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4801736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处理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制止液态制冷剂被压缩机(3)的抽气管(5)吸走与积蓄液态制冷剂,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法:一.对来自于回气管(6)的制冷剂产生气、液分离作用的技术举措(例如:设置伞形阻挡隔离片9——让液态制冷剂能从其上表面滑落且让气态制冷剂能够向上“绕道”而行);二.增加液态制冷剂垂向通道上阻力的技术举措(设置至少由一片构成的防溅网组10——大幅度消减筒体4内部液态制冷剂向上的飞溅力度)。——由于采用了上述的“一”与“二”两款技术举措在可以促使制冷低压循环桶的体积大幅度地缩小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让压缩机吸入液体发生“敲缸”现象,这就为实现上述“空调机组的紧凑结构形式”创造了条件。
【专利说明】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央空调系统中配用液泵时的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配用液泵及其为其配套使用的制冷低压循环桶结构形式,已经在高层冷库的低温制冷系统中普遍采用,并且,制冷低压循环桶的容积一般都很大(好几个立方米甚至更大),主要为了防止该桶内飞溅的液态制冷剂被压缩机吸进而发生不允许的“敲缸”现象(压缩机若压缩任何液体将会导致自己的损坏)。这对于需要制冷量极大的高层低温冷库的专设制冷车间(放置所有的与制冷有关的动力设施)来说,是有足够的地方来放置大容积的低压循环桶的,而且还可以同时放置好几个;也只有采用大容积的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形式,才能够高可靠性地确保其能够有效而正常地使用。而对于低层(例如:单层)冷库来说,就没有必要在其制冷系统当中设置配用液泵及其为其配套使用的低压循环桶结构形式了。
[0003]一种《全密封型制冷剂液泵及在高层楼房制冷系统中的使用方法》的发明专利技术(ZL200810037613.7)揭示了:一种不会泄漏制冷剂分子的液泵结构形式以及为它配用的制冷低压循坏桶设施(该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形式与上述冷库中采用的现有技术结构形式是一样的)。
[0004]空调中央制冷系统的使用与冷库会有所不同,例如:在高层楼房中,很可能不在其全部,而是在其中的一层或几层楼房中实施为了与净化空气车间配套使用的房间空调,等等;这样,在其空调机组中(不是采用上述很大的专设制冷车间)设置的为了上述制冷剂泵配套使用的制冷低压循环桶的体积就应该尽可能地减小为妥。——否则,由于上述大体积的低压循环桶将会导致难以形成可以容易搬运的空调机组的紧凑结构形式。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空调机组的紧凑结构形式”而设计的。
[0006]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法:
[0007]本发明在结构上包括:筒体以及与该筒体内部连通的管道,所述的管道至少有:位于该筒体侧部的供夜管,位于该筒体底部的出液管,以及位于该筒体顶部或上部的回气管与抽气管;其特征在于,为了制止液态制冷剂被压缩机的抽气管吸走,即实现有效的气、液分离与积蓄液态制冷剂,采用了以下的技术处理方法:
[0008]1.一种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处理方法,它在结构上包括:使用制冷空调工况制冷剂的筒体以及与该筒体内部连通的管道,所述的管道至少有:位于该筒体侧部的供夜管,位于该筒体底部的出液管,以及位于该筒体顶部或上部的回气管与抽气管;
[0009]其特征在于,为了制止液态制冷剂被压缩机的抽气管吸走,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法:[0010]一.对来自于回气管的制冷剂产生气、液分离作用的技术举措:让其中的轻质气态制冷剂在筒体内部的流动路线中至少有一个小于90度的向上弯角,而让其中的重质液态制冷剂在筒体内部的流动路线是自上而下直通的;
[0011]所述的让流动路线中至少有一个小于90度的向上弯角的执行部件是设置在筒体内部或上部抽气管管口与回气管管口之间的阻挡隔离片,或/和能够起到同样作用的其他阻挡器件;
[0012]二.增加液态制冷剂垂向通道上阻力的技术举措:让供液管喷出的膨胀状液态制冷剂向上的飞溅力度以及筒体内部储存制冷剂的液面受到冲击而向上的飞溅力度,均受到阻挡而减弱;
[0013]所述的阻挡的执行部件是设置在供液管与回气管之间的防溅网组或/和能够起到同样作用的其他阻尼器件,该防溅网组至少由一片形成,并且,如果采用一片以上,则相邻两片之间的距离至少为一公分,而且,该两片防溅网上的网孔在其垂向是交错设置的。
[0014]——所述的筒体的容积小于1个立方米。
[0015]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的特点:
