上方观察减压室13的结构的立体图。减压室13在前面具有开口 14r(参照图7),并且由扁平的向内方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上下分割为两部分的外廓部件14和向前方及后方移动而开闭开口 14r的盖部件16形成外周壁。S卩,为了在减压室13取放储藏物,设有开闭的盖部件16。并且,在外廓部件14的外面以直线状或格子状竖立设置有增加截面模量并提高强度的加强肋。此外,加强肋的形状不限于此,只要能增加外廓部件14的截面模量并提高强度即可。此外,减压室13除了如本实施例放置在上绝热隔壁28上的结构之外,也可以放置在搁板37的任一个上,或者利用悬挂机构100悬挂在搁板37或储藏室的上壁部(绝热箱体10的上部)(参照图46 图48)。S卩,减压室13的容器,若是公知的设置方法则能适宜采用。真空泵12与减压室13的结构如图3所示,连接真空泵12与减压室13的管14i、14j设置成直线性,以便防止从连接部的空气漏泄。另外,如图5所示,真空泵12设置于减压室13的内侧,以便将减压室13做成宽幅而广泛应用容纳空间。即,真空泵12的一部分与减压室13的一部分配置成在前后方向重叠。由此,能够向图示左方向扩大减压室13。此时,减压室13与真空泵12通过用弯曲的形状(L字形状)的管1 连接而构成, 以便对减压室13的内部进行减压。管12a做成具有连接减压室13的吸入口 13a的连接长度和IOmm以上的直线部的形状,以便防止空气漏泄。另外,在与真空泵12连接的情况下,也做成具有连接长度和IOmm 以上的直线部的形状。外廓部件14的概略形状以下,利用图7至图9来对外廓部件14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从前上方观察外廓部件的简略立体图。外廓部件14是在接合部142彼此保持密封而接合下壳140(第一外廓部件)和上壳141(第二外廓部件)的结构,为便于理解,作为上下分离的分解图而进行
7表示。图8是图6的C方向向视图。图9是图7的K-K线剖视图。此外,图7 图8是为了容易理解外廓部件14的形状,消除加强肋的虚拟的只有外廓部件14的概略图。外廓部件14的下壳140利用ABS (包含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树脂)、AS (包含丙烯腈、苯乙烯的树脂)等而树脂成型。两侧面壁140a、140b、底面壁14c、后面壁140d形成为一体。另外,下壳140形成有前面开口 14r及上面开口 140e。即,是两面开口的形状。 构成前面开口 14r的上边且上面开口 140e的前侧边的连接部140f分别与左右的侧面壁 140a、140b连接。并且,具有在上面开口 140e的全周范围内无接缝地设置的接合部142。外廓部件14的上壳141利用ABS (包含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树脂)、AS (包含丙烯腈、苯乙烯的树脂)等而树脂成型。上壳141 一体形成为如下形状,具有上面壁141e、 两侧面壁141a、141b、后面壁141d,并且在全周具有接合部142。上壳141形成为遍及全面无间隙地覆盖下壳140的上面开口 140e。S卩,减压室13的侧面壁Ha分割成下壳140的侧面壁140a和上壳141的侧面壁 141a。同样地,侧面壁14b分割成下壳140的侧面壁140b和上壳141的侧面壁141b。并且,后面壁14d的结构为分别分割成下壳140的后面壁140d和上壳141的后面壁141d。并且,如图3、图4所示,在外廓部件14的左侧面壁1 的外面后方,设有与真空泵 12的连接部即插通孔的泵连接部14i。在对减压室13内用真空泵12进行了减压时,由于外部的大气压与内部的低压的差压,从而在外廓部件14的全面均勻地被施加来自大气的负荷。由于减压室13的内部是低压,因此该负荷向从外侧向内侧压坏的方向施加在外廓部件14全面上。就其大小而言, 例如若外廓部件14的平面尺寸做成宽450mm、深度300mm,将差压设成0. 2大气压,则成为约270kgf (约2700N)的大的负荷。由此,外廓部件14的两侧面壁14a、14b、底面壁14c、后面壁14d、上面壁14e的各自的外表面需要增加截面模量而提高强度。因此,外廓部件14的各面不是平面,而是形成为弯曲成向外侧凸出的圆顶状的大致曲面状。并且,如图7概念性地用虚线所示,外廓部件 14的外面壁优选为在深度方向和左右方向上都向外侧弯曲的形状。外廓部件14是开口 14r在宽度方向比高度方向长的形状。并且,是从两侧向中央部具有高度的大致圆弧状。即,外廓部件14形成扁平且横长的具有开口 14r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由此,底面壁Hc和上面壁He与其他两侧面壁14a、14b、后面壁14d相比面积大。 由于在对内部进行减压时因与大气压的差压而产生的负荷与面积成比例,因此确保底面壁 14c与上面壁He的强度尤其成为必要。此时的负荷是将外廓部件14从外侧压缩并压坏的方向的负荷,因此将承受负荷的面做成向外侧凸出的形状、例如形成球体的一部分的圆顶形状的球壳,从而提高强度。图8是图7的C方向向视图。如图8所示,开口 14ι 是其周围沿着两侧面壁14a、 14b、底面壁14c、连接部140f的形状。外廓部件14的任一个壁面都由向外侧凸出的圆弧形状构成,并且做成用圆滑的圆弧连接各壁彼此的角部的形状。另外,开口 14ι 的上下边的中央附近做成向开口 14r的内侧凸出的上面开口支撑部14f、下面开口支撑部14g。在后述的盖部件16被关闭时,设在盖部件16的密封件16p与沿开口 14r的边缘设置的凸部即密封抵接面14k压力接触,从而进行密闭封口。即,作为抑制盖部件16与外廓部件14的开口 14r之间的气体的移动的密封部件,设有密封件16p。图9是图7的K-K剖视图。即,表示外廓部件14的纵向的剖面,并且对内表面的高度尺寸进行说明。外廓部件14的下壳140和上壳141是利用ABS、AS等分别树脂成型的一体部件。用于成型的模具大致分为形成下壳140、上壳141各自的外侧形状的外侧模具和形成内表面的内侧模具,并且树脂向模具内射出并冷却后,拔出内侧模具并从模具分别取出下壳140、上壳141。抗氧化成分放出机构的安装位置以下,利用图9至图10,对抗氧化成分放出机构(抗氧化维生素盒)进行说明。此外,图10是图6的H-H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上壳141的圆顶形状的顶部附近设有凸形状141g。在该凸形状 141g的空间,设有抗氧化成分放出机构即抗氧化维生素盒18。如图9、图10(a)所示,凸形状141g设置于比上壳141的圆顶形状还靠外侧。由此,不阻碍食品容纳空间,能够设置抗氧化维生素盒18。图10(b)是图10(a)的抗氧化维生素盒18周边的放大图。抗氧化维生素盒18的结构为,利用内设在凸形状141g的爪141h、141i和凸形状141g的内壁而固定。通过在凸形状141g设置抗氧化维生素盒18,能够将抑制食品氧化的抗氧化成分 18a相对于食品从上方撒布到大范围。此外,抗氧化成分18a作为一个例子做成水溶性的维生素C。因此,抗氧化维生素盒18即使在减压室13内,也最好尽量设置于水分难积存的位置上。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所述,在从圆顶状的上壳141上表面还向外侧凸出的凸形状 141g内,设置抗氧化维生素盒18。