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的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内容涉及环境治理技术,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河湖水体治理的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化进程迅猛,随着这些平原河网地区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很多原本水流畅通的城市水体。表现为:水面被侵占,河湖被截断,出现了很多断头浜、城市内湖等封闭或缓流型的水体。这类城市水体一般位于用地紧张、建筑物密集、居住人口稠密、排水体系混杂区域,水体自净能力不足、水生态系统退化、污染来源复杂而分散,难以收集和处理,造成水体污染严重,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河湖的治理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河湖治理主要以“防洪排涝”为目的,具体措施如“加固提防、疏浚河湖、清理淤泥”等,这些措施虽然对河湖治理起到一段时间的作用,但总体来说治理效果会随着时间而减弱。目前,迫切需要围绕城市水体的水质调控与生态景观建设相结合的系统处理技术,实现以组合式河湖水质恢复技术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控源减负、水动态调控、快速净化和生境营造为重点。通过典型污染物高通量、低耗快速分离等核心技术创新,形成针对城市断头浜型的黑臭河湖和缓流型的重污染河、湖等典型城市水体类型的多元多级复合水质净化技术。本发明就是针对这样的重大问题提出和研究开发的。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和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河湖水体治理的综合系统,能够围绕水体的水质调控与生态景观友好协调创新两个核心点,以控源减负、水动态调控、快速净化和生态环境营造为重点,形成典型性污染物高通量、低能耗快速分离的技术核心系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进行河道综合治理的解决方案,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个单元组合式结构,其填料采用高吸附性基质,通过科学配比,增加比表面积(设计填料比表面积为850 1250m2/m3);增加水体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同时为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建立适合的生态环境,装置后端安装复氧控制单元,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为使用生物、化学方法降低污染物提供基础。具体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的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河道内的水泵和岸边的6个外循环生态复氧处理器,该系统采用微电脑控制;通过水泵(I)将河道污水泵入循环管道(2),由循环管道(2)分配到各个外循环生态复氧处理器(4),水面从处理器底部逐渐上升至复氧终端(3)的控制水位。本发明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系统的底部设置储泥仓。其可以定期排泥,达到转移污染物的目的。本发明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系统的一侧设置污水排出控制系统。其可以使得水、空气交替与填料接触,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为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提供环境。本发明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系统中部是填料模块,上部为营养土,在营养土上培育植物。本发明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将系统设置为地上式、地下式、半地下式或悬挂式。本发明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的材质采用钢筋砼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或有机玻璃结构。本发明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将所述填料设置模块化,使得空气与填料更充分的接触,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为好氧微生物创造生存环境。本发明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在系统下部设置储泥仓、中部是填料模块、上部为营养土,并在营养土上培育功能性植物。利用植物吸收转移氮、磷,消除河道水质的富营养化,达到综合治理污染目的。本发明所述的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整体设备长期运行基本免维护,填料上生物膜脱落后会产生污泥,系统下部的储泥仓设计能够保证污泥有效排出,创造了适度的污泥储存空间,保证填料不被污泥阻塞。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整体采用微电脑自动控制,可实现无人职守,自动化程度高,运行费用低。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内部的填料为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建立适宜的生态环境。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可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在装置后端安装复氧控制单元,在管道上设置微米级小孔,增加出水口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跌水高度。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处理过的水在出水口经过管道收集后,从河道上游的进入河道,实现整条河道的自然流动。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水泵将河湖污水泵入系统,使高表面积的填料与污水充分接触。