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78404阅读:6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它包括进水管和分离室,进水管依次与喷嘴、喉管、第一反应室以及第一反应室外部的第二反应室连接,所述第一反应室内设有搅拌装置。采用上述结构,在搅拌装置的作用下,原水和活性泥渣(或药剂)能在第一反应室中充分混合,能使混凝过程稳定、有序地进行。
【专利说明】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澄清池,具体涉及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一般由进水管、喷嘴、喉管、第一反应室、第二反应室、分离室、集水槽等部分构成,它在喉管口周围形成真空,吸入原水和大量的活性泥渣(或药剂),使活性泥渣(或药剂)和原水充分混合而形成絮凝,从而使水得到澄清。
[0003]它存在活性泥渣(或药剂)和原水不能很充分的混合、处理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能使活性泥渣(或药剂)和原水很好的混合,提高处理效果的稳定性的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它包括进水管和分离室,进水管依次与喷嘴、喉管、第一反应室以及第一反应室外部的第二反应室连接,所述第一反应室内设有搅拌装置。
[0007]上述第二反应室下端设有带孔挡板,带孔挡板斜向放置于第一反应室底端和排污槽之间。
[0008]上述搅拌装置包括电动机,电动机与扇叶连接。
[0009]围绕第二反应室的顶部开口设有环形集水槽。
[0010]采用上述结构,在搅拌装置的作用下,原水和活性泥渣(或药剂)能在第一反应室中充分混合,能使混凝过程稳定、有序地进行;
[0011]采用第二反应室下端设有带孔挡板,带孔挡板斜向放置于第一反应室底端和排污口之间的结构,挡板带孔能方便挡板下与挡板上水流的交换,使未充分混合的原水和活性泥渣(或药剂)充分混合,挡板斜向放置能使絮凝物较容易的滑向排污槽中,方便絮凝物的排出;
[0012]采用搅拌装置包括电动机,电动机与扇叶连接的结构,采用这种简单的结构和连接方式能很好的完成搅拌的功能;
[0013]采用围绕第二反应室的顶部开口设有环形集水槽的结构,能提高清水流出的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环形集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7]如图1所示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它包括进水管I和分离室11,进水管I依次与喷嘴2、喉管3、第一反应室4以及第一反应室4外部的第二反应室5连接,所述第一反应室4内设有搅拌装置。
[0018]所述第二反应室5下端设有带孔挡板6,带孔挡板6斜向放置于第一反应室4底端和排污槽7之间。
[0019]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电动机8,电动机8与扇叶9连接。
[0020]围绕第二反应室5的顶部开口设有环形集水槽10。
[0021]采用上述结构时,原水从进水管I进入喷嘴2并以高速喷入喉管3,在喉管内形成真空同时吸入大量的活性泥渣,泥渣与原水进入第一反应室4后在搅拌装置的搅拌下充分混合,并在流水缓慢的第二反应室中进行混凝,水流从第二反应室进入分离室,由于断面积的突然扩大,流速降低,泥渣就沉淀下来,其中一部分泥渣进入排污槽7定期予以排除,大部分泥渣被吸入喉管进行回流,清水上升从环形集水槽10流出。
【权利要求】
1.一种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它包括进水管(I)和分离室(11 ),进水管(I)依次与喷嘴(2)、喉管(3)、第一反应室(4)以及第一反应室(4)外部的第二反应室(5)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室(4)内设有搅拌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应室(5)下端设有带孔挡板(6),带孔挡板(6)斜向放置于第一反应室(4)底端和排污槽(7)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电动机(8),电动机(8)与扇叶(9)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力循环澄清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围绕第二反应室(5)的顶部开口设有环形集水槽(10)。
【文档编号】C02F1/52GK203545753SQ201320681742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日
【发明者】施小东, 田太孝, 张良田, 李涛 申请人:葛洲坝当阳水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