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生态的过程接触消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69696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酸碱生态的过程接触消化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具有酸碱独立生态系统的接触降解的厌氧消化污水处理工艺。
技术背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对有机物含量高的污水进行厌氧消化处理,特别是对生活污水的降解处理。在厌氧消化中菌种的环境状况和工作条件是影响厌氧消化能力的主要因素。按照污水的厌氧消化的机理,厌氧消化属于生化反应的污水处理,在生化反应的过程中是由生物菌种参与完成的。厌氧消化的工作过程分为酸性阶段和碱性阶段,分别生存着产酸菌和甲烷菌群,他们分别适应生存在酸、碱的环境中。环境是影响菌种的主要因素,当共存于同一环境时,他们的生存和工作能力受到了抑制,甚至部分菌种丧失了生存条件。现行的工艺中对酸碱环境的控制不够,所以影响了生物菌种的消化处理能力。厌氧消化相当于一种发酵消化过程,在传统的生活污水的预处理工艺中采用的是简易的自然厌氧消化工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方面由于污水处于相连的环境条件消化处理能力削弱,排放污水的水质污染程度还是很高,存在污染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处理;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处理池的污水处理能力差,污水需要保持较长的污水停留时间,造成池体体积大;同时由于传统处理池的降解程度低,污泥生成量大,占用了池体的有效容积,处理水量少,所以一方面造成池体的容积增大,造成建设材料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污泥量大需要定期清掏,清掏周期短,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为了克服以上的技术不足,虽然也出现了一些生物滤池处理技术,但这些技术或者只是对污水处理的局部消化过程设计,没有对厌氧消化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设计。所以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完全发挥生物菌种的效能,没有创造更好的消化降解条件,这些因素影响了厌氧消化滤池的工作能力。

发明内容
为了使污水处理池处于更佳的厌氧消化状态,提升处理池的工作能力,本实用新型综合利用了水力流体技术、生物接触消化技术、生物生态环境技术等设计一种提高污水处理的程度,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减少污水的停留时间,降低污泥的生成量,提高处理池的污水有效容积和利用效率,降低建设成本的污水处理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在滤池中设置的过流隔墙和溢流隔墙,一方面对处理池进行区间分隔,另一方面利用隔墙对水流进行引导,使污水在填料区充分接触,并漫射推流运行。滤池的一端是进水端,另一端是出水端,分别设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根据需要可以从三个方向进入或排出。池体的内部从进水端到出水端的过程中依次分别由过流隔墙、溢流隔墙、过流隔墙分隔成不同的区间。其中中间的溢流隔墙将滤池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进水管的管底标高高于溢流隔墙,溢流隔墙高于排水管的管底标高。在滤池的前、后半区又分别设过流隔墙,过流隔墙的中部是过流通道,是引导水流的通道。在过流隔墙的两侧分别设置生物载体填料,能够形成生物膜,对经过的污水进行接触消化。载体填料与溢流隔墙之间的空间是消化液缓冲区,可以缓冲酸碱度。池体下部以及填料的下面是沉泥区,在池体的顶板上设清掏检查口。在滤池的上部设通气管排气,在过流隔墙的上部设过气孔连通池体。
