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附着基的生态化处理及附苗方法

文档序号:4836289阅读:6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贝类附着基的生态化处理及附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附着型贝类(扇贝、贻贝、魁蚶等)苗种培育工艺与技术的优化,具体地说是用底栖硅藻生物膜处理贝类附着基,以提高贝苗附着率和变态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附着型贝类的浮游幼体发育后期,足己经发育并开始寻找适宜的附着物以完成变态而成为稚贝。这个过程中幼虫要完成一系列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变化,包括面盘退化消失,从靠面盘滤食到用鳃滤食,从游泳生活到分泌并依靠鳃丝附着生活。在这个阶段,贝类幼虫是最脆弱的;在实际苗种生产中也是损失幼体最多的。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把握住这个环节,提高苗种的附着和变态率,就可以减少育苗的损失,提高单位水体出苗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贝类人工育苗的附着变态阶段,需要人为地投入附着基,便于幼虫附着。为了达到使附着基无毒、无味、不污染水质,而又便于幼虫附着的目的,用网片或是棕绳制作的附着基在使用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处理,包括严格的洗刷处理。此外,传统的处理方法还包括用洗衣粉或5%。的氢氧化钠浸泡24小时,再用清水反复投洗;以及使用前用2030mg/L的青霉素浸泡812小时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将附着基彻底清洗和消毒干净,不留生物,但却破坏了附着基上面的微生态环境,对于幼体的附着不一定是最为有益的。底栖硅藻是一类生活在水底的硅藻类群,他们的特点是有微弱的运动能力或营固着生活,细胞壁相对于浮游硅藻稍微厚些。随着鲍鱼人工育苗的大量兴起,底栖硅藻培养技术越来越成熟,被广泛地用作稚鲍的优良开口饵料。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贝类附着基的生态化处理及附苗方法,本发明使用底栖硅藻作为附着型贝类附着基的微生态改良剂,获得了较好的结果。本发明操作方便,培养条件容易控制,处理工艺简便;底栖硅藻藻种可大量获得,成本低廉;无污染、生态、环保;采苗效果甚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采用底栖硅藻膜处理贝类附着基的方法;使用该附着基来采苗,使幼体附着。贝类附着基的生态化处理(即生物膜法处理附着基)及附苗方法,1)将清洗干净的附着基平铺在培养池池底,培养池内加好海水,水深15-20cm;所述附着基为以棕绳或网片,步骤l)中清洗干净的过程是指将附着基做清洁和消毒处理,附着基需经3-5次捶打,3-5次碾压,浸泡,煮沸30-50min,再浸泡,洗刷,冲洗至无异物和异味。2)将底栖硅藻藻种均匀的泼洒于池中;按池水体积计算,底栖硅藻的接种密度为3~5xl04Cell/ml;底栖硅藻培养温度为8-15。C,控制培养池的光照强度,将光强控制在150020001ux;光照周期为光照(L):黑暗(D)=12-14:12-10h;3)接种后的第2-3天,将附着基轻轻翻转过来,使原来向下的一面向上,再次按照上述步骤2)的过程将相同浓度的底栖硅藻接种在这一面;两面都接种后,底栖硅藻在附着基表面附着生长,此时使池水静止,避免扰动,以利于底栖硅藻的生长;4)接种后第4-5天流水换水,替换的海水体积为原池中海水水体体积的1-1.5倍,停止流水后,泼洒常规的底栖硅藻培养所需营养盐;5)此后,隔日流水换水,替换的海水体积为原池中海水水体体积1-1.5倍,停止流水后施营养盐;每隔1-2天翻转附着基一次,使其两面受光均匀,以利于底栖硅藻的培养;6)底栖硅藻培养5-10天后,得处理好的附着基,即可按常规方法进行贝类附苗操作。上面所述海水为经沉淀、砂滤的海水;所述贝类为变态时附着型的贝类;所述营养盐于每升水体中的配方组成为硝酸钠2.5-10mg,磷酸二氢钾0.25-1mg,柠檬酸铁0.1-1.0mg,硅酸钠1.0-2.0mg。步骤6)中的附着基通常不能马上使用,需要在预计投放附着基的前3_5日将培养池水温调整到幼虫培育水温,一般日升温24"C;以棕绳为附着基时,在壳顶后期的眼点幼虫的数量达到70~80%时,以网片做附着基时,在壳顶后期的眼点幼虫的数量达到5060%时,幼虫足发育完善时向采苗池投入处理好的附着基;投放完附着基后,保证采苗池光照强度在503001ux。