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饮用水的过滤。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包括设置进、出水管路接口的下置机座,还包括左右两排设置的双排滤筒及设置显示窗口的封闭设备仓、前壳体及承重紧固件;设置封闭盖和上连接结构的双排滤筒与下置机座连接构成一体,其左、右两侧滤筒的筒壁构成两侧壳体;通过带显示窗口的前壳体上部设置凸凹插接结构或通孔结构,并与位于前端滤筒壁上设置的凹凸插接结构,或螺纹孔结构连接配合构成上连接体;其下部与下置机座接触配合并通过承重紧固件连接一体构成封闭设备仓;或通过筒壁设置显示窗口的前端滤仓端口与封闭盖连接构成封闭设备仓;各过水滤筒串接在进、出水管路接口之间。
【专利说明】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过滤、净化方面。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净水器在国内使用已比较普及。然而,随着净水器的推广,它们在应用方面的缺陷以及不足也逐步暴露出来了:中、低价位净水器大多采用开放式内胆配置裸机模式。内置内胆的滤壳吊装在机座下方的机器结构,虽然滤壳可以重复使用,相应降低消费者更换滤胆费用的10?20%,但也相应带来产品结构单一、内胆更换困难等难题。通常净水器通过内置滤胆的滤壳直接放置在厨柜内,在更换内胆时需要将净水器取出、架空才可以装卸位于下部滤筒中的滤胆。由于装有水的净水器很重,并且受进、出水软管牵扯,很难操作,费力费时。对于使用开放式滤筒的内置滤胆,由于设置内螺纹的旋盖尺寸较大并且与筒体密封严密,需要使用专用扳手打开更换内胆。现有开放式滤筒内的内置滤胆都是随滤筒卸下后同水一起倒出来的,操作非常麻烦。放置净水器的环境通常都比较差,在更换滤胆过程中外泄的水流速太快不易去除,既造成操作不便,还导致浸泡橱柜甚至损坏柜板。而且,由于内胆是串接在净水器中的,更换时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漏水现象。因此,净水器消费者每当需要更换滤胆时都要与专业维修人员联系预约上门服务,相应增加专业销售服务公司的人力、财力及交通费用等无谓支出。用户即不方便又增加了使用成本。还有,由于在橱柜水槽下方宽度不足二十公分、长度不足五十五公分、高度小于四十五公分的净水器放置空间内,现有的净水器单排机座极少有超过三个滤筒的单排多滤筒结构。然而为了提高性能和机器档次,净水器产品越来越需要采用设置多滤筒或多滤芯并设置空仓或预留滤胆安装位置,此外,虽然采用下置机座和上置开放式滤筒的的卧式净水器更换滤胆便捷、省力,但由于上盖上方需要留有开盖空间,因此也不能像采用内置滤胆的传统开启式滤腔结构净水器一样,将其他封闭滤胆放置在机器上方。而且与现有净水器不同,置于下置机座上的电控装置因低于滤筒端口,每当更换滤胆或滤腔漏水,电控装置极易触水损坏。鉴于各滤胆的寿命长短不一,短仅半年,长则二、三年,滤胆更换一直伴随着净水器使用的全过程,由更换滤胆引出的相关问题经常反复出现,以致被公认为是净水器难以普及的三大难题之一。上述缺陷及不足致严重影响净水器的推广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0004]一种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包括设置进、出水管路接口的下置机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右两排设置的双排滤筒及设置显示窗口的封闭设备仓、前壳体及承重紧固件;设置封闭盖和上连接结构的双排滤筒相互连接并与下置机座连接构成一体,其左、右两侧滤筒的筒壁构成两侧壳体;其位于前端滤筒壁上的上连接结构或是凹凸插接结构,或是螺纹孔结构;带显示窗口的前壳体上部设置相应的凸凹插接结构或对应的通孔结构,并与前端滤筒连接配合构成上连接体;其下部与下置机座接触配合并通过承重紧固件连接一体,从而与筒体筒壁、下置机座构成放置电控部件的封闭设备仓;各滤筒通过各过水口串接在下置机座的各分段管路,并连接进、出水管路的进、出水管路接口之间构成过水通道;其各内置滤胆前、后连接构成过滤通道。
[0005]所述的两侧壳体是波浪形凹凸壳体。
