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方法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5764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方法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的方法及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原位生物修复的治理方法及河水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总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流入河道,使河道污染严重,水质极其恶劣,目前 90%以上的城市河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河道甚至完全沦为纳污河,完全丧失了自净能力,从而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美化和人们的生活。因此,综合整治受污染的河道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对河道治理的主要方法包括削减、截流污染源,底泥疏浚,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及人工生态修复等。截污主要是从源头进行污水的彻底根治,通过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来达到污水治理的目的。但此方法涉及水体流域规划、搬迁、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推广生态农业等等一系列宏观政策逐步实施,且收效周期长,难以顾及农村零星点源及面源污染。底泥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存在大量的生物,主要为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然而,在污染水体中,底泥中积累的污染物可向河道释放,加剧了河道的污染。底泥疏浚主要是通过人工机械方式清除污染水体中淤积的底泥,已达到去除底泥中污染物质,增大水体环境容量的目的,但该法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对水体生态系统扰动较大,无法有效利用底泥中的有用微生物,而且清理出来的底泥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方法,其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好,技术成熟,但投资高,产生的污泥量大,大大增加了处理成本,而且处理不当,容易导致二次污染。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从生物膜法派生出来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法,即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装填一定数量的填料,利用栖附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和充分供应的氧气,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达到净化目的。其具有很多优异的特性,如参与净化反应的微生物多样化,污泥产率低,能够存活世代较长的微生物,可分段运行,形成优势微生物种群,提高降解能力,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污泥沉降性能好,易于维护管理和节能。然而,填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容易出现堵塞现象,从而不利于污水的净化。人工生态修复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量,通过在生态塘中种植水生植物,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大部分水生高等植物都有发达的根系,能吸收大量水体污染物,同时为根系微生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其协同效应可加速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该技术对于微污染湖泊河道的治理有较好的效果,并还可美化景观,但人为种植水生植物会降低河道泄洪能力,使河道发生拥堵,且在重污染水体中高浓度的污染物质对水生植物具有毒害作用,使其难以成活。利用修复原位生物来治理受污染水体是环保领域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其利用各种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作用来实现水体的净化,其无需将河道污水引出河道水系,可在受污染水体的原地进行处理,减少了污水治理费用和二次污染,前景较好。公开号为CN 101224940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将土著微生物液、生物促生液、生物解毒液按一定重量比混合后采用高压喷枪或注射的方法注入河道底泥底部,从而建立河道好氧自净生态系统。