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02785发布日期:2021-10-09 13:30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冰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冰箱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2.风幕又称空气幕,主要运用在制冷、空调、防尘、隔热的商场、剧院、宾馆、饭店等门口上方,能隔绝室内外空气,防止室内外空气进行冷热交换,同时,又具有防尘、防污染、防蚊蝇的作用。
3.针对风冷冰箱产品,根据现有的试验测试:当环境温度为30℃时,冰箱开门10秒钟,箱内温度会上升5℃

6℃,如果打开1

2分钟,箱内的温度将会达到外界环境温度。关上冷藏门后,若使间室温度重新回到设定温度,压缩机至少要持续运行20分钟以上。现有技术下,冰箱在开门阶段存在大量的冷量流失,冰箱开门阶段不仅会给间室带来巨大的温度波动,影响食材的保鲜效果,还会相应的增加冰箱的功耗。
4.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冰箱。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冰箱,它包括:
8.冷冻室,其由冷冻内胆围成;所述冷冻室后侧设有通过冷冻送风口与所述冷冻室相连通的冷冻送风风道;
9.冷藏室,其由冷藏内胆围成,并于其前端形成开口;所述冷藏室后侧设有通过冷藏送风口与所述冷藏室相连通的冷藏送风风道,所述冷藏室顶部设有第二风幕风道,且所述第二风幕风道于所述冷藏内胆开口端形成风幕出风口;
10.主风道,其设于所述冷冻室后侧,且其内设有蒸发器;
11.风机容置腔,其内安装有风机,且其与所述主风道相连通;所述冷冻送风风道、冷藏送风风道及第二风幕风道均与所述风机容置腔相连通;
12.冷藏风门,连通或阻断所述风机容置腔与所述冷藏送风风道;
13.冷冻风门,连通或阻断所述风机容置腔与所述冷冻送风风道;
14.所述冷藏室关闭,所述冷冻风门打开时,风机作用下,低温空气进入所述冷冻送风风道,并由所述冷冻送风口进入所述冷冻室;所述冷藏风门打开时,低温空气进入所述冷藏送风风道,并由所述冷藏送风口进入所述冷藏室;
15.所述冷藏室打开,所述冷冻风门关闭,风机作用下,低温空气能够进入所述第二风幕风道内,并由所述风幕出风口导出,于所述冷藏室的开口端形成风幕。
16.优选的,所述冷藏送风风道一端与所述第二风幕风道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风机容置腔相连通;所述冷藏风门打开时,低温空气进入所述冷藏送风风道,进入所述冷藏送风风道内的低温空气一部分由所述冷藏送风口进入所述冷藏室,另一部分进入所述第二风幕
风道,并由所述风幕出风口导出,于所述冷藏室的开口端形成风幕。
17.优选的,所述冷冻室后侧设有形成有吸入口的冷冻风道后盖以及形成有所述冷冻送风口的冷冻风道盖板,所述冷冻风道盖板与冷冻风道后盖相对设置形成收容腔;
18.所述收容腔内靠近所述冷冻风道盖板设有风道泡沫件,所述风道泡沫件与所述冷冻风道后盖共同设限定出所述冷冻送风风道;
19.所述风道泡沫件的后壁上形成有环绕所述吸入口的围板;所述围板的后端部与所述冷冻风道后盖相配合,所述围板及所述冷冻风道后盖共同限定出所述风机容置腔。
20.优选的,所述围板上形成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二出风口及位于其下方的第一出风口;且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机容置腔与所述冷冻送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风机容置腔与所述冷藏送风风道。
21.优选的,所述风道泡沫件上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下方区域设有导风部,且所述导风部的上端与所述围板的下端共同限定出转向区;
22.由所述转向区向上延伸形成分居于所述围板相对两侧的第一风道支路和第二风道支路;
23.由所述转向区向下延伸形成分居于所述导风部的相对两侧第三风道支路和第四风道支路;
