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1417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具体说来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分层
的,自然过滤的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城市生活污水的二级生物处理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是当前世界各国 应用最广的一种二级生物处理流程,具有处理能力高,出水水质好等优点。但却普遍存在着 基建费、运行费高,能耗大,管理较复杂,易出现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问题,且不能去除氮、 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 角度来看,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由于污水处理是一项侧重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因 此在建设和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受到资金的限制,使得治理技术与资金问题成为我国水污染 治理的"瓶颈"。归纳起来,目前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研究和应用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往往基建费、运行费高,能耗大,管理较复杂,易出现 污泥膨胀现象;工艺设备不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 (2)随着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严格,对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要求较高, 传统的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污水处理工艺多以活性污泥法为主,往往需要将多个厌氧和好 氧反应池串联,形成多级反应池,通过增加内循环来达到脱氮除磷的目的,这势必要增加基 建投资的费用及能耗,并且使运行管理较为复杂。 (3)目前城市污水的处理多以集中处理为主,庞大的污水收集系统的投资远远超 过污水处理厂本身的投资,因此建设大型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活污水,从污水再生回 用的角度来说不一定是唯一可取的方案。 因此,如何使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朝着低能耗、高效率、少剩余污泥量、最方便的操 作管理,以及实现磷回收和处理水回用等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已成为目前水处理技术研究 和应用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就要求污水处理不应仅仅满足单一的水质改善,同时也需要 一并考虑污水及所含污染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问题,且所采用的技术必须以低能耗和少资 源损耗为前提。 三、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发展 在污水生物处理的发展和应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 新型滤料的开发和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起来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 在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由于生物膜法具有处理效率高,耐冲击负荷性能好,产泥量低,占 地面积少,便于运行管理等优点,在处理中极具竞争力。
1.生物膜法净化污水机理 污水中有机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但对于生活污水来说,其有机成分归纳 起来主要包括蛋白质(40% -60% ),碳水化合物(25% -50% )和油脂(10% ),此外还含 有一定量的尿素[3]。生物膜法依靠固定于载体表面上的微生物膜来降解有机物,由于微 生物细胞几乎能在水环境中的任何适宜的载体表面牢固地附着、生长和繁殖,由细胞内向
3外伸展的细胞外多聚物使微生物细胞形成纤维状的缠结结构,因此生物膜通常具有孔状结 构,并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 生物膜附着在载体的表面,是高度亲水的物质,在污水不断流动的条件下,其外侧 总是存在着一层附着水层;生物膜又是微生物高度密集的物质,在膜的表面上和一这深度 的内部生长繁殖着大量的微生物,形成由有机污染物一细菌一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组成 的食物链;生物膜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和其他一些肉眼可见的生物群 落组成;其中细菌一般有假单苞菌属、芽苞菌属、产碱杆菌属和动胶菌属以及球衣菌属, 原生动物多为钟虫、独縮虫、等枝虫、盖纤虫等。后生动物只有在溶解氧非常充足的条件下 才出现,且主要为线虫。污水在流过载体表面时,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 物吸附,并通过氧向生物膜内部扩散,在膜中发生生物氧化等作用,从而完成对有机物的降 解。生物膜表层生长的是好氧和兼氧微生物,而在生物膜的内层微生物则往往处于厌氧状 态,当生物膜逐渐增厚,厌氧层的厚度超过好氧层时,会导致生物膜的脱落,而新的生物膜 又会在载体表面重新生成,通过生物膜的周期更新,以维持生物膜反应器的正常运行。 生物膜法通过将微生物细胞固定于反应器内的载体上,实现了微生物停留时间和 水力停留时间的分离,载体滤料的存在,对水流起到强制紊动的作用,同时可促进水中污染 物质与微生物细胞的充分接触,从实质上强化了传质过程;生物膜法克服了活性污泥法中 易出现的污泥膨胀和污泥上浮等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不仅能代替活性污泥法用于城市污水 的二级生物处理,而且还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强、更为经济节能、具有一定的硝化反 硝化功能、可实现封闭运转防止臭味等优点。 