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4130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换向阀、压缩机、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压缩机具有分别连通至换向阀的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的排气口和吸气口,第一换热器具有连通至换向阀的第三阀口的第一冷媒通口和第二冷媒通口,第二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莲蓬分配器和笛形管,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冷媒管和设在多个冷媒管之间的翅片,莲蓬分配器包括总管口和与总管口连通的多个支管口,笛形管包括主管和与主管连通的汇总管、多个支管,每个冷媒管的一端均连通至一个支管、另一端均连通至一个支管口,总管口连通至第二冷媒通口,汇总管连通至换向阀的第四阀口,其中,主管上设有将主管连通至吸气口的回油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热泵系统,换热效率高、回油效果好。
【专利说明】
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热栗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栗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相关技术中指出,热栗系统在制热时,翅片式换热器中用于汇总的笛形管,由于其结构因素,会在笛形管的圆柱筒形部分的底部积留很多冷冻油,从而不但降低了热栗系统的回油效果,而且降低了热栗系统的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热栗系统,所述热栗系统的回油效果好。
[0004]根据本发明的热栗系统,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所述排气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阀口 ;所述吸气口连通至所述第二阀口;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冷媒通口和第二冷媒通口,所述第一冷媒通口连通至所述第三阀口;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莲蓬分配器和笛形管,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冷媒管和设在所述多个冷媒管之间的翅片,所述莲蓬分配器包括总管口和与所述总管口连通的多个支管口,所述笛形管包括主管和与所述主管连通的汇总管、多个支管,每个所述冷媒管的一端均连通至一个所述支管、另一端均连通至一个所述支管口,所述总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冷媒通口,所述汇总管连通至所述第四阀口,其中,所述主管上设有将所述主管连通至所述吸气口的回油管。
[0005]根据本发明的热栗系统,通过设置回油管,从而提高了回油效果和换热效率。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管立式设置,所述回油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主管的底部、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吸气口。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管的所述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主管的底壁连通。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管的所述底壁上形成有贯穿的出油口,所述回油管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主管外且连接至所述出油口。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主管、另一端与所述汇总管连通后连通至所述第四阀口。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管的管径小于所述主管的管径。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管的管径小于所述汇总管的管径。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管与所述冷媒管套焊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壳管式换热器。
[0014]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栗系统的示意图;
[0016]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笛形管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
[0018]热栗系统100;
[0019]换向阀I;第一阀口 11;第二阀口 12;第三阀口 13;第四阀口 14;
[0020]压缩机2;排气口 21;吸气口 22;
[0021 ]第一换热器3;第一冷媒通口 31;第二冷媒通口 32;
[0022]换热器本体41;莲蓬分配器42;总管口421;支管口 422;
[0023]笛形管43 ;主管431 ;汇总管432 ;支管433 ;回油管44。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5]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夕卜,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0026]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栗系统100。
[0027]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栗系统100,包括:换向阀1、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3和第二换热器。