24.以上所述第一风道支路、第二风道支路、第三风道支路及第四风道支路内均设有所述冷冻送风口。
25.优选的,沿由上至下的方向,所述导风部的横向宽度逐渐增大。
26.优选的,所述导风部包括位于其顶部的第一导风壁和第二导风壁;沿由上至下的方向,所述第一导风壁与所述第二导风壁各自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27.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风壁与第二导风壁相交形成尖角形。
28.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风壁及第二导风壁均向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侧下凹陷。
29.优选的,所述导风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风壁下侧的第三导风壁及位于所述第二导风壁下侧的第四导风壁;其中,所述第三导风壁、第一导风壁、第二导风壁、第四导风壁依次相连接;
30.所述一导风壁所在平面与第二导风壁所在平面的二面角记为γ,所述第三导风壁所在平面与第四导风壁所在平面的二面角记为θ,θ<γ;
31.且沿由上至下的方向,所述第三导风壁与第四导风壁各自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3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包括其后侧设有冷冻送风风道的冷冻室、其后设有冷藏送风风道且其顶部设有第二风幕风道的冷藏室、设于冷冻室后侧且其内设有蒸发器的主风道、与主风道相连通的风机容置腔;风机容置腔与冷冻送风风道相连通,且风机容置腔与冷藏送风风道相连通;冰箱还包括连通或阻断所述风机容置腔与所述冷藏送风风道的冷藏风门、连通或阻断所述风机容置腔与所述冷冻送风风道的冷冻风门;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在冷藏室打开时,冷冻风门关闭,风机作用下,低温空气进入第二风幕风道内,于冷藏室的开口端形成风幕,能够有效增加进入风幕风道内的风量,有利于在储藏间前端形成风速更强的风幕,提高冷量隔离效果;另一方面,关闭冷冻风门,避免冷藏室开门时经过冷藏室
的升温气流在返回主风道后进入冷冻室,有效减少了经过冷藏室后的升温气流对冷藏室温度的影响,确保储藏间开门阶段冷冻室的温度稳定性。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的剖视图;
37.图4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冷藏室的剖视图;
38.图5为本实用新型冰箱的冷冻室的剖视图;
3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冻风道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冻风道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1.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冻风道单元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2.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冻风道单元的风道泡沫件、风机及冷冻风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43.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冻风道单元的风道泡沫件、风机及冷冻风门的装配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44.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冻风道单元的风道泡沫件、风机及冷冻风门的装配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45.以上各图中:
46.冷藏室10;冷冻室11;冷藏内胆12;冷冻内胆13;风机18;冷冻风道壳体1;风机容置腔2;吸入口20;第一出风口21;第二出风口22;冷冻送风口23;冷冻出风口24;冷冻风道后盖25;冷冻风道盖板26;收容腔27;风道泡沫件28;围板29;冷冻风门14;冷藏送风风道4;冷藏风门15;主风道3;第二风幕风道5;风幕出风口51;第一风幕风道6;风幕风门16;导风部7;转向区17;第一风道支路81;第二风道支路82;第三风道支路83;第四风道支路84;第一导风壁71;第二导风壁72;第三导风壁73;第四导风壁74。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4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的随之改变。
4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50.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
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1.如图1

图11,一种冰箱,冰箱包括隔热的箱体,箱体限定多个隔热的储藏间以储藏食物等物品,且储藏间具有位于其前端的开口。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储藏间分别是位于上部的冷藏室10、位于底部的冷冻室11;其中,冷藏室10由冷藏内胆12所围成,冷冻室11由冷冻内胆13所围成。储藏间可由各自对应的箱门关闭,箱门可以连接到箱体以旋转打开或关闭相应的储藏间。本实用新型中冷藏室10设置冷藏箱门,冷冻室11设置冷冻箱门。
52.冰箱具有形成闭环的蒸发式制冷系统,被配置为将低温空气供应到储藏间。本实施例中,冰箱具有单个蒸发式制冷系统,同时作为冷冻室11和冷藏室10的制冷系统,以单个送风系统给冷藏室10、冷冻室11送风。以下对单个蒸发式制冷系统对冷藏室10、冷冻室11制冷进行说明。
53.冷冻室11后侧设有用于输送冷气的冷冻风道单元,冷冻风道单元内形成有冷冻送风风道;冷藏室10后侧设有用于向冷藏室10内输送冷气的冷藏风道单元,冷藏风道单元内形成有冷藏送风风道4;其中,冷藏送风风道4内设有冷藏风门15,且冷藏送风风道4上形成有连通冷藏送风风道4与冷藏室10的冷藏送风口,以使低温空气由冷藏室10后侧进入冷藏室10内。
54.如图3、图5所示,冷冻风道单元后壁与冷冻内胆13的后壁共同限定出主风道3,主风道3内设有蒸发器(图中未视出)。其中,冷冻室11与冷藏室10均与主风道3相连通,以使经过冷冻室11或冷藏室10后的升温空气返回主风道3内,并由主风道3内的蒸发器进行冷却降温。
55.如图6

图11所示,冷冻风道单元包括内部形成有冷冻送风风道的冷冻风道壳体1,冷冻风道壳体1内形成有用于收容风机18的风机容置腔2;其中,风机容置腔2上形成有设于其上方的第二出风口22及设于其下方的第一出风口21;第一出风口21连通风机容置腔2与冷冻送风风道,以将低温空气送到冷冻室11内;第二出风口22连通风机容置腔2与冷藏送风风道4,以将低温空气送到冷藏室10内。第一出风口21处设有冷冻风门14,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出风口21,从而连通或隔断风机容置腔2与冷冻送风风道。当冷藏室10的箱门关闭时,冷冻风门14保持打开,冷藏风门15根据需要打开或关闭;在冷藏风门15关闭时,风机18吹出的风仅流向冷冻室11;当冷藏风门15打开时,风机18吹出的风流向冷冻室11和冷藏室10,以确保两个间室的正常制冷。
56.冷冻风道壳体1设置有连通主风道3与冷冻送风风道的吸入口20,且冷冻风道壳体1上形成有供冷冻送风风道内冷气排入冷冻室11的冷冻送风口23;另外,冷冻风道单元下端与冷冻内胆13后壁共同限定出连通冷冻室11与主风道3的冷冻出风口24。
57.如图3

图4所示,冷藏内胆12顶壁上设有第二风幕风道5,且第二风幕风道5于冷藏内胆12的开口端形成风幕出风口51。第二风幕风道5设于冷藏室10的顶部,其具有隐藏性,不影响冷藏室10的容积与外观,同样亦不影响储藏间顶部灯等配件的设置使用。
