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湖泊污染治理的逆向循环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湖泊污染的治理方法。特别是对湖泊污染严重的水域更为有效。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污染最严重的三湖有太湖、巢湖、滇池都是劣V类水质,已属于不能使用的水质,而我国在世界上是属于一个十分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排在世界的110位。而我们却有近160亿立方米的水(3个湖加起来的总合),不能使用,而且还影响观光。但就目前的治理方法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也许根本就治不好,就昆明的滇池为例在30多年前滇池边的水体是清澈见底的,那时的滇池有20多条清澈的河流注入滇池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自然循环系统,当时的滇池真是“百舸争流、鱼舟唱晚”帆船点点,因为当时的水质是活的,活水才能养好鱼,据历史记载,当时的水产品,各种鱼类,年产1万多吨。而在滇池受到严重污染后的今天,水产品只有几千吨的产量,因为污染而导致整个生态环境发生子根本的变化,很多滇池的土著鱼类已基本灭绝,究其原因目前的滇池已是一潭死水,原来流入滇池的20多条河流中,大部份已排往螳螂川,因为现在的大部份河流已是污水河,所以滇池就失去了循环的来源,本发明就是要让滇池水重新循环起来,因为水体只有充分循环起来,才能达到流水不腐的原理。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现有的技术对湖泊的污染治理收效甚微,因为目前采取的治理方法,是生物链的治理方法,比如食蓝藻虫,以及食藻鱼类,至今还未见到对湖泊污染的治理效果,因为在生物链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污染的发明至今也6年多了,事实证明是不可行的,因为大量的繁殖和养殖食藻鱼类,又会给湖泊的水体造成2次污染,还有目前正在使用的蓝藻打捞船等,都是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污染治理是不可行的。而且蓝藻的生长主要是靠水体的富营养化物质,即氮、磷提供养料的,而本发明可以将1、蓝藻,2、氮(TN),3、磷(TP),4、化学需氧量(COD)的标准,降致最低限度,达到把受污染的湖泊治理成为国家标准III类水质的目的。
附图是逆向循环法的工艺流程剖视图,详情见权利要求书1。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从污染最严重的水域,实施分片区用竹子作支架,再用薄膜作隔离,每1立方米水体使用1-3个循环泵,作为作业区,作业区域的面积大小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也可以1平方公里或者数平方公里作为一个作业区,每个作业区的工作日只需要6-9天即可完成对水体的全面治理。实施工艺流程方法如下1、(1)从湖泊的某个水域用竹子作为支架;(2)再用薄膜把水体分片区隔开;(3)在隔开的水体内,按每方米设1-3个循环泵,达到让水体能够充分循环起来;(4)在循环泵的上方设一个活动滤糟,它的用处是把蓝藻过滤掉;(5)滤槽的下方设一个装有米粒石的活动过滤器,经过滤后,所有的富营养物质如氮(TN)、磷(TP)等已不复存在。
2、在方法1的基础上,沿湖泊沿岸每隔1-3公里建一条宽3米长9米的人造河流,它的用处在于湖泊水质净化后,能够取代净化水质的循环泵,已达到让湖泊能够永远循环的目的,水体一旦循环起来就达到了流水而不腐的目的。
3、再用方法1的循环法,把已经改道的大部份污水河经过治理后重新流入湖泊,用于激活湖泊的整个大循环,至此湖泊才能真正达到彻底治理的目的。
权利要求
1.(1)从湖泊的某个水域用竹子作为支架;(2)再用薄膜把水体分片区隔开;(3)在隔开的水体内,按每方米设1-3个循环泵,达到让水体能够充分循环起来;(4)在循环泵的上方设一个活动滤糟,它的用处是把蓝藻过滤掉;(5)滤槽的下方设一个装有米粒石的活动过滤器,经过滤后,所有的富营养物质如氮(TN)、磷(TP)等已不复存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流程,沿湖泊沿岸每隔1-3公里建一条宽3米长9米的人造河流,它的用处在于湖泊水质净化后,能够取代净化水质的循环泵,已达到让湖泊能够永远循环的目的,水体一旦循环起来就达到了流水而不腐的目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流程,把已经改道的大部份污水河经过治理后重新流入湖泊,用于激活湖泊的整个大循环,至此湖泊才能真正达到彻底治理的目的。
全文摘要
一种湖泊污染治理的方法。水在自然条件下是往低处流的,而本发明就是利用循环泵的原理,把受污染的湖泊水体送至高处,再让它往低处流,亦达到让水体循环的目的,而受污染的湖泊水体在循环当中,会产生大量的活的水分子,新产生的活水分子会把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分解掉,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在实验中已证明,大量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已降至最低点,蓝藻水华已在循环当中彻底消失。
文档编号C02F1/00GK1686832SQ200510010729
公开日2005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6日
发明者朱康民 申请人:朱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