由此,不会使储藏品的容纳空间减少而能够安装抗氧化成分放出机构,并且能够抑制储藏品的氧化。另外,即使在扩大减压室13的宽度而增加储藏品的容纳量的情况下,抗氧化成分也从上方降落到减压室13内,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储藏品的保存性。模具拔出方向与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若将上壳141的外侧模具向箭头AA方向拔出,并将内侧模具向箭头AB方向拔出,则上面壁141a可以做成比开口 14ι 的上端还向上侧凸出的形状、例如圆顶形状。另一方面,假设下壳140的外侧模具向箭头BB方向拔出,内侧模具向箭头BC方向拔出,并且具有将开口 14r的内侧向开口 14ι 侧(箭头BD方向)拔出的侧面模具。在不是侧面模具而是由内侧模具成型的M的范围,底面壁Hc可以做成比开口 14r的下端还向下侧凸出的形状、例如圆顶形状。另外,可以设置部分的第二凹部Hw或第一凹部14z、或者像下导轨14y那样的突起。由于支撑后述的食品托盘17的上导轨14s向内侧凸出,因此下壳140的内侧模具还具有未图示的滑动模具。如此,由于能够将上面壁141e及底面壁Hc做成向外侧凸出的圆顶形状,且将外廓部件14的内面高度ra做成比开口 14r的尺寸rh还大,因此无需从开口至内方向做成尖细的形状。因此,适用于扩大外廓部件14的内容积,且提高刚性。由于在开口 14r与上面开口 140e之间,如图8所示,设置与下壳140—体形成的
9连接部140f而无接缝地构成开口 14r与上面开口 140e的周围,因此利用盖部件16或上壳 141封闭各自的开口而能够保持密封。分割面形状以下,对上壳141与下壳140的接合部142的形状进行说明。上壳141和下壳140做成从开口 14r的上端附近的连接部140f向后面壁14d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倾斜成后部向下的平面,并且沿其分割面设有接合部142。上壳141构成由呈圆顶形状的上面141e、侧面141a、141b、后面141d组成的外廓部件14的一部分,并且其局部是从接合部142只凸出高度141t的形状,而且与配设在周围的肋协作而得到支撑减压时的负荷的强度。在此,如图9用点划线142b所示,若将分割面做成倾斜更少并接近水平的面,则从接合部142b的凸出量变小,上壳141的形状与平面形状接近,因此,刚性变小且减压时的变形变大。另外,如图9的双点划线142c所示,在做成直线与圆弧组合的形状的情况下,上壳 141的凸出量变大而容易得到刚性,但是另一方面,若在形成上壳141与下壳140的接合部的圆弧的半径R相互具有尺寸误差,则圆弧不完全一致而容易产生间隙。另外,若上壳141 向图9的图示右方向错开位置,则在倾斜的分割面142d的局部产生间隙,因此上壳141和下壳140难以贴紧。即,若要使接合部142贴紧而保持密封,则在接合部的面的形状、尺寸、 上壳141与下壳140的彼此的位置关系需要高精度,难以保持密封。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用分割面14 所示,使分割面倾斜成从开口 14ι 上面的后方附近向后方逐渐下降,以形成连接后面壁140d的大致中央部的平面。在该结构中,上壳 141不形成薄板形状,而能够适当确保厚度141t。由于分割面14 是倾斜的平面,因此即使在上壳141与下壳140之间产生位置偏移,彼此的贴紧状态也无变化。即,其结构为,由于接合部142的面彼此是平面,因此精度也容易确保,并且即使上壳141与下壳140的位置关系的精度低也容易保持密封。若做成上述的结构,则上壳141、下壳140都能够用树脂成型,因此具有能够廉价地构成外廓部件14的效果。此外,外廓部件14也可以做成将下壳140与上壳141的关系弄反,分割面14 从开口 14r向内方向逐渐变高的倾斜面形状(参照图49、50)。密封结构以下,利用图9中Q部的放大图即图23至图沈,对在接合部142中保持密封而接合上壳141与下壳14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3表示第一实施例,图23(a)表示减压室13内即外廓部件14的内部为大气压的状态,图23(b)表示减压的状态。在上壳141与下壳140之间的接合部142,夹入用以圆形截面成型成环状的硅酮橡胶等的柔软的部件形成的圆密封件146,并利用螺钉143连接设置于下壳140的螺纹凸台 140g与设置于上壳141的螺纹凸台141g之间。上壳141的螺纹凸台141g与下壳140的螺纹凸台140g之间,设置间隙14 而松弛地嵌合,并且在螺钉143的轴方向、即图示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撑。螺纹凸台140g、141g沿分割面14 以大致等间隔、例如在全周设置 10至15处左右。
10
在图23 (a)所示的大气压的状态下,圆密封件146处于被夹在下壳140与上壳141 之间并由于螺钉143的连接力,例如被压扁直径的5%左右的状态,并且紧贴在接合部142 的全周而保持密封。若驱动真空泵12而对外廓部件14的内部进行减压,则在内外的差压为0. 2大气压的情况下,在下壳140与上壳141被施加如前所述的约270kgf (约2700N)的大的负荷而压力接触。该负荷施加在被夹在下壳140与上壳141的圆密封件146上,例如压扁直径的 15%左右,保持能够维持内外的差压的高的密封。由于圆密封件146被压扁而变形,随之上壳141与下壳140接近且间隙14 减少而成为14 ',并且在螺钉143的头与上壳141的凸台141g之间产生间隙144b。图M是第二实施例,图24(a)表示减压室13内、即外廓部件14的内部为大气压的状态,图M(b)表示减压的状态。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代替圆密封件146,将密封件147按压在从下壳140凸出的密封件抵接部140h之间,该密封件147具有其横断面的外周中央向内部侧凹陷的凹部 147a并以大致四角截面形状成型为环状。即使在下壳140与上壳141多少倾斜的情况或抵接的面的精度差的情况下,密封件147也在凹部147a内柔软地弹性变形,并且吸收其偏颇而能够可靠地密封下壳140与上壳141之间。若驱动真空泵12而对外廓部件14的内部进行减压,则密封件147的凹部147a 被压扁,与圆密封件146相同地压扁例如厚度的15%左右而保持能够维持内外的差压的密封。图25(a)是第三实施例,并且是不使用如密封件的密封部件,而利用振动熔敷形成一体化的例子。在上壳141的周围设有沿接合部142在全周范围设置的肋即熔敷部148。 若将下壳140与上壳141向箭头方向压力接触而施加振动,则因摩擦热而熔敷部148熔解。 由此,其结构为,将下壳140与上壳141 一体熔敷而得到密封。若是这样的结构,则不需要如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密封件或螺钉,并且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廉价地实现外廓部件 1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接合部142做成倾斜的平面形状,因此在压力接触下壳140 与上壳141时的接触压力的分布相同,并且由于施加振动时的摩擦热的发生也相同,因此能够可靠地熔敷而密封。此外,熔敷部148的结构也可以是不设置于上壳141,而是设置于下壳140。