[0006]还包括后壳体及承重紧固件;所述双排滤筒后端的滤筒筒体壁上设置凹凸插接结构;后壳体的上部设置相应的凸凹插接结构,并通过凸凹插接结构与后端滤筒的凹凸插接结构相互插接配合构成上连接体;其下部与下置机座接触配合并通过承重紧固件连接一体,从而与筒体筒壁、下置机座构成后设备仓;所述的承重紧固件是插接件;所述的前、后壳体和下置机座均设置相应的插孔,并通过插接件插接构成全封闭机座。
[0007]—种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包括设置进、出水管路接口的下置机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右两排设置的双排滤筒及设置显示窗口的封闭设备仓;设置封闭盖的双排滤筒相互连接并与下置机座连接构成一体,其左、右两侧筒壁构成两侧波浪形凹凸壳体;其前端滤筒的壁筒设置显示窗口,并与封闭盖连接构成放置电控部件的封闭设备仓;其他各滤筒通过各过水口串接在下置机座的各分段管路,并连接进、出水管路的进、出水管路接口之间构成过水通道;其各内置滤胆前、后连接构成过滤通道。
[0008]所述的前壳体设置拉手结构;前壳体的显示窗口或与拉手结构处于同一侧立面上;或位于拉手结构下方的凹槽内,与其处于不同的侧立面上。在设置仅用于向上拉起的单向前拉手结构基础上,还可以改进成双向拉手结构,用于将机器向上拉起,或者向前拉出。
[0009]所述的显示窗口位于拉手结构下方的凹槽内。
[0010]所述的下置机座设置滚轮。
[0011]所述的下置机座上设置水路切换器;该水路切换器侧立并位于下置机座前端,其转动轴伸出前壳体,其外接进、出水管路串接在下置机座进、出水口之间,其内接各切换水口连接在相关串接滤筒的两端管路中。
[0012]所述的下置机座设置向上的进、出水管路接口。
[0013]所述的下置机座是贯通前端的槽形机座,并内置由前端抽出的集水容器。
[0014]所述下置机座的管路中串接轴压式换向阀,其控制端延伸至前壳体上方,其进水口和常开出水口导通串接管路,其常闭出水口连通集水容器。
[00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净水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采用活动上盖及上提内置滤胆模式,移动机器及更换滤胆便捷、省力;设置多滤筒可选择多种滤胆过滤模式并预留升级滤胆空间;将传统的纵向进、出水接口改为垂直进、出水接口,减小机器纵向占用空间。以双排滤筒的筒体构成两侧波浪形凹凸壳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机器的宽度尺寸空间,以便于尽量设置大尺寸滤筒。在下置机座上设置封闭设备仓,以及滤腔排水和水泄露处置装置改善机器使用环境。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前、后端壳体以凹凸插接结构与固定在下置机座上、具有波浪形凹凸壳体的双排封闭滤筒筒壁插接配合,并以弹性插接件与下置机座插接构成全封闭设备仓的结构示意图。[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在下置机座上、具有波浪形凹凸壳体的双排封闭滤筒及筒壁设置显示窗口的封闭筒体构成全封闭设备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1中,八个带封闭盖21的滤筒呈双排排列,相互连接并与下置机座上连接构成一体。各滤筒通过各过水口串接在下置机座I的进、出水管路接口 2、3之间(未标出),构成过水通道。双排滤筒的筒体构成两侧波浪形凹凸壳体。设置显示窗口 11和轴压式换向阀操控孔的前壳体5通过设置的燕尾形凸结构6与位于前端滤筒筒壁上的燕尾槽形凹结构7相互以竖直方向插接构成上连接体。前壳体5的下端设置的水平插孔8与下置槽型机座I的插孔对应,通过弹性插接件9插接并锁定,使前壳体5与下置槽型机座I和双排滤筒4连接固定在一起,构成放置电控部件14的封闭设备仓。各封闭盖21与对应的滤筒端口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结构连接并以密封件密封间隙。