[0028]如图1所示,换向阀I具有第一阀口 11、第二阀口 12、第三阀口 13和第四阀口 14,第一阀口 11与第三阀口 13和第四阀口 14中的其中一个连通,第二阀口 12与第三阀口 13和第四阀口 14中的另一个连通。也就是说,当第一阀口 11与第三阀口 13连通时,第二阀口 12与第四阀口 14连通,当第一阀口 11与第四阀口 14连通时,第二阀口 12与第三阀口 13连通。其中,换向阀I可以为四通阀。
[0029]如图1所示,压缩机2具有排气口 21和吸气口 22,压缩机2通过吸气口 22吸入待压缩的低温低压冷媒,对冷媒进行压缩后,通过排气口21排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冷媒,其中,排气口 21连通至第一阀口 11,吸气口 22连通至第二阀口 12。
[0030]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3具有第一冷媒通口31和第二冷媒通口 32,冷媒从第一冷媒通口 31和第二冷媒通口 32中的一个流入,换热后通过第一冷媒通口 31和第二冷媒通口 32中的另一个流出,也就是说,冷媒可以通过第一冷媒通口31流入第一换热器3并通过第二冷媒通口 32流出,冷媒还可以通过第二冷媒通口 32流入第一换热器3并通过第一冷媒通口 31流出,其中,第一冷媒通口31连通至第三阀口 13。其中,第一换热器3可以为壳管式换热器。
[0031]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41、莲蓬分配器42和笛形管43,换热器本体41包括多个冷媒管和设在多个冷媒管之间的翅片(从而第二换热器为翅片式换热器),莲蓬分配器42包括总管口 421和与总管口 421连通的多个支管口 422,笛形管43包括主管431和与主管431连通的汇总管432、多个支管433,每个冷媒管的一端均连通至一个支管433(例如支管433与冷媒管可以套焊连接、即套接后焊接,从而方便加工和制造)、另一端均连通至一个支管口 422。
[0032]由此,如图1和图2所示,一方面,通过总管口421流入莲蓬分配器42内的冷媒可以通过多个支管口 422流入多个冷媒管并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可以通过多个支管433流入主管431再通过汇总管432流出,另一方面,通过汇总管432流入主管431的冷媒可以通过多个支管433流入多个冷媒管并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可以通过多个支管口 422流入莲蓬分配器42再通过总管口421流出。其中,总管口421连通至第二冷媒通口 32,汇总管432连通至第四阀口 14。
[0033]由此,通过调节四通阀,可以实现热栗组件的制热和制冷功能。具体而言,当热栗组件实现制热功能时(如图1中空心箭头所示),第一阀口 11连通至第三阀口 13,第二阀口 12连通至第四阀口 14,此时,压缩机2从排气口 2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顺次流经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后变为低温低压冷媒再从吸气口 22流回压缩机2。具体而言,当热栗组件实现制冷功能时(如图1中实心箭头所示),第一阀口 11连通至第四阀口 14,第二阀口 12连通至第三阀口 13,此时,压缩机2从排气口 2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顺次流经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3后变为低温低压冷媒再从吸气口 22流回压缩机2。
[0034I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栗系统100还包括回油管44,回油管44设在主管431上且用于将主管431连通至压缩机2的吸气口 22,以使得积聚在主管431内的冷冻油可以通过回油管44流回压缩机2。具体而言,当热栗系统100实现制热功能时,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混合冷冻油的冷媒从换热器本体41流向笛形管43时,由于每根冷媒管、支管433内冷媒流速较低,从而导致部分冷媒在进入汇总管432时的流速不够大,因而使得大量冷冻油积聚在主管431内。此时,由于回油管44的一端连接至主管431,另一端连通至压缩机2的吸气口 22,在高速的冷媒流动作用下,回油管44的另一端附近形成近似真空,从而主管431中积聚的冷冻油可以通过回油管44流回到压缩机2内,从而减少了笛形管43内积聚的冷冻油,提高了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3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栗系统100,通过在第二换热器(翅片式换热器)的笛形管43上设计回油管44,将多余的冷冻油通回压缩机2,从而保证热栗系统100的回油效果,提高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此种设置回油管44的方式简易且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地解决第二换热器的笛形管43内聚集大量冷冻油的问题,提高第二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压缩机2的回油效率。
[003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主管431立式设置,回油管44的一端连通至主管431的底部、另一端连通至吸气口22。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笛形管43的主管431为竖直设置的直管,多个支管433均沿主管431的径向延伸且在支管433的轴向上间隔开,且多个支管433在主管431轴向上的投影可重合在一起,汇总管432沿主管431的径向延伸且位于主管431轴向上的中心处,汇总管432与支管433在主管431的周向上间隔90°,其中,回油管44的一端连通至主管431的最底部,另一端连通至压缩机2的吸气口 22。