以下,图25(b)是第四实施例,并且是通过热熔敷形成为一体化的例子。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的第三实施例相同,将沿接合部142在全周范围设置的肋即熔敷部149a,设置在上壳141的周围。另外,在下壳140上沿接合部142在全周也设置熔敷部149b。就接合方法而言,首先,在熔敷部149a、149b之间以不接触的方式,靠近配置高温的热板,从而熔化熔敷部149a、149b。此后,向箭头方向(熔敷部149a、149b的全周彼此靠近的方向)压力接触,将下壳140与上壳141作为一体而熔敷。由此,其结构得到密封。若做成如此的结构, 则不需要如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密封件或螺丝,并且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廉价地实现外廓部件14。另外,为了均等地熔化熔敷部149a、149b,要求平面度。于是,熔敷部149a为了提高平面度,相对于上壳141的倾斜面在垂直的方向设置肋。
在此,还需要设置于下壳140的开口部14r的周围的密封件抵接面14k (参照图 7)的平面度。另外,有需要考虑成型时的模具的拔出方向。于是,下壳140的熔敷部149b, 在相对于倾斜面逆时针方向倾斜预定角度的方向设置肋(参照图25(b)的放大图)。换言之,具有与下壳140及上壳141的各自的周边相对的熔敷部149b、149a,下壳140的熔敷部 149b是相对于倾斜面向内周侧倾斜而突出的形状,上壳141的熔敷部149a是相对于倾斜面向垂直方向突出的形状。由此,在压力接触熔敷部149a、149b时,熔敷部149a、149b不是直线而是处于具有角度的状态。根据该结构,由于熔敷部149a、149b彼此倾斜而接触,因此即使熔敷时的位置稍微错开,也在肋前端以外的侧部等的部分接触而熔敷。因此,能够提高熔敷部的可靠性。根据本实施例,无需如第三实施例那样使其振动而能够熔敷。由此,不需要振动幅度,能够比第三实施例省空间而熔敷并密封。如图7所示,下壳140的连接部140f由于是被夹在开口 14r与上面开口 140e的细的区域,因此强度弱。根据第三实施例,连接部140f通过熔敷部148与上壳141熔敷而成为一体。因此,强度比连接部140f单体还高,并且能够防止减压时的变形,所以更适宜。 对第四实施例,如上所述,还能够得到提高熔敷部的可靠性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利用粘接材料、例如硅酮橡胶系的粘接材料粘接上壳141与下壳140之间,从而构成外廓部件14。熔敷部肋形状以下,对上述的熔敷部148、149a、149b的形状,利用图25进行说明。首先,上述的减压室13利用真空泵12通过管12a吸引内部的空气,被减压成比大气压低的气压。由此,在熔敷部148、149a、149b,由于上壳141、下壳142减压时的来自大气的负荷,因向内侧变形的影响而发生拉伸应力。如图25(a)所示,若对熔敷部148施加变形,则在熔敷部148的外侧发生大的拉伸应力。图25(c)是从D方向观察图25(b)的下壳140的向视图。为了改善减压时的应力集中,如图25(c)的斜线部,熔敷肋149b配置两根以上。另外,熔敷肋149b之间较大地留出熔敷肋宽度的两倍以上。由此,能够使施加在熔敷部149的应力比图25(a)所示的熔敷肋148大幅度地减少(减一半以下)。另外,如图25(c)所示,用辅助肋149A连接熔敷肋149b之间,并且还在上壳141 的熔敷肋149a上在相同位置设置辅助肋149A而彼此熔敷。由此,还能够将拉伸应力分散且减少。此外,通过将辅助肋149A配置在拉伸应力高的地方,还能够使拉伸应力进一步分散。根据此效果,能够节省空间而设置熔敷部,并且能够提高熔敷强度,而且能够保持减压室13的密封。以下,利用图44与图45,对用圆密封件146等的柔软的部件密封接合部142的情况(图44)、和通过熔敷而密封的情况(图45)的外廓部件的刚性进行说明。图44及图45是与图IOa相同的概略剖视图,并且实线表示大气压时、虚线表示减压而变形时的上壳141与下壳140的概略形状。若内部被减压,则外廓部件14的所有面承受大气压ρ引起的负荷,在向内侧压扁的方向变形,并且其变形在面积大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尤其大。
在图44中,圆密封件146压扁而承受压缩力。但是,圆密封件146由于柔软,因此不产生向角度θ方向的力矩力。由此,无法抑制在接合部142的θ方向的旋转弯曲,上壳 141与下壳140的弯曲量δ 1变大。另一方面,在图45中,接合部142利用熔敷部149a、149b彼此固定,因此在接合部 142不产生θ方向的旋转弯曲。从而,即使在上壳141与下壳140的部件单体的刚性相同, 减压时的弯曲量S 2在作为外廓部件14装配的情况下成为δ2< δ 。S卩,具有通过熔敷而接合的情况比利用密封件的情况刚性高的效果。根据此效果,能够提高外廓部件14的刚性而减少减压时的弯曲量。外廓部件的装配工序以下,参照图51至图57,说明外廓部件14的装配工序的一个例子。图51是说明外廓部件的装配工序的主视图。图52是说明外廓部件的装配工序的分割立体图。图53至图56是说明外廓部件的装配工序的侧剖视图。图57是图52的P部放大图。在构成外廓部件14的下壳140,在开口 14r的靠中央具有开口支撑部140i。开口支撑部140i是在开口 14r的上下范围与下壳140 —体形成的柱状的结构部件。该开口支撑部140i具有如下功能,在下壳140成型时,使树脂的流动性变得良好,防止焊接线进入开口 14r中央。通过防止焊接线进入,能够提高下壳140的强度。另外,开口支撑部140i为了使树脂的流动性良好,将厚度做成5mm以上为宜。并且,开口支撑部140i具有如下功能,在外廓部件14的装配工序中,进行支撑以抑制开口 14r歪斜,并防止在装配后的外廓部件14上发生尺寸误差。在将下壳140与上壳141通过热熔敷进行一体化的情况下,如图53所示,使加热机构200位于下壳140与上壳141之间。加热机构200 —般使用热板,但是若是将下壳140 与上壳141能够加热至可熔敷的温度的机构,则其结构不问。另外,熔敷下壳140与上壳141的温度根据树脂的形状或种类、加热气氛温度及湿度、加热时间、加热机构200与下壳140及上壳141的距离等而不同,通过适当设定这些条件,加热至适合的熔敷温度。另外,下壳140与上壳141及加热机构可以是接触式,也可以是非接触式,在本实施例作为非接触式进行说明。如图53所示,使加热机构200隔开预定间隔而位于下壳140与上壳141之间,并加热熔敷部149a、149b预定时间。此后,如图M所示,使加热机构200从下壳140与上壳 141之间向箭头200a方向退避。而且,如图55所示,将下壳140与上壳141向空箭头方向分别靠近,以使加热状态的熔敷部149a、149b接触,并加压熔敷预定时间。由此,能够得到下壳140与上壳141成为一体化的外廓部件14。在此,在上述装配工序中,对具有开口 14r的下壳140施加热量或者施加负荷。于是,开口 14ι 具有在装配工序中变形的危险。因此,本实施例在开口 14ι 具有开口支撑部 140i。开口支撑部140i如图55所示,在开口 14r的靠中央,在高度Mi的范围与下壳140 一体地设置成柱状。开口支撑部140i是在靠开口 14ι 边缘附近截面积变小的形状。由此, 外廓部件14的熔敷结束后,如图56所示,通过向空箭头方向加力,在开口支撑部140i与外廓部件14的连接部分产生应力集中,在两端产生裂纹,从而能够容易折损而分离。
