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流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14945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平行流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制冷设备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对于平行流换热器,集流管是影响其充注量的主要因素。分割集流管腔体使得进液管和出液管整合在一个集流管内的设计可以大大减少集流管内空间占整个系统空间的比例,减少了制冷剂充注进而可以直接减少制冷剂的排放,增加系统安全性,有利于环境保护。
[0003]在换热过程中,制冷剂的流量分配对换热器的热力和流动性影响明显,关于其分配特性的研宄也是目前研宄的热点和难点。两相流流量分配均匀性和集流管内的流型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受到结构参数、集流管方向、扁管插入长度影响。经研宄发现,在入口集流管内压力梯度非常明显,导致远离入口处的扁管两端压力降非常小,流体流速较慢,换热性能很差。
[0004]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3785333U,公开日2014.8.20,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包括:带有内腔的左集气管、右集气管和之间连通的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多个扁管,各个扁管内设有将左集气管和右集气管的内腔相互连通的多个微通道,扁管内的各个微通道沿扁管的横向依次排布;右集气管的内腔包括:相互分隔的分液腔与集液腔,右集气管上设有连通分液腔的冷媒输入管,及连通输液腔的冷媒输出管;各个通道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各个微通道的椭圆形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与扁管的横向呈预设角度。但该技术中微通道依次排列,存在间隔,制冷剂分配不均,且分隔的分液腔与集液腔使制冷剂流速不平稳,且空间未充分利用。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平行流换热器,采用端部贴合的扁管束,使制冷剂分配均匀,分腔室的集液管设计,能够减小入口集液管的压力梯度,加快流速,提升换热性能。
[0006]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本发明包括:集液装置、分液装置和与集液装置相连的扁管束,其中:集液装置对称设置于扁管束的两侧,分液装置分别与扁管束两侧的集液装置相连。
[0008]所述的扁管束包括:若干个平行的扁管和翅片,其中:扁管两端分别弯折后相贴合,翅片与扁管的中间平行部分间隔设置。
[0009]所述的扁管的端部形成的径向直径小于扁管的平行部分形成的径向直径。
技术效果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端部贴合的扁管束、内部分腔室的集液管与内置分液管和分液器组合,使得制冷剂在扁管中均匀分配,减少制冷剂在集液管中的充注量,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发明不意图一;
[0012]图2为集液管不意图;
[0013]图3为内置分液管不意图;
[0014]图4为间隔板示意图;
[0015]图5为本发明示意图二;
[0016]图6为分液器不意图;
[0017]图7为本发明示意图三;
[0018]图中:1、11、19和24为集液管,2和20为内置分液管,3和22为间隔板,4、14和21为扁管束,5为扁管束接入口,6为内置分液管接入口,7为分液孔,8为突起件,9为分液管孔,10为倒角,12和18为分液器,13和23为分液腔室,15为分液头,16为外置分液管,17为外置分液管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002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集液装置、内置分液管2和与集液装置相连的扁管束4,其中,集液装置对称设置于扁管束4的两侧,内置分液管2平行设置于对应的集液装置内。
[0021]所述的扁管束4包括:若干个平行的扁管和翅片,其中:扁管两端分别弯折后相贴合,翅片与扁管的中间平行部分间隔设置。
[0022]所述的扁管的端部形成的径向直径小于扁管的平行部分形成的径向直径。
[0023]所述的集液装置包括:集液管I和若干个间隔板3,其中:集液管I与若干个间隔板3形成若干个腔室。
[0024]如图2所示,所述的腔室包括:与扁管束4相连的分液腔室和封闭的空腔室,其中:分液腔室与空腔室间隔设置。
[0025]所述的分液腔室一侧设有与扁管束4相连的扁管接入口 5。
[0026]如图3所不,所述的内置分液管2 —侧设有分液孔7。
[0027]所述的分液孔7与所述的分液腔室一一对应。
[0028]所述的相邻腔室连接处设有与内置分液管2相连的内置分液管接入口 6。
[0029]如图4所示,所述的间隔板3的平头端设有突起件8,中间设有与所述的内置分液管2相配合的分液管孔9,两侧设有倒角10。
[0030]所述的间隔板3为梨形。
[0031]所述的突起件8为楔形。