授权公告号为CN 100534929C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采用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对污染水体进行原位生物修复的方法,将储液罐内的复合酶生物促进剂稀释液经喷射头投加到水体中,通过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来治理污水。 这些治理修复方法虽然能够原位地进行河道污水治理,但需要外加微生物液、生物促生液、 生物解毒液、复合酶促进剂等,不仅加大了河道治理的费用,不能有效地减少河道底泥量, 而且还存在水质安全等隐患。公开号为CN 1552641A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养殖水生植物减少河流中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盐的系统和方法,在被污染河道中养殖水生漂浮植物,并在其下游建拦河网或拦河坝,防止水生漂浮植物漂移。此方法虽然建设和运行费用低,适合大规模应用,但进行污水处理的效果差,抗冲击能力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既能有效利用河道底泥中的有用微生物,又能显著减少河道底泥量,环保,安全,有效的受污染河道水体治理方法及净化系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河道拦坝分隔,形成复合厌氧处理段;在复合厌氧处理段安装底泥搅起装置;将受污染河水引入复合厌氧处理段,并启动底泥搅起装置将复合厌氧处理段的底泥搅起,使底泥悬浮形成悬浮污泥层;受污染河水自下而上通过悬浮污泥层,以便利用悬浮污泥层中微生物对受污染河水进行第一厌氧处理。其中,底泥搅起装置用于将河道底泥搅起呈悬浮状态,优选为脉冲布水装置,脉冲布水装置包括脉冲装置和与其连接的带有布水孔的布水管道,布水管道安装在复合厌氧处理段的底部。本发明的脉冲装置包括加压泵,将少量受污染河水泵入布水管道;总控制装置, 连接延时继电器和压强传感器,用于控制脉冲布水装置的脉冲布水时间和布水压力;延时继电器,与加压泵相连接,控制加压泵对受污染河水的泵入;压强传感器,设置在加压泵与布水管道之间,用于测量加压泵排出的受污染河水压强。本发明的脉冲装置还包括能够产生脉冲效果的其它各种装置,如高压脉冲器,电磁脉冲器等。
本发明的总控制装置还可以连接设置在河道两侧不同高位的水位传感器,用于测定复合厌氧处理段的水位高度。设置于河道底泥上方的布水管道为多根,彼此之间间隔平行排列。布水孔设置在布水管道沿中心轴线两侧管壁向下45°角的位置,布水孔使受污染河水以与布水管道轴线向下呈45°角的方向脉冲布入复合厌氧处理段的河道底泥上,使底泥更加充分地悬浮。在第一厌氧处理过程中,受污染河水中的有机物尤其是复杂的高分子物质或长链大分子化合物迅速被河道底泥中的水解细菌和酸化细菌降解,转化成为简单的低分子物质,由于水解细菌和酸化细菌世代时间短,在缺氧条件下,只需要短短几个小时即可完成水解酸化过程。本发明悬浮污泥层的高度不超过出水口设置高度的1/2,采用所述脉冲装置可以稳定地控制所述悬浮污泥层的高度。其中,通过总控制装置调节加压泵泵入的受污染河水的压力,泵入的受污染河水压力越大,悬浮污泥层的高度越高;通过延时继电器控制加压泵按预设的时间定时将受污染河水脉冲布入布水管道,从而对悬浮污泥层的高度进行稳定控制,使受污染河水与悬浮污泥可以更加充分地接触。在复合厌氧处理段的上部设置填料,形成填料层,使经过第一厌氧处理的受污染河水自下而上通过填料层,在填料上接种形成生物膜,以便生物膜对受污染河水进行第二厌氧处理;经过第一厌氧处理和第二厌氧处理的受污染河水成为复合厌氧处理出水,并从复合厌氧处理段上方的出水口流出。本发明所述的填料用于使微生物接种并附着于其上,从而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 所述的填料可以是软性填料、半软性填料、组合填料、弹性填料或悬浮填料。尤其是,所述填料是将丙纶和涤纶按常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的填料,其中,丙纶与涤纶的质量配比为7 3。所述填料可以采用支架将其一端或两端进行固定后,设置于悬浮污泥层的上方; 也可以以悬浮态悬浮在悬浮污泥层的上方。采用支架对填料进行固定时,支架架设于河道两侧之间。在第二厌氧处理中,设置在复合厌氧处理段上部的填料是厌氧微生物生物膜的良好固定载体,填料与微生物充分接触,增加了微生物的着床面积,同时也大大地减少了微生物的流失,延长了微生物在复合厌氧处理段的停留时间。其中,生物降解、生物絮凝、吸附过滤等作用同时发生。此外,脉冲布水装置的脉冲作用使填料层发生振动,从而增加了微生物的着床接触面积,使微生物不断与受污染河水中的有机物充分接触,提高了土著微生物对受污染河水进行净化的能力。其中,受污染河水在复合厌氧处理段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H本发明的受污染河水修复治理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河道拦坝分隔,使河道形成与复合厌氧处理段出水口相通的好氧处理段;在好氧处理段安装曝气装置,向好氧处理段添加填料;对好氧处理段进行曝气,复合厌氧处理出水进入好氧处理段,在填料上接种形成生物膜,以便生物膜对复合厌氧处理出水进行好氧处理,形成好氧处理出水;