另外,如图55所示,开口支撑部140i具有如上端140il及下端140i2变细的锥形。 即,开口支撑部140i的上端140il及下端140i2做成不设置角焊缝的边缘形状,与外廓部件14的连接部分具有锐角θ。由此,在向图56的空箭头方向加力的情况下,在上端140il 及下端140i2容易应力集中,并且在形成外廓部件14后,能够容易折取开口支撑部140i。 并且,由于能够减少折取开口支撑部140i的痕迹的凸出量,因此外观形状提高。以下,如图57(a)所示,开口支撑部140i与外廓部件14的连接部分(下端140i2) 位于比下面开口支撑部14g还凹陷的凹部14gl。由此,在如图57(b)折取开口支撑部140i 的情况下,其痕迹(剩余部140i2')比下面开口支撑部14g还凸出,并且开口支撑部140i 的剩余部140i2'不成为盖部件16的开闭的妨碍而适宜。并且,如图57(b)的剩余部140i2'所示,开口支撑部140i的截面形状做成大致半圆形。通过做成这样的形状,在向图56的空箭头方向加力时,对大致半圆形的顶点部分 (上端140il及下端140i2)施加最大的应力而产生最初的裂纹,并且以该裂纹为起点能够容易折取开口支撑部140i。此外,开口支撑部140i的截面形状不限制于半圆形状,也可以是大致四角形状。 在该情况下,若将截面做成梯形形状,例如以开口 14r边缘附近的截面积变小的方式将一边弄短,则容易应力集中而容易折取。另外,在图57(a) (b)中以下面开口支撑部14g为中心进行了说明,对上面开口支撑部14f也做成相同的结构为宜。材料另外,作为外廓部件14的材料,为了得到能承受在对内部进行减压时的差压所引起的负荷的强度,并且,减少减压时的弯曲量,不压缩容纳在内部的食品,优选刚性高的材料。作为一个例子,作为纤维形状的加强填充材料,能够举出掺进玻璃纤维或碳纤维而进行加强的ABS材料等。由此,弯曲强度变大,且杨氏模量(弹性模量)也变大,能够适合用作外廓部件14。如图7、图8、图9、图11、图13等所示,在外廓部件14的开口 14r的内侧,在前方的开口 14ι 的后面侧设有从上面壁He向内侧凸出的上面开口支撑部14f、从底面壁Hc向内侧凸出的下面开口支撑部14g。在开口 14ι 的边缘具有密封件抵接面14k,上面开口支撑部14f与斜面Hm连接,下面开口支撑部14g与斜面Hn连接。盖部件16与开口 14r的关系以下,对盖部件16与开口 14r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1、图13表示盖部件16被封闭,且设置于盖部件16上的后述的加强支撑部H (用点划线表示)插入外廓部件14的上面开口支撑部14f、下面开口支撑部14g之间的状态。上面开口支撑部14f、下面开口支撑部 14g的间隔、即开口 14ι 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比加强支撑部H的高度尺寸还稍大。由此,加强支撑部H顺利地被插入。在此,若对减压室13内进行减压,在外廓部件14的外表面施加由大气压的差压所引起的负荷,则外廓部件14被压缩而上述的间隙消失。于是,上面开口支撑部14f、下面开口支撑部14g分别与加强支撑部H的上下抵接。由此,不再被进一步压缩,因此能够防止开口 14r的变形。另一方面,在抵接部中,外廓部件14从外侧被大气压压缩而向内侧弯曲的同时与加强支撑部H接触。即,不会均勻地接触,在加强支撑部H的左右端与外廓部件14接触,并且成为在与外廓部件14之间产生反作用力Fl的状态。在此,假设上面开口支撑部14f的宽度大致为L2,比开口支撑部靠外侧的开口 14r的宽度为大致Li。那么,优选Ll与L2构成为大致相等。通过这样,施加在上面加强部14f的范围与上面壁14e的范围的差压所引起的负荷分别大致相等且均等。因此,不会在特定的部分集中施加负荷,并且在上面开口支撑部14f与其外侧的开口的范围产生的应力大致相等,从而防止反复负荷等引起的破损而实现长寿命化与高可靠化。对于底面壁14c与下面开口支撑部14g的宽度,优选也做成同样的尺寸形状。如前所述,在上述外廓部件14的形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两侧面壁14a、14b、底面壁14c、后面壁14d、上面壁141e、上面开口支撑部14f、底面开口支撑部14g的各自的外表面,以直线形状、格子形状等竖立设置增加截面模量并提高强度的加强肋,从而确保抵抗由差压引起的变形的更高的强度。在下壳140的侧面壁140a、140b的内面侧,设有沿深度方向的突起即导轨14s、 14s,并且通过设置于后述的食品托盘17上的一对突起17g、17g来支撑食品托盘17的后端侧。将外廓部件14做成如上所述的形状,且其结构为,用接合部142接合利用树脂成型的上壳141与下壳140,所以,将外廓部件14利用树脂成型且进行简化而轻量化,并且能够廉价地构成,能够同时实现内容积的扩大与刚性的增加。减压室13的整体结构以下,对具有外廓部件14的减压室13的结构与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图12是图6 所示的减压室13的C方向向视概念图。图13是图12的D-D线剖视图。图14是图12的 F-F线剖视图。图15是图13的E-E线剖视图。图16是从外廓部件14拆卸食品托盘17与盖部件16,并从图6的A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17是从图6的B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并且食品托盘17用点划线省略一部分而进行图示。图18是表示设置于外廓部件14内的小齿轮15的结构的立体图。食品托盘(拉出容器)配置在外廓部件14内的食品托盘17(拉出容器)是AS等的透明的树脂成型品。 如图13至图19所示,具有两侧壁17a、17b、底面壁17c、后面壁17d以及前面壁17e。在食品托盘17的前面壁17e,形成有用于配置后述的加强支撑部H的凹部17f、和沿加强支撑部H连接前面壁17e与凹部17f的中央侧壁部17h。另外,如图14、图16、图17 所示,在中央侧壁部Hh及侧面壁17a、17b,形成有用于将食品托盘17安装在盖部件16上并使其与盖部件16的开闭动作连动的两对安装爪17tl、17t2。在侧面壁17a、17b的后面壁 17d附近形成有左右一对的突起17g、17g。在凹部17f的盖部件16侧,形成有凸部即制动器 17η。该两对安装爪17tl、17t2形成为下部开口且一边向下方延伸的半圆筒状,并且与设置于盖部件16上的圆柱形状的突起16gl、16g2配合。由此,将食品托盘17固定在盖部件16上,并使其与盖部件16的开闭动作连动。由此,使用者以视觉辨认随着盖部件16的开闭动作而被拉出的食品托盘17内,从而能够容易取出食品托盘17内的食品。
15