[0037]这样,当热栗系统100实现制热功能时,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低温低压的冷媒从莲蓬头进入冷媒管,与环境换热后变成低温低压冷媒,并经过笛形管43的多个支管433流入主管431,并汇总到汇总管432后流入压缩机2的吸气口22。在此过程中,冷媒混合冷冻油经过笛形管43时,由于每根冷媒管内冷媒的流速较低,从而导致部分冷媒在进入汇总管432时的流速不够大,因而使得大量冷冻油顺着主管431流下并积聚在主管431的底部,冷媒不断和环境换热被蒸发排出,主管431底部变形成富油区并形成一定的液位高度。由此,当将回油管44的一端连接在主管431的最底部时,在主管431底部冷冻油的液位到回油管44顶端的高度差作用下,冷冻油可以具有足够的势能从回油管44排出,而且,当将回油管44的另一端连通至压缩机2的吸气口 22上时,由于高速的冷媒流动会在回油管44的另一端附近形成近似真空,从而加速冷冻油从主管431底部通过回油管44直接流回到压缩机2内,从而减少了笛形管43内积聚的冷冻油,提高了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38]优选地,回油管44的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与主管431的底壁连通。也就是说,回油管44的一端构造为竖直设置的直管且与主管431的底壁连通。由此,主管431内积聚的冷冻油可以更加顺利地流入回油管44内,且方便加工制造。进一步优选地,主管431的底壁上形成有贯穿的出油口,回油管44的一端位于主管431外且连接至出油口,也就是说,回油管44并没有伸入主管431内的部分,由此,主管431底部积聚的冷冻油可以更加充分地通过回油管44排出,回油效果更好,且此种回油管44的连接方式简单易实现。
[0039]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回油管44的一端连通至主管431、另一端与汇总管432连通后连通至第四阀口 14。由此,方便管路连接,且降低了压缩机2的制造难度。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回油管44还可以连接至热栗系统100其他的回气管路上,只要能将冷冻油通入压缩机2的吸气口 22即可。
[0040]优选地,回油管44的管径小于主管431的管径,由此,不但提高了回油效率,同时确保了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优选地,回油管44的管径小于汇总管432的管径,由此,不但提高了回油效率,同时确保了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41]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笛形管43用于热栗系统100中、可能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的翅片式换热器,热栗系统100制冷时,笛形管43为作为冷凝器的翅片式换热器的高温气体的进气端,换热后的冷媒从莲蓬头汇集后排出;热栗系统100制热时,莲蓬头向作为蒸发器的翅片式换热器输入冷媒,换热后的低温低压冷媒从笛形管43排出,在此制热过程中,回油管44会(例如在势能作用下和/或冷媒的流动作用下)带出汇集在笛形管43内的冷冻油,从而提高热栗系统100的回油效率和换热效率。
[004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将回油管44设在主管431的底部时,可以从主管431的底部顺着回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回油效率。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回油管44的管径可以根据热栗系统100的实际情况具体设置,且回油管44的连接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换言之,回油管44的与吸气口22连通的端头可以连接在压缩机2吸气管路上的任意位置。
[004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4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主权项】
1.一种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所述排气口连通至所述第一阀口,所述吸气口连通至所述第二阀口;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冷媒通口和第二冷媒通口,所述第一冷媒通口连通至所述第三阀口;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莲蓬分配器和笛形管,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冷媒管和设在所述多个冷媒管之间的翅片,所述莲蓬分配器包括总管口和与所述总管口连通的多个支管口,所述笛形管包括主管和与所述主管连通的汇总管、多个支管,每个所述冷媒管的一端均连通至一个所述支管、另一端均连通至一个所述支管口,所述总管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冷媒通口,所述汇总管连通至所述第四阀口,其中,所述主管上设有将所述主管连通至所述吸气口的回油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立式设置,所述回油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主管的底部、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吸气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的所述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主管的底壁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的所述底壁上形成有贯穿的出油口,所述回油管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主管外且连接至所述出油口。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主管、另一端与所述汇总管连通后连通至所述第四阀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的管径小于所述主管的管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的管径小于所述汇总管的管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与所述冷媒管套焊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壳管式换热器。
【文档编号】F25B30/02GK205425520SQ201521088010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3日
【发明人】刘冰, 杨崇银, 李超, 刘开胜
【申请人】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