然后,好氧处理出水从好氧处理段上方的出水口流出。其中,所述的填料为软性填料、半软性填料、组合填料、弹性填料或悬浮填料,尤其是将丙纶和涤纶按常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的填料,其中,所述丙纶与所述涤纶的质量配比为7 3。复合厌氧处理出水在好氧处理段中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4h。本发明的受污染河水修复治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河道拦坝分隔,使河道形成与好氧处理段出水口相通的生态处理段;在生态处理段种植水生植物,对好氧处理出水中的氮、磷进行吸收降解处理;然后,经过吸收降解处理后形成的生态处理出水从生态处理段上方的出水口流出ο本发明还可以向生态处理段中添加填料,所述的填料是软性填料、半软性填料、组合填料、弹性填料或悬浮填料,尤其是将丙纶和涤纶按常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的填料,其中,丙纶与涤纶的质量配比为7 3。其中,所述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挺水植物为芦苇、黄花鸢尾、香蒲、水葱或水菖蒲,浮水植物为凤眼莲、浮萍、绿萍或红萍,沉水植物为黑藻、水毛茛、轮藻、狐尾藻或小茨藻。本发明好氧处理出水在生态处理段中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H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系统,包括上述复合厌氧处理段、好氧处理段、生态处理段中的一段或多段。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利用原位生物接种来修复治理受污染河道水体,通过将河道分隔后充分利用河道底泥中的原有土著微生物,对河道底泥及受污染河水进行综合治理,不需要将受污染河水引出河道水系另行处理,从而减少了受污染河水治理的投资运行费用,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2、本发明将工程布水方式应用于受污染河道的治理修复,利用脉冲布水装置将受污染河水以与布水管道轴线向下呈45°角的方向脉冲布入河道底泥上,从而使底泥更加充分地悬浮,同时受污染河水与悬浮污泥进行充分接触,最大限度地利用河道底泥自身的土著微生物发挥对受污染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强化其消纳污染物的能力。3、本发明在河道复合厌氧处理段中添加填料,携带部分悬浮污泥的受污染河水自下向上与填料接触,在填料上接种富集形成生物膜,不仅大大地减少了微生物的流失,还延长了微生物在复合厌氧处理段的停留时间;在填料层中,生物降解、生物絮凝、吸附过滤等作用同时发生,从而加强了底泥中土著微生物对受污染河水有机物的降解作用。4、本发明的脉冲布水装置可以通过调节脉冲布水的时间和布水压力,使悬浮污泥层的高度得到稳定的控制,使受污染河水与悬浮污泥层充分接触的同时,又不会因过度膨胀而堵塞填料,从而有利于提高受污染河水处理的整体效果。脉冲布水装置产生的脉冲作用不仅使悬浮污泥运动加剧,还可以使填料层振动,让微生物不断与受污染河水中的有机物充分接触,提高了土著微生物对受污染河水进行净化的能力。5、本发明的复合厌氧处理段将河道底泥形成的悬浮污泥层与填料层相结合,对河道进行直接的修复,不会改变河道的结构和环境系统,也没有外源地添加一些水体修复物质,从而保障了水源的水质安全和绿色环保。
6、本发明可以针对不同受污染河道的水质状况,将复合厌氧处理与好氧处理及生态处理相结合,从而可以更为有效地对各类受污染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不仅治理成本低廉, 而且治理范围广泛,从而有利于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方法的实际应用。


图1是本发明复合厌氧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布水管道的剖面图;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脉冲布水装置;11、进水管;12、加压泵;13、压强传感器; 14、延时继电器;15、总控制装置;16、布水管道;16a、布水孔;17、水位传感器;18、支架;2、
填料;3、出水口 ;4、复合厌氧处理段;5、悬浮污泥;6、复合厌氧处理出水。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实施例1本发明对福建省福建市闽候县的某一重污染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其河道水体的水质指标为C0Dcr214mg/L,B0D59ang/L,NH3-N 35mg/L,溶解氧(DO)O. 9mg/L。本发明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水体中的CODct ;采用稀释接种法测定水体中的BOD5, 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水体中的NH3-N,采用HI964400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北京哈纳科仪科技有限公司)测定水体中的溶解氧(D0),采用HI9025便携式pH计(北京哈纳科仪科技有限公司)测定水体中的PH值。1、复合厌氧处理对河道拦坝分隔,从而在河道中形成一个复合厌氧处理段4,河道污水进入端的拦坝上设有间门,用于控制河水的进入,在复合厌氧处理出水流出端的拦坝上设有出水口,使经过复合厌氧处理的河水流出。