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旋膜除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对含氧量较高废气进行脱氧处 理的高效旋膜除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旋膜除氧器一般包括除氧器本体和设置在除氧器本体内的起膜器、淋水篦 子、液气网,除氧器本体通俗可称为除氧器外壳,在除氧器外壳的底部设有容置空间作为水 箱,在其内部进行含氧水汽的除氧工作,一般的除氧器的水汽在经过除氧后经过起膜器后 经排气口排放到大气中,但此时的水汽中仍有部分蒸汽未被完全利用,汽体排放量偏大,浪 费了能源,对大气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发明人乃积极开发研究,并为改进上述产品的不足,经过长 久努力研究与实验,终于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旋膜除氧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旋膜除氧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含氧 水汽未能被完全脱氧、蒸汽排放较多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膜除氧器,包括除氧器本 体1,在除氧器本体1内设置有起膜器2、淋水篦子3、液气网4,在除氧器本体1上设置有第 一进气口 5、第一排气口 6、第一进水口 7和第一排水口,在所述第一排气口 6和起膜器2之 间设置有汽水换热装置8,所述汽水换热装置8包括设置在顶层的上隔板9和底层的下隔 板10,所述上隔板9和下隔板10将所述汽水换热装置8与除氧器内其他空间隔开,上隔板 9和下隔板10之间设置有螺旋状的翅片管11,所述翅片管11包括螺旋状的管主体12和连 接在管主体12上的翅片13,所述管主体12的一端通过所述下隔板10上开设的第二进气口 14与起膜器2相连,所述管主体1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上隔板9上开设的第二排气口 15与 除氧器本体1上部空间相连。优选地,所述除氧器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容置空间,作为储水水箱。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气口 6设置在除氧器本体1的顶部,所述第一进气口设置在所 述除氧器本体1的底部。优选地,所述管主体12由多条细管组合而成。优选地,所述起膜器2和淋水篦子3之间设置有高加疏水配管16,所述除氧器本体 1上设置有高加疏水口 17与高加疏水配管16相通。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口设置在所述储水水箱的底部。优选地,所述储水水箱内设置有再沸腾管。优选地,所述汽水换热装置8的下隔板10上开设有第二排水口 18。优选地,所述液气网4采用不锈钢丝网填料制作。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水口 7设置在所述上隔板9和下隔板之间10。
3[0015]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由于在所述排气口和起膜器之间设置有汽水换热 装置,因此,待排放到空气中的蒸汽经过水汽换热装置的进一步除氧,含氧量进一步降低, 同时蒸汽的温度被再次降低,从而减少了蒸汽的排放。采用该独特设计,使本实用新型产品 对照先前技术而言,可达到节省能源、增加工作质量等实用进步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汽水换热装置的剖视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膜除氧器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类似的实施例 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该实施例的限制。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一中旋膜除氧器包 括除氧器本体1,在除氧器本体1内设置有起膜器2、淋水篦子3、液气网4,上述的起膜器2、 淋水篦子3、液气网4设置在除氧器本体1的中部和下部,并且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排 列,在除氧器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 5、第一排气口 6、第一进水口 7和第一排水口,第 一进气口 5用于通入待除氧的气体,第一排气口 6对完全除氧后的气体进行排放,第一进水 口 7用于加入水流进行换热,第一排水口用于将水排放出除氧器。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 排气口 6和起膜器2之间设置有汽水换热装置8,所述汽水换热装置8包括设置在顶层的上 隔板9和底层的下隔板10,所述上隔板9和下隔板10将所述汽水换热装置8与除氧器内其 他空间隔开,除上隔板9和下隔板10上另开设的开口外,上下隔板将汽水换热装置与除氧 器的气体空间进行密闭隔开,以便于控制汽水换热装置的效率,同时防止对其他部件发生 干扰,上隔板9和下隔板10之间设置有螺旋状设置的翅片管11,所述翅片管11包括螺旋状 的管主体12和连接在管主体12上的翅片13,管主体12的形状决定了翅片管11的大致形 状,所述管主体12为中空管,其一端通过所述下隔板10上开设的第二进气口 14与起膜器 2相连,所述管主体1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上隔板9上开设的第二排气口 15与除氧器本体1 上部空间相连,这样起膜器2内除氧后的气体可进入翅片管11内,进行进一步的换热除氧, 大大提高了除氧的效率,并降低了气体的温度。所述的翅片13可以为金属的片状,其可以焊接在管主体12上,以增大管主体12 的散热面积。优选地,所述除氧器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容置空间,作为储水水箱。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气口 6设置在除氧器本体1的顶部,所述第一进气口 5设置在 所述除氧器本体1的底部,这样既方便气体排放,又能提高气体的除氧效能。优选地,所述管主体12由多条细管组合而成,管主体12采用多条细管并列组合的 方式,既扩大了管主体12的选材范围,同时多条细管进行累加也显著增大了管主体12的横 截面积,使其内气体的降温更加充分。优选地,所述起膜器2和淋水篦子3之间设置有高加疏水配管16,所述除氧器本体 1上设置有高加疏水口 17与高加疏水配管16相通。