在食品托盘17设有朝上开口的导向爪17t3,并且在食品托盘17设有与导向爪 17t3对应而设置的圆柱形状的突起16g3。通过这些部件进行协作,做成能够将食品托盘17 从盖部件16拆卸安装的结构。对其详细动作将在后面叙述。导轨如图16、图17所示,食品托盘17与盖部件16是彼此做成一体而进行开闭动作的结构。在食品托盘17的底面壁17c,设有细长地设置于开闭的方向上的引导肋17j、17j。 在外廓部件14的底面壁14c的开口 14r的附近,设有放置上述引导肋17j、17j的引导突起 14t、14t。在食品托盘17底面的后面侧设有作为阶梯的制动器17m。制动器17m滑动自如地放置在设置于外廓部件14的底面上的下导轨14y上。在食品托盘17的靠近开口 14r的一侧、即盖部件16侧,引导肋17j放置在引导突起14t上,并且设置于食品托盘17的后面附近的突起17g、17g的上面被导轨14s、Hs的下侧的边支撑。在下导轨14y上设有作为阶梯的制动器14v。若将盖部件16与食品托盘17 做成一体而打开,则在全开位置制动器17m与制动器14v抵接,从而限制进一步被打开。由于是上述的结构,因此食品托盘17与盖部件16成为一体且在前后方向(图13 的纸面的左右方向、图15的纸面垂直方向)被引导。底面齿条小齿轮以下,在食品托盘17的底面壁17c的下面、即面向外廓部件14的底面壁14c的一侧,左右对称地彼此保持距离地设有两列在前后方向为直线齿轮的齿条17k。在与开口 14r平行地设置于外廓部件14的底面壁14c上的底面凹部1 ,旋转自如地轴支撑有如图18所示的小齿轮15。小齿轮15具有彼此用连接轴1 结合且作为一体旋转的左右一对的小齿轮15a ;以及向小齿轮15a的外侧进一步突出的支轴15c。外廓部件14的底面凹部1 是比小齿轮1 的直径大的大致半圆筒状,底面凹部 14w的左右两端成为旋转自如地嵌合小齿轮15的支轴15c的支撑凹部14x。小齿轮15的结构为,由于只是从上方坠入底面凹部Hw,因此在拆卸食品托盘17之后仅用手指捏住并向上方举起即可拆卸。例如,在底面凹部1 或小齿轮15弄脏的情况下,也能够简单地拆卸而进行清扫或清洗。若在外廓部件14内配置食品托盘17,则设在食品托盘17上的齿条17k和设置于外廓部件14的底面凹部1 的内部的小齿轮1 被配置在啮合的位置。只是,齿条Hk并不是在盖部件16与食品托盘17开闭移动的全范围内与小齿轮1 啮合,而是在从盖部件 16与食品托盘17全闭的位置至距离Ll的范围未设置齿条17k。对该作用与效果进行后述。一对齿条Hk与食品托盘17 —体成型,并且一对小齿轮1 作为一体进行旋转, 在食品托盘17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齿条与小齿轮继续啮合而连动,因此盖部件16相对于开口 14ι 总是保持平行而移动。即,即使力施加在盖部件16的端部而不是中央部,盖部件 16或食品托盘17也不左右倾斜,能够保持平行而稳定地移动。根据上述的结构,为了在前后开闭移动盖部件16及食品托盘17不必特意设置轨道部件等,并且也不必设置用于轴支撑小齿轮的支轴等的部件,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使盖部件16及食品托盘17进行开闭动作。盖部件16的结构
如图6所示,盖部件16绕设置于其两侧的支轴16s旋转自如地支撑开闭手柄沈。 另外,在盖部件16上构成有图16所示的差压消除阀V。使用者把持该开闭手柄沈,进行盖部件16的开闭操作以及盖部件16的闭塞时的锁闭,并且进行差压消除阀V的开闭。此外,在利用真空泵12对减压室13进行减压的情况下,由于减压室13的外部的大气压与减压室13的内部的被减压的压力的差压,施加在盖部件16的负荷变大。由此,为了直接打开盖部件16,使用者需要相当大的力。因此,通过打开差压消除阀V使盖部件16的内外空间插通,使内外压力差消失而消灭差压所引起的负荷,从而能够容易打开盖部件16。如图13所示,盖部件16在关闭时与外廓部件14抵接的内周边缘部配设有弹性材料的密封件16p。该密封件16p进行外廓部件14与盖部件16之间的密封。如图19所示,密封件16p具有其横断面的外周中央向内部侧凹陷的凹部16pl并成型成环状。在盖部件16相对于外廓部件14稍微倾斜而关闭的情况下,密封件16p也在凹部16pl内柔软地弹性变形,从而吸收其偏颇而能够可靠地密封外廓部件14与盖部件16 之间。此外,密封件16p可以不设在盖部件16,而设在外廓部件14侧。如图6所示,盖部件16的左右端部1 用不透明的ABS等的树脂成型,并且中央部16c2用透明的AS等的树脂成型而能够以视觉辨认储藏在减压室13内的食品。如图6所示,盖部件16的中央部16c2的两侧方部16cl、16cl在使开闭手柄沈相对于盖部件16转动时,就开闭手柄沈与盖部件16之间的空间而言,盖部件16的两侧方部 16cl、16cl与开闭手柄沈的棒体27的转动轨迹之间的距离设为预定值以下、例如7mm以下。即,盖部件16的两侧方部16cl、16cl大致沿着开闭手柄沈的棒体27移动的圆弧形状的轨迹,形成为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如图13所示,盖部件16的中央部16c2具有开闭手柄沈的把手操作部36所在的空间,并且形成为向内部侧凹陷的形状,以便使用者从其外面侧放入手。另外,如图13所示,在盖部件16的中央部16c2的内部侧,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形状的前面开口的上下支撑部即加强支撑部H。图22是图12的G-G方向的水平剖视图。盖部件16的加强支撑部H如图16、图22所示,设在盖部件16的背面的靠中央。 加强支撑部H连续形成向内部侧竖立设置的外周上壁面HI、外周下壁面H2、两侧壁面H3,并且在外周上壁面HI、外周下壁面H2之间,多个加强肋hr在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另外,在盖部件16的加强支撑部H的两侧壁面H3外表面上,形成有用于使盖部件 16与食品托盘17固定的圆柱形状的突起部16gl、16g2、16g3。在该突起部16gl、16g2配合食品托盘17的一对安装爪17tl、17t2 (参照图16、图 17),使食品托盘17与盖部件16的开闭动作连动而向外部拉出,从而使用者容易以视觉辨认食品托盘17内的食品,而且容易取出。如前说明,在用真空泵12进行了减压时,由于外部的大气压与内部的低压的差压而对外廓部件14施加大的负荷。如图13所示,在关闭盖部件16的情况下,盖部件16的内部侧的加强支撑部H与减压室13内的外廓部件14的上面开口支撑部14f及下面开口支撑部14g进行抵接,利用减压室13外部的大气压与减压室13内的低压的差压,支撑从上方施加在外廓部件14的上面壁141e与上面开口支撑部14f上的负荷、和从下方施加在外廓部件14的底面壁Hc与下面开口支撑部14g上的差压引起的负荷,并且利用这些负荷抑制减压室13的变形。另外,如图12、图13所示,在盖部件16的中央部16c2,设有插通差压消除阀V的减压室13内的差压消除孔16a。并且,如图13所示,在盖部件16上绕支轴3 转动自如地设有阀开闭部件35,该阀开闭部件35开闭差压消除阀V并具有由具有弹性及柔性的橡胶等构成的阀芯35t。在此,阀开闭部件35转动的支轴3 和开闭手柄沈转动的支轴16s(参照图6、 图13)构成为同心,并且通过阀开闭部件35使开闭手柄沈的开闭操作与阀芯35t的开闭动作连动。开闭手柄沈的结构如图6、图13、图19、图20等所示,开闭手柄沈具有用铝棒构成的棒体27 ;—方端部分别固定在该棒体27的左右两端的金属制的支撑部观、29 ;以及在中央部插通棒体27 而用于手柄操作的把手操作部36。开闭手柄沈的左右的支撑部28J9各自的中央部绕盖部件16的左右的支轴16s、 16s转动自如地被支撑,并且在另一方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撑导辊^rJ9r。如图13所示,开闭手柄沈绕盖部件16的左右侧部的支轴16s、16s转动自如地被支撑。