其中,出水口设置在距离复合厌氧处理单元底部3. Om的高度位置。如图1所示,复合厌氧处理段4的底部为河道底泥,底泥中存在着大量的土著微生物。在河道底泥的上方设置彼此间隔且平行的布水管道16,布水孔16a设置在布水管道16 沿中心轴线两侧管壁向下45°角的位置。每根布水管道16上有多个布水孔16a,布水孔 16a彼此之间平行、间隔地排列在布水管道16上。布水孔16a使河道污水以与布水管道16 轴线向下呈45°角的方向脉冲布入复合厌氧处理段4的河道底泥上,从而增大了底泥被搅起的面积。在复合厌氧段4的外部安装脉冲布水装置1,脉冲布水装置1包括加压泵12,总控制装置15,延时继电器14,压强传感器13和水位传感器17。总控制装置15与延时继电器 14、压强传感器13及水位传感器17相连接,从而控制脉冲布水装置1的脉冲布水时间和布水压力。延时继电器14与加压泵12相连接,控制加压泵12对河水的泵入;压强传感器13 设置在加压泵12与布水管道16之间,用于测量加压泵12排出的河道污水压强;水位传感器17分布在河道两侧,用于监控水位的高度。
在接受到总控制装置15的信号后,延时继电器14启动加压泵12,将河水从进水管 11泵入,通过压强传感器13测量河道污水的压强后,进入布水管道16,通过布水管道16的布水孔,形成脉冲布水。通过调节加压泵12泵入的河水的压力,从而控制悬浮污泥层的高度。泵入的河水压力越大,悬浮污泥层的高度越高。通过控制延时继电器14,控制加压泵12 按预设的时间定时将河水脉冲布入布水管道16,从而可以对悬浮污泥层的高度进行稳定控制,既可以避免底泥无法悬浮于预定的高度而影响处理效果,也不会使悬浮污泥层高度高至其上方的填料层,而使填料层的生物膜堵塞,从而有利于提高水体处理的整体效果。在对河道进行复合厌氧处理时,打开拦坝上的间门,使河水从复合厌氧处理单元的底部进入,同时,启动总控制装置,加压泵12将少量河水泵入布水管道16,均勻脉冲布入的河水将复合厌氧处理段4底部的河道底泥搅起后悬浮,形成悬浮污泥5,悬浮污泥层的高度通过脉冲布水装置控制在距离复合厌氧处理段底部1. 5m的高度。河水在脉冲布入河道底泥后反弹,形成悬浮污泥层5,悬浮污泥5对河水进行第一厌氧处理,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悬浮污泥中的多种水解细菌和酸化细菌所分解。在悬浮污泥上方设置的填料2为填料),填料采用丙纶和涤纶编织而成,其中,丙纶与涤纶的质量配比为7 3。本发明所使用的填料生物附着表面积为^5m2/m2,平均表面负荷率为45g (干MLSS)/m2,长度为1.0m。填料2均勻地固定在支架18上,形成填料层,支架18架设在河道两侧之间。在复合厌氧处理段的上部平行、间隔地架设多根固定有填料的支架18。其中,在复合厌氧处理段中,填料的添加量为45m2。受污染河水自下而上与悬浮污泥5充分接触后,向上流经填料层,携带部分悬浮污泥的河水自下向上与填料2接触,在填料2上接种富集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对受污染河水进行第二厌氧处理。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不仅大大地减少了微生物的流失,还延长了微生物在复合厌氧处理段的停留时间。此外,填料2还可吸附受污染河水中的悬浮物及颗粒等杂质,使生物降解、生物絮凝、吸附过滤等作用同时发生,从而加强了底泥中土著微生物对受污染河水中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受污染河水在复合厌氧处理单元的水力停留时间为他。流经填料层后的河水形成复合厌氧处理出水6,最后从复合厌氧处理段4支架上方的出水口 3流出。经过复合厌氧处理的复合厌氧处理出水的水质特征见表1。2、好氧处理将河道拦坝分隔,形成一个与复合厌氧处理段相邻的好氧处理段。在好氧处理段中设置填料,均勻地固定在支架上,支架架设在河道两侧之间。在好氧处理段平行、间隔地架设多根固定有填料的支架。其中,填料采用丙纶和涤纶编织而成, 丙纶与涤纶的质量配比为7 3。本发明采用的填料生物附着表面积*^5m7m2,平均表面负荷率为45g (干MLSS)/m2,长度为1.0m。在好氧处理段中,填料的添加量为45m2。采用曝气装置对好氧处理段进行曝气,提高好氧处理段的溶氧水平,从而使底泥中的好氧微生物利用受污染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生长、繁殖。进行曝气后,好氧处理段溶解氧的含量为2. 5mg/L。复合厌氧处理出水从复合厌氧处理段上方的出水口流出,流入与其相邻的好氧处理段。在好氧处理段中,曝气装置对好氧处理段进行曝气,曝气处理将好氧处理段底部的河道底泥搅起,同时河道底泥中的好氧微生物被活化,并在填料上接种富集形成生物膜,与河水充分接触,对河水中的有机杂质进行降解,从而发挥河道土著好氧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其中,复合厌氧出水在好氧处理段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证。复合厌氧处理出水在经过好氧处理段进行好氧处理后形成的好氧处理出水,从好氧处理段上方的出水口流出。好氧处理出水的水质特征见表1。3、生态处理将河道拦坝分隔,形成一个与好氧处理段相邻的生态处理段。在生态处理段设置填料,填料均勻地固定在支架上,支架架设在河道两侧之间。生态处理段均勻、间隔地架设多根固定有填料的支架。其中,填料采用丙纶和涤纶编织而成, 丙纶与涤纶的质量配比为7 3。本发明采用的填料生物附着表面积*^5m7m2,平均表面负荷率为45g (干MLSS)/m2,长度为1.0m。