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操作方便,培养条件容易控制,处理工艺简便。本发明仅采用底栖硅藻处理附着基,培养中要注意光线和水温,处理过程中的操作方便,工艺较为容易掌握。2)底栖硅藻藻种可大量获得,成本低廉。本发明中仅采用底栖硅藻做处理附着基之用,藻种种类较多,获取途径普遍,方便易得,在长流水的管道、退潮呈黄褐色的滩面以及海区挂片都可以获得,成本低廉。3)无污染、生态、环保。本发明所用之底栖硅藻膜法处理附着基,附着基除仔细处理去除异物和异味之外,不用任何抗生素、消毒剂等处理附着基,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生态环保。4)采苗效果甚优。采用本发明之方法采苗具有附苗速度快,变态率高的特点,在实验中比常规方法早附着变态约3-4天(见下面具体实施方式中祥述),高效快捷。5)在附着基表面形成生物膜,为幼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微生物环境。图1为附着基处理过程以及其上的底栖硅藻的生长状态和附苗效果;其中A:附着基处理照片;B:接种的底栖硅藻藻种(100倍);C:网片上面附着的底栖硅藻(100倍);D:棕绳上面附着的底栖硅藻(100倍);E:网片上的附着效果;F:棕绳上的附着效果。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采用本发明的方法与常规方法(对照组)分别进行培养。(一)实验方法1.实验材料实验分别于2007年3月1日5月30日在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和2008年3月8日4月20日在荣成寻山水产集团有限公司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贝类繁育车间进行。实验用海水采自近岸,经沉淀砂滤,盐度31-32%。,pH7.958.04。底栖硅藻藻种的获取有三个途径,分别为刮取长流水的水池、管口;退潮后刮取呈黄褐色的滩面;海区和虾池悬挂附着物(波纹板装框挂片)。实验用稚贝分别为2007年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以及2008年荣成寻山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室内升温育苗的稚贝,大小为壳长193.6±8.1,,壳高172.7士8.7(im,幼虫的眼点出现率为棕绳70-80%,网片5060%。2.常规与生态化处理贝类附着基1)预处理将附着基棕绳或网片做清洁和消毒处理,需经3-5次捶打,3-5次碾压,浸泡,煮沸30-50min,再浸泡,洗刷,冲洗至无异物和异味。以上的处理就是常规附着基和生物方法处理附着基的预处理,常规附着基在经过以上处理后即可投入采苗池使用,而生物方法处理还需经过几下几步-.2)底栖硅藻藻种的获得方法刮取长流水的管道或潮间带呈黄褐色的滩面,或者将附着物在海区悬挂一段时间所获得。本实例获取的底栖硅藻种类为多枝舟形藻A^Wcw/aramas/M/ma约占30-35%,小开》舟开》藻7Vav/cM/ap"rva约占35-40%,盔状舟开》藻7V<3v/cw/acoow6a^约占20-25%,长菱形藻TWtescMa/o"gzhma约占5-10%。3)生物膜法处理附着基将培养池预先加好经沉淀、砂滤的海水,水深约18cm。先将附着基平铺在池底,再将底栖硅藻藻种均匀泼洒于池中。按池水体积计算,底栖硅藻的接种密度为4xl0Vdl/ml。培养温度为8-l(TC。采用遮阳网控制培养池的光照强度,一般将光强控制在150020001ux;光照周期为光照(L):黑暗(D)=12-14:12-10h;接种后的第3天,将附着基轻轻翻转过来,使另外一面向上,再次将相同浓度的底栖硅藻接种在这一面。第4天静止不动,两面都接种后,底栖硅藻在附着基表面附着生长,此时使池水静止,避免扰动,以利于底栖硅藻的两面同时附着生长。4)生物膜的培养接种后第5天流水换水原水体体积的1-1.5倍,停止流水后向池中均匀地泼洒营养盐。营养盐配方氮(硝酸钠)、磷(磷酸二氢钾)、铁(柠檬酸铁)、硅(硅酸钠)四种,每升水体中的配方组成为石,酸钠10mg,磷酸二氢钾lmg,柠檬酸铁0.1mg,硅酸钠1.0mg。此后,隔日流水换水原水体体积的1-1.5倍,流水后施肥。时常翻转附着基,使其两面受光均匀,以利于同时进行两面底栖硅藻的培养。附着基经过8天的处理,即将附着基分别投入幼虫的眼点出现率为棕绳70-80%,网片5060%的采苗池。