使棒体27位于绕左右的支轴16s、16s的转动轨迹的最下部的情况,就是利用开闭手柄沈将盖部件16进行闭塞而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使棒体27位于绕左右的支轴16s、16s的转动轨迹的上方的情况,就是利用开闭手柄沈解除盖部件16的锁闭的状态。开闭手柄沈的左右的支撑部观、29的导辊^r J9r,嵌入到分别对应并且设置于减压室13两侧部的侧面壁14a、14b上的盖锁闭弓|导槽部件30、30,而且用开闭手柄沈进行盖部件16的锁闭。图26、图27、图观是表示将图19所示的减压室13的盖部件16、开闭手柄沈的支撑部观及盖锁闭引导槽部件30周围的开闭手柄沈进行锁闭的过程的放大图。此外,图沈是表示由开闭手柄沈进行的盖部件16的锁闭解除状态的图,图观是表示由开闭手柄26进行的盖部件16的锁闭状态的图,图27是表示图观的锁闭之前的状态的图。此外,左侧的盖锁闭引导槽部件30是与右侧的锁闭引导槽部件30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右侧的盖锁闭引导槽部件30进行说明,并且省略对左侧的盖锁闭引导槽部件30的说明。如图26、图27、图观所示,盖锁闭引导槽部件30例如是树脂成型的部件,并且使导辊28r与在侧视时为曲线形状的内侧壁导向件30a接触而引导。盖锁闭引导槽部件30的内侧壁导向件30a,形成为侧视时的以下形状。S卩,如图沈所示,将连接根据开闭手柄沈的盖部件16的锁闭解除状态的支轴16s 与导辊^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导向件30a接触的点设为交点30al。将该交点30al与支轴16s之间的尺寸设为C。另外,如图27所示,将连接根据开闭手柄沈的盖部件16的锁闭之前的支轴16s与导辊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导向件30a接触的点设为交点30a2。将该交点30a2与支轴16s之间的尺寸设为b。另外,如图28所示,将连接根据开闭手柄26的盖部件16的锁闭状态的支轴16s 与导辊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导向件30a接触的点设为交点30a3。将该交点30a3与支轴16s之间的尺寸设 为a。该a、b、c之间用B(锁闭之前的状态(图27)) > a(锁闭状态(28)) > c (锁闭解除状态(图26))的关系成立的曲线连接,并且形成在侧视时为图26、图27、图28所示的内侧壁导向件30a的形状。在图27所示的根据开闭手柄26的盖部件16的锁闭之前的状态下,交点30a2与支轴16s之间的尺寸b最大。由此,如图27所示,支撑部28的导辊28r与盖锁闭引导槽部件30的内侧壁导向件30a强烈抵接或产生卡紧。因此,使将用支撑部28支撑的开闭手柄 26进行开闭操作的使用者具有盖部件16被锁闭的感触。即,形成内侧壁导向件30a从而在给予咔嗒感之后进行锁闭。在使用者把持开闭手柄26的把手操作部36,将开闭手柄26的把手操作部36从图 27的锁闭之前的状态向下方按压,到达图28所示的锁闭状态的情况下,由于是b(锁闭之前的状态(图27)) > a(锁闭状态(28))的关系,因此中立状态的支撑部28的导辊28r将盖锁闭引导槽部件30的内侧壁导向件30a进行卡紧、即进行强烈抵接的程度变得柔和。由此,在使用者进行开闭手柄26 的向锁闭的转移操作中,能够给予开闭手柄26从锁闭之前的状态进入锁闭状态的感触。并且,在打开盖部件16时,使用者把持开闭手柄26的把手操作部36,从图28的锁闭状态经由图27的锁闭之前的状态,将开闭手柄26的棒体27向上方举起,并到达图26所示的锁闭解除状态。该情况下,交点30al与支轴16s之间的尺寸c,与锁闭之前的状态(参照图27)、锁闭状态(参照图28)相比最小。由此,虽然一旦通过锁闭之前的沉重感触的部分,但是从图27的状态到达图26的打开状态的期间,支撑部28的导辊28r不与盖锁闭引导槽部件30的内侧壁导向件30a接触,并且能够以缓和的感触进行开闭手柄26的操作,为此而形成内侧壁导向件30a。开闭手柄26的把手操作部36 (参照图13、图19)具有使用者操作开闭手柄26时的把手部的功能;以及引导差压消除阀V的开闭的功能。即,使开闭手柄26的根据转动的开闭操作通过阀开闭部件35与阀芯35t的开闭阀动作连动。如图13所示,若开闭手柄26 关闭则阀芯35t闭阀,如图19所示,若开闭手柄26向上转动而被打开则阀芯35t开阀。在开阀的情况下,如图19的箭头所示,由于压力差而外部的大气进入到被减压的减压室13内并解除差压,并且在打开盖部件16时的施加在盖部件16的差压所引起的负荷消失,从而能够顺利地打开盖部件16。在关闭该盖部件16后,例如用户按压未图示的操作开关、或者关闭冷藏室门2a、 2b,未图示的门开关被接通等之后,开始进行真空泵12的运转,并且减压室13内的空气被吸引而开始减压。若开始减压,则盖部件16由于大气压与内部的低压的差压而从外侧被按压,并且密封件16p以利用手柄锁闭的力以上的按压来对外廓部件14进行按压。密封件16p的凹部16pl紧贴而成为图13所示的状态,由于大气压与内部的低压的差压所引起的大的负荷, 密封件16p被压扁而产生大的表面压力,因此密封性变得良好,能够维持内部的负压。根据以上的结构,通过驱动真空泵12进行减压,将减压室13的内部做成负压,且能够维持负压。在此,通过用塑料材料形成减压室13的外廓部件14而能够廉价地构成。并且,通 过将外廓部件14做成彼此保持密封而接合的上下分割成两部分的结构,能够扩大内容积,并且还确保强度。另外,由于前面的开口 14r以外被密封,因此通过用密封件16p只密封盖部件16与开口 14r之间,能够良好地保持减压室13整体的密闭性。食品托盘拆卸在食品托盘17弄脏时等,拆卸盖部件16与食品托盘17进行水洗等。以下,利用图29至图31,对盖部件16与食品托盘17的安装及拆卸进行说明。图29是拆卸食品托盘17与盖部件16时的D-D剖视图。图30是说明齿条与小齿轮的啮合和外廓部件与食品托盘的位置关系的概略俯视图。图31是表示开闭的途中状态的D-D剖视图。首先,如图20所示,使食品托盘17与盖部件16处于全开位置,以该状态将盖部件 16的前端举起并使其倾斜。此时,由于设置于食品托盘17的底面的制动器17m从设置于外廓部件14的底面的制动器14v脱离,因此若直接移动到倾斜跟前(在图29为图示左上方向),则食品托盘17与盖部件16成为一体而能够拔出。若进行该相反动作,则能够安装,并且齿条17k与小齿轮15a啮合,而且通过直接将盖部件16向内侧方向充分按压而关闭。但是,在进行该动作时,有时齿条17k与小齿轮15a的啮合不能正确进行。图30 (a) 表示将一旦卸下的食品托盘17与盖部件16安放在外廓部件14上的状态。此外,图30(b) 表示一对的齿条17k与小齿轮15a例如以在左右错开一个齿的状态啮合的状态。例如,若将齿条或小齿轮的模数设为1. 5,则错开量为齿的1螺距,因此成为约4. 7mm。如此,若在一旦错开而啮合的状态下将盖部件16关闭成如图30(b)所示,则盖部件16相对于开口 14r 倾斜地进行移动,所示若齿条14k与小齿轮15a啮合直至完全关闭,则由于盖部件16为倾斜的状态而不能密封开口 14r。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0(c)所示,齿条17k不设置在开闭的全范围。在完全关闭盖部件16而密封件16p与开口 14r抵接的状态下,齿条17k要脱离与小齿轮15a的啮合。