[0019]前壳体5的顶部设置活动插盖13和插槽。该活动插盖13由前壳体5的前端插入插槽封盖轴压式换向阀15的操控端。下置机座I设置贯通前端的槽型结构19,内置一个由前端抽出的集水容器20。该集水容器20的两侧架在槽型结构19的的滑轨上。在下置槽型机座I的上表面上设置引水结构,其低端设置通孔18对应集水容器20。下置槽型机座I上设置水路切换器17和轴压式换向阀15。其中,轴压式换向阀15的进水口和常通出水口串接在水路切换器17的外接出水管路中;其常闭出水口 16对应集水容器20。
[0020]水路切换器17侧立并位于下置机座I前端,其转动轴伸出前壳体5,其外接进、出水管路串接在下置机座进、出水口 2、3之间,其内接各切换水口连接在相关串接滤筒的两端管路中。
[0021]在下置槽型机座I的后部设置紫外线杀菌装置24、设置带管路豁口和手柄装置23插筒的后壳体12、向上的进、出水管路接口 2、3,以及滚轮26。后壳体12通过设置的燕尾形凸结构6与位于前端滤筒筒壁上的燕尾槽形凹结构7相互以竖直方向插接构成上连接体。前壳体5的下端设置的水平插孔8与下置槽型机座I的插孔对应,通过弹性插接件9插接并锁定,使前壳体5与下置槽型机座I和双排滤筒4连接固定在一起。前、后壳体5、12分别设置前、后拉手结构10、25。
[0022]图2中,八个带封闭盖21的滤筒呈双排排列,相互插接并与下置机座上连接构成一体。其中,七个滤筒通过各过水口串接在下置机座I的进、出水管路接口 2、3之间(未标出),构成过水通道。双排滤筒的筒体构成两侧波浪形凹凸壳体。一个前端滤筒的筒壁上设置连通内腔的显示窗口,其内腔放置电控装置16。封闭盖与各滤筒端口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结构连接并以密封件密封间隙。在串接滤筒中的最后一个滤筒内设置紫外线杀菌装置24,并将手柄装置23插入该滤筒封闭盖21的非圆形盲孔22内。下置槽型机座I的后部设置增压水泵27、向上的进、出水管路接口 2、3,以及连通带节流阀排浓水管路的排浓水口 28。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实施例一。实施例1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例。八个滤筒为连体滤筒,其底面与下置槽型机座连接固定构成一体,各滤筒通过各过水口串接在下置机座I的各分段管路,并连接进、出水管路的进、出水管路接口 2、3之间构成过水通道。其各内置滤胆前、后连接构成过滤通道。前、后壳体5、12的两侧与两前、后端滤筒的筒壁接触配合,并延续双排滤筒构成的两侧波浪形凹凸壳体。弹性插接件9是承重接插件。在机器的前、后壳体上设置前、后拉手结构10、25,以便于机器装箱,或者从箱内提取及移动。当抬起前、后拉手结构10、25,整个机器的重量连同滤腔及过水管路注满的水重量集中在各弹性插接件9上。位于封闭设备仓内的电控部件14显示输出端连接的显示器位于显示窗口 11上,以便于观察显示内容。
[0024]当水路切换器17处于过滤切换位置上时,机器进水管路中的自来水经水路切换器17的外接进水口、转动盘常开进水口、对应串接各滤胆的固定盘前端进水口及固定盘末端出水口、转动盘出水口、外接出水口,以及机器出水管路流出。
[0025]当转动水路切换器17的转动盘错过一个等分切换位置,使其处于对应第一滤胆的反冲切换位置上时,机器进水管路中的自来水经水路切换器17的外接进水口、转动盘常开进水口、对应串接各滤胆中第一滤胆出水口的固定盘内接第一切换水口、对应该滤胆进水口的固定盘内接前端进水口、转动盘出水口、外接出水口,以及机器出水管路流出,构成串接各滤胆中第一滤胆的反冲通道。
[0026]当转动水路切换器17的转动盘继续错过一个等分切换位置,使其处于对应第二滤胆的反冲切换位置上时,机器进水管路中的自来水经水路切换器17的外接进水口、转动盘常开进水口、对应串接各滤胆中第二滤胆出水口的固定盘内接第二切换水口、对应该滤胆进水口的固定盘内接第一切换水口、转动盘出水口、外接出水口,以及机器出水管路流出,构成串接各滤胆中第二滤胆的反冲通道。
[0027]当转动水路切换器17的转动盘继续错过一个等分切换位置,使其处于对应第三滤胆的反冲切换位置上时,机器进水管路中的自来水经水路切换器17的外接进水口、转动盘常开进水口、对应串接各滤胆中第三滤胆出水口的固定盘内接第三切换水口、对应该滤胆进水口的固定盘内接第二切换水口、转动盘出水口、外接出水口,以及机器出水管路流出,构成串接各滤胆中第三滤胆的反冲通道。