在好氧处理段中,填料的添加量为25m2。在生态处理段的支架之间种植凤眼莲。好氧处理出水从好氧处理段上方的出水口流出,流入与其相邻的生态处理段,在生态处理段中进行沉淀。生态处理段中种植的水生植物对受污染河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具有吸收降解作用,从而达到河水修复净化的目的。其中,好氧处理出水在生态处理段的水力停留时间为证。好氧处理出水在经过生态处理段进行生态处理后形成的生态处理出水,从生态处理段的上方流出。生态处理出水的水质特征见表1。实施例2本发明对福建省三明市的某一受污染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河道水体的水质指标为CODcr 134mg/L,B0D559mg/L,NH3-N 15mg/L,溶解氧(DO) 1. 2mg/L。。对河道拦坝分隔,在河道中仅形成一个复合厌氧处理段,对河水采用复合厌氧处理进行一步处理。在复合厌氧处理段进行复合厌氧处理中,除通过过脉冲布水装置控制在距离复合厌氧处理段底部ι. an的高度,河水在复合厌氧处理段的水力停留时间为池外,其它均与实施例ι中的复合厌氧处理相同。复合厌氧处理出水的水质特征见表1。表1各种处理出水的水质特征
权利要求
1.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将河道拦坝分隔,形成复合厌氧处理段;在复合厌氧处理段安装底泥搅起装置;将受污染河水引入复合厌氧处理段,并启动底泥搅起装置将复合厌氧处理段的底泥搅起,使底泥悬浮形成悬浮污泥层;受污染河水自下而上通过悬浮污泥层,以便利用悬浮污泥层中微生物对受污染河水进行第一厌氧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复合厌氧处理段的上部设置填料,形成填料层,使经过第一厌氧处理的受污染河水自下而上通过填料层,在填料上接种形成生物膜,以便生物膜对受污染河水进行第二厌氧处理;经过第一厌氧处理和第二厌氧处理的受污染河水成为复合厌氧处理出水,并从复合厌氧处理段上方的出水口流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泥搅起装置为脉冲布水装置, 包括脉冲装置和与其连接的带有布水孔的布水管道,布水管道安装在复合厌氧处理段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脉冲装置包括 加压泵,将少量受污染河水泵入布水管道;总控制装置,连接延时继电器和压强传感器,用于控制脉冲布水装置的脉冲布水时间和布水压力;延时继电器,与加压泵相连接,控制加压泵对受污染河水的泵入;压强传感器,设置在加压泵与布水管道之间,用于测量加压泵排出的受污染河水压强。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孔设置在布水管道沿中心轴线两侧管壁向下45°角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受污染河水在复合厌氧处理段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6h。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污泥层的高度不超过出水口设置高度的1/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河道拦坝分隔,使河道形成与复合厌氧处理段出水口相通的好氧处理段; 在好氧处理段安装曝气装置,向好氧处理段添加填料;对好氧处理段进行曝气,复合厌氧处理出水进入好氧段,在填料上接种形成生物膜,以便生物膜对复合厌氧处理出水进行好氧处理,形成好氧处理出水; 然后,好氧处理出水从好氧处理段上方的出水口流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河道拦坝分隔,使河道形成与好氧处理段出水口相通的生态处理段; 在生态处理段种植水生植物,对好氧处理出水中的氮、磷进行吸收降解处理; 然后,经过吸收降解处理后形成的生态处理出水从生态处理段上方的出水口流出。
10.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复合厌氧处理段、好氧处理段、生态处理段中的一段或多段。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方法和系统,将河道分隔,形成复合厌氧处理段,在复合厌氧处理段安装底泥搅起装置并在其上部设置填料,底泥搅起装置将河道底泥搅起后悬浮,与从复合厌氧段下部流入的受污染河水充分接触,利用底泥中原有的土著微生物有效降解受污染河水中的污染物,其后携带部分污泥的河水向上与填料接触后在填料上接种富集形成生物膜,对受污染河水进行进一步处理,复合厌氧处理出水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好氧和生态修复处理,然后流出。本发明的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方法和系统能够显著减少河道底泥量,有效地降解河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具有环保,安全,有效等优点。
文档编号C02F3/28GK102464404SQ20101053984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1日
发明者原强, 崔喜勤, 林君锋, 陈益兵 申请人:福建省洁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