58.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冷藏内胆12后侧设有与冷藏送风风道4平行设置的第一风幕风道6,第一风幕风道6由下向上延伸至冷藏内胆12的顶端,且第一风幕风道6的下端与所述风机容置腔2相连通,其上端与第二风幕风道5相连通。冷藏送风风道4与第一风幕风道6内均设置有风门,以根据需要连通或断开风机容置腔2与相应风道。其中,冷藏送风风道4内设置冷藏风门15,第一风幕风道6内设置风幕风门16,以各自控制相应风道的连通性。亦可
设置双控风门,即将冷藏风门15与风幕风门16结构集成为一体并且确保两个风门单独控制。在该实施方式中,冷藏室10的冷量补充与冷藏室10开口端形成风幕能够单独控制;在冷藏风门15关闭,风幕风门16打开时,仅在冷藏室10的开口端形成风幕,而不向冷藏室10补充冷量;而在冷藏风门15关闭,风幕风门16关闭时,仅向冷藏室10内补充冷量,而不在冷藏室10的开口端形成风幕。具体的,在冷藏箱门打开时,冷冻风门14,冷藏风门15关闭,风幕风门16打开,此时低温空气集中进入第一风幕风道6、第二风幕风道5内,形成风幕的风量增加,有利于在冷藏箱门打开时,冷藏室10的开口端形成风速更强的风幕,提高冷量隔离效果。同时,亦避免经过冷藏室10的升温气流在返回主风道3后进入冷冻室11,有效减少了经过冷藏室10后的升温气流对冷藏室10温度的影响。
5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风幕风道5与冷藏送风风道4相连通;冷藏风门15打开时,低温空气依次进入冷藏送风风道4、第二风幕风道5,低温空气一部分由冷藏室10后侧通过冷藏送风口进入冷藏室10内,另一部分通过第二风幕风道5的风幕出风口51于冷藏室10的开口端形成风幕,以隔离冷藏室10与外界环境。在以上设置中,冷藏送风风道4与顶部风道同时出风,既向冷藏室10补充冷量,又隔绝冷藏室10与外界环境。冷藏箱门打开时,冷冻风门14,冷藏风门15打开,冷藏送风风道4与顶部风道同时出风,既向冷藏室10补充冷量,又隔绝冷藏室10与外界环境;与现有不设置冷冻风门14始终保持冷冻送风风道与主风道3相连通的状态相比,有效增加了进入第二风幕风道5内的低温空气,有得于形成风速更强的风幕,提高冷量隔离效果。同时,亦避免经过冷藏室10的升温气流在返回主风道3后进入冷冻室11,有效减少了经过冷藏室10后的升温气流对冷藏室10温度的影响。
60.风机18工作且冷冻风门14打开时,将空气由风机容置腔2通过冷冻送风风道导向冷冻送风口23,并由冷冻送风口23送入冷冻室11,气流于冷冻室11内流动,经过冷冻室11后的升温空气通过冷冻出风口24由冷冻室11进入主风道3,并于主风道3内经蒸发器冷却降温,最终通过吸入口20返回风机容置腔2,重复以上循环以实现冷冻室11的降温。
61.风机18运行,主风道3内经过位于其内的蒸发器作用冷冻降温的空气通过吸入口20进入风机容置腔2。一方面,风机容置腔2内的低温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21进入冷冻送风风道,并由冷冻送风风道将其送至冷冻送风口23,最终由冷冻送风口23进入冷冻室11;低温空气在冷冻室11内流动,并在经过冷冻室11后通过冷冻出风口24由冷冻室11进入主风道3,由位于主风道3内的蒸发器冷却降温,以此形成循环对冷冻室11进行制冷。另一方面,风机容置腔2内的低温空气可以通过第二出风口22进入冷藏送风风道4,并由冷藏送风风道4将其送至冷藏室10;低温空气在冷藏室10内流动,并在经过冷藏室10后由冷藏室10进入主风道3,由位于主风道3内的蒸发器冷却降温,以此形成循环对冷藏室10进行制冷。
62.如图6

图8所示,具体的,冷冻风道壳体1包括形成有吸入口20的冷冻风道后盖25以及形成有冷冻送风口23的冷冻风道盖板26,冷冻风道盖板26与冷冻风道后盖25相对设置形成收容腔27;收容腔27内设于风道泡沫件28,且风道泡沫件28与冷冻风道盖板26靠近冷冻风道后盖25的表面相配合。风道泡沫件28与冷冻风道后盖25共同设限定出冷冻送风风道。
63.具体的,冷冻风道后盖25与冷冻风道盖板26可通过扣合的方式固定成一体。冷冻送风口23贯穿冷冻风道盖板26及风道泡沫件28后与冷冻送风风道相连通。
64.如图9

图11所示,风道泡沫件28靠近冷冻风道后盖25的一侧形成有围板29,围板
