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71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包括位于污染土壤区域的抽水井,抽水井由下至上依次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下段设有第一井筛,下段与中段之间由隔离板分隔;中段内放置有微生物培养填料和/或修复药剂,中段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上段为储水池,储水池的底部设有透水结构;下段内设有抽水泵,抽水泵经过水管与所述储水池连通;储水池连接有管网系统,管网系统设有喷洒口;管网系统下部设有活性反应层,活性反应层填充有微生物培养填料或修复药剂。本实用新型简化了工程中的施工难度,增加了修复药剂与土壤和地下水的混合程度,延长了水力停留时间,可显著提高化学作用和微生物的活性,增强修复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了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造成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0003]目前,原位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所用到的设备大部分是利用现有的建筑设备,对药剂进行注射或者旋喷完成地下搅拌,也有利用抽出-处理技术进行修复的。原位注射技术需要将药剂一次或几次注入土壤,只有在注入时对土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搅拌,主要依靠土壤自身的空隙进行扩散,而对于粘性土壤,此扩散速率极低。抽出-处理技术是将地下水抽出到地面,再进入水处理系统,此修复方法的问题是依靠地下水自身流速溶解和冲刷土壤中的污染物,在首次抽出后,地下水量减少,修复动力变得缓慢,修复速率低,占地面积大,成本高,在现场造成长期的扰动,地下水污染易反弹。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方法存在适用范围受限、现场长期扰动、修复效率低、易反弹等冋题。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包括位于污染土壤区域的抽水井,所述抽水井由下至上依次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
[0007]所述下段设有第一井筛,所述下段与中段之间由隔离板分隔;所述中段内放置有微生物培养填料和/或修复药剂,所述中段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 ;所述上段为储水池,所述储水池的底部设有透水结构;
[0008]所述下段内设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经过水管与所述储水池连通;
[0009]所述储水池连接有管网系统,所述管网系统设有喷洒口 ;
[0010]所述管网系统下部设有活性反应层,所述活性反应层填充有微生物培养填料或修复药剂。
[0011]进一步地,所述储水池内设有水位传感器。
[0012]进一步地,所述喷洒口位于所述管网系统的下方。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中段设有第二井筛,所述出水口为第二井筛的筛孔。
[0014]进一步地,所述管网系统位于污染土壤区域的地表下浅层、待修复区域的上沿。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中段内的微生物培养填料在水中呈悬浮状或放置于多层网架之上。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7]简化了工程中的施工难度,增加了修复药剂与土壤和地下水的混合程度,延长了水力停留时间,可显著提高化学作用和微生物的活性,增强修复效果。
[00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9]1、本实用新型优化了原位修复土壤的过程,通过地下水循环流经微生物培养填料层或修复药剂层,并使其中的药剂、微生物等有效成分向下渗透,进而分布到整个修复区域的非保护层和饱和层,促进整个污染区域的修复。
[0020]2、本实用新型在抽水井内上部铺设适合的微生物培养填料,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有效环境;也可以铺设修复药剂,在水透过修复药剂的时候起到修复效果。
[0021]3、本实用新型优化了污染物与修复药剂的混匀过程。
[0022]4、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设备简单、操作运营方便、运行成本低以及易于维护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
[0026]1、抽水井;2、第一井筛;3、隔离板;4、微生物培养填料;5、第二井筛;6、出水口 ;
7、储水池;8、抽水泵;9、水管;10、管网系统;11、地表;12、喷洒口 ;13、活性反应层;14、地下水位;15、水位传感器;16、透水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包括位于污染土壤区域的抽水井1,抽水井I由下至上依次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下段设有第一井筛2,下段与中段之间由隔离板3分隔;中段内放置有微生物培养填料4,也可填充修复药剂,微生物培养填料4与修复药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中段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 6,本实施例中,中段设有第二井筛5,出水口 6为第二井筛5的筛孔;上段为储水池7,储水池7的底部设有透水结构16,本实施例中,透水结构16为透水孔。
[0029]下段内设有抽水泵8,抽水泵8经过水管9与储水池7连通;储水池7连接有管网系统10,管网系统10位于污染土壤区域的地表11下浅层、待修复区域的上沿,管网系统10设有喷洒口 12,为了提高喷洒效果,喷洒口 12位于管网系统10的下方;在管网系统10下部设有活性反应层13,厚度为40cm,本实施例中活性反应层13填充有微生物培养填料,实际应用中也可填充粉末状的修复药剂;微生物培养填料与修复药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此活性反应层13的建造类似渗透性反应墙的建造方法,只不过水流方向从横向变为纵向向下。
[0030]本实施例中,抽水泵8位于地下水位14之下,通过抽水泵8将地下水抽至地表浅层的储水池7中,然后一部分水通过管网系统10向活性反应层13重新喷淋出来,向下流经经过活性反应层13后进入污染土壤中;还有一部分水通过储水池7底部的透水结构16渗入到中段中的微生物培养填料4后从出水口 6进入污染土壤中。污染地下水流经微生物培养填料4及由浅层的管网系统10淋入活性反应层13时,污染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通过与这些区域装载的活性反应成分(比如缓释强氧化剂、强还原性矿物质、长效缓释碳源等等)通过联合的化学、生物降解过程而得到修复。穿透这些区域的携带有活性反应成分或者微生物的地下水将通过土壤向下的渗透作用和抽水泵8的压力推送重新回到地下污染水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土壤淋洗和修复药剂、活性微生物在整个目标修复区域的分布,从而达到修复目的。如此往复循环,可将整个污染带的非饱和层与饱和层的土壤及地下水进行修复。活性反应层13的活性填料和微生物培养填料4可以随具体场地情况、污染物而设计、设置。
[0031]为了方便控制抽水泵8的工作情况,在储水池7内设水位传感器15,用水位传感器15探测储水池7内的水量,当水位低于某一值时,启动抽水泵8开始抽水,当水位高于某一值时,关闭抽水泵8,停止抽水。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污染土壤区域的抽水井,所述抽水井由下至上依次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 所述下段设有第一井筛,所述下段与中段之间由隔离板分隔;所述中段内放置有微生物培养填料和/或修复药剂,所述中段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 ;所述上段为储水池,所述储水池的底部设有透水结构; 所述下段内设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经过水管与所述储水池连通; 所述储水池连接有管网系统,所述管网系统设有喷洒口 ; 所述管网系统下部设有活性反应层,所述活性反应层填充有微生物培养填料或修复药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池内设有水位传感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洒口位于所述管网系统的下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设有第二井筛,所述出水口为第二井筛的筛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网系统位于污染土壤区域的地表下浅层、待修复区域的上沿。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内的微生物培养填料在水中呈悬浮状或放置于多层网架之上。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循环井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池底部的透水结构为透水孔。
【文档编号】C02F3-34GK204276513SQ201420703408
【发明者】单晖峰 [申请人]北京宜为凯姆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