[0028]以此类推。当继续转动水路切换器17的转动盘,使其处于对应最后一个滤胆的反冲切换位置上时,机器进水管路中的自来水经水路切换器17的外接进水口、转动盘常开进水口、对应串接各滤胆中最后滤胆出水口的固定盘内接末端出水口、对应该滤胆进水口的固定盘内接切换水口、转动盘出水口、外接出水口,以及机器出水管路流出,构成串接各滤胆中最后滤胆的反冲通道。
[0029]当继续转动水路切换器17的转动盘,使其回到初始的过滤切换位置上时,机器进水管路中的自来水经串接各滤胆的过滤通道流出。
[0030]轴压式换向阀15的控制端设在滤筒端口附近,以便于观察滤筒内的情况相应控制轴压式换向阀15的进水口与常通出水口或常闭出水口 16的连通切换。
[0031]轴压式换向阀15的进水口与常通出水口串接在机器出水管路中;其常闭出水口16对应集水容器20。当轴压式换向阀15通过外控杆关闭常通出水口,并通过下压内控杆导通进水口与常闭出水口 16,并且水路切换器17处于某个滤胆的反冲切换位置上时,其反冲出水经常闭出水口 16流入集水容器20。此外,也可以关闭常闭出水口,反冲出水经轴压式换向阀15的进水口与常通出水口,由出水龙头流出。
[0032]作为改进,将轴压式换向阀15的切换控制装置改为活动式切换控制装置,并且设置在手柄装置23上。既可以使用手柄装置23的非圆形插接结构22插入封闭盖21的非圆形插接盲孔22,控制封闭盖21的旋转开启或封闭。又可以通过设置在手柄装置23上的活动式切换控制装置,控制轴压式换向阀15常通出水口与常闭出水口 16之间的切换换向。
[0033]前壳体5的顶部设置活动插盖13和插槽。该活动插盖13由前壳体5的前端插入插槽封盖轴压式换向阀15的操控端。
[0034]通常,对应水路切换器的各等分切换位置,显示窗口给出相应的位置提示。此外,当机器的电控装置检测出某个内置滤胆需要反冲清洗或更换时,显示窗口给出相应的提
/Jn ο
[0035]考虑到串接的滤筒数量众多,在清洗滤筒内腔过程中,一边要旋转位于下置机座I前端的水路切换器17,一边又要观察相关滤筒内的清洗情况,操控十分不便。为此,通过三种显示模式提示操控者,其一,在前壳体5的前面和顶面分别设置液晶显示屏和一组对应阿拉伯数字I?9的发光管。其中,阿拉伯数字I?8对应八个滤筒,阿拉伯数字9对应紫外线杀菌装置24。液晶显示屏的显示内容包括与顶面一组发光管相同的显示含义。操作者旋转侧立的水路切换器17进行滤腔切换时,通过观察顶面亮灯的发光管,从对应的阿拉伯数字就知道水路切换器17所处的切换位置,继而进行相应的清洗操作。
[0036]其二,将前壳体5的前端面与顶端面的部分相交处设置成斜面,并在该斜面上设置一组对应阿拉伯数字I?9的发光管,以便于从机器的顶面和前面观察。其中,阿拉伯数字I?8对应八个滤筒,阿拉伯数字9对应紫外线杀菌装置24。
[0037]其三,将前壳体5的前端面和顶端面的内侧隔成九个相互隔离的发光区间分别对应对应阿拉伯数字I?9。每个发光区间对应在前壳体5的前端面和顶端面各设置相应的显示孔。位于前壳体设备仓内的电控部件14设置一组对应阿拉伯数字I?9的发光管,分别置于各发光区间。每个发光管发出的光线都可以从机器的顶面和前面观察到。其中,阿拉伯数字I?8对应八个滤筒,阿拉伯数字9对应紫外线杀菌装置24。
[0038]前壳体的显示窗口 11既可以和拉手结构10处于同一侧立面上;也可以位于拉手结构10下方的凹槽内;两部件处于不同的侧立面上。拉手结构10与显示窗口 11的投影呈前、后排列。
[0039]作为更进一步改进,下置机座I设置的在下置槽型机座I后设备仓内设置的紫外线杀菌装置24串接在出水管路中。设置向上的进、出水管路接口 2、3,使连接的进、出水软管向上并通过后壳体12的管路豁口外伸,改变传统的机座水平设置进、出水管路接口导致进、出水软管直接外伸的模式,减少机器占用的长度尺寸空间。
[0040]当清洗滤筒内腔、更换内置滤胆时,通过前壳体的拉手结构10,并借助于下置机座后端的两个滚轮26向前拉出机器。关闭机器进水阀门,并将水路切换器17切换至对应该滤腔的反冲切换位置上。使用手柄装置23旋开封闭盖21取出旧滤胆,用毛刷清洗内腔后,导通轴压式换向阀15的进水口和常闭出水口,利用水位差将滤筒内含有杂质的水排入集水容器20。将汇集各滤腔内水的集水容器20沿槽型机座的导轨由前端移出处理污水后,重新放回槽型机座内。放入新滤胆再旋紧封闭盖21,将机器推入橱柜内。