由此,与齿条17k和小齿轮15a的啮合无关,盖部件16的密封件16p在全闭时与开口 14r 一致而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密封。换言之,在图30(c)中,若从外廓部件14的开口 14r至小齿轮15a的距离设为Lp,从外廓部件14的开口 14r至齿条17k的距离设为Lr, 则做成(Lp < Lr)就可以。齿条长度进一步对设置齿条17k的范围、盖部件16与食品托盘17的拆卸方法,利用图31 进行说明。小齿轮15在设置于外廓部件14的下壳140上的底面凹部14w上设置。如前说明,有时例如结露在外廓部件14内壁的水滴滞留在该底面凹部14w而冻结。若冻结,则小齿轮15不旋转,因此产生若齿条17k与小齿轮15a啮合,则盖部件16与食品托盘17保持关闭状态而无法打开的问题。于是,对即使小齿轮15不旋转也能够打开盖部件16与食品托盘17的结构,利用图31进行说明。在图31中,与利用图30进行说明的相同,在盖部件16的全闭位置附近,齿条17k不与小齿轮15a啮合,因此,即使是小齿轮15不旋转的状态,在齿条17k的齿与小齿轮15a接触为止,盖部件16与食品托盘17也作为一体而打开。 在此状态下,在加强支撑部H的外周上壁面Hl与外廓部件14的上面开口支撑部 14f的斜面14m之间,产生间隙gap。因此,若该间隙gap比齿的啮合高度hg还大(gap > hg),则即使小齿轮15a不旋转,也能够在举起盖部件16的同时向图示左方移动,因此,能够取出盖部件16与食品托盘17。其后,使用者能够从开口 14ι 取出冻结的小齿轮15a,或者掏出滞留在底面凹部14w的冰。在图31中,盖部件16打开的量根据图30(c)的记载则为(Lr-Lp),因此优选做成在该状态产生如图31所示的gap( > hg)的位置关系。齿条啮合如前说明,其结构为,在盖部件16关闭的位置,齿条17k不与小齿轮15a啮合,而是从打开途中啮合。从而,在打开盖部件16时需要齿条与小齿轮的齿不卡住而是顺利地啮合。对其结构利用图32与图33进行说明。图32与图33是表示齿条14k与小齿轮15a的啮合的概略图,齿条17k如箭头所示与盖部件16和食品托盘17的打开动作一起从图示右方向左方移动而与小齿轮15a啮合。 小齿轮15a的齿顶通过使齿形向正方向转移等,做成大致尖锐的形状。图32是齿条、小齿轮都是一般使用的渐开线齿形的情况,齿条的齿形成为梯形。 在图32(a)中,表示小齿轮15a的齿的角度为θ 1时,齿条17k的前端与小齿轮15a的齿顶接触的情况。这样的前端彼此的接触不稳定,存在小齿轮被齿条17k按压而向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可能性。另外,还存在不啮合而是被弹开并与邻接的齿啮合的可能性。在本实施例中,齿条17k是梯形齿形,因此齿条齿顶端面17kl形成平面。从而,啮合失败,齿条齿顶端面17kl登上小齿轮15a的情况下,该登上量的最大值成为至小齿轮15a 外周顶点的高度dl。图32 (b)是小齿轮15a的齿的角度为θ 2 ( < θ 1)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齿条17k 与小齿轮15a在接触点15d2接触,并且小齿轮15a被齿条17k按压而旋转,而且小齿轮15a 向逆时针方向顺利地开始旋转。图32 (c)是小齿轮15a的齿的角度为Θ3(< θ 1)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齿条17k 与小齿轮15a在接触点15d3接触,并且小齿轮15a被齿条17k按压而旋转,而且小齿轮15a 向逆时针方向顺利地开始旋转。图33是本实施例的齿条形状的啮合,消除齿条前端的梯形齿型的一部分17k0部分,将最初与小齿轮15a抵接的齿做成高度低的三角形状齿17k2。在图33(a)中,在小齿轮15a的齿的角度为Θ1'时,齿条17k的三角形状齿17k2 的顶端与小齿轮15a的齿顶接触。该情况也是顶端彼此的接触,但由于小齿轮15a顶端与三角形状齿17k2的顶端都尖锐,因此不登上而是彼此容易逃脱,从而顺利地啮合。三角形状齿17k2高度低,因此若将图32(a)与图33(a)进行比较,则即使三角形状齿17k2登上小齿轮15a,登上量也就是至小齿轮15a的外周顶点的高度d2 ( < dl)而比较小,因此比较顺利。图33(b)是小齿轮15a的齿的角度为θ 2' (< θ 1')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三角形状齿17k2与小齿轮15a在接触点15d2'接触,并且小齿轮15a被三角形状齿17k2按压而啮合,而且小齿轮15a向逆时针方向顺利地开始旋转。 图33(c)是小齿轮15a的齿的角度为θ 3' (< θ 1')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三角形状齿17k2与小齿轮15a在接触点15d3'接触,并且小齿轮15a被三角形状齿17k2按压而啮合,而且小齿轮15a向逆时针方向顺利地开始旋转。如以上说明,通过做成设置于食品托盘17的底面上的一对齿条17k与设置于外廓部件14的底面上的一对小齿轮15a在全闭时不啮合,并从打开的途中啮合的结构,在关闭盖部件16时齿条与小齿轮不啮合,并且盖部件16与开口 14ι 一致而贴紧,因此开口 14ι 可靠地密闭而保持密封。在开闭时,盖部件16能够保持平行而稳定地移动。并且,具有通过将最初与小齿轮15a抵接的齿条17k的齿做成高度低的三角形状齿17k2而顺利地啮合,且开闭动作顺利的效果。另外,在小齿轮15冻结的情况下,具有能够拆卸食品托盘17与盖部件16的效果。食品托盘与盖部件的拆卸结构以下,对从盖部件16拆卸食品托盘17的结构,利用图34至图43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34是盖部件16安装在食品托盘17上的状态图。图35至图37是表示从食品托盘17拆卸盖部件16的动作的局部剖视图。图38至图42是表示将盖部件16安装在食品托盘17 上的动作的局部剖视图。图43表示盖部件16安装在食品托盘17上的状态。在图34中,如前说明,在食品托盘17的前面壁17e形成有;用于配置加强支撑部 H的凹部17f ;以及沿加强支撑部H连接前面壁17e与凹部17f的中央侧壁部17h。另外, 还如图14、图16及图17所示,在中央侧壁部17h及侧面壁17a、17b,形成有将食品托盘17 安装在盖部件16、且使其与盖部件16的开闭动作连动的两对安装爪17tl、17t2。如前说明,该两对安装爪17tl、17t2形成为下部开口的半圆筒状且一边向下方延伸的形状,并且与设置于盖部件16上的圆柱形状的突起16gl、16g2配合,将食品托盘17固定在盖部件16上,而且使其与盖部件16的开闭动作连动。并且,在安装爪17t2的上部,设有向上开口的安装爪17t3,并且圆柱形状的突起16g3从安装爪17t3的底面17t4向上方只分离预定的距离U而设置。卡定肋16 j从盖部件16的中央部16c2向食品托盘17的凹部17f沿水平延伸。制动器17η从食品托盘17的凹部17f向盖部件16沿水平延伸。制动器17η的上表面是与卡定肋16j的下表面嵌合的位置关系。通过卡定肋16j与制动器17η嵌合,盖部件16被锁闭而无法相对于食品托盘17向下方移动。因此,食品托盘17与盖部件16固定成如图16或图17所示。