[0016]由于采用了上述的“一”与“二”两款技术举措在可以促使制冷低压循环桶的容积大幅度地缩小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让压缩机吸入液态制冷剂发生“敲缸”现象,这就为实现上述“空调机组的紧凑结构形式”创造了条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示意了本发明的实施例(0.1立方米容积——配用5千瓦空调制冷机组)。
[0018]1:冷凝器;2:膨胀阀(节流器);3:压缩机;4:低压循环储液桶的筒体;5:抽气管(压缩机的吸气管);6:回气管;7:蒸发器;:8:气体平衡管(促使泄漏的液态制冷剂汽化并予以回收的管道);9:伞形阻挡隔离片(易于上部的液珠下滑);10:防溅网组(对上溅液体设置阻尼);11:储存液态制冷剂的液面;12:全密封型屏蔽壳;13:液泵的拖动电机;14:制冷剂液泵;15:底部出液管;P:位于筒体高度中间位置的侧部液态制冷剂供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压缩机3通过抽气管5从回气管6的管口抽吸回来并进入筒体4内的低压气态制冷剂与低压液态制冷剂的混合体,以及空调制冷系统从供夜管P管口喷入筒体4内部的液态制冷剂,无论混合体中的液态制冷剂还是从供夜管P喷入的液态制冷剂,两者有多大能耐在筒体4内部飞溅,但是,只要确保其中的液态制冷剂不会通过抽气管5被压缩机3吸进就行。——哪怕该筒体4的容积被人为地缩小到很小的程度(本发明之目的)。
[0020]压缩机3通过抽气管5从回气管6的管口抽吸回来并进入筒体4内部的低压气态制冷剂与低压液态制冷剂的混合体:
[0021]由于受到阻挡隔离片9的直接隔离性的阻挡,上述混合体中比重很小的气态制冷剂会“绕道”经过阻挡隔离片9的外缘部位向上被抽气管5吸走;而液态制冷剂由于自身比重较大的重力作用,将会直接落下,通过防溅网组中的洞孔,再落入下部存贮的液态制冷剂当中。[0022]—上述的伞形阻挡隔离片9,取金属板材厚度2mm即可,它的定位可以由回气管6直接实施或/和由筒体4内侧壁通过挑“樑”结构来实施;显然,该设置的阻挡隔离片9在筒体4内部起到了气、液分离作用,以增加由回气管6回来的液态制冷剂必须向上“绕道”才能够到达抽气管5管口的结构形式,并以此来防止上述的液态制冷剂被抽气管5吸走的可倉泛。
[0023]又由于受到防溅网组10的限制,上述混合体中的液态制冷剂对下部储存液态制冷剂的液面11的冲击力度将会减弱,即减弱了由于该冲击力而飞溅起来的液态制冷剂向上翻腾的力度。一加上该向上翻腾飞溅的力度又再被必经的防溅网组10所阻尼,使该飞溅的液态制冷剂即可达到不容易被抽气管5吸走的程度。
[0024]与此同时,空调制冷系统的膨胀阀(节流器)通过供夜管P进入筒体4内部,由于由高压液体突变为低压液体,膨胀后液态制冷剂通过供液管P进入筒体4内部之时,四处飞溅的力度极大,但是,会被该供液管P上部的一组防溅网组10阻挡而被消弱,并可有效地阻止该飞溅的液态制冷剂被高处的抽气管5吸走。
[0025]——上述的防溅网组10至少由一片组成,一般设置三片为妥,其两片之间的间距为lcm至3cm,该防溅网片可以考虑由3mm直径钢丝编成lcm见方的洞孔构成(若采用多片即让该洞孔垂向交错放置),它可以直接定位(点焊)在筒体4的内侧壁上。
【权利要求】
1.一种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处理方法,它在结构上包括:使用制冷空调工况制冷剂的筒体(4)以及与该筒体(4)内部连通的管道,所述的管道至少有:位于该筒体(4)侧部的供夜管(P),位于该筒体(4)底部的出液管(15),以及位于该筒体(4)顶部或上部的回气管(6)与抽气管(5):其特征在于,为了制止液态制冷剂被压缩机(3)的抽气管(5)吸走,即实现有效的气、液分离与积蓄液态制冷剂,采用了以下的技术处理方法:一.对来自于回气管(6)的制冷剂产生气、液分离作用的技术举措:让其中的轻质气态制冷剂在筒体(4)内部的流动路线中至少有一个小于90度的向上弯角,而让其中的重质液态制冷剂在筒体(4)内部的流动路线是自上而下直通的:所述的让流动路线中至少有一个小于90度的向上弯角的执行部件是设置在筒体(4)内部或上部抽气管(5)管口与回气管(6)管口之间的阻挡隔离片(9),或/和能够起到同样作用的其他阻挡器件;二.增加液态制冷剂垂向通道上阻力的技术举措:让供液管(P)喷出的膨胀状液态制冷剂向上的飞溅力度以及筒体(4)内部储存制冷剂的液面(11)受到冲击而向上的飞溅力度,均受到阻挡而减弱;所述的阻挡执行部件是设置在供液管(P)与回气管(6)之间的防溅网组或/和能够起到同样作用的其他阻尼器件,该防溅网组至少由一片形成,并且,如果采用一片以上,则相邻两片之间的距离至少为一公分,而且,该两片防溅网上的网孔在其垂向是交错设置的。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制冷空调系统机组中配用低压循环桶的结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4)的容积小于1个立方米。
【文档编号】F25B43/00GK103673433SQ201310049926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3日
【发明者】梁嘉麟 申请人:梁嘉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