[0032]所述的间隔板3的圆头端外径大于所述的集液管I的内径。
[0033]当平行流换热器工作时,制冷剂从扁管束4一侧的内置分液管2进入集液管1,通过内置分液管2上的分液孔7进入分液腔室,从扁管束4的一端进入,扁管束4的另一端排出,进入与制冷剂排出口同侧的集液管I的分液腔室,汇入内置分液管2中并排出。
实施例2
[0034]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集液管11、分液器12和与集液管11相连的扁管束14,其中:集液管11对称设置于扁管束14的两侧,分液器12分别与集液管11相连。
[0035]所述的扁管束14 一侧的集液管11内设有若干个分液腔室13,扁管束14另一侧的集液管11内设有与同侧的分液器12相连的孔洞。
[0036]所述的分液腔室13分别与扁管束14相连。
[0037]所述的分液器12包括:分液头15和若干个外置分液管16,其中:外置分液管16一端分别与分液头15相连,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的分液腔室13相连。
[0038]如图6所示,所述的分液头15头部设有与所述的外置分液管16相配合的分液管接口 17。
[0039]当平行流换热器工作时,制冷剂从扁管束14 一侧的分液器12进入集液管11,通过分液腔室13从扁管束14的一端进入,扁管束14的另一端排出,进入与制冷剂排出口同侧的集液管11并汇入对应的分液器12。
实施例3
[0040]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集液管19、分液装置和与集液装置相连的扁管束21,其中:集液装置对称设置于扁管束21的两侧,分液装置分别与扁管束21两侧的集液装置相连。
[0041]所述的扁管束21包括:若干个平行的扁管和翅片,其中:扁管两端分别弯折后相贴合,翅片与扁管的中间平行部分间隔设置。
[0042]所述的扁管的端部形成的径向直径小于扁管的平行部分形成的径向直径。
[0043]所述的扁管束21 —侧的集液管24设有若干个分液腔室23,另一侧的集液管19与若干个间隔板22构成若干个腔室。
[0044]所述的分液装置包括:分液器18或内置分液管20,其中:分液器18与集液管24相连,内置分液管20平行设置于集液管19内。
[0045]所述的扁管束4端部贴合,使多个扁管能够嵌套在同一分液腔室内部,结构紧凑。
[0046]所述的内置分液管2和20对应分液腔室设有分液孔7,使制冷剂分流,并且流动方向与所述的扁管束4的平行部分平行,减小了制冷剂的流动阻力。
[0047]所述的间隔板3和22上的楔形突起件8和两侧的倒角10对与集液管I和19构成的分液腔室起到了密封作用,空腔室的存在减少了制冷剂的充注量。
[0048]所述的集液管1、11、19和24内部的分液腔室分别连有内置分液管(2、20)或分液器(12、18),降低了扁管束4入口端的压力梯度,有利于提升换热性能。
【主权项】
1.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液装置、分液装置和与集液装置相连的扁管束,其中:集液装置对称设置于扁管束的两侧,分液装置分别与扁管束两侧的集液装置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扁管束包括:若干个平行的扁管和翅片,其中:扁管两端分别弯折后相贴合,翅片与扁管的中间平行部分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扁管的端部形成的径向直径小于扁管的平行部分形成的径向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集液装置包括:集液管和若干个间隔板,其中:集液管与若干个间隔板形成若干个腔室。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间隔板的一端设有楔形突起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间隔板两侧设有倒角。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腔室包括:与所述的扁管束相连的分液腔室和封闭的空腔室,其中:分液腔室与空腔室间隔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行流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分液装置包括:分液头和若干个外置分液管,其中:外置分液管一端分别与分液头相连,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的分液腔室相连。
【专利摘要】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包括:集液装置、分液装置和与集液装置相连的扁管束,其中:集液装置对称设置于扁管束的两侧,分液装置分别与扁管束两侧的集液装置相连,集液装置为分隔出腔室的集液管,分液装置为分液器或内置分液管,扁管束为两端贴合成束的若干个扁管;本发明将两种集液装置和两种分液装置进行组合,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有利制冷剂在扁管中的流动,提高换热效率。
【IPC分类】F25B39/00, F28F1/04
【公开号】CN104930757
【申请号】CN201510359659
【发明人】李万勇, 施骏业, 高天元, 张子琦, 陈江平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