因此,如何使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朝着低能耗、高效率、少剩余污泥量、最方便的操 作管理,以及实现磷回收和处理水回用等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已成为目前水处理技术研究 和应用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就要求污水处理不应仅仅满足单一的水质改善,同时也需要 一并考虑污水及所含污染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问题,且所采用的技术必须以低能耗和少资 源损耗为前提。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分层的、方便置换滤料的生物膜法净化 污水处理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进水管、布 水器、过滤框架、滤料筐、滤料和集水器,所述进水管与布水器相连接,并固定安装在过滤框 架上,所述集水器置于过滤框架下;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框架内至少放置三个滤料筐,所 述滤料置于滤料筐内。 因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过滤框架是分层结构的,因此在加入滤料和置换滤料时都 是相当的方便,改变了以往的单层框架的结构。 在上述方案中作进一步的改进,为了达到能够更好过滤,且又不影响滤料的透性, 因此过滤筐可以由网格状的过滤网制成。这样既可以多装些滤料,又不影响各面的透气性。 在上述方案中作进一步的改进,因附在滤料上的微生物是有氧生物,所以要达到 很好的透气性,那么过滤筐装满滤料后各过滤筐之间仍应留有空隙,以便供微生物吸氧。 在上述方案中作进一步的改进,因为在过滤过程中,因为过滤框架的第一层的过
4滤筐最先过滤,所以滤料会生长的很快,因此其更换的频率要大于下面的过滤筐,为了更方 便更换滤料,我们在第一层的过滤筐上设有活动门,每次更换滤料时,可以直接把活动门打 开,把滤料取出,为了方面下面几层过滤筐的更换,也可以在每一层的过滤筐上设有活动 门,这样每层的清理都变的轻松自如。 为了节约成本,目前在取出滤料时,还是采用人工作业,因此,在设计网格状的过 滤网时,就考虑到取滤料的方便性,所以我们便将网格状的过滤网后侧的夹角设计成大于 90度或者设计成圆弧形。这样在扒取滤料时就不会产生死角,使更换滤料更加便捷。 以上方案当中所述的过滤框架为钢架结构或是混凝土构建而成。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尽说明。 如图1所示,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进水管1、布水器2、过滤框架3、滤料筐4、 滤料5和集水器6,所述进水管1与布水器2相连接,通过布水器将水分布开来,并固定安装 在过滤框架3上,所述集水器4置于过滤框架3下,用于盛放过滤后的干净水;在过滤框架 3内放置四个滤料筐4,所述滤料筐4由有网格状的过滤网构成,这样能够更好过滤,且又不 影响滤料的透性,这样既可以多装些滤料,又不影响各面的透气性。因附在滤料上的微生物 是有氧生物,所以要达到很好的透气性,那么过滤筐装满滤料后各过滤筐之间仍应留有空 隙,以便供微生物吸氧。所述滤料5置于滤料筐4内。 在过滤过程中,因为过滤框架3的第一层的过滤筐4最先过滤,滤料上的微生物会 生长的很快,所其更换的频率要大于下面的过滤筐。为了更方便更换滤料,我们在第一层的 过滤筐上设有活动门41,每次更换滤料5时,可以直接把活动门41打开,把滤料5取出,为 了方面下面几层过滤筐的更换,也可以在每一层的过滤筐4上设有活动门,这样每层的清 理都变的轻松自如。 为了节约成本,目前在取出滤料时,还是采用人工作业,因此,在设计网格状的过 滤网时,就考虑到取滤料的方便性,所以我们便将网格状的过滤网后侧的夹角设计成大于 90度或者设计成圆弧形42。这样在扒取滤料时就不会产生死角,使更换滤料更加便捷。
权利要求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进水管、布水器、过滤框架、滤料筐、滤料和集水器,所述进水管与布水器相连接,并固定安装在过滤框架上,所述集水器置于过滤框架下;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框架内至少放置三个滤料筐,所述滤料置于滤料筐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筐由有网格状的 过滤网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滤料筐的层间留有空隙。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滤料筐上设 有活动门。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滤料筐上可以 设有活动门。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状的滤料筐的后侧夹角大于90度或成圆弧形。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框架为钢架结构 或是混凝土构建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分层的,自然过滤的污水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层的、方便置换滤料的生物膜法净化污水处理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进水管、布水器、过滤框架、滤料筐、滤料和集水器,所述进水管与布水器相连接,并固定安装在过滤框架上,置于滤料筐上端,所述集水器置于过滤框架下;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框架内至少放置三个滤料筐,所述滤料置于滤料筐内;因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过滤框架是分层式结构,在加入滤料和置换滤料时相当的方便,改变了以往的单层框架的结构。
文档编号C02F3/10GK201495134SQ200920208649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31日
发明者孔维辉, 辛军, 钱振华 申请人:上海精象生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