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机组及集装箱、冷冻运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69825阅读:740来源:国知局
制冷机组及集装箱、冷冻运输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制冷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机组及集装箱、冷冻运输车辆。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陆地冷链运输在冷冻冷藏物流领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制冷用电需求,在运输车辆内部装配有一个较大型的柴油发电机组,用于给整个机组供电,如压缩机、冷凝风机、蒸发风机、电器盒内部电元器件等此些需要用电的零部件的运转及正常工作皆是使用该柴油发电机组供的电。发电机组属于独立式机组,以柴油发动机作为驱动动力工作,无需借用外界电力,而使用油箱供油。
[0003]现有技术中,柴油机一般通过设置单独的散热水箱散热,这就需要在侧板上开孔,有可能造成漏水流进机组内部。另外,热量是往机组的侧面吹出去,当车行驶在路上时,很谷易吹到芳边路人,有一定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散热效果的制冷机组及集装箱、冷冻运输车辆。
[000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机组,包括支架、设置在支架上的发电机和驱动发电机的内燃机,制冷机组还包括:散热装置,设置在支架的顶部,散热装置的进口端通过管路与内燃机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散热装置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内燃机的冷却液进口连接;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冷凝风机、压缩机和通过冷媒管路与压缩机连接的冷凝器,其中,冷凝风机设置在冷凝器和散热装置之间,且冷凝风机朝向散热装置出风。
[0006]进一步地,内燃机和发电机设置在支架的底部,冷凝器设置在内燃机的上方。
[0007]进一步地,冷凝器为两个,且两个冷凝器分别位于压缩机的两侧;冷凝风机为两个,两个冷凝风机分别设置在两个冷凝器的上方。
[0008]进一步地,散热装置设置在支架的顶部的中部,支架的顶部的两侧设置有将两个冷凝风机出风导向散热装置的导风板。
[0009]进一步地,散热装置包括换热铜管和设置在换热铜管上的散热翅片。
[0010]进一步地,内燃机为柴油机或者汽油机。
[0011]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包括前述的制冷机组。
[001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冷冻运输车辆,包括前述的制冷机组。
[0013]根据本发明的制冷机组及集装箱、冷冻运输车辆,通过将内燃机的散热装置设置在支架的顶部,并将冷凝风机设置在冷凝器和散热装置之间,从而利用冷凝风机出风对散热装置散热,从而减少风机的数量,而且相比现有技术,散热装置上散热风量更大,提高散热效果。另外,将散热装置设置在顶部,能够利用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负压散热,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而且消除热风侧向吹出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4]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5]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制冷机组的原理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11、内燃机;12、发电机;21、压缩机;22、冷凝器;23、冷凝风机;30、散热装置;40、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19]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制冷机组,包括支架、设置在支架上的发电机12和驱动发电机12的内燃机11,制冷机组还包括:散热装置30,设置在支架的顶部,散热装置30的进口端通过管路与内燃机11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散热装置30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内燃机11的冷却液进口连接;压缩机21制冷系统,包括冷凝风机23、压缩机21和通过冷媒管路与压缩机21连接的冷凝器22,其中,冷凝风机23设置在冷凝器22和散热装置30之间,且冷凝风机23朝向散热装置30出风。根据本发明的制冷机组及集装箱、冷冻运输车辆,通过将内燃机11的散热装置30设置在支架的顶部,并将冷凝风机23设置在冷凝器22和散热装置30之间,从而利用冷凝风机23出风对散热装置30散热,从而减少风机的数量,而且相比现有技术,散热装置30上散热风量更大,提高散热效果。另外,将散热装置30设置在顶部,能够利用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负压散热,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而且消除热风侧向吹出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
[0020]具体地,工作过程中,从内燃机11内部的高温冷却液在循环栗的作用下,沿着管路往上进入散热装置30内(图1中箭头A所示),散热装置30利用冷凝风机23吹出来的风对流经的冷却液进行散热,降温后的低温冷却液再往下进入内燃机11内部(图1中箭头B所示),如此循环,从而达到给内燃机11内部降温的目的,保证其正常运行。一般地,散热装置30包括换热铜管和设置在换热铜管上的散热翅片,换热铜管通过管路与内燃机11连接,散热翅片上设置有换热铜管上,加强换热铜管的散热。根据不同的车辆,内燃机11可选择地为柴油机或者汽油机,一般来说,内燃机11选择与汽车发动机一致,从而可以共用油箱,简化结构,方便维护。