29环绕冷冻风道后盖25上的吸入口20;围板29靠近冷冻风道后盖25的端部与冷冻风道后盖25相配合,以限定出风机容置腔2。围板29上形成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二出风口22及位于其下方的第一出风口21;且第一出风口21连通风机容置腔2与冷冻送风风道,第二出风口22连通风机容置腔2与冷藏送风风道4。
65.风道泡沫件28下部设导风部7,且导风部7与风机容置腔2上的第一出风口21位置相对应,且导风部7的上端与围板29的下端设置有间隙,以由导风部7的上端与围板29的下端共同限定出转向区17。
66.由转向区17向上延伸形成第一风道支路81和第二风道支路82;其中,第一风道支路81与第二风道支路82分居于围板29的相对两侧;
67.由转向区17向下延伸形成第三风道支路83和第四风道支路84;其中,第三风道支路83与第四风道支路84分居于导风部7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第一风道支路81与第三风道支路83的位置相对应,第二风道支路82与第四风道支路84的位置相对应。
68.以上第一风道支路81、第二风道支路82、第三风道支路83及第四风道支路84内均设有冷冻送风口23。另外,本实施例中,冷冻送风口23分层设置于风道支路内,以对冷冻室11分层送风,改善冷冻室11温度的均匀性。
69.沿由上至下的方向,导风部7的横向宽度逐渐增大。导风部7包括位于其顶部的第一导风壁71和第二导风壁72;沿由上至下的方向,第一导风壁71与第二导风壁72各自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即第一导风壁71与第二导风壁72呈八字形设置。
70.由第一出风口21流出的气流一部分流向第一导风壁71,另一部分流向第二导风壁72;流向第一导风壁71的气流一部分沿第一导风壁71进入第三风道支路83,另一部分转向向上流动进入第一风道支路81;流向第二导风壁72的气流一部分沿第二导风壁72进入第四风道支路84,另一部分转向向上流动进入第二风道支路82。
71.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壁71与第二导风壁72相交形成尖角形。导风部7包括位于第一导风壁71下侧的第三导风壁73及位于第二导风壁72下侧的第四导风壁74;其中,第三导风壁73、第一导风壁71、第二导风壁72、第四导风壁74依次相连接;且沿由上至下的方向,第三导风壁73与第四导风壁74各自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即第三导风壁73与第四导风壁74亦呈八字形设置。
72.第三导风壁73所在平面与第一导风壁71所在平面的二面角记为α,α<180
°
;以上设置使第三导风壁73对进入第三风道支路83内的气流进行导向,减少第三导风壁73对气流的阻挡。
73.第四导风壁74所在平面与第二导风壁72所在平面的二面角记为β,β<180
°
;以上设置使第四导风壁74对进入第四风道支路84内的气流进行导向,有效减少第四导风壁74对气流的阻挡。
74.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壁71及第二导风壁72均向导风部7下凹陷;以上设置能够在确保第一导风壁71和第二导风壁72有效分流的同时确保部分气流转向进入相应的第一风道支路81或第二风道支路82。
75.第一导风壁71所在平面与第二导风壁72所在平面的二面角记为γ,第三导风壁73所在平面与第四导风壁74所在平面的二面角记为θ,其中,θ<γ。以上设置在确保导向部7一方面能够分流低温空气,另一面使部分空气进行转向进入相应的风道支路,同时对部分
低温空气进行导向。本实用新型的导向部与风机容置腔上的第一出风口的设置能够改善冷冻送风风道内的低温空气的分布均匀度,以使低温空气沿由上到下方向进入冷冻室11的气流量更均匀,减小冷冻室内部各区域的温差。
76.本实用新型在储藏间开门阶段,关闭冷冻风门,并打开风幕风门,能够有效增加进入风幕风道内的风量,有利于在储藏间前端形成风速更强的风幕,提高冷量隔离效果。另一方面,关闭冷冻风门,避免储藏间开门阶段经过冷藏室的升温气流在返回主风道后进入冷冻室,有效减少了经过冷藏室后的升温气流对冷藏室温度的影响,确保储藏间开门阶段冷冻室的温度稳定性。
7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