本实用新型是一项厌氧污水处理工艺,适用于有机污水的生化降解处理。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机理上,主要是创造相对独立的酸、碱两相生态环境,在酸、碱各自的环境中,通过设置大量的生物载体填料,形成适应本阶段污水情况的优势生物菌种,创造充分的优势生物接触消化条件。在污水进入滤池时,处理液依靠自然液压推流运行前进,通过过流隔墙和溢流隔墙的水流引导,使处理液沿载体填料区漫射推进,并流动过程中起到充分的混合接触消化的效果。在池体内部的不同阶段广泛设置了大量的生物填料,附着大量优势生物菌种,所以无论污水在流动过程中还是在停留状态,都能与生物菌种充分接触,提高了生物的降解程度和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从厌氧消化的机理上讲,厌氧消化的降解过程分为酸性阶段和碱性阶段,在酸性阶段,主要参与的是兼性产酸菌,将有机物降解成低糖、低脂、醇等低分子有机物,该阶段消化液呈酸性。进一步消化进入碱性阶段,主要由各种专性甲烷菌参与,将低分子有机物降解为甲烷气、二氧化碳和水,该阶段消化液呈碱性。厌氧消化的降解程度主要取决于碱性阶段的消化,但是,碱性阶段是由多种甲烷菌参与的,甲烷菌具有专一性,每一菌种降解特定的有机物,而且甲烷菌对环境很敏感,特别是对PH值的酸碱度的变化。所以厌氧消化的降解工作要保证甲烷菌有一个良好的碱性生存环境,形成复合的优势种群,本实用新型通过溢流隔墙将池体分隔,将滤池分为相对独立的酸、碱两个区间,溢流隔墙与生物载体填料之间存在一个缓冲区,消化液是一种可逆的酸碱生化反应,所以利用消化液的缓冲作用,就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碱性区。通过以上的综合设计达到提升厌氧消化功效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反映在通过以上的工艺措施可以使滤池的污水消化处理能力提高,单位容积的污水处理量提高,排水水质提高,剩余污泥量减小,延长清掏周期。从而既实现了环保,又提高了工效和能力,降低了建设的材料损耗。当采用混凝土或砖砌的方式建造时,可参照国家建筑的技术标准,有利于市场的认同和接受。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平示意图。
图2是
图1的A-A视图。
图3是
图1的B-B视图。
图4是检查清掏口8的第二方案。
附图中,1、顶板;2、池壁;3、池底板;4、溢流隔墙;5、过流隔墙下半部;6、过流隔墙上半部;7、生物载体填料;8、检查清掏口;9、进水管;10、出水管;11、通气管;12、过气孔;13、过流通道;14、缓冲区具体实施方式

图1、2、3所示的滤池的一端有进水管9,另一端有出水管10,进水管和出水管可以根据引入和排出的需要设在池体的三个方向任选。在池体的内部由溢流隔墙4分为酸相区和碱相区,酸、碱两区又分别被过流隔墙分为前后两部分,过流隔墙的下段5和上段6的中间是过流通道13;过流隔墙的两侧设置了生物载体填料7,填料7的下方空间是沉泥区;在池体的顶板的不同区间上方设检查清掏口8,其中在溢流隔墙的上方的清掏口可以共用一个,也可以如图4所示在溢流隔墙的两侧分别设两个清掏口;池体的上部设排气管11;在过流隔墙的上部设过气孔12;溢流隔墙与载体填料之间保持一定空间是缓冲区。
图4是对清掏检查口的补充,根据应用的需要,可以将溢流隔墙上方的检查口由合用的形式调整为在溢流隔墙两侧的上方分别设清掏检查口的形式。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实施工艺可采取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的建造的形式,依据有关的建筑技术标准设计和施工。另外也可以采用复合材料或增强塑料加工制作,并依据相应材料的技术标准实施。
权利要求1.一种酸碱生态的过程接触消化池,其特征在于滤池的内部从进水端到出水端之间沿水流进程依次设置过流隔墙、溢流隔墙、过流隔墙对池体分隔,过流隔墙的中部是过流通道,上部设过气孔,在过流隔墙的两侧立体设置分布了生物载体填料,池体的顶部设清掏检查口以及通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碱生态的过程接触消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隔墙与生物载体填料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进水管的管底标高高于溢流隔墙的高度,溢流隔墙高于排水管的管底标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处理污水的酸碱生态的过程接触消化池。其主要特征是滤池的一端是进水管,另一端是出水管,滤池依次被过流隔墙、溢流隔墙、过流隔墙分隔为不同区间,并引导水流运行;过流隔墙的中部是过流通道,引导水流运动;在过流隔墙的两侧是生物载体填料,与污水充分接触。滤池的顶部设清掏检查口。该技术是从提高污水厌氧处理功效的角度设计,缩短了污水停留时间,提高了水质,并节约了建设材料。
文档编号C02F3/28GK2895402SQ200620031539
公开日2007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1日
发明者赵峰 申请人:赵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