[0021]优选地,内燃机11和发电机12设置在支架的底部,冷凝器22设置在内燃机11的上方;一方面,内燃机11和发电机12质量相对较重,将二者放置在整个支架的底部,有利于降低整体重心,提高稳定性;另一方面,冷凝器22设置在内燃机11和发电机12的上部,能够避免冷凝器22热量影响内燃机11和发电机12,有利于整体散热。
[0022]具体地,冷凝器22为两个,且两个冷凝器22分别位于压缩机21的两侧,有利于压缩机21高温高压排气均匀分配到两个冷凝器22中换热。相对应地,每个冷凝器22设置一个冷凝风机23,冷凝风机23分别设置在两个冷凝器22的上方,加强冷凝器22散热。
[0023]更具体地,不同制冷能力的机组会使用到不同型号的内燃机11,而不同型号的内燃机11需要散热冷却的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可以通过更改散热装置30的翅片数、片距、翅片片形、U形管数量等方式来满足不同型号的内燃机11的散热冷却要求。一般情况下,当散热装置30小于支架顶部的面积时,散热装置30居中设置,可以利用两个冷凝风机23的出风,增大风量。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支架的顶部的两侧设置有将两个冷凝风机23出风导向散热装置30的导风板40,提高风量和散热效果。
[002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包括前述的制冷机组,使得结构布局更合理,能够提高散热效果,降低成本。
[002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冷冻运输车辆,包括前述的制冷机组,使得结构布局更合理,能够提高散热效果,降低成本。
[0026]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0027]根据本发明的制冷机组及集装箱、冷冻运输车辆,通过将内燃机11的散热装置30设置在支架的顶部,并将冷凝风机23设置在冷凝器22和散热装置30之间,从而利用冷凝风机23出风对散热装置30散热,从而减少风机的数量,而且相比现有技术,散热装置30上散热风量更大,提高散热效果。另外,将散热装置30设置在顶部,能够利用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负压散热,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而且消除热风侧向吹出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
[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制冷机组,包括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发电机(12)和驱动所述发电机(12)的内燃机(11),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组还包括: 散热装置(30),设置在所述支架的顶部,所述散热装置(30)的进口端通过管路与所述内燃机(11)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所述散热装置(30)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所述内燃机(I I)的冷却液进口连接; 压缩机(21)制冷系统,包括冷凝风机(23)、压缩机(21)和通过冷媒管路与所述压缩机(21)连接的冷凝器(22),其中,所述冷凝风机(23)设置在所述冷凝器(22)和所述散热装置(30)之间,且所述冷凝风机(23)朝向所述散热装置(30)出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11)和所述发电机(12)设置在所述支架的底部,所述冷凝器(22)设置在所述内燃机(11)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22)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冷凝器(22)分别位于所述压缩机(21)的两侧; 所述冷凝风机(23)为两个,两个所述冷凝风机(23)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冷凝器(22)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装置(30)设置在所述支架的顶部的中部,所述支架的顶部的两侧设置有将两个所述冷凝风机(23)出风导向所述散热装置(30)的导风板(40)。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装置(30)包括换热铜管和设置在所述换热铜管上的散热翅片。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I I)为柴油机或者汽油机。7.—种集装箱,包括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组为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8.—种冷冻运输车辆,包括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组为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组。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冷机组及集装箱、冷冻运输车辆。根据本发明的制冷机组,包括支架、设置在支架上的发电机和驱动发电机的内燃机,制冷机组还包括:散热装置,设置在支架的顶部,散热装置的进口端通过管路与内燃机的冷却液出口连接,散热装置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内燃机的冷却液进口连接;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冷凝风机、压缩机和通过冷媒管路与压缩机连接的冷凝器,其中,冷凝风机设置在冷凝器和散热装置之间,且冷凝风机朝向散热装置出风。本发明将内燃机的散热装置设置在支架的顶部,并将冷凝风机设置在冷凝器和散热装置之间,能够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IPC分类】B65D88/74, B60P3/20, F25B1/00
【公开号】CN105546862
【申请号】CN201610042200
【发明人】黎祥, 齐方成, 谢斌斌, 苗志强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