5)附苗投放完毕附着基后,调整培育池的光照,保证采苗池光照强度在503001ux。每天换水体积为培育池体积的1-1.5倍,投饵8次,投饵密度为2.0-2.5万cell/ml/day。3.幼虫、稚贝计数倒池投附着基前多点取样定量实验池幼体数量,稚贝出池时定量稚贝数量。聚乙烯网片附着基随机剪取网片不同部位(上、中和下部)的网结,从两个网结l/2处剪断,将剪下的网结在海水中涮洗,如贝苗附着牢固可以加入几滴酒精麻醉幼虫,使其脱落,然后收集这些网片上的稚贝,计数,除以网结数即得单位网结附苗量。红棕绳附着基则剪取l2cm的棕绳段,按照上述方法收集稚贝,计数,除以棕绳长度即得单位长度附苗量。分别随机选取50个以上稚贝测量不同处理的稚贝的壳长。(二)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研究,本发明的生态化方法和传统方法处理附着基的附着效果和变态效果见表1和表2。从两个表中可以看出,生态化方法处理后的附着基在附苗数量和变态率上明显高于常规附着基。说明该方法能显著促进贝类幼苗的附着和变态,对提高贝类育苗生产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表l:不同处理聚乙烯网片附着基稚贝附着和生长情况(青岛红岛)Table1:Settlementandgrowthstatusofspatindifferenttreatmentgroup6<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1.贝类附着基的生态化处理及附苗方法,其特征在于1)将清洗干净的附着基平铺在培养池池底,培养池内加好海水,水深15-20cm;2)将底栖硅藻藻种均匀的泼洒于池中;按池水体积计算,底栖硅藻的接种密度为3~5×104cell/ml;底栖硅藻培养温度为8-15℃,控制培养池的光照强度,将光强控制在1500~2000lux;光照周期为光照(L)∶黑暗(D)=12-14∶12-10h;3)接种后的第2-3天,将附着基轻轻翻转过来,使原来向下的一面向上,再次按照上述步骤2)的过程将相同浓度的底栖硅藻接种在这一面;两面都接种后,底栖硅藻在附着基表面附着生长,此时使池水静止,避免扰动,以利于底栖硅藻的生长;4)接种后第4-5天流水换水,替换的海水体积为原池中海水水体体积的1-1.5倍,停止流水后,泼洒常规的底栖硅藻培养所需营养盐;5)此后,隔日流水换水,替换的海水体积为原池中海水水体体积1-1.5倍,停止流水后施营养盐;每隔1-2天翻转附着基一次,使其两面受光均匀,以利于底栖硅藻的培养;6)底栖硅藻培养5-10天后,得处理好的附着基,即可按常规方法进行贝类附苗操作。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基为以棕绳或网片,步骤l)中清洗干净的过程是指将附着基做清洁和消毒处理,附着基需经3-5次捶打,3-5次碾压,浸泡,煮沸30-50min,再浸泡,洗刷,冲洗至无异物和异味。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为经沉淀、砂滤的海水。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盐于每升水体中的配方组成为硝酸钠2.5-10mg,磷酸二氢钾0.25-1mg,柠檬酸铁O.l-l.Omg,硅酸钠1.0-2.0mg。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贝类为变态时附着型的贝类。6.步骤6)中的附着基通常不能马上使用,需要在预计投放附着基的前3—5日将培养池水温调整到幼虫培育水温;以棕绳为附着基时,在壳顶后期的眼点幼虫的数量达到70~80%时,以网片做附着基时,在壳顶后期的眼点幼虫的数量达到5060%时,幼虫足发育完善时向采苗池投入处理好的附着基;投放完附着基后,保证采苗池光照强度在503001ux。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贝类育苗中后期附着基的处理方法,具体地说是底栖硅藻膜法处理贝类(扇贝、贻贝、魁蚶等)附着基(网片,红棕绳等),从而大幅度提高幼虫附着率和变态率的方法。本发明操作方便,可大量处理附着基。处理方法及处理后的附着基无污染,安全、环保,而最主要的是附苗效果明显优于用传统方法处理的附着基。文档编号C02F3/32GK101675732SQ200810140059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申请日期2008年9月19日优先权日2008年9月19日发明者于守团,慧刘,张继红,方建光,杜美荣,毛玉泽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