[0026]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口 8设置在所述储水水箱的底部,便于对储水水箱内的水 进行排放。优选地,所述储水水箱内设置有再沸腾管,以便于提高温度,对水箱内水进行再加 热沸腾,脱除氧气。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水口 7设置在所述上隔板9和下隔板10之间,便于让水流直 接进入汽水换热装置进行热交换。优选地,所述汽水换热装置8的下隔板10上开设有第二排水口 18,以便于让第一 进水口 7流入的水流经过整个汽水换热装置后流向下方的起膜器2。优选地,所述液气网4采用不锈钢丝网填料制作,便于充分进行热交换。采用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待除氧气体通入后,气体逐渐上升,先后经过液汽网4、淋水蓖子3、 起膜器2、汽水换热装置8,然后通过第一排汽口 6进行排放,而在此时,通过第一进水口 7加入冷却水,水经过汽水换热装置8、起膜器2、淋水 蓖子3、液汽网4,随后流向除氧器的下部。在上述气体和水流反向流动的过程中,待除氧气 体先后经过液气网4、淋水篦子3、起膜器2的多道除氧后,再进入汽水换热装置进行降温除 氧,大大提高了除氧效率,并减少了气体的排放,基本达到无对空排放蒸汽,显著提高了降 温、除氧的效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除氧器,可以达到新的下述效果如下1.换热效率高,传热传质充分,回收效率可达99%以上;2.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冷却水易于回收;3.消除噪音,替代原除氧器排汽消音器,美化厂区环境。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 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 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旋膜除氧器,包括除氧器本体,在除氧器本体内设置有起膜器、淋水篦子、液气网,在除氧器本体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排水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排气口和起膜器之间设置有汽水换热装置,所述汽水换热装置包括设置在顶层的上隔板和底层的下隔板,所述上隔板和下隔板将所述汽水换热装置与除氧器内其他空间隔开,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间设置有螺旋状的翅片管,所述翅片管包括螺旋状的管主体和连接在管主体上的翅片,所述管主体的一端通过所述下隔板上开设的第二进气口与起膜器相连,所述管主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上隔板上开设的第二排气口与除氧器本体上部空间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膜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器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容 置空间,作为储水水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膜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口设置在除氧器本 体的顶部,所述第一进气口设置在所述除氧器本体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膜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设置在所述上隔 板和下隔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膜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主体由多条细管组合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膜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膜器和淋水篦子之间设置 有高加疏水配管,所述除氧器本体上设置有高加疏水口与高加疏水配管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膜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口设置在所述储水 水箱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膜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水箱内设置有再沸腾管。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膜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换热装置的下隔板上开 设有第二排水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旋膜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气网采用不锈钢 丝网填料制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膜除氧器,包括除氧器本体,其内设置有起膜器、淋水篦子、液气网,其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排水口,在所述第一排气口和起膜器之间设置有汽水换热装置,所述汽水换热装置包括设置在顶层的上隔板和底层的下隔板,所述上隔板和下隔板将所述汽水换热装置与除氧器内其他空间隔开,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间设置有螺旋状的翅片管,所述翅片管包括螺旋状的管主体和连接在管主体上的翅片,所述管主体的一端通过所述下隔板上开设的第二进气口与起膜器相连,所述管主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上隔板上开设的第二排气口与除氧器本体上部空间相连。本实用新型产品可适用于发电、化工、供暖等锅炉给水溶解氧需要去除的场合。
文档编号C02F1/58GK201762159SQ201020265898
公开日2011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1日
发明者彭维奇 申请人:彭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