以下,对从食品托盘17拆卸盖部件16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35所示,若将手指放在食品托盘17的凹部17f部的中央上端向箭头18的方向加力,则凹部17f变形,并且制动器17η与卡定肋16j的嵌合被脱离。于是,盖部件16 无支撑,从而如箭头20所示下降距离U,直至圆柱形状的突起16g3与安装爪17t3的底面 17t4抵接,圆柱形状的突起16gl、16g2从安装爪17tl、17t2脱离。在此,盖部件16由于突起16g3被安装爪17t3的底面17t4支撑,因此盖部件16不会从食品托盘17脱离而突然落下。以下,如图36所示,若使盖部件16如箭头所示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盖部件16绕圆柱形状的突起16g3旋转,并且通过继续如图37所示向上方移动,能够将盖部件16从食品托盘17拆卸。以下,对 安装顺序的一个例子利用图38至图43来进行说明。如图38所示,在使盖部件16的安装密封件16p的面以朝下的大致水平的状态下, 使其向食品托盘17下降,如图39所示,将加强支撑部H的外周上壁面Hl挂在食品托盘17 的凹部17f的上端17fl。在此,将从上端17fl至突起16g3的距离rl与从安装爪17t3至上端17fl的尺寸r2构成为大致相等,因此,如图40所示,若继续以上端17fl为中心使盖部件16向箭头方向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如图41所示,突起16g3被引入到安装爪17t3的槽中。若扩大安装爪17t3的上面附近的宽度,则成为引入突起16g3时的导向,动作更顺利而适宜。以下,使盖部件16以突起16g3为支点,向箭头方向绕逆时针旋转至垂直的状态为图42。盖部件16是突起16g3放置在安装爪17t3的底面17t4上的状态。然后,如图43所示,若从下方向箭头21的方向移动盖部件16,则突起16gl、16g2分别嵌合在安装爪17tl、 17t2。其位置关系为,若制动器斜面17p被卡定肋16j按压,则凹部17f如虚线所示17f', 一旦弯曲后利用弹性而复原,制动器17η的上表面与卡定肋16j的下表面嵌合。该图43的状态与图34相同,并且盖部件16与食品托盘17彼此固定,成为图16或图17所示的状态。由于是上述的结构,能够简单地只拆卸食品托盘17,并且再安装,因此能够提供例如容易只对食品托盘17进行水洗的使用方便性良好的冰箱。如以上的实施例,根据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通过做成将上下分割外廓部件14 的树脂成形品彼此保持密封而密闭的结构,外廓部件的内部不限于从开口开始尖变细的形状而能够扩大内容积,还通过做成向外侧凸出的圆顶形状,能够确保强度。另外,如图9所示,使分割面倾斜成从开口 14r上面的后方附近向后方逐渐下降, 以形成连接后面壁140d的外廓部件14的后面壁的大致中央部的平面。则上壳141不形成薄板形状,而能够适当确保厚度141t。由于分割面142a是倾斜的平面,因此即使在上壳141 与下壳140之间产生位置偏移,彼此的贴紧状态也无变化。即,其结构为,由于接合部142 的面彼此是平面,因此精度也容易确保,并且即使上壳141与下壳140的位置关系的精度低也容易保持密封。根据上述的结构,上壳141、下壳140都能够用树脂成型,因此具有能够廉价地构成外廓部件14的效果。并且,由于外廓部件14由树脂成型品构成,因此将减压室13进行简化而轻量化, 并且还能够廉价地构成。尤其,通过在保持密封而密闭时熔敷上壳与下壳的连接部,不需要橡胶密封件等的密封部件,可靠性提高并且还能够廉价地构成,因此适宜。另外,做成如下结构,将盖部件及食品托盘彼此固定而开闭,并且使设置于食品托盘的底面上的齿条与嵌合在设置于外廓部件的内侧底面上的凹部的一对小齿轮啮合。由此,不必为了在前后开闭移动盖部件16及食品托盘17,而特别设置轨道部件等。并且,具有如下效果不必为了轴支撑小齿轮而还设置支轴等的部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使盖部件16及食品托盘17保持平行且能够进行开闭动作。另外,通过做成设置于食品托盘17的底面上的一对齿条17k与设置于外廓部件14 的底面上的一对小齿轮15a在全闭时不啮合,并从打开的途中啮合的结构,在关闭盖部件16时齿条与小齿轮不啮合,并且盖部件16与开口 14ι 一致而贴紧,因此开口 14ι 可靠地密闭而保持密封。而且,在开闭时,盖部件16能够保持平行而稳定地移动。并且,具有通过将最初与小齿轮15a抵接的齿条17k的齿做成高度低的三角形状齿17k2而顺利地啮合,且开闭动作顺利的效果。另外,由于做成关闭盖部件16及食品托盘17时齿条与小齿轮不啮合的结构,因此即使在小齿轮15冻结的情况下,也能够拆卸食品托盘17与盖部件16。另外, 能够简单地从盖部件只拆卸和安装食品托盘,因此能够提供容易只水洗食品托盘的使用方便性良好的冰箱。
权利要求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具有储藏室,该储藏室由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第一外廓部件和堵塞上述第二开口的第二外廓部件构成,上述第一外廓部件的上述第二开口的开口边缘形成有从上述第一开口侧向后方侧倾斜的倾斜面,具有分别与上述第二开口的开口边缘及上述第二外廓部件的周边相对的熔敷部,在上述第一开口的靠中央,与第一外廓部件一体地设置开口支撑部,该开口支撑部是在靠上述第一开口边缘附近截面积变小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支撑部的截面为半圆形或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支撑部的端部配置在上述第一外廓部件的凹部,在分离了该开口支撑部的情况下其剩余部分没有比上述凹部突出。
4.一种冰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第一外廓部件在上述第一开口的靠中央与开口支撑部一体地树脂成型的工序,上述第二开口的开口边缘具有从上述第一开口侧向后方侧倾斜的倾斜面,上述开口支撑部具有在靠上述第一开口边缘附近截面积变小的形状;树脂成型堵塞上述第二开口的第二外廓部件的工序;熔敷分别与上述第二开口的开口边缘及上述第二外廓部件的周边相对的熔敷部的工序;以及从上述第一外廓部件分离上述开口支撑部的工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具备具有气体调节功能、并扩大容纳容积的储藏室的冰箱。本发明的冰箱具有由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第一外廓部件和堵塞上述第二开口的第二外廓部件构成的储藏室;以及开闭上述第一开口的盖部件,上述第一外廓部件的上述第二开口的开口边缘从上述第一开口侧向后方侧倾斜而形成,具有分别与上述第二开口的开口边缘及上述第二外廓部件的周边相对的熔敷部,在上述第一开口的靠中央与第一外廓部件一体地设置开口支撑部,该开口支撑部做成在靠上述第一开口边缘附近截面积变小的形状。
文档编号F25D23/00GK102401528SQ201110040940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0日
发明者别役健二, 石塚正展 申请人: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