污水到达设计位置,通过控制系统保留设计时间,然后利用重力排出处理过的污水,在出水口利用细小水柱与空气充分接触增强复氧效果。污水中有机物在处理系统内通过氧化反应得到初步降解;填料表面为亚硝酸菌、硝酸菌等好氧微生物建立了生存环境,可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同时由毛细管作用将处理器中污水和有机物(氮、磷)输送给系统上部功能性植物,通过植物吸附去除氮、磷等。本发明内容用于河湖治理的系统中,所述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采用6个处理器一组,共享I套供水系统和控制系统结构。潜水泵位于组团侧边,保证串联各处理器水压均衡,实现复氧与水动力控制的协同。本发明内容用于河湖治理的系统中,所述的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采用微电脑芯片编程,可以保证实时控制和多任务模式。上水与下水管道暗埋,主线与辅线清晰且保证每个处理器均可独立进行进水与出水控制。本发明内容用于河湖治理的系统中,所述的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可根据河道岸线与现有建筑形态进行针对性系统设计,实现技术路线、设施设备形态与自然、人文景观高度友好和谐。[0023]本发明内容用于河湖治理的系统中,所述的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可设计为半地下式、地下式、悬挂式和复合式结构。同时能够将国际前沿河道污水处理技术进行系统整合,在科学组合规划建设后实现综合效果最优化。本发明内容用于河湖治理的系统中,所述的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通过运行,可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降解水体中的氨氮,并通过植物吸收转移水中的氮、磷,从而逐步治理河湖的黑臭现象,逐渐恢复河湖的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生物的多样性。本发明内容用于河湖治理的系统中,所述的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的水流进水口分布在河道的几个断面上,出水口通过收集并流入河道上游。系统本身不改变原有的自然形态,实现与自然的友好协调。本实用新型发明注重水体治理技术系统性,强调与景观环境的友好,突出处理工艺的系统集成,处理效果良好,能耗较低,仅为潜水泵泵水能耗。
图1:河道治理的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示意图图2:河道治理的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的单个处理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内容中用于河道治理的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内的水泵和岸边的6个外循环生态复氧处理器等,采用微电脑自动控制,实现无人职守,自动化程度高。通过水泵(I)将河道污水泵入循环管道(2),由循环管道(2)分配到各个外循环生态复氧处理器(4),水面从处理器底部逐渐上升至复氧终端(3)的控制水位,即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出水。水体在上升过程中,填料设置模块化、高表面积的填料(10)与污水充分接触。污水到达设计位置后可控制时间自动出水,通过穿过河岸(8)的管道出水,同时在出水口(7)装置后端安装复氧控制单元,在管道上设置微米级小孔,增大出水口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跌水高度,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污水被快速排干后,利用上部通气管道(5),填料中水膜的空气复氧时间充足,溶解氧能够接近饱和,污水中有机物通过氧化反应将得到初步降解;同时填料表面为亚硝酸菌、硝酸菌等好氧微生物建立了生态环境,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系统出水口经过管道收集后,从河道上游进入河道,实现整条河道的自然流动。由毛细管作用将处理器中污水和有机物(氮、磷)输送给上部功能性植物(11),通过植物(11)吸附去除氮、磷等。系统底部设置储泥仓(9),定期通过收集管(6)排泥,能够彻底解决填料堵塞问题,同时达到转移污染物的目的。以上发明内容在具体应用中,技术人员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个别调整和改变。本发明内容的说明仅是依据该发明内容的一个优选范例,并不能被理解为对本发明内容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的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河道内的水泵和岸边的6个外循环生态复氧处理器,该系统采用微电脑控制;通过水泵(I)将河道污水泵入循环管道(2),由循环管道(2)分配到各个外循环生态复氧处理器(4),水面从处理器底部逐渐上升至复氧终端(3)的控制水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系统的底部设置储泥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系统的一侧设置污水排出控制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系统中部是填料模块,上部为营养土,在营养土上培育植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将系统设置为地上式、地下式、半地下式或悬挂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的材质采用钢筋砼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或有机玻璃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内容涉及一种外循环复氧生态系统的河道的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河道内的水泵和岸边的6个外循环生态复氧处理器,该系统采用微电脑控制;通过水泵(1)将河道污水泵入循环管道(2),由循环管道(2)分配到各个外循环生态复氧处理器(4),水面从处理器底部逐渐上升至复氧终端(3)的控制水位。该综合治理系统免维护,运行成本低。
文档编号C02F3/34GK202936242SQ201220428989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8日
发明者偰建强, 刘永军, 田荣东 申请人:南京翰博翠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