[0041]当串接的各内置滤胆中设置有带排浓水口的三水口滤胆,如超滤膜内置滤胆、纳滤膜或反渗透膜滤胆时,相关滤筒设置相应的排浓过水口、下置机座I也相应设置带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以及排浓水口。对于纳滤膜或反渗透膜滤胆,还需增添一个增压水泵并固定在下置槽型机座的下方,并位于集水容器20的后方。该增压水泵通过其进、出水管路串接在纳滤膜或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管路中。[0042]作为实施例1封闭设备仓的另一种连接结构模式,连体滤筒的前、后两端滤筒的上连接结构采用螺纹孔结构。前、后壳体设置通孔结构与螺纹孔结构对应,并通过常规螺纹标准件固定在连体滤筒上。前、后壳体的下端通过相同的连接模式与下置槽型机座固定连接在一起。作为承重紧固件的常规螺纹标准件承受包括内置滤胆在内的机器本身重量,以及滤腔及过水管路注满的水重量。
[0043]实施例2。八个分立滤筒按两排排列,两两竖直插接,其底面与下置槽型机座连接固定构成连体滤筒,设置显示窗口 11的前端滤筒为设备仓;其余各滤筒通过各过水口串接在下置机座I的各分段管路,并连接进、出水管路的进、出水管路接口 2、3之间构成过水通道。其各内置滤胆前、后连接构成过滤通道。
[0044]当串接的各内置滤胆中设置有带排浓水口的三水口滤胆,如超滤膜内置滤胆、纳滤膜或反渗透膜滤胆时,相关滤筒设置相应的排浓过水口、下置机座I也相应设置带控制装置的排浓水管路,以及排浓水口 28。对于纳滤膜或反渗透膜滤胆,还需增添一个增压水泵27并固定在下置槽型机座的后部。该增压水泵27通过其进、出水管路串接在纳滤膜或反渗透膜滤胆的进水管路中。
[0045]作为改进,双排滤筒的前、后筒体上分别设置前、后拉手结构10、25。
[0046]位于封闭设备仓内的电控部件14显示输出端连接的显示器位于显示窗口 11上,以便于观察显示内容。
[0047]实施例2的过水通道、滤腔封闭盖21开启或关闭,以及槽型机座结构19和集水容器20的连接结构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或相似。
[0048]虽然双排滤筒4的每一侧各分立筒体之间存在缝隙但不影响构成两侧波浪形凹凸壳体的整体结构。
[0049]在上述两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放置一组数量不等的内置滤胆构成过滤通道。未放置滤胆的封闭滤腔可以视为刚性过水通道。
[0050]连通封闭设备仓内部的显示窗口 11既可以是放置液晶屏或数码模块的显示窗口,也可以是放置发光管元件的显示通孔;还可以是三种显示窗口结构中两种显示窗口结构的组合;或是三种显示窗口结构的组合。
[0051]作为上述两实施例的改进,所述的前壳体的前拉手结构10是双向拉手结构,既可以向上提拉;又可以向前提拉。优先采用字母“U”拉手结构或两端支撑的管筒形拉手结构。将前壳体的前拉手结构10设置成双向拉手结构对机器操控者非常方便。就双向拉手结而言,更重要的是用于清洗机器和更换滤胆的向前拉出结构。
[0052]下置槽型机座的前、后端设置四个滚轮。
[0053]下置槽型机座的上表面设置到流结构其最低处设置对应集水容器20的导流孔18。在此基础上,各滤筒端口设置引流豁槽;围绕前、后壳体5、12与下置机座I配合处设置导流槽并连通导流孔18。当封闭盖21与滤筒密封连接处漏水时,泄漏的水沿滤筒端口引流豁槽流下,汇入导流孔18。即便泄漏的水沿前、后壳体5、12内壁流下,也会沿前、后壳体5、12与下置机座I配合处设置的导流槽,并通通导流孔18流入集水容器20内。
[0054]双排滤筒的基本排布不仅限于长方形,也可以是交叉错位的平行四边形,以便固定滤筒尺寸的前提下,在有限的空间内“以长度换宽度”。在此基础上,双排滤筒还可以衍生出其他排列形状。[0055]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双排滤筒的个数不仅仅限于八个。根据实际的水处理需要将连体滤筒的个数设置为4?8个,相应连体滤筒的各滤腔排布成双排。通过下置机座的过水管路串接构成连体多滤腔机型,并且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若干个不同滤料层的内置插接滤胆,以满足不同消费层面的消费需求。
[0056]在上述各实施例基础上,通过将各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进行重新组合可以构成新的实施例,同样处于本实用新型的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包括设置进、出水管路接口(2、3)的下置机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右两排设置的双排滤筒(4)及设置显示窗口(11)的封闭设备仓、前壳体(5)及承重紧固件;设置封闭盖(21)和上连接结构的双排滤筒(4)相互连接并与下置机座(1)连接构成一体,其左、右两侧滤筒(4)的筒壁构成两侧壳体;其位于前端滤筒壁上的上连接结构或是凹凸插接结构(7),或是螺纹孔结构;带显示窗口(11)的前壳体(5)上部设置相应的凸凹插接结构(6)或对应的通孔结构,并与前端滤筒连接配合构成上连接体;其下部与下置机座(1)接触配合并通过承重紧固件连接一体,从而与筒体筒壁、下置机座构成封闭设备仓;各滤筒通过各过水口串接在下置机座(1)的各分段管路,并连接进、出水管路的进、出水管路接口(2、3)之间构成过水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侧壳体是波浪形凹凸壳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壳体(12)及承重紧固件;所述双排滤筒(4)后端的滤筒筒体壁上设置凹凸插接结构(7);后壳体(12)的上部设置相应的凸凹插接结构(7),并通过凸凹插接结构(6)与后端滤筒的凹凸插接结构(7)相互插接配合构成上连接体;其下部与下置机座(1)接触配合并通过承重紧固件连接一体,从而与筒体筒壁、下置机座(1)构成后设备仓;所述的承重紧固件是插接件(9);所述的前、后壳体(5、12)和下置机座⑴均设置相应的插孔(8),并通过插接件(9)插接构成全封闭机座。
4.一种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包括设置进、出水管路接口(2、3)的下置机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右两排设置的双排滤筒(4)及设置显示窗口(11)的封闭设备仓;设置封闭盖(21)的双排滤筒(4)相互接触配合并与下置机座(1)连接构成一体,其左、右两侧筒壁构成两侧波浪形凹凸壳体;其前端滤筒的壁筒设置显示窗口(11),并与封闭盖(21)连接构成封闭设备仓;其他各滤筒通过各过水口串接在下置机座(1)的各分段管路,并连接进、出水管路的进、出水管路接口(2、3)之间构成过水通道。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壳体(5)设置拉手结构(10);前壳体的显示窗口(11)或与拉手结构(10)处于同一侧立面上;或位于拉手结构(10)下方的凹槽内,与其处于不同的侧立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示窗口(11)位于拉手结构(10)下方的凹槽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置机座(1)设置滚轮(26)。
8.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置机座(1)上设置水路切换器(17);该水路切换器(17)侧立并位于下置机座(1)前端,其转动轴伸出前壳体(5),其外接进、出水管路串接在下置机座进、出水口(2、3)之间,其内接各切换水口连接在相关串接滤筒的两端管路中。
9.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置机座(1)是贯通前端的槽形机座,并内置由前端抽出的集水容器(2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下置机座和上置双排滤筒的净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置机座的管路中串接轴压式换向阀(15),其控制端延伸至前壳体上方,其进水口和常开出水口导通串 接管路,其常闭出水口(16)连通集水容器(20)。
【文档编号】C02F9/02GK203668135SQ201320689639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8日
【发明者】杜也